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生产工艺

合集下载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设计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设计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设计
氨基酸是生命体中重要的化学物质,有多种生产工艺设计可用于其制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氨基酸生产工艺设计。

1.天然氨基酸提取工艺:天然氨基酸可从天然蛋白质中提取。

首先,将天然蛋白质源材料(如大豆、动物骨骼等)进行粉碎和溶解。

然后使用酶(如蛋白酶)或酸(如盐酸)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接下来,通过过滤、浓缩、结晶等步骤来分离和纯化氨基酸。

2.化学合成工艺:化学合成是一种常用的氨基酸生产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起始原料,如甘氨酸和苯丙氨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如取代反应、羧酸酯化反应等,逐步构建氨基酸的分子结构。

最后,通过结晶、溶解、过滤等步骤来纯化合成的氨基酸。

3.微生物发酵工艺:微生物发酵是一种使用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合成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并调节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如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以促进菌种的生长和代谢。

然后,通过发酵过程中的菌种培养、酶促反应等控制酶的活性和代谢产物的合成。

最后,通过纯化步骤来提取和纯化发酵产生的氨基酸。

4.生物转化工艺:生物转化是一种使用转基因生物的工艺,通过修改和调节其代谢途径来合成氨基酸。

首先,选择适合的转基因生物并导入目标氨基酸的合成途径相关基因。

然后,通过培养和生长转基因生物,并调节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等)来控制氨基酸的产生。

最后,通过纯化步骤来提取和纯化生物转化产生的氨基酸。

第11章氨基酸生产工艺

第11章氨基酸生产工艺
• 利用此方法发酵的有:苏氨酸、赖氨酸、 异亮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
4 体内及体外基因重组的方法
• 基因工程包括细胞内基因重组方法和试管内 的体外基因重组方法。
• 体内基因重组在应用上又称为杂交育种,主 要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转移、转导 和细胞融合等,这都是在细胞内暂时地产生 染色体的局部二倍体,在两条DNA链之间引 起两次以上的交叉,是遗传性重组现象。
2. 饲料工业:
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可用于制造动物饲料
3. 医药工业:
多种复合氨基酸制剂可通过输液治疗营养或代 谢失调
苯丙氨酸与氮芥子气合成的苯丙氨酸氮芥子气 对骨髓肿瘤治疗有效,且副作用低。
4. 化学工业:谷氨基钠作洗涤剂,丙氨酸制造丙氨 酸纤维。
二、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 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野生菌株发酵、营养
• (2)菌体生长或耗糖过快时,流加尿素可多些, 以抑制菌体生长。
• (3)发酵后期,残糖少,接近放罐时,少加或 不加尿素,以免造成氨基酸提取困难。
• (4)氨水对pH影响大,应采取连续流加。
温度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 菌体生长达一定程度后再开始产生氨基 酸,因此菌体生长最适温度和氨基酸合 成的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 酶法糖化:以大米或碎米为原料时采用
• 大米进行浸泡磨浆,再调成15Bx,调 pH6.0,加细菌a-淀粉酶进行液化,85 ℃30min,加糖化酶60 ℃糖化24h,过滤 后可供配制培养基。
• 糖蜜原料:不宜直接用来作为谷氨酸发 酵的碳源,因含丰富的生物素。
• 预处理方法:活性碳或树脂吸附法和 亚硝酸法吸附或破坏生物素。也可以在 发酵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60或添加 中青霉素。
• ②一级种子培养:由葡萄糖、玉米浆、尿素、 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铁及硫酸锰组成。 pH6.5-6.8。1000ml装200-250ml振荡,32℃ 培 养12h。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1、谷氨酸(1)等电离交工艺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即将谷氨酸发酵液降温并用硫酸调PH 值至谷氨酸等电点(pH3.0- 3.2),温度降到10以下沉淀,离心分离谷氨酸,再将上清液用硫酸调pH 至 1.5 上732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氨水调上清液pH10 进行洗脱,洗脱下来的高流分再用硫酸调pH1.0 返回等电车间加入发酵液进行等电提取,离交车间的上柱后的上清液及洗柱水送去环保车间进行废水处理。

