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步 较晚 , 而且 国家对 生物 化学 工 程 的基 础研 究 投入 资 关 研究人 员 的工作 热情 和积极 性 , 而且 也 使企 业 损 失 源 较 少 , 少一 个 完 善 的科 研 体 系 , 术 创 新能 力 较 严 重 , 速人 才 外 流 。 因此 , 缺 技 加 国家 和 企 业 对 知识 产 权 差 。而且有 些 企业 对 生 产 技 术 的 开 发 和 引进 能 力 非 要非常重视 , 并通过相应 的措施加以保护 。只有这 J
生物 化学 工程 主要 的原 材料 是 可再 生 资 源 , 而且 和我 大多数企业生产 的产品都 比较单一 , 而且档次也 不 国 的可 持 续 发展 战 略是 相 适 应 的 ; 三 , 会 污 染 环 高, 第 不 更不能满足国内市场 的需求。从发展技术看 , 生 境或 者污 染非 常少 , 清洁 工业 ; 四 , 够 生产 出传 产高档次医药产品的技术并不完善 , 是 第 能 国家每年都要耗 统方 法所 不能 生产 的 、 能 优异 的产 品 。正 是 这些 优 费大量资金从 国外进 口高档次的医药产品。 性 点 , 使 生 物化 学 工 程 在 化 工 领域 的地 位 越 来 越 高 , 才 而且 这也 将是 我 国化工 发展 的方 向和趋 势 。 ,
逐渐迈入一 个新 的发展 时期 。然而 , 当前我 国生物化 学工程在 发展过程 中出现 了很 多问题 , 成为 了社 会各界 和 专家学 者 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 文通过 当前 我 国生物化工发展 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 进而找 出在生物化学发 展的过程 中
存在的诸 多问题 , 同时提 出一些合理解决 生物化 学工程发展 的有效措 施 , 为今后 生物化 学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
于 企业实 现 长期生 产 目标 。

生物制药行业(血液制品)知识库

生物制药行业(血液制品)知识库

生物制药行业知识库血液制品EBU事业部起草部门:行业及咨询实施部2010年2月<说明:该文件属于用友股份公司内部控制文件,请注意保密>版本控制修改查阅分发目录第一章前言 (4)第二章生物制品定义与分类 (4)第三章行业术语 (4)第四章生物制药生产特点 (5)4.1生产特点 (5)第五章生物制药生产工艺特点 (6)5.1微生物发酵制药 (6)5.2酶工程技术制药 (6)5.3细胞培养技术制药 (7)5.4基因工程技术制药 (7)第六章血液制品行业管理实践 (8)6.1原料的管理 (9)6.2生产和质量控制 (10)6.3留样管理 (11)第七章血液制品行业关键需求 (11)7.1原料血浆管理 (12)7.2生产环节血浆的管理 (12)7.3成品的管理 (13)第八章血液制品行业KPI (13)(插注:本文档适用所有相关企业或单位或个人,文字表格可根据您实际情况而做进行随心更改,可删减或增加内容。

本文档版权所有,只可使用,不可售卖,望遵守,不便之处请见谅。

本段文字您可自行删除。

)第一章前言本文档主要针对血液制品细分行业的特色进行介绍,其他共性部分请参考制药行业知识指南。

第二章生物制品定义与分类生物制品是指以微生物(细菌、病毒、噬菌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生物材料,应用传统或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制成,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生物制品不同于一般医用药品,它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物质(如抗体)才发挥其功效,在人体内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细胞介导免疫。

根据生物制品的用途可分为预防用生物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和诊断用生物制品三大类。

预防用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治疗用生物制品包括抗血清与抗毒素、血液制品、细胞因子与抗体;诊断用品包括细菌学试剂、免疫试剂、临床化学试剂。

