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生产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生产工艺

主讲人:韩北忠

刘萍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成分

目前世界上可用发酵法生产氨基酸有20多种。

氨基酸

α 碳原子分别以共价键连接氢原子、羧基和氨基及侧链。侧链不同,氨基酸的性质不同。

氨基酸的用途

1. 食品工业:

强化食品(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于小麦中)

增鲜剂:谷氨酸单钠和天冬氨酸

苯丙氨酸与天冬氨酸可用于制造低热量二肽甜味剂(α-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此产品1981年获FDA批准,现在每年产量已达数万吨。

2. 饲料工业:

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可用于制造动物饲料

3. 医药工业:

多种复合氨基酸制剂可通过输液治疗营养或代谢失调

苯丙氨酸与氮芥子气合成的苯丙氨酸氮芥子气对骨髓肿瘤治疗有效,且副作用低。

4. 化学工业:谷氨基钠作洗涤剂,丙氨酸制造丙氨酸纤维。

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野生菌株发酵、营养缺陷型突变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发酵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发酵。

添加前体法

酶法:利用微生物细胞或微生物产生的酶来制造氨基酸。

提取法:蛋白质水解,从水解液中提取。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

合成法:DL-蛋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

传统的提取法、酶法和化学合成法由于前体物的成本高,工艺复杂,难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及德国的德固沙是世界氨基酸生产的三巨头。它们能生产高品质的氨基酸,可直接用于输液制剂的生产。

日本在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资的氨基酸生产厂家,生产氨基酸和天冬甜精等衍生物。

国内生产氨基酸的厂家主要是天津氨基酸公司,湖北八峰氨基酸公司,但目前无论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还难于与国外抗衡。

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从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以技贸合作的方式引进输液制剂的制造技术和仿造产品, 1991年销售量为二千万瓶,1996年达六千万瓶,主要厂家有无锡华瑞,北京费森尤斯,昆明康普莱特,但生产原

料都依赖进口。

据专家估计,到2000年,世界氨基酸产值可达45亿美元,占生物技术市场的7%,国内的氨基酸产值可达40亿元,占全国发酵产业总产值的12%。

氨基酸发酵生产发展的历史回顾

所谓氨基酸发酵,就是以糖类和铵盐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积累特定的氨基酸。

这些方法成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选育成的氨基酸生物合成高能力的菌株。

菌株的育种

从自然界中筛选有产酸能力的菌株,并建立其培养条件.

在确立突变技术和阐明氨基酸生物合成系统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发展为营养缺陷变异株、抗药性菌株的育种。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接合、转导、转染、细胞融合等手段首先用于体内基因重组,是早期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生产菌株的尝试。

随着载体、受体系统的构建及体外基因重组技术的日益完善,氨基酸生物工程菌的构建有了长足的发展。

苏氨酸等的生产菌株被成功地构建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2.1用野生株的方法

这是从自然界获得的分离菌株进行发酵生产的一种方法。

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氨酸发酵。

改变培养条件的发酵转换法中,有变化铵离子浓度、磷酸浓度,使谷氨酸转向谷氨酰胺和缬氨酸发酵

2.2用营养缺陷变异株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诱变出菌体内氨基酸生物合成某步反应阻遏的营养缺陷型变异体,使生物合成在中途停止,不让最终产物起控制作用。

这种方法中有用高丝氨酸缺陷株的赖氨酸发酵,有用精氨酸缺陷株的鸟氨酸发酵,还有用异亮氨酸缺陷株的脯氨酸发酵。

2.3类似物抗性变异株的方法

用一种与自己想获得的氨基酸结构相类似的化合物加入培养基内,使其发生控制作用,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这样,就可以得到在这种培养基中能够生长的变异株,而这种变异株正是解除了调控机制的,能够生成过量的氨基酸。

利用此方法发酵的有: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

2.4 体内及体外基因重组的方法

基因工程包括细胞内基因重组方法和试管内的体外基因重组方法。

体内基因重组在应用上又称为杂交育种,主要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转移、转导和细胞融合等,这都是在细胞内暂时地产生染色体的局部二倍体,在两条DNA链之间引起两次以上的交叉,是遗传性重组现象。

细胞内基因重组技术的缺点是,现在只在同种或有近缘关系的微生物之间进行并较难成功。

代谢工程在阐明代谢途径及其调控规律的基础上,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改变代谢途径分支点上的流量或引入新的代谢步骤与构建新的代谢网络。

其主要步骤为:

鉴定目标代谢途径涉及的酶(特别是限速酶);

取得酶基因,必要时可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如定点诱变,基因剪接等,使蛋白具有新的特点(增强活性或稳定性、解除反馈抑制等);

将一种或多种异源的或改造后的酶基因与调节元件一起克隆进目标生物;

使调节元件的作用及培育条件最优化。

3.1载体-受体系统及克隆表达的研究

3.1.1受体的获得

目前使用的氨基酸工程菌受体主要是大肠杆菌K-12及棒状杆菌家族,通常是通过诱变选育出的基础产率较高的菌株。

大肠杆菌遗传背景研究得清楚,载体系统完善,利于工程菌的构建,但它含有内毒素且不能将蛋白产物分泌至胞外,为应用带来困难。

棒状杆菌能克服这两个缺点,但载体受体系统研究较晚且有限制修饰系统的障碍,所以获得利于外源基因导入及表达且能稳定遗传的受体菌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3.1.2载体的构建

有效的载体需要有在受体菌中可启动的复制起始位点,这可从棒状杆菌家族内源小质粒中获得;

载体所需的筛选标记及外源基因插入的多克隆位点,可从常用的克隆载体中获得。

3.1.3基因转移手段

由于棒状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CaCl2转化法对它不适用。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原生质体转化、转导,电转化,接合转移。

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是较早采用的方法,由于受到原生质体再生条件的局限,效率不高;

电转化方法由于高效,快速被广泛使用,目前它的转化效率可达到原生质体转化法的100~1000倍。

接合转移可用于基因在亲缘关系远的物种之间的转移,并且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染色体上,易于稳定遗传。

氨基酸发酵的代谢控制

控制发酵的条件

控制细胞渗透性

控制旁路代谢

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度

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与阻遏作用

促进ATP的积累,以利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控制发酵的条件

专性需氧菌,控制环境条件可改变代谢途径和产物。

控制细胞渗透性

控制旁路代谢

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度

利用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进行氨基酸发酵必须限制所要求的氨基酸的量。

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与阻遏作用

使用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方法。

促进ATP的积累,以利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ATP的积累可促进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氨基酸发酵的工艺控制

培养基

pH

温度

培养基

1、碳源:淀粉水解糖、糖蜜、醋酸、乙醇、烷烃

碳源浓度过高时,对菌体生长不利,氨基酸的转化率降低。

菌种性质、生产氨基酸种类和所采用的发酵操作决定碳源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