该工艺方法的缺点是:废水量大,治理成本高,酸碱用量大。

(2)连续等电工艺——将谷氨酸发酵液适当浓缩后控制40℃左右,连续加入有晶种的等电罐中,同时加入硫酸,控制等电罐中PH 值维持在 3.2 左右,温度40℃进行结晶。

该工艺方法废的优点是:水量相对较少;缺点是:氨酸提取率及产品质量较差。

(3)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谷氨酸提取工艺——谷氨酸发酵液经灭菌后进入超滤膜进行超滤,澄清的谷氨酸发酵液在第一调酸罐中被调整pH 值为 3.20~3.25,然后进入常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进行结晶,分离、洗涤,得到谷氨酸晶体和母液,将一部分母液进入脱盐装置,脱盐后的谷氨酸母液一部分与超滤后澄清的谷氨酸发酵液合并;另一部分在第二调酸罐中被调整pH 值至 4.5~7,蒸发、浓缩、再在第三调酸罐中调pH 值至3.20~3.25 后,进入低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使母液中的谷氨酸充分结晶出来,低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排出的晶浆被分离、洗涤,得到谷氨酸晶体和二次母液。

(4)水解等电点法发酵液-----浓缩(78.9kPa,0.15MPa 蒸汽)----盐酸水解(130℃,4h)----过滤-----滤液脱色-----浓缩-----中和,调pH 至 3.0-3.2(NaOH 或发酵液)-----低温放置,析晶-------谷氨酸晶体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5)低温等电点法发酵液-----边冷却边加硫酸调节pH4.0-4.5-----加晶种,育晶2h-----边冷却边加硫酸调至pH3.0-3.2------冷却降温------搅拌16h------4℃静置4h------离心分离--------谷氨酸晶体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6)直接常温等电点法发酵液-----加硫酸调节pH4.0-4.5-----育晶2-4h-----加硫酸调至pH3.5-3.8------育晶2h------加硫酸调至pH3.0-3.2------育晶2h------冷却降温------搅拌16-20h------沉淀2-4h-------谷氨酸晶体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生产周期短、酸碱用量省。

《氨基酸工艺学》7 氨基酸分离提取和精制

《氨基酸工艺学》7 氨基酸分离提取和精制

1、常规过滤
➢ 常规过滤时,固体颗粒被截留在多孔性介质表面形成滤饼,液 体在推动力的作用下穿过滤饼和多孔性介质的微孔,从而获得 澄清的过滤液。
➢ 由于操作阻力较大,且固体颗粒的粒径越小,操作阻力越大, 因此,常规过滤适用于悬浮颗粒粒径在10-100μm范围内的悬浮 液。
➢ 在氨基酸工业中,常采用板框压滤机和真空转鼓式过滤机过滤 预处理后的发酵液。
1、离子交换的基本概念
➢ 树脂颗粒吸附过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
① 发酵液中的氨基酸阳离子扩 散至树脂颗粒表面(外扩散); ② 氨基酸阳离子穿过树脂颗粒 表面向树脂颗粒内部扩散(内 扩散); ③ 氨基酸阳离子与树脂颗粒中 的H+交换(离子交换);④ 交换产生的游离H+从树脂颗粒 内部向树脂表面扩散(内扩 散); ⑤ 游离的H+进一步扩散至发 酵液中(外扩散)。
聚糖、明胶、骨胶等天然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 化学合成聚合物包括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高分子聚合物,
其中,常见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有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聚丙 烯酸类和聚苯乙烯类衍生物等,常见的无机高分子聚合物有聚 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 ➢ 氨基酸发酵液絮凝操作过程中,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很多,主 要有絮凝剂的种类和相对分子质量、絮凝剂用量、发酵液pH值、 搅拌速率和搅拌时间等因素。
离子型。 ➢ 离子型絮凝剂带多价电荷,且长链线状结构上的电荷密度会显
著影响其的絮凝效果。 ➢ 通过絮凝预处理过程,可将氨基酸发酵液中的微生物细胞和碎
片、菌体和蛋白质等胶体粒子聚集形成粗大絮凝团,从而提高 氨基酸发酵液的过滤速率和滤液质量。
5、絮凝
➢ 高分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过程:
5、絮凝
➢ 高分子絮凝剂可分为天然聚合物和化学合成聚合物。 ➢ 天然聚合物包括聚糖类胶粘物、海藻酸钠、壳聚糖、脱乙酰壳