本文讨论的血液制品属于生物制品的一个子类。

5、15 基因工程--上下游技术

5、15 基因工程--上下游技术

5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获得目的产物
培养克隆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提取获得扩增的目的基 因以进行深入的研究。将目的基因克隆至适当的表达 载体,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其在新的 遗传背景下获得活性表达,从而得到人类需要的特定目 的物质。
二:基因工程上游技术的主要内容
1 聚合mmetric PCR)
不对称PCR是一种专用于制备单链DNA的不对称PCR技 术,这种方法使用两种浓度差100倍的引物,低浓度的称 为限制引物,在限制引物用尽前,PCR扩增产物为双链 DNA,其数量呈指数上升,经约25个循环限制引物用尽 只存在高浓度引物的条件下,PCR扩增产物为双链DNA 的一条链,数量呈线性增加,不对称PCR技术可用于DNA 序列测定。
2 反转录PCR(RT-PCR)
用于直接扩增经反转录为CDNA的特定RNA序列的PCR 方法称为RT-PC方法。此方法敏感度极高,且简单易行。 目前许多公司设计了多种形式的RT-PCR试剂盒,使用 十分方便,例如"一步法RT-PCR试剂盒",利用 SuperScript逆转录酶和TaqDNA聚合酶的混合体系, 所有反应在一个试管内完成,灵敏度极高,只需0.1pg总 RNA便可扩增3.5kb的CDNA片段;"高温反转录-PCR 系统"采用热稳定型RNAaseH-反转录酶,可在70℃条 件下完成反转录过程,最长可反转录12kb的CDNA分子。
3 定量PCR
定量PCR主要分为DNA-PCR和mRNA-PCR定量两类。 DNA-PCR采用同位素或荧光等标记经电泳分离的PCR 扩增产物,进行自显影后根据底片的曝光强弱对模板 DNA进行定量。本实验需预先采用已知浓度的标准 DNA模板,在PCR扩增后测定放射性并绘制标准曲线,根 据标准曲线确定扩增产物量。mRNA-PCR需先经逆转 录获得CDNA后再进行PCR扩增,采取同DNA-PCR定量 的方法确定RNA数量,这种方法由于误差原因只能作为 相对定量。

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及解决建议

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及解决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2015年60期 93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及解决建议单华锋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蚌埠 233000摘要:生物化学工程是人类可以有效地改造和利用生物资源,大量生产对人类有用物质的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工程学科。

它是将现代的生物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生物化学工程发展中问题,才能保证生物技术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生物化学工程;发展问题;解决建议 中图分类号:TQ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60-0093-021 生物化学工程的形成过程酿酒制醋、面团发酵是人类最早掌握的生产和生活知识之一。

1857年,法国科学家L.巴斯德首先证明酒精(乙醇)是由活的酵母引起发酵而得到的,其它不同发酵产物是由不同的微生物作用引起的。

在这一启示下,从19世纪80年代起到20世纪L3。

年代末为止,不少发酵产品,如乳酸、面包酵母、乙醇、甘油、丙酮、正丁醇、柠檬酸等相继投入生产。

这些都是属于第一代的生物化工产品。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工业生产即实验室规模的简单放大,人们着重于工艺的研究,而尚未形成严格的工程学科。

第二代生物化工产品是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兴起而出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急需一种高效治疗剂以控制战伤和继发感染。

由英美两国联合加速对青霉素的研究和生产。

当时参加研究的除有生物化学的科学家外,还有一批化学工程师。

1943起,在具有通气搅拌装置的发酵罐中大量培养青霉素产生菌的方法出现了,代替了原来用上万个瓶子进行表面培养的生产方法。

随后,1944年发现链霉素,1946年发现氯霉素,都相继顺利的投产。

这一时期,化学工程师成功地解决了好气性微生物的大规模培养中的氧的供应、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以及产品提取中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问题,并从中建立了发酵过程中的搅拌通气、培养基和空气灭菌等单元操作,实际上也为生物化学工程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多肽分离设备的工艺流程和特点

多肽分离设备的工艺流程和特点

多肽分离设备的工艺流程和特点
多肽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多肽可以促进骨骼生产、防止骨质疏松,对人体非常有益。

那么,多肽是如何分离的呢?
多肽分离提取设备技术工艺流程:
动植物多肽→组织破碎预处理→多步酶解→离心过滤→超滤分离提纯→脱色→膜脱盐浓缩→蒸发喷粉→包装
多肽分离提取设备技术特点:
1、与原有技术相比较,提高了合成精度,缩短合成时间,使单个肽链的合成长度突破了100个氨基酸残基。

