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物联网的基础课程设计

物联网的基础课程设计

物联网的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3. 了解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传感器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2. 能够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对我国物联网产业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提高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教材章节:第一章 物联网概述2. 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教材章节:第二章 物联网关键技术3. 物联网实际应用案例: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物联网应用实例4.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安全风险、防护措施、隐私保护策略;教材章节:第四章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5. 物联网创新设计:创意构思、技术选型、项目实践;教材章节:第五章 物联网创新设计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物联网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第二周: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第三周:云计算与大数据、物联网实际应用案例;第四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第五周:物联网创新设计,分组讨论、项目实践;第六周:成果展示、评价与反馈。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和技能。

物联网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物联网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物联网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了解不同设计环节的关键技术。

3. 学生能了解物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物联网系统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物联网系统的模拟与调试。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物联网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以实践性、综合性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的基本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物联网概述2. 物联网系统组成: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教材章节:第二章 物联网系统架构3. 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物联网关键技术4. 物联网系统设计流程: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硬件选型、软件开发、系统测试。

教材章节:第四章 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现5. 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物联网应用案例6. 实践环节:小组项目设计、物联网系统模拟与调试。

和物联网有关的课程设计

和物联网有关的课程设计

和物联网有关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学习物联网安全、隐私保护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学会使用物联网开发工具和平台;•具备物联网系统设计和优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联网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责任感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合作、竞争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等。

具体安排如下:1.物联网概述:介绍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未来趋势;2.物联网关键技术:学习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技术体系、协议标准等;3.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探讨物联网安全问题、隐私保护措施及法律法规;4.物联网项目设计与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物联网系统设计、开发和优化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物联网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联网典型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法: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选择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联网技术与应用;2.参考书: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学术论文;4.实验设备:物联网开发套件、传感器、路由器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实用的学习材料,助力学生掌握物联网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校物联网课程设计

高校物联网课程设计

高校物联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架构,掌握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场景。

2. 掌握物联网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的传感器、执行器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3. 了解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对物联网安全风险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具备运用编程语言进行物联网设备编程的能力,能够实现传感器与执行器的数据交互和控制。

2. 学会使用物联网开发平台,设计、搭建和调试简单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物联网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联网安全、隐私保护的重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校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物联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对物联网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物联网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核心知识,具备物联网应用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与体系结构:包括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物联网概述- 内容:物联网的起源、定义、体系结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关键技术。

2. 物联网感知技术:介绍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场景。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感知技术- 内容:传感器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典型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应用案例。

3. 物联网网络通信技术:讲解物联网中数据传输的原理和常用通信协议。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通信技术- 内容: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TCP/IP、MQTT、CoAP等物联网协议;网络层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配置与使用。

物联网实验课程设计

物联网实验课程设计

物联网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技术与应用领域;2. 学生能掌握物联网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原理;3. 学生能了解物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物联网实验方案;2. 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提高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物联网技术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技创新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3. 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介绍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如传感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2. 物联网应用领域:分析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应用案例;3. 实验设备操作:学习物联网实验设备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数据传输模块等;4. 实验原理:掌握物联网实验的基本原理,如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等;5. 实验项目设计: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实际应用的物联网实验项目,如智能照明、温湿度监测等;6. 数据分析与处理:学习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信息素养;7. 安全与环保:了解物联网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物联网基本概念、应用领域介绍;第二课时:实验设备操作方法学习;第三课时:实验原理讲解与实验项目设计;第四课时: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第五课时:数据分析与处理;第六课时:课程总结,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

物联网相关课程设计

物联网相关课程设计

物联网相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及应用领域;了解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产业、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掌握物联网安全问题和解决方案。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物联网系统,进行物联网设备的编程和调试;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待物联网技术充满好奇心,积极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及安全问题。

具体安排如下:1.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介绍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架构及典型应用场景。

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讲解物联网中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技术,如传感器、嵌入式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

3.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介绍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产业、国防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4.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分析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如数据泄露、设备漏洞等,并介绍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及安全问题,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物联网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物联网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物联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物联网有什么课程设计

物联网有什么课程设计

物联网有什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其核心技术与应用领域;2. 学生能了解物联网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3. 学生掌握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了解各个层级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联网知识,设计简单的物联网应用场景;2. 学生具备初步的物联网编程能力,能实现基础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3. 学生能够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 学生认识到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物联网技术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但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物联网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物联网技术;3. 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本概念与原理- 物联网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与我国政策支持-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2. 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器技术:原理、分类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与应用-网络通信技术:有线与无线网络技术,TCP/IP协议栈3. 物联网应用与案例分析-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典型应用场景-国内外物联网成功案例解析-物联网在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4. 物联网编程与实践-Arduino、MicroPython等开发平台介绍-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与控制-物联网项目设计与实现5.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物联网安全风险与威胁-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机制-物联网隐私保护策略与措施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物联网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物联网核心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第三周:物联网核心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第四周:物联网应用与案例分析第五周:物联网编程与实践第六周: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对应:第一章:物联网概述第二章:物联网技术基础第三章: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第四章: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联网技术,并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物联网安全课程设计