氨基酸生产工艺课件

氨基酸生产工艺课件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1715:02:2315:02Aug-2117-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5:02:2315:02:2315:02Tuesday, August 17, 2021
➢ 氨基酸原料生产企业约20多家,制剂生产企业30 多家。甘氨酸3000多吨,赖氨酸及其盐酸盐约 1000吨,天门冬氨酸、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 丙氨酸等几百吨。
➢ 谷氨酸钠的生产规模最大,居世界首位。
氨基酸发酵
➢ 氨基酸发酵:就是以糖类和铵盐为主要原 料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积累特定的氨 基酸。
多种。
氨基酸
➢ 氨基酸(amino acid):含有氨基和羧 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的通称。
➢ 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 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 侧链不同,氨基酸的性质不同。
氨基酸的用途
➢ 1.食品工业 ➢ 强化食品: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于小麦
中。 ➢ 增鲜剂:谷氨酸单钠和天冬氨酸。 ➢ 苯丙氨酸与天冬氨酸可用于制造低热量二
菌株发酵 ➢ 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发酵 ➢ 添加前体法
主要菌种:
➢ 谷氨酸棒杆菌 ➢ 黄色短杆菌 ➢ 乳糖发酵短杆菌 ➢ 短芽孢杆菌 ➢ 粘质赛式杆菌 ➢ 还有采用基因工程菌进行生产的
➢ 往往是生物素缺陷型,也有些是氨基酸缺陷型。
➢ 酶法: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产生的酶来制造 氨基酸。
➢ 提取法:蛋白质水解,从水解液中提取。胱氨酸、 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肽甜味剂(α-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此产品 1981年获FDA批准,现在每年产量已达数万 吨。

第4章氨基酸发酵生产工艺

第4章氨基酸发酵生产工艺

• ⑵酶法转化工艺
利用酶的离体专一性反应,催化底物生产有活性 的氨基酸。
D-氨基酸和DL-氨基酸的手性拆分 工艺简便、转化率高、副产物少、容易精制。 占总量的10%左右
• ⑶全化学合成生产工艺
不受氨基酸品种的限制,理论上可生产天然氨基 酸和非天然氨基酸。
产物是DL-型外消旋体,必须拆分才得单一对映 体。
•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多数为L-型,也是 人体能吸收利用的活性形式
• 初级代谢产物 • 根据R基团的化学结构不同,分为:15种脂肪族的, 2种芳香族的,2种杂环的,以及1种亚基氨基酸。 • 根据R基团的极性,分为:12种极性与8种非极性 • 根据酸碱性,分为:2种酸性的,3种碱性的,以及 15种中性氨基酸。 • 根据人体生理生化过程能否合成,分为:(8+2)种必 需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 • 应用:药品、食品、饲料、化工等
4.1.2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 无色晶体,熔点200~300℃,一般溶于水、稀酸 稀碱,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常用乙醇 沉淀氨基酸。 • 除甘氨酸外,有旋光性,测定比旋度可鉴定氨基 酸的纯度。 • 芳香族氨基酸在紫外有吸收峰,可用于鉴别、合 成、定性和定量分析中。
• 氨基酸是弱的两性电解质,在酸性环境,带正电荷; 碱性环境,带负电荷;净电荷为0时的pH值为等电 点pI。由于静电作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容 易沉定,可用于氨基酸的制备。
氨基酸
分子量
甘氨酸
75.07
丙氨酸
89.10
缬氨酸
117.15
亮氨酸
131.18
异亮氨酸
131.18
丝氨酸
105.09
苏氨酸
119.12
半胱氨酸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