2、操作简单,能快速开发工艺;无需分离中间体,自动化程度高。

3、实现了高通量,能高效率地合成大容量肽库。

4、可选择性强,能普遍应用于任意氨基酸组合和千变万化的特殊修饰。

德兰梅勒利用膜分离技术为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发酵行业、农产品深加工、植物提取、石油石化、环保水处理、空气除尘、化工等行业提供分离、纯化、浓缩的综合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的高度差异化需求。

帮助客户进行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整合与创新,帮助企
业节省投资、降低运行费用、减少单位消耗、提供产品质量、清洁生产环境,助力企业产业升级。

浅谈生物化学发展现状及措施

浅谈生物化学发展现状及措施

浅谈生物化学发展现状及措施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物质结构和生命活动状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学科,简单地来说就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变化。

现如今,生物化工的应用已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于此,本文对生物化学发展和现状进行探析,同时总结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建议,希望对生物化学的发展有益。

标签:生物化学;发展;建议1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1.1 生物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化学是一门出现时间较晚的基础学科,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的时间非常短。

虽然它的出现时间很短但是却创造出了很多价值对人们的生活非常有帮助。

近些年来,经过生物化学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生物化学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代谢、生物的合成途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家们还合成了很多种具有生物化学活性蛋白质及基因。

人们根据生物化学成功研制出来了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些都在不断地推动科技向前发展。

1.2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人类把生物化学史分为三个部分,从叙述生物化学到动态生物化学最后是机能生物化学,这三部分的生物化学代表生物化学史上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生物化学是从18世纪开始被人们发现的。

一开始,舍勒研究生物体的各种化学组成成分,然后发现了生物与化学之间的联系,这为人们之后研究生物化学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各门类的科学家去研究生物化学,他们分别合成了尿素、多肽;发现了核酸;引进生物催化剂的概念;进而又发现了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各种维生素及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后又確定了蛋白质和DNA在遗传中所起到的作用;到今天的基因工程和克隆。

生物化学在最近的一百年里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 现阶段生物化学的研究热点虽然生物化学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生物化学现阶段的研究虽然距离我们预计的目标很遥远,但是生物化学的发展空间是不可估计的。

我国生物制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

我国生物制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

我国生物制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2) 我国生物制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1.3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不足及弊端1.3.1相对份额低我国生物制药虽取得迅猛发展,但相比较医药行业中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原料及制剂等子行业,目前生物制药行业在整个医药行业中所占的份额还较低,2009年销售占比仅为10%,未来发展有待提升。

[3]1.3.2上下游技术开发不协调产品多仿品从生物技术医药产业分析,相对欧美国家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发力量薄弱,能把众多的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寥寥无几,据报道,两者的比例不超过0.5%,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满足不了生物技术产品工业生产的需要。

我国在这方面特别突出,不仅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很大,而且在投资与下游工程人员配置方面亟待加强。

有专家认为我国在基因工程产品开发领域中的“上游技术”比国际技术仅落后5年,但“下游技术”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

因此要加强“下游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缩短差距以加快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进程[1]。

1.3.3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在发达国家科研开发、中试、批量生产之间投入的资金比例为1:10:100。

当前国内对生物制药业的投资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和从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数量很少。

并且在这方面投入的比例严重失调,投入中试和批量生产的资金远远不够,其结果造成科研成果专家转化率严重偏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有5%,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虽然不低,但其中真正由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很少。

据了解,国内已批准上市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共计13类25种382个,但只有6类9种21个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4]。

1.3.4缺乏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专利申报意识从表面来看, "仿制"一改药物"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资高、风险大"的"不足",使中国国内"新药的研制"低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短周期。

电子级氨水的原料与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电子级氨水的原料与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电子级氨水的原料与上下游产业链分析7.1 氨水原料供应与市场概况氨水属于铵态氮肥。

我国目前氨水的产量不到氮肥总产量的0.2%。

氨水的生产是由合成氨导入水中稀释而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

“十一五”期间,合成氨及下游产品生产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据统计,2006年我国合成氨产量4937.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33.4%。

