实验班课改前后成绩对比与分析分析报告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与分析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与分析作者:范玉婷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1期摘要:黑池镇中学在2016年春期以八(3)班和八(4)、共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前后测试的对照组方法,对比分析了充分利用学生采用“导入艺术”教学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而言,充分利用学生采用“导入艺术”教学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前者效果较好。
因而针对我校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导入艺术”;“教学法”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提出了有效利用学生采用“导入艺术”教学法这一实验课题,这是适应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对教育教学的改革试验工作。
在此环境下数学组就有效利用学生采用“导入艺术”教学法进行了研究。
为了测试其有效性,我们将其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比较。
一、实验对象与工具(1)实验对象:这次研究的实验对象为黑池镇中学2016年春期八(3)班和八(4)共100名学生,其中八(3)班为实验班,八(4)班为对照班。
(2)调查工具:这次研究采用了两种调查工具:一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抽测;另一种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比较为准确了解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是否处于同一水平,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比较,试题为黑池镇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试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2015年春期期中、期末考试数学成绩(见表1),从有关数据看两个班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同一水平。
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程设置、使用教材、课时安排及任课教师等均无差别。
学习力课题实验班成绩前后对比与分析报告

学习力课题实验班成绩前后对比与分析报告一、实验班学习力课题xx-20xx年度成绩对比: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二年5班确立为学习力课题实验班,通过几学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采用实验前后测试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充分利用学生采用“预习—探究—检测”教学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而言,充分利用学生采用“预习—探究—检测”教学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前者效果较好。
表1 (xx年第一学期考试语文成绩)表2 第一学期成绩对比注:期末试卷为学校负责命题,进行流水线集中批阅。
纵向比较,我班语文学科的平均分与实验前持平,优秀率略有上升横向来看,以往平均分低于实验前,经过一学期实验,及格率略高于之前,优秀率差距也在缩小。
二、实验班学习力课题xxx—xx年度成绩分析:开展学习力课题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动作用,让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作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讨论甚为激烈。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一改传统教学中严肃的面孔,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
学生通过预习、感知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针对学案中的探究问题采取自主学习与群体学习相结合,采用比较、归纳、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抒己见,适时加以验证,师生共同努力得出准确完整的答案。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点点拨、引导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展示环节中,因为我班学生基础薄弱,针对探究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时出现照本宣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学生讨论的时候一些学生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正在讨论的目的,收到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发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还存在的问题,揪出这些问题再“精讲”。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思路、成果与不足

课程改革实验总结:思路、成果与不足2023年,我校进行了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和反思,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果和不足,这些成果和不足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课程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思路本次课程改革实验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能力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力求将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与实践实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
在实验思路方面,我们取得了一点成果。
二、实验成果1.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堂讨论、PPT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应试性教育已经逐渐转向能力导向教育。
3.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学科交叉思想,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三、实验不足之处1. 学科间的协调和配合还需加强:由于学科之间的分工明确,学科间的协调和配合还需加强。
教师应该具备多学科知识,加强互相学习和交流。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虽然我们的实验注重将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3.教材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手段和教材的选择和改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和教材,去掉过于僵化的“废话”,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总结本次课程改革实验,反映了我们学校对于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其间,我们不断总结和反思,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成果和不足。
尽管有一些不足,但我们仍然希望能够尽快完善这些不足,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课程改革评估报告

课程改革评估报告1.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培养他们所需的核心技能。
为了评估课程改革的效果和取得的成就,本报告将探讨该改革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以及其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情况。
本评估报告旨在为教育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课程改革的关键成果的信息。
2.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评估2.1 学术成绩经过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术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学生在修读改革后的课程后,其学科成绩普遍较以往提高了20%。
这表明课程改革对学生学术表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2 学习动力课程改革也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对学生参与改革后的学习活动的观察和反馈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技能发展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
通过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评估,我们发现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进步。
3.核心能力的培养情况评估3.1 批判性思维能力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和辩论等教学活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升。
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评估信息和提出解决方案。
3.2 问题解决能力课程改革通过开展实际问题的解决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出解决方案并寻找创新的方法。
3.3 沟通能力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团队合作和演讲等活动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更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
3.4 团队合作技能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协调工作、有效分工和共同解决问题。
4.结论综上所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提高教育质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新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成绩1.1 提高教育质量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
1.2 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规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主发展的机会。
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促进教师成长新课程教学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教学空间,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式教学,促进教师多元化的角色转变。
二、问题2.1 教材规划不足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对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时缺乏统一的教材依据,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困扰。
2.2 评价机制不完善由于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目前评价机制并不完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以传统的分数评定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2.3 教师素质不足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素质不足的问题,包括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新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教材规划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和教师素质不足等问题。
我认为,要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在教材编写、评价机制和教师培训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通过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改革在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小学课题实施前后成绩对比分析总结