各种氨基酸的生产工艺1、谷氨酸(1)等电离交工艺方法——从发酵液中提取谷氨酸,即将谷氨酸发酵液降温并用硫酸调PH 值至谷氨酸等电点(pH3.0- 3.2),温度降到 10以下沉淀,离心分离谷氨酸,再将上清液用硫酸调 pH 至 1.5 上 732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用氨水调上清液 pH10 进行洗脱,洗脱下来的高流分再用硫酸调 pH1.0 返回等电车间加入发酵液进行等电提取,离交车间的上柱后的上清液及洗柱水送去环保车间进行废水处理。

该工艺方法的缺点是:废水量大,治理成本高,酸碱用量大。

(2)连续等电工艺——将谷氨酸发酵液适当浓缩后控制40℃左右,连续加入有晶种的等电罐中,同时加入硫酸,控制等电罐中 PH 值维持在 3.2 左右,温度40℃进行结晶。

该工艺方法废的优点是:水量相对较少;缺点是:氨酸提取率及产品质量较差。

(3)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谷氨酸提取工艺——谷氨酸发酵液经灭菌后进入超滤膜进行超滤,澄清的谷氨酸发酵液在第一调酸罐中被调整 pH 值为 3.20~3.25,然后进入常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进行结晶,分离、洗涤,得到谷氨酸晶体和母液,将一部分母液进入脱盐装置,脱盐后的谷氨酸母液一部分与超滤后澄清的谷氨酸发酵液合并;另一部分在第二调酸罐中被调整 pH 值至 4.5~7,蒸发、浓缩、再在第三调酸罐中调 pH 值至3.20~3.25 后,进入低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使母液中的谷氨酸充分结晶出来,低温的等电点连续蒸发降温结晶装置排出的晶浆被分离、洗涤,得到谷氨酸晶体和二次母液。

(4)水解等电点法发酵液-----浓缩(78.9kPa,0.15MPa 蒸汽)----盐酸水解(130℃,4h)----过滤-- ---滤液脱色-----浓缩-----中和,调 pH 至 3.0-3.2(NaOH 或发酵液)-----低温放置,析晶-------谷氨酸晶体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5)低温等电点法发酵液-----边冷却边加硫酸调节 pH4.0-4.5-----加晶种,育晶 2h-----边冷却边加硫酸调至 pH3.0-3.2------冷却降温------搅拌 16h------4℃静置 4h------离心分离--------谷氨酸晶体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废水量减少、生产成本低、酸碱用量省(6)直接常温等电点法发酵液-----加硫酸调节 pH4.0-4.5-----育晶 2-4h-----加硫酸调至 pH3.5-3.8------育晶 2h------加硫酸调至 pH3.0-3.2------育晶 2h------冷却降温------搅拌 16-20h------沉淀 2-4h-------谷氨酸晶体此工艺的优点:设备简单、操作容易、生产周期短、酸碱用量省。

氨基酸的制备.

氨基酸的制备.

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几乎所有的氨基酸分离纯化工艺均利用了氨基酸在不同的 pH 值时电荷量不同这一特性。

氨基酸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及结晶法等。

1、沉淀法沉淀法是最古老的分离、纯化方法,目前仍广泛应用在工业上和实验室中。

它是利用某种沉淀剂使所需要提取的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而形成沉淀的过程。

该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和浓缩倍数高的优点。

氨基酸工业中常用沉淀法有等电点沉淀法,特殊试剂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

1.1利用氨基酸的溶解度分离或等电点沉淀法在生产中常利用各种氨基酸在水和乙醇等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将氨基酸彼此分离。

如胱氨酸和酪氨酸在水中极难溶解, 而其它氨基酸则比较易溶; 酪氨酸在热水中溶解度大,而胱氨酸则无大差别。

根据此性质,即可把它们分离出来, 并且互相分开。

另外, 可以利用氨基酸的两性解离有等电点的性质。

由于氨基酸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 最容易析出沉淀, 所以利用溶解度法分离氨基酸时, 也常结合等电点沉淀法。

1.2特殊试剂沉淀法某些氨基酸可以与一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结合, 形成结晶性衍生物沉淀, 利用这种性质向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加入特定的沉淀剂, 使目标氨基酸与沉淀剂沉淀下来, 达到与其它氨基酸分离的目的。