2009年我国氨水的产量已达到5135万吨。

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我国合成氨产量4963万吨。

2011年全国合成氨的产量达5068.97万吨。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1年山东省合成氨的产量达696万吨,同比增长9.10 %,占全国总产量的13.73 %。

紧随其后的是山西、河南和湖北等省市。

合成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

除了用于化肥生产,在农业上使用外,合成氨等产品在工业上的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尤其是在石化行业中,下游产品涉及基础化工原材料、合成材料、国防化工品、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品等方面。

目前,约有80%的合成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其余作为生产其他化工产品的原料。

除了生产尿素、硝酸及硝酸铵等产品间接用于工业生产外,合成氨还直接用于丙烯腈、己内酰胺等产品的生产。

同时,在其他工业领域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如用作制冰、空调、冷藏系统的制冷剂,在冶金工业中用来提炼矿石中的铜、镍等金属,在医药和生物化学方面用作生产磺胺类药物、维生素、蛋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等。

氨水除由氮肥厂生产外,炼焦工厂、煤炭干馏和石油工业也可生产浓度不同的氨水作为副产品。

还可利用氮肥厂氨加工过程中的含氨尾气,用水吸收后生产稀氨水,含氮量为1%~3%,价格低廉,适于就近施用。

我国常用的氨水浓度为含氨15%、17%和20%三种,国外农用氨水的浓度稍高,一般含氨25%(含氮20%)的产品。

国内生产氨水的企业很多,遍布全国,且由于氨水中的氨较容易挥发,给氨水的贮藏和运输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氨水的地域性较强,所以工业氨水生产企业的产品一般自用、按需生产或就近销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氨基酸生产工艺的上下游技术学院:国际学院专业:生物工程姓名:李尚义学号:201048970115摘要:论述了氨基酸国内外生产现状、生物技术在氨基酸开发中的应用以及氨基酸发展前景,并提出我国氨基酸发展建议和了氨基酸废水主要组成特点及治理方法,重点对氨基酸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以及处理氨基酸生产废水的方法,必须把废水治理和综合利用相结合,才能实现清洁生产。

关键词:氨基酸;生产技术;发展;废水;处理;工业化;氨基酸废水处理;水处理技术。

正文:氨基酸是含氨基和羧基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蛋白质氨基酸有20种,非蛋白质氨基酸有400 多种,其衍生物和合成的短肽品种达数千种之多。

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饲料、化妆品、农药、肥料、制革、科学研究等领域。

氨基酸生产方法分为四种:生物资源提取法(蛋白质水解法) 、化学合成法、发酵法(分直接发酵法和前体添加发酵法) 、酶法。

其上游技术主要分为:(1) 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要想培育出某种氨基酸的产生菌,首先要了解此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的反馈调控机制,考虑解除方法,从而设计育种方案。

(2) 载体- 受体系统及克隆表达①获得受体。

氨基酸工程菌受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棒状杆菌家族,通常是通过诱变选育出的基础产率高的菌株; ②载体构建。

有效的载体需要有在受体菌中可启动的复制起始位点,可从棒状杆菌家族内源小质粒中获得;载体所需的筛选标记及外源基因插入的多克隆位点,可从常用的克隆载体中获得; ③基因转移。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原生质体转化、转导、电转化、接合转移; ④外源基因克隆。

通常使用营养缺陷型互补法; ⑤基因表达。

(3) 酶调控①酶量的调控。

也可视为酶基因转录的调控,在氨基酸途径上关键酶的表达,受到调节基因产物和代谢终产物的共同影响,诱导物利用酶的浓度较高时的合成,而阻遏物抑制酶的合成; ②酶活性调节。

酶的活性可受到代谢物的抑制,在达到一定浓度时,代谢产物可结合于酶上,酶由活性态聚合为无活性的复合物。

(4) 构建高效氨基酸产生菌①获得大量的前体物质。

切断除目的氨基酸外的其它控制共用酶的终产物分枝合成途径,增加目的氨基酸前体物质的合成,可使氨基酸产量增加或减少其分解; ②酶量的提高。

用高拷贝的克隆载体将目的基因在宿主菌中大量扩增,将得到的关键酶基因与高拷贝的表达载体相连,将重组质粒导回原始菌株,使酶产量高;通过去除衰减子结构,消除对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用突变筛选出抗反馈抑制的突变株,或用定点突变的方法获得失活的调节基因,使它的产物不能与代谢产物结合来抑制转录的进行;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把属于反馈抑制因子的终产物氨基酸迅速排出细胞外,使终产物积累达不到引起抑制的浓度,从而不会抑制转录的进行; ③酶活性的提高。

