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合集下载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3)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1)理解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特点。

(2)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观察法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结构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蛙和蜥蜴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青蛙和蜥蜴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讲授新课(1)两栖动物①展示青蛙、蟾蜍、大鲵等两栖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皮肤、四肢、眼睛等。

②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③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青蛙在水中产卵,幼体蝌蚪在水中发育,成体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

(2)爬行动物①展示蛇、龟、蜥蜴、鳄鱼等爬行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体表、四肢、鳞片等。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 教材:选用合适的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科普讲座: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保护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教学设计1: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1: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自学、合作交流等方式,尝试通过归纳总结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四.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相关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有哪些特征?鱼类的特征与它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最主要的特征围绕着在水中的生活:可以在水中呼吸和游泳.可见动物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教学意图:温故知新,引导对动物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的思考.那么,青蛙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可引导进一步讨论,或进行追问鳄属于什么类群?讲解:所谓特征,意思就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点,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并看看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教学意图:引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对“特征”的关注,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一)两栖动物1.蝌蚪和青蛙的区别.(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观察.(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表达①蝌蚪和青蛙的区别.(提示:外部形态、呼吸器官、运动方式)②青蛙身体的颜色,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③触摸蛙有什么感觉.(如果有牛蛙作为观察材料)④除蛙外,还有哪些两栖动物,能简单介绍吗?教学意图:在观察中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分次出示的资料不断纠正学生对青蛙和蝌蚪的结构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2.两栖动物的特征(1)在学生表述时追问:关于蝌蚪从何处来、关于成体皮肤辅助呼吸.(2)引导得出结论:两栖动物幼体的发育无法脱离水环境,成体肺不发达,需皮肤辅助呼吸,是由水中向陆地过渡的动物类型的特点.通过以上的问题尝试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教学意图:利用观察、对比,归纳出两栖动物的特征,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3.与人类的关系出示图片及视频,请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提出视频或图片中未呈现的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意图:认识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环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爬行动物的特征由利用观察、对比,归纳出爬行动物的特征,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由蜥蜴、龟、鳄、蛇的共同特点总结出爬行动物的特征.达标练习教学反思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种类。

2)能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能够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对野生动物滥捕滥杀。

3.能力目标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对照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和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三、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提问、讨论结合式。

四、教学手段
课件、实物投影仪。

五、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较为低等的一类,还不能完全的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爬行动物是比两栖动物更为发达的一个类别,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能较好的加深学生们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了解,更深层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水中的生物,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

本节课讲的是陆地上的生物,因此能有一个较好的过度,学生应该能较好的接受,也能为讲授天上飞的动物——鸟,打下一定的基础。

七、教学策略
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八、教学过程设计
巩固练习:课本P2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这些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两种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特征、生态应、生活习性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爬行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等。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异同;
-知识拓展: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适应、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应用实践:设计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教学评价:
1.必做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绘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结构图,标注其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生活习性的短文。
2.选做作业:
(1)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记录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进行总结,梳理重点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适应、生活习性等。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认知程度,了解他们在概念、特征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精选全文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材分析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既保留了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也具有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趋势.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形态结构比两栖动物高等,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1.理解青蛙和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难点: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两栖动物(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谜语:“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通过学生猜谜引出两栖动物的学习。

(二)新课:1.什么是两栖动物课件出示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充分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形态结构学生分组,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提出思考题。

分组观察讨论后,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再轻轻握住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

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

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

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

1.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1.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态环境、生殖发育过程等。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

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特点?1.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性。

1.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1.6.4 总结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2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特征。

2.3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区别。

2.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5 教学准备PPT课件:两栖动物的特征。

图片和视频资料:两栖动物的实物图片和生活习性视频。

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复习上一章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两栖动物有什么特征吗?2.6.2 讲解讲解两栖动物的特征,如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

2.6.3 互动提问: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邀请学生回答,并解释两栖动物的特征与爬行动物的特征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青蛙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蜥蜴图片的观察,阐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与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蛙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生殖发育过程,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蜥蜴和龟的图片观察,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提升爱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义,学会辩证的看待生物与环境。

二、教学重点
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爬行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1、导课:播放青蛙和乌龟的图片,让同学回答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

就此提出问题: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却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
2,带着以上问题观察青蛙的结构特征,阅读课本(25页-26页第二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答:绿色,与其生活环境颜色一致。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你有什么感觉?
答:湿润光滑的。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上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答: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我们了解青蛙的身体特征以后再来阅读课本内容回答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1)体色:草绿色,与环境颜色相似,有利于觅食和躲避敌害。

(2)体表:皮肤裸露有粘液(湿润)适应陆地干燥环境。

(3)感觉:头部前端有一对眼睛,可形成一定视角;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

(4)运动: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适于跳跃和划水。

(5)呼吸:空气通过鼻孔进入结构简单的肺,进行气体交换;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辅助呼吸。

4、提醒同学注意 : 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

5、出题:青蛙只靠肺呼吸,请问对吗?
6、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7、出示图片: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属不属于两栖动物?
答:属于,具备两栖动物的特征。

8、给同学介绍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很多两栖动物是农田害虫的天敌,能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可用于食用、药用和科研实验材料等。

(2)有害的方面:有的两栖动物吞食鱼苗和益虫,对养殖业造成一定影响。

9、观察蜥蜴的图片,阅读课本回答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0、重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11、了解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有益方面:它们不仅是人类食品、药品及工业、工艺生产的原料,还在消灭农业害虫、天气和地震灾害预报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蜥 蜴 颈
四肢短小
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
质的鳞片 头能灵活转动,便于觅食和肺发达 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陆地产卵
有卵壳保护 生殖和发育过程摆脱
1.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保护身体,减少体内
(2)有害方面:主要表现为毒蛇对于人、畜的伤害。

1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