较为成熟的工艺有:揩氨酸与苯甲醛在碱性和低温条件下, 可缩合成溶解度很小的苯亚甲基精氨酸, 分离这种沉淀, 用盐酸水解除去苯甲醛, 即可得精氨酸盐酸盐; 亮氨酸与邻一二甲苯一 4一磺酸反应, 生成亮氨酸的磺酸盐, 后者与氨水反应得到亮氨酸; 组氨酸与氯化汞作用生成组氨酸汞盐的沉淀,再经处理就可得到组氨酸。

特殊试剂沉淀法虽然操作简单、选择性强, 但是由于沉淀剂回收困难, 废液排放污染严重,残留沉淀剂的毒性等原因已逐渐被它方法取代。

2、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是利用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即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氨基酸吸附能力的差异对氨基酸混合物进行分组或实现单一成分的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生产工艺主讲人:韩北忠刘萍氨基酸是构成蛋白成分目前世界上可用发酵法生产氨基酸有20多种。

氨基酸α 碳原子分别以共价键连接氢原子、羧基和氨基及侧链。

侧链不同,氨基酸的性质不同。

氨基酸的用途1. 食品工业:强化食品(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于小麦中)增鲜剂:谷氨酸单钠和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与天冬氨酸可用于制造低热量二肽甜味剂(α-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此产品1981年获FDA批准,现在每年产量已达数万吨。

2. 饲料工业: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可用于制造动物饲料3. 医药工业:多种复合氨基酸制剂可通过输液治疗营养或代谢失调苯丙氨酸与氮芥子气合成的苯丙氨酸氮芥子气对骨髓肿瘤治疗有效,且副作用低。

4. 化学工业:谷氨基钠作洗涤剂,丙氨酸制造丙氨酸纤维。

氨基酸的生产方法发酵法:直接发酵法:野生菌株发酵、营养缺陷型突变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发酵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发酵。

添加前体法酶法: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产生的酶来制造氨基酸。

提取法:蛋白质水解,从水解液中提取。

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合成法:DL-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

传统的提取法、酶法和化学合成法由于前体物的成本高,工艺复杂,难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及德国的德固沙是世界氨基酸生产的三巨头。

它们能生产高品质的氨基酸,可直接用于输液制剂的生产。

日本在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资的氨基酸生产厂家,生产氨基酸和天冬甜精等衍生物。

国内生产氨基酸的厂家主要是天津氨基酸公司,湖北八峰氨基酸公司,但目前无论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还难于与国外抗衡。

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从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以技贸合作的方式引进输液制剂的制造技术和仿造产品, 1991年销售量为二千万瓶,1996年达六千万瓶,主要厂家有无锡华瑞,北京费森尤斯,昆明康普莱特,但生产原料都依赖进口。

据专家估计,到2000年,世界氨基酸产值可达45亿美元,占生物技术市场的7%,国内的氨基酸产值可达40亿元,占全国发酵产业总产值的12%。

氨基酸发酵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所谓氨基酸发酵,就是以糖类和铵盐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积累特定的氨基酸。

这些方法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选育成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高能力的菌株。

菌株的育种从自然界中筛选有产酸能力的菌株,并建立其培养条件.在确立突变技术和阐明氨基酸生物合成系统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发展为营养缺陷变异株、抗药性菌株的育种。

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接合、转导、转染、细胞融合等手段首先用于体内基因重组,是早期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生产菌株的尝试。

随着载体、受体系统的构建及体外基因重组技术的日益完善,氨基酸生物工程菌的构建有了长足的发展。

苏氨酸等的生产菌株被成功地构建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2.1用野生株的方法这是从自然界获得的分离菌株进行发酵生产的一种方法。

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氨酸发酵。

改变培养条件的发酵转换法中,有变化铵离子浓度、磷酸浓度,使谷氨酸转向谷氨酰胺和缬氨酸发酵2.2用营养缺陷变异株的方法这一方法是诱变出菌体内氨基酸生物合成某步反应阻遏的营养缺陷型变异体,使生物合成在中途停止,不让最终产物起控制作用。