物联网安全课程设计

物联网安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和安全威胁;2. 掌握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如加密算法、认证协议和隐私保护;3. 了解物联网安全的标准和法规。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联网安全漏洞,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2. 学会使用常见的安全工具和软件进行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检测;3. 培养解决实际物联网安全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安全的兴趣和责任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3. 增强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和编程基础,对物联网有一定了解,求知欲强,但安全意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和课后作业等形式,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础- 物联网概念、体系结构- 物联网应用场景及安全威胁2. 物联网安全技术- 加密算法: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哈希算法- 认证协议:身份认证、访问控制- 隐私保护:数据脱敏、匿名通信3. 物联网安全标准与法规- 国内外物联网安全标准-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4. 实践操作- 使用安全工具进行设备检测- 分析实际案例,提出安全防护措施5. 安全防护策略- 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 设备、网络、应用层安全防护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物联网基础、安全威胁第二周:加密算法、认证协议第三周:隐私保护、安全标准与法规第四周:实践操作(一)第五周:实践操作(二)、安全防护策略第六周:总结与拓展教材章节关联:《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第三章:物联网体系结构第四章:物联网安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第二章:加密与认证第五章:隐私保护与法律法规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物联网安全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基于WIFI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灯控系统设计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 2014/3/17—2014/3/28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基本概念 (1)1.2 物联网的发展 (1)1.3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的应用 (2)第二章智能灯控的实物仿真 (5)2.1 仿真编程 (5)2.2 WIFI模块的调试 (6)2.3 仿真的硬件设置 (7)第三章课程设计总结 (10)参考文献............................................................ I 附录.............................................................. I第一章绪论1.1 基本概念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目前多个国家都在花巨资进行深入研究,物联网是由多项信息技术融合而成的新型技术体系。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实验室提出,将书籍、鞋、汽车部件等物体装上微小的识别装置,就可以时刻知道物体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实现智能管理。

Auto-ID的概念以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识别技术为支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Mobi—Com l999上提出了传感网(智能尘埃)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Nell教授撰写了“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一书,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

1.2 物联网的发展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温总理的号召进一步开启了中国全面关注和研究传感网的序幕。

近来,北京、上海、福州、深圳、广州、重庆、昆山、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加快了物联网发展的布局,工信部也表示正在编制“十二五”物联网发展专项规划。

物联网具有广阔的行业应用需求,但各行业发展并不均衡,整体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标准、产品以及市场并不成熟。

细分市场方面,交通、安防、物流、零售、电力、金融、环保、医疗等将成为物联网行业应用的重点领域,但由于不同行业在物联网政策倾向、技术与市场成熟度、市场需求等方面差别较大,物联网的细分市场发展差距很大。

物联网概念的基本要点物联网概念是怎样兴起的,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自“传感网”,是作为重大IT技术提出来的。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杂志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到了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一文,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将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可以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物联网的概念还只是在技术界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出现在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

2009年初,奥巴马在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会议上,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

从此物联网的概念进人了国家的战略层,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随即物联网概念也在中国升温。

1.3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的应用智慧家居(SmartHome),又称“智能家居”,意思是灵巧、敏捷、活泼、机警、时髦、漂亮的房子。

它又有家庭自动化(HomeAutomation)、电子家庭、E 家庭(ElectronicHome & E-Home)、数字家园(Digital Family)、家庭网络(Home Net)、网络家居(Network Home)以及智能化家庭(Intelligent Home)等叫法,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还有数码家庭、数码家居等称呼。

目前通常把智能家居系统定义为:它是一个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依照人体工学,融合个性化需求,通过统一的家庭管理平台,将与家居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系统。

以家居网络布线为基础平台,集中以Honeywell的家庭网关为核心设备,通过RS485等智能通信接口,对其他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机的集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为住户营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温馨的家居生活环境。

整套系统包含了以下6个子系统:家居网络布线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门禁系统;家居安防系统;灯光和电动窗帘系统;网络家电控制系统。

系统功能与特点: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对访客的可视通话确认后再按钮开门这一最基本功能。

在此基础上,对家居内的安全防范进行实时报警监控;对家居内的灯光照明采取调光、定时、场景等智能控制;对电动窗帘进行开、关、停等随心所欲的控制;对家居内的网络家电如网络冰箱、网络洗衣机等进行集中联网监控。

系统还包括了家居内的所有语音、数据和有线电视等信息网络布线,并全面覆盖无线网络信号,给每个家庭成员接听拨打电话、收看电视和上网带来极大的方便。

还可以就地或远程地以电话、手机、无线PAD以及Web等多种方式,很方便地对家居内各种智能家电设备设施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的主要设备(1)家庭网关家庭网关(HomeGateway)是智能家居系统的心脏即核心设备,通过它实现系统信息的采集、信息输入、逻辑处理、信息输出、联动控制等功能。