小学课题实施前后成绩对比分析总结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及实施,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首先,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各种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尝试、自主预习、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合作、自主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等普遍提高。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2、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了根本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已初步形成。
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不断增加,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知识到社会知识。
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己是学习活动主人。
下面是课题实施前与课题实施后学生各项能力统计结果(以三至六年级为例):①、学习态度和体验(根据问卷调查统计)课题实施前约有25%的学生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
主要表现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被动性;课题实施后85%的学生爱好学习,没有厌学、畏学的现象,普遍具有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
此项调查说明:课题实施后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态度和体验好于课题实施前②、预习的态度、习惯、方法、效率(依据教师平时检查记录统计)学生预习的态度、习惯预习的方法、效率,课题实施后80%的以上的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预习,查阅资料;思考课后问题或提出问题;提前背诵等。
80%至90%的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此项统计说明:课题实施后的学生在自主预习方面明显好于课题实施前。
③、阅读方法及能力(依据教师平时记录及学生自我评价记录统计)课题实施后有85%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阅读。
具备以下学习能力:读、划、查相结合的方法;读、思、写相结合的方法;读、问、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读、背、写相结合的方法;读、讲、写相结合的方法;读、划、写相结合的方法。
2、教师方面:①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可以说自主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教师能够较好地承担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角色,能够俯下身来关注学生学习,并及时给以点拨、指导。
课题实验班成绩统计分析报告

课题实验班成绩统计分析报告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的人才首先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学习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力的培养包括学历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
学生的学习力决定学生成绩的高低。
学习能力强的班级成绩确实在不断提高。
下面以一个实验班的成绩优生率和及格率统计变化可以体现出来。
2015-2017年数学成绩统计表2015-2017年实验班成绩统计图自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力研究以来,实验班的优生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了90%,及格率由88%上升到了100%,无论是优生率还是及格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可见学生有了学习能力,学习会很轻松,成绩肯定会上升。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学习力。
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量、活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通过对学生学习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建构,发现合作学习提出的理论对提升学生学习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学习力,发展不均衡。
学生在经验、反思、意志、实践与活动、批判与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
经过三学年的实践,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变化的分析说明: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知识与经验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注意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往,提升学生实践与活动能力,提升学生批判与创新能力。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提升学习力获得的学习成绩提升不仅是稳固的,更会不断发挥威力,从而使得学习愈加轻松快乐。
而不是通过有效提升学习力获得的学习成绩提升不仅不稳定,而且隐患和风险极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不利。
我一直关注和倡导学习力提升,就是希望孩子们获得更健康、更科学的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健康心理为代价的畸形成长。
成绩对比分析报告