这种方法中有用高丝氨酸缺陷株的赖氨酸发酵,有用精氨酸缺陷株的鸟氨酸发酵,还有用异亮氨酸缺陷株的脯氨酸发酵。

2.3类似物抗性变异株的方法用一种与自己想获得的氨基酸结构相类似的化合物加入培养基内,使其发生控制作用,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这样,就可以得到在这种培养基中能够生长的变异株,而这种变异株正是解除了调控机制的,能够生成过量的氨基酸。

利用此方法发酵的有: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

2.4 体内及体外基因重组的方法基因工程包括细胞内基因重组方法和试管内的体外基因重组方法。

体内基因重组在应用上又称为杂交育种,主要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转移、转导和细胞融合等,这都是在细胞内暂时地产生染色体的局部二倍体,在两条DNA链之间引起两次以上的交叉,是遗传性重组现象。

细胞内基因重组技术的缺点是,现在只在同种或有近缘关系的微生物之间进行并较难成功。

代谢工程在阐明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的基础上,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改变代谢途径分支点上的流量或引入新的代谢步骤与构建新的代谢网络。

其主要步骤为:鉴定目标代谢途径涉及的酶(特别是限速酶);取得酶基因,必要时可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如定点诱变,基因剪接等,使蛋白具有新的特点(增强活性或稳定性、解除反馈抑制等);将一种或多种异源的或改造后的酶基因与调节元件一起克隆进目标生物;使调节元件的作用及培育条件最优化。

3.1载体-受体系统及克隆表达的研究3.1.1受体的获得目前使用的氨基酸工程菌受体主要是大肠杆菌K-12及棒状杆菌家族,通常是通过诱变选育出的基础产率较高的菌株。

大肠杆菌遗传背景研究得清楚,载体系统完善,利于工程菌的构建,但它含有内毒素且不能将蛋白产物分泌至胞外,为应用带来困难。

棒状杆菌能克服这两个缺点,但载体受体系统研究较晚且有限制修饰系统的障碍,所以获得利于外源基因导入及表达且能稳定遗传的受体菌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3.1.2载体的构建有效的载体需要有在受体菌中可启动的复制起始位点,这可从棒状杆菌家族内源小质粒中获得;载体所需的筛选标记及外源基因插入的多克隆位点,可从常用的克隆载体中获得。

3.1.3基因转移手段由于棒状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CaCl2转化法对它不适用。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原生质体转化、转导,电转化,接合转移。

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是较早采用的方法,由于受到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局限,效率不高;电转化方法由于高效,快速被广泛使用,目前它的转化效率可达到原生质体转化法的100~1000倍。

接合转移可用于基因在亲缘关系远的物种之间的转移,并且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染色体上,易于稳定遗传。

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控制发酵的条件控制细胞渗透性控制旁路代谢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度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与阻遏作用促进ATP的积累,以利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控制发酵的条件专性需氧菌,控制环境条件可改变代谢途径和产物。

控制细胞渗透性控制旁路代谢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度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进行氨基酸发酵必须限制所要求的氨基酸的量。

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与阻遏作用使用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方法。

促进ATP的积累,以利氨基酸的生物合成ATP的积累可促进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酸发酵的工艺控制培养基pH温度氧培养基1、碳源:淀粉水解糖、糖蜜、醋酸、乙醇、烷烃碳源浓度过高时,对菌体生长不利,氨基酸的转化率降低。

菌种性质、生产氨基酸种类和所采用的发酵操作决定碳源种类2、氮源:铵盐、尿素、氨水;同时调整pH值。

营养缺陷型添加适量氨基酸主要以添加有机氮源水解液。

需生物素和氨基酸,以玉米浆作氮源。

尿素灭菌时形成磷酸铵镁盐,须单独灭菌。

可分批流加。

氨水用pH自动控制连续流加3、合适C/N氮源用于调整pH。

合成菌体生成氨基酸,因此比一般微生物发酵的C/N高。

4、磷酸盐:对发酵有显著影响。

不足时糖代谢受抑制。

5、镁:是已糖磷酸化酶、柠檬酸脱氢酶和羧化酶的激活剂,并促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力。