一些反应产物可与酶结合,使其活性丧失,利用酶基因突变,使产物不与酶结合,从而达到保持酶活性的目的。

(5) 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培养工程菌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细菌的高密度培养以及重组质粒的传代稳定性。

在构建质粒的同时插入一个稳定性基因,可以增加工程菌的传代稳定性;设计一种高浓度的合成培养基可以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菌生长密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氨基酸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排放大量的生产废水,带来许多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氨基酸生产行业废水治理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通过工程实践总结,阐述了一种有效的氨基酸废水治理方法。

其下游技术主要有:根据氨基酸废水组成特点,该废水组成共分浓水和洗液两部分,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COD。

本着节能减排资源化再生利用的原则,根据母液和洗水两种废水的组成特点,通过工程的实践经验总结,可采取分别收集处理然后再综合治理的措施。

氨基酸母液水量相对较小,废水中铵盐(一般为硫酸铵或氯化铵)是氨基酸生产工艺过程合成的副产物,无重金属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母液中铵盐浓度一般可以达到百分之十几,铵盐浓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价值,回收的硫酸铵或氯化铵一般可以作为化工原料或铵肥再利用。

氨基酸母液的处理需要采取合理的回收处理工艺。

氨基酸洗水废水中氨氮和COD相对较低,水量是母液的几倍,水量相对较大,废水中铵盐浓度较低,而且废水中的氨氮和COD受生产过程和操作系统等原因影响,水质水量变化较大,废水采用直接回收利用工艺,一般回收成本较高,设备投资巨大,废水中的有价值成分不利于回收再利用,一般采取物化或生物法等水处理工艺去除。

氨氮废水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通常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及生化法等。

物理法有反渗透、土壤灌溉等;化学法有离子交换、折点加氯、含氨副产品生产、焚烧、催化裂解、电化学处理等;物理化学法有蒸馏法(即蒸汽汽提)、吹脱法等;生物法有藻类养殖、生物硝化等。

虽然许多方法都能有效地去除氨氮,但目前只有几种方法能在工程上真正用于含氨氮废水的处理。

处理技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废水的成分组成、要求达到的处理效果及经济性。

根据国内外工程实例及资料介绍,目前处理氨氮废水的实用方法主要有生物处理法、蒸馏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及吹脱法、膜浓缩法等。

膜法浓缩工艺自从膜分离技术问世以来,人们很快就发现它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在目前能源紧张、水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年代,膜分离技术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被认为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具发展前途的高技术之一。

因膜分离技术分离的对象是流体,因此主要适用于废水、废液、废气的处理,即利用膜能截留废水、废气中某些污染物而让水或空气透过,从而达到将污染物从水中脱除的目的。

又例如在节流方面,膜法是净水技术的前沿,膜法处理工业废水具有低能耗、可实行闭路循环、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由于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经过近30年的开发,目前已广泛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净化,成为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热点。

生化处理工艺该工艺利用生物菌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再通过硝化与反硝化将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从水中逸出,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

但由于生物菌所能承受氨氮的浓度较低,一般不能超过200mg/L,当氨氮高于200~300mg/L时,会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因此该工艺适用于氨氮含量低于200mg/L左右具备可生化性处理的低浓度氨氮废水。

传统填料式的吹脱工艺该工艺是利用废水中所含的氨氮等挥发性物质的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碱性条件下用空气吹脱,使废水中的氨氮等挥发性物质不断地由液相转移到气相中,从而达到从废水中去除氨氮的目的。

但由于氨氮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关系,当气液两相的氨处于平衡状态时,水中的氨氮将不能被吹脱逸出,因此该工艺不适用于高浓度氨氮废水。