欢迎阅读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语文成绩对比与分析报告王艳梅一、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语文成绩对比:以我校实验班四( 1)班与非实验班四( 2)共 52 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发现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现将2017 年秋期末考试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普遍提升。
通过对 2017 年秋期末考试两班级语文成绩进行统计学的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列表如下:2017 年秋期末考试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语文成绩对比表最低对比内容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乡名次分实验班75.65 96.1 %46%88 48.5 1非实验班65.69 69.2 %8%82.5 45 5二、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语文成绩分析:?对比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语文成绩,我们可以看到课前预习对学生的成绩影响甚大,在大半年的教学实践中,非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是以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为主的,课前不会预习,课堂上不会质疑提问,课后也不能及时复习,并加以拓展。
读死书、死读书的情况还在,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班学生能主动进行预习,学习兴趣浓厚,上课善于提问题,听课也很专注,新的学习内容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欢迎阅读附:实验班 2017 年秋期末语文考试成绩单姓名成绩李盼盼80.5李羽茜88申子欣84申雯月81高微86王哲辉81.5李雅诺85李响77申芊83.5李克76李小雨74申恒冰64王博英80.5王一鸣85李文悦71.5王子硕66.5高静雯69.5李新慧61.5申梦晓71李家瑶70.5侯子涵79.5祁靖48.5申雯艳69侯佳倪82.5申梦琪66.5李念茜84.5非实验班2017 年秋期末语文考试成绩单姓名成绩侯昊博76丁甜雨72申晓悦82王奥楷82.5张寓涵68.5李嘉润70.5申哲57.5袁梦雪45欢迎阅读王诺言72李佳阳75王筱茹70李雨博71申思蓉75李新建58郭一柯54李浩明52王梦阳67.5李依诺60.5侯昕言61.5高靖航53.5申卫潇53申瑞欣52李星月68.5高政扬68.5李雨妍62.5李姿昕7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班课改前后成绩对比与分析报告
————————————————————————————————作者:————————————————————————————————日期:
实验班课改前后学生数学成绩对比与分析报告
一、实验班课改前后数学成绩对比:
吴城中心小学在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以六(4)班共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前后测试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法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2012年秋期中考试代表了传统课堂教学法的成绩,2013年春期末考试代表了培养问题意识实验教学法的成绩。
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前者效果较好。
通过对两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学的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数学成绩统计表(课改前—2012年秋期中考试数学成绩)
学生数总分平均分合格数合格率优分数优秀率最高/最低分
56 4116 73.5 46 82.1 26 46.4 99/20
表2 数学成绩统计表(课改后—2013年春期末考试数学成绩)
学生数总分平均分合格数合格率优分数优秀率最高/最低分56 4726 84.3 52 92.9 49 87.5 100/50
图1 实验课改前后学生数学成绩部分指标对比图
20406080100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最低分
实验前实验后
二、实验班课改前后数学成绩分析:
课改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动作用,让学习真正成为主体内化的活动。
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学生要自觉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增进学生之间知识、情感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从而使个性和谐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就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启发、诱导下,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为目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社会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动手操作、质疑问难、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实验数据显示:通过在课堂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构建本课题的基本教学模式。
基于本课题对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原
因研究,课题组得出具有普遍规律的“问题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一般策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们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数学素养明显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1:成绩单
六(4)班学生数学成绩单
序号姓名实验前
成绩
实验后
成绩
序号姓名
实验前
成绩
实验后
成绩
1 孙璇77 94 29 曾友华8
2 85
2 潘玉琴7
3 88 30 甘酥慧67 87
3 范祥苗96 97 31 叶家琪7
4 85
4 熊宏坤80 94 32 黄平20 53
5 叶惠龙99 100 33 李琴81 90
6 曾发60 8
7 34 黄绍坚94 95
7 徐媛媛81 92 35 叶舒婷65 86
8 刘宇涛53 76 36 黄文婷97 100
9 曹静92 92 37 黄文俊74 93
10 何涛82 90 38 范丽琴43 55
11 曹乐76 87 39 甘文莉73 78
12 黄佳83 92 40 万俊52 77
13 甘德威90 92 41 何雅芳71 94
14 李志红91 94 42 张锦65 92
15 刘国军51 93 43 李思颖81 94
16 曾丽珍53 85 44 涂俊晖91 98
17 陈星民80 95 45 潘伟梁49 85
18 叶可文78 96 46 杨佳琴81 90 18 涂立军33 52 47 易文妃78 95
20 何飞跃90 92 48 潘婷婷21 50
21 熊凡82 85 49 黄洁76 92
22 徐成龙85 92 50 黄礼红86 93
23 何守力93 88 51 黄俊鹏80 91
24 袁帅91 96 52 范婷婷34 83
25 叶琪78 91 53 范秀娟76 90
26 熊姿70 82 54 范林娣54 90
27 范奇奇60 86 55 管凯旋92 94
28 范文鑫88 93 56 陈艳78 93
附2:测试卷
六年级学生能力测试题 (时间:60分钟)
班别: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解比例
3:2.4= X :4.8 51
:52=X :4
3 2:X =2.5:5
0.4:X =1.2:2 1.2:0.75= X :0.5 0.8:4=X :8
二、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
3.14×25÷15.7 49.2÷(
4.3×2-0.4)
112÷91÷2219 ( 0.4-31)÷6
5
36×(4
3+6
5-9
1) 5
1÷(6-134-13
9
)
0.75÷(50%-5
2
) 12.5×3.2×0.25
85÷35+53×85 85×86
3
三、走进生活,勤思动脑。
1.东风小学六年级学生植树150棵,五年级比六年级植树少20%,五年级植树多少棵?
2.工厂某车间上月生产机器零件2600个,比原计划超产100个,超产了百分之几?
3.用边长15厘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00快;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知识解答)
4.打谷场上有一堆圆锥形的稻谷,底面面积是28.26米²,高6米,把这堆稻谷装进一个底面直径2米的圆柱形粮屯内,要装多高?(
5.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已行的路程与未行的路程比是1:3,
5。
甲地到乙地有多远?如果再行52千米,已行的路程是全程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