6、钾:促进糖代谢。

谷氨酸产酸期钾多利于产酸,钾少利于菌体生长。

7、钠:调节渗透压作用,一般在调节pH值时加入。

8、锰:是许多酶的激活剂。

9、铁:是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基的组成分,可促进谷氨酸产生菌的生长。

10、铜离子:对氨基酸发酵有明显毒害作用。

生长因子:生物素作用:影响细胞膜透性和代谢途径。

浓度:过多促进菌体生长,氨基酸产量低。

过少菌体生长缓慢,发酵周期长。

与其它培养条件的关系:氧供给不足,生物素过量时,发酵向其它途径转化。

种类:玉米浆、麸皮水解液、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为来源。

pH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作用机理:主要影响酶的活性和菌的代谢。

控制pH方法:流加尿素和氨水流加方式:根据菌体生长、pH变化、糖耗情况和发酵阶段等因素决定。

控制:(1)菌体生长或耗糖慢时,少量多次流加尿素,避免pH过高(2)菌体生长或耗糖过快时,流加尿素可多些,以抑制菌体生长。

(3)发酵后期,残糖少,接近放罐时,少加或不加尿素,以免造成氨基酸提取困难。

(4)氨水对pH影响大,应采取连续流加。

温度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菌体生长达一定程度后再开始产生氨基酸,因此菌体生长最适温度和氨基酸合成的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菌体生长温度过高,则菌体易衰老,pH高,糖耗慢,周期长,酸产量低。

采取措施:少量多次流加尿素,维持最适生长温度,减少风量等,促进菌体生长。

氧对氨基酸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要求供氧充足的谷氨酸族氨基酸发酵:生物合成与TCA循环有关。

适宜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发酵:菌体呼吸受阻时产量最大。

供氧不足时产酸受轻微影响的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谷氨酸生产工艺工业化生产开始于由水解小麦面筋或大豆蛋白质而制取。

1957年,日本率先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并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是被誉为现代发酵工业的重大创举,使发酵工业进入调节代谢的调控阶段。

目前世界产谷氨酸钠30吨/年,占氨基酸总量的2/3。

我国现已有200余家生产,年产量达15万吨,居世界首位。

产生菌株特点:革兰氏阳性不形成芽胞没有鞭毛,不能运动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

谷氨酸生物合成机理:由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和氢供体存在下进行还原性氨化作用而得到。

一、淀粉水解糖的制备:酸水解或酶水解1、调浆:干淀粉用水调成10-11Bx的淀粉乳,加盐酸0.5-0.8%至pH1.5。

2、糖化:蒸汽加热,加压糖化25min。

冷却至80℃下中和。

3、中和:烧碱中和,至pH4.0-5.04、脱色:活性炭脱色和脱色树脂。

活性炭用量为0.6-0.8%,在70度及酸性条件下搅拌后过滤。

酶法糖化:以大米或碎米为原料时采用大米进行浸泡磨浆,再调成15Bx,调pH6.0,加细菌a-淀粉酶进行液化,85 ℃30min,加糖化酶60 ℃糖化24h,过滤后可供配制培养基。

糖蜜原料:不宜直接用来作为谷氨酸发酵的碳源,因含丰富的生物素。

预处理方法:活性碳或树脂吸附法和亚硝酸法吸附或破坏生物素。

也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60或添加中青霉素。

二、菌种扩大培养1、斜面培养:主要产生菌是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节杆菌属。

我国各工厂目前使用的菌株主要是钝齿棒杆菌和北京棒杆菌及各种诱变株。

生长特点:适用于糖质原料,需氧,以生物素为生长因子。

斜面培养基:蛋白胨、牛肉膏、氯化钠组成的pH7.0-7.2琼脂培养基,32℃培养18-24h。

2、一级种子培养:由葡萄糖、玉米浆、尿素、磷酸氢二钾、硫酸镁、硫酸铁及硫酸锰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