且传统填料式吹脱工艺还存在吹脱效率低、时间长、对温度要求高、填料易结垢等缺点。

离子交换法沸石是含水的钙、钠以及钡、钾的铝硅酸盐矿物,因其含有一价和二价阳离子,具有离子交换性,因此沸石具有离子交换的能力,可将废水中的NH+4交换出来。

该工艺的缺点是只适用于氨氮含量在50mg/L以下的废水,且交换剂用量大需再生,再生频繁,并且再生液需要再次脱氨氮。

采用该工艺还要求对废水作预处理以除去悬浮物,因此该法的成本较高,同等浓度下,处理费用为其他工艺的1.5~2倍。

折点加氯工艺折点加氯工艺是利用氯气通入水中所发生的水解反应生成次氯酸和次氯酸盐,通过次氯酸与水中氨氮发生化学反应,将氨氮氧化成氮气而去除。

该方法的缺点是加氯量大、费用高、操作安全性差,设备腐蚀严重,容易发生危险,工艺过程中每氧化1mg/L的氨氮要消耗14.3mg/L的碱度,从而增加了总溶解固体的含量,比较适合低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

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母液和洗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和COD,母液中铵浓度和COD很高,应对其进行脱盐预处理,回收硫酸铵;脱盐后的浓水带有少量的氨氮和COD(约每升几百毫克浓度),可以并入洗水处理工艺系统混合处理。

洗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和氨氮,废水中COD可以采用生化法去除,废水中的氨氮高达每升几千毫克,会对生化处理生物菌产生抑制作用,需要对废水中氨氮进行脱氮预处理。

根据洗水水质情况,采用吹脱氨氮技术,降低废水中的氨氮,使废水具备可生化处理工艺标准。

根据氨基酸废水水质和生产工艺情况,对生产中的浓水和洗水拟采用分别收集预处理+厌氧+二级A/O生化工艺。

结语:氨基酸废水因为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水平、生产线工人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废水水量、水质的波动变化,给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带来困难,增加污水处理设备系统负担,提高了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想要处理好氨基酸废水,需要企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减少废水排放量和降低废水中污染物含量。

我国氨基酸产业发展建议我国氨基酸产业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但在生产规模、生产水平、生产设备、产品品种以及科研力量等方面均落后于日本等国家,对如何发展我国氨基酸产业,特别是药用氨基酸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新产品开发,实现氨基酸国产化在尚未国产化的三个品种中,精氨酸、组氨酸要加快形成规模生产,丝氨酸需加快开发力度,争取在近2~3 年内全面实现国产化。

同时还要适应氨基酸输液的发展要求,应着手谷氨酰胺、门冬酰胺、鸟氨酸、瓜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等短肽 2: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国产化的关键,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国产氨基酸原料从无到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国家和国际规定标准。

但在杂质、透光率、晶形、热原等各项内控指标仍与进口产品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

3:大力培养人才发展氨基酸产业,人才是关键。

除技术人才外,要培养多方面人才,如管理、财务、营销、证券、策划等,面向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更要积极培养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还要尊重和爱护人才。

参考文献:[1]张岩.双口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改造优化[D].南开大学,2009[2]傅红.气升式三相环流生物反应器处理催化剂生产废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 ]朱彗珍,等. 固相配位化学的研究[J ] . 无机化学学报,1989 , (3) :54256.[ 4 ]楼南泉. 关于溶剂化作用[J ] . 物理化学学报,1988 , (1) :1.[ 5 ]Basolo F. 无机化学机理[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1242125. [6] 任洪强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982-985.[7] 陶涛.芦秀青。

冷静.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Jl。

环境科学进展,1999,7(6):21-25.[8] 陶涛等.普鲁兰预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实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1,27[J]39—42.[9] 于晓彩等,壳聚糖处理味精废水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9,23(1):13-16.[10] 杨建州等.利用味精废水生产饲料蛋白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6):21—24.[11] 古文炳等.高浓度含氮味精废水综合治理技术[J].工业水处理,2009,2(2):83-85.[12] 沈根清等.利用味精废水农缩提取硫酸铵母液生产有机无机肥[J].发酵科技通讯. 2006(35):30-31.[13] 山东阜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谷氨酸废水生产高蛋白盐藻饲料添加剂的方法[P]).中国:200810139716,2009.[14] 郭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