对外提供IP接口,联通小区局域网,对内提供RS485、RS232智能接口或干接点输入端口。

安装在Est智慧家居配线柜里。

(2)五寸彩色液晶终端安装在家居内进门处墙上。

通过它可以与访客、大堂管家、监控中心实现可视对讲,户户通对讲,按钮开门功能,布撤防功能,紧急报警功能,液晶显示、友好人机界面、电子地图功能,控制灯光、电动窗帘、网络家电等设备,“在家、外出、睡眠”3种安防设置模式。

(3)浴室对讲分机安装在浴室卫生间里,方便地实现对讲及开门功能。

(4)厨房电视电话分机安装在厨房里,除对讲和开门外,还可收看电视节目和拨打电话。

(5)可视门铃安装在家居门外墙上,带摄像头。

按门铃后,可与室内进行对讲通话。

(6)液晶触摸屏带LCD显示界面,夜光指示,多达100个操控点。

可方便设置开关、调光、场景等功能,具有密码保护功能,可遥控。

一般安装在卧室、客厅的墙上。

(7)Neo开关面板可编程控制开关,分2键、4键和8键。

兼具场景功能、调光功能。

可配红外遥控器进行遥控,安装在墙上。

(8)网络冰箱网络家电系统联网的网关功能(通信方式:内部PLC、对外RS485);上网浏览、下载、音乐播放、拍照远传、音视频留言;自诊断、故障报警报修;食物管理(如牛奶过期提示);远程网络监控。

(9)网络洗衣机可实现网络控制、视频监视,新洗涤程序下载,留言,自诊断故障和故障自动报警报修的功能。

(10)网络微波炉可实现网络控制、烹饪程序下载、自诊断故障、故障自动报警报修的功能。

第二章智能灯控的实物仿真2.1 仿真编程首先,用C语言编一段程序,让它能够控制单片机接口,使单片机上的小灯按控制进行亮和灭,打开Keil软件编程并运行如图2-1所示编程界面、图2-2所示运行界面:图2-1 运用Keil软件编程界面图2-2 运用Keil软件运行界面再将编好的程序通过STC52下载到单片机里,如图2-3所示:图2-3 STC52的操作界面2.2 WIFI模块的调试为了测试串口到WIFI网络的通讯转换,我们将模块的串口与计算机连接,WIFI网络也和计算机建立连接。

由于需要同时具有WIFI和串口的特殊要求,采用台式机(笔记本)加WIFI网卡的形式测试,如图2-4所示:图2-4 WIFI模块连接示意图当连接完成后,进行网络调试,先在台式机上插上USB网卡后,安装驱动。

注意只安装驱动,搜索网络。

如图2-5所示的HF-A22X_AP,即是模块的默认网络名称(ssid)。

图2-5 模块的默认网络名称最后在进行收发测试,网络设置区选择TCP Client模式,服务器IP地址输入10.10.100.254,为此WIFI模块默认的IP地址,服务器端口号8899,为此模块默认监听的TCP端口号,点击连接建立TCP连接如图2-6所示进行设置。

图2-6 WIFI模块的设置2.3 仿真的硬件设置本次设计,我们使用USB网卡(如图2-7),AT89C51(如图2-8),USB-232(如图2-9)图2-7 无线USB网卡图2-8 AT89C51模块图2-9 USB-232模块将把编好的程序安装在手机上,待所有的软件调试完毕之后,将单片机模块、WIFI模块、手机和电脑相互连通。

连接正确的硬件如图2-10所示。

图2-10 所示连通的硬件连接通的硬件表现在手机能够自由控制任意一个小灯的亮灭,也就是说手机上的APP选中一个小灯点一下吸合,小灯的亮起来。

反之,当选中任意一个小灯选断开,小灯灭,同时也可以使四个灯同时都亮起来。

如图2-11所示手机的APP操作界面。

用手机APP控制小灯全部亮起来,如图2-12所示。

图2-11 手机APP操作界面图2-12 手机APP控制的小灯全亮第三章课程设计总结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在设计的过程中才发现了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得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通过组队的形式进行的课程设计,使我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大家每人出一份力,共同一心,什么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在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中,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认真地去上网或翻阅资料,提出几种实际的方案,然后大家再在一起进行讨论和对比,最终集体商讨选出最佳的结果,大家都是团结一心,共同完成任务的。

这使得我们大家都初步掌握简单实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在制作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得我深受鼓励和感动。

当各自遇上不懂的问题时可以请教队伍里的伙伴帮助解决,要是碰上大家都不懂的时候,我们就会就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并且需要的时候还会请来老师为我们指导,最终解决我们的问题。

在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氛围里,使得我们队伍里的每一位同学都从这次课程设计中学习到不少自己遗漏或疏忽的理论知识,并且还提高了队伍里的每一位同学的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加深和巩固了我们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之情!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也见证着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