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知识讲解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二、爬行动物
1.蜥蜴:(1)外部形态特点(2)内部结构特点
2.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Ú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
3.师生共同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4.常见的两栖动物:蟾蜍、大鲵、蝾螈等。
(二)爬行动物
1.探究爬行动物——蜥蜴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外部形态:颈、四肢、鳞片;
内部结构:肺;
生殖特点:体内受精,卵有坚韧的卵壳。
2.师生共同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教师总结:爬行动物开始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常见的爬行动物:龟、鳖、农林害虫。
三、课堂小结
利用表格从体表覆盖物、呼吸特点、身体结构、生殖特点等各个方面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不同,说明两栖动物是动物类群中的水陆过渡类型,爬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受环境变迁和污染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保护两栖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不同。
【课前准备】
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设置疑问:青蛙和龟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能够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爬行动物的特征: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会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医药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 视频:寻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 教材:选用合适的生物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环境,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科普讲座:邀请生物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新研究动态和保护现状。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九、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2)能描述动物运动的方式及适应环境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2. 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及适应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2. 视频素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视频;3. 实验材料:模型或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特征;(2)提问: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运动的吗?它们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2. 探究两栖动物的运动方式(1)展示两栖动物的运动方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2)分组讨论:两栖动物为什么要有不同的运动方式?3. 探究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1)展示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2)分组讨论: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2)出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3)提问:还有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值得我们关注?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了解了它们的适应环境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6. 作业布置(1)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运动方式;(2)搜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资料,进行分享。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其运动方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动物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3. 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实践操作。
【三、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动物运动方式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模型或实物。
3. 实践活动所需工具:如放大镜、观察日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2. 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2. 讲解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适应环境的意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观察一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模型或实物。
2.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动物的运动方式,并记录在观察日记本上。
3. 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动物运动方式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观察日记,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短文。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宠物或周围的动物,记录它们的运动方式,并思考这种运动方式对它们的生活有何意义。
六、教学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拓展学习(5分钟)1. 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视频等学习资源,让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我教这一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不同特点、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认识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重要性,并且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习性和特点;3.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资料;2.教学课件和PPT;3.黑板和粉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1.师生互动: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例如:“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它们是什么动物?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引入新知:教师向学生解释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
例如:“两栖动物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爬行动物是指只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步骤二: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1.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列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鼓励他们举出具体的例子。
例如:“两栖动物有呼吸器官可以在水中呼吸,例如青蛙。
爬行动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氧气,例如蜥蜴。
”2.讨论和总结:学生小组将各自列出的特点和习性与全班分享,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1.教师演示: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能力,例如两栖动物在水中的游动能力、甲鱼在陆地上的移动能力等。
2.小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列出具体的例子。
3.学生发言和展示:学生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报告给全班,展示他们所选的具体例子。
步骤四:评价与反思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课程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供反馈,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延伸1.探究动物分类的其他分类法,并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进行比较;2.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保护和环境问题;3.观察和研究不同地区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材分析两栖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既保留了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也具有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趋势.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形态结构比两栖动物高等,并为以后学习鸟类、哺乳动物的知识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爬行动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这两部分知识都应作为本章的重点。
教学目标1.理解青蛙和蜥蜴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生理特点、生殖发育的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青蛙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继续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证。
2.难点: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两栖动物(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谜语:“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通过学生猜谜引出两栖动物的学习。
(二)新课:1.什么是两栖动物课件出示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充分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2.形态结构学生分组,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提出思考题。
分组观察讨论后,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①在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几道思考题: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蛙的体色一样吗?青蛙这样的体色对它的生活有何意义?青蛙与两栖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点有哪些?为什么?用手摸一摸青蛙的皮肤,再轻轻握住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②学生在认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回答以上问题。
生活在水草丛生池塘里的青蛙,体色是草绿色的,在无绿草的水沟里,体色是带灰棕色的。
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比较一致,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以便更好地在水里和陆地上生活。
让学生从青蛙的体色、皮肤、头部的感觉器官及四肢等特点归纳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PPT、教案、教学视频
1.知识目标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
3.说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4.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5. 说出两栖动物的概念。
回答:能够活得足够
的氧气,提供给身体
利用。
逻辑思维训
练
回答:体表覆盖角质
的鳞片或甲;用肺呼
吸;在陆地上产卵,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总结能力
教学反思及自我完善:思考
观察能力训 练
讲解青蛙的身体结构:
鼻孔,眼睛,鼓膜,前肢,前肢短,后肢长
后肢
跳跃
提示前后肢的区别:
训练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
提问青蛙的运动方式:
其他两栖 动物
蟾蜍 蝾螈 大鲵
要求学生总结两栖动物的 特征:
学生总结: ①幼体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②经过变态发育(讲 解变态发育) ③成体生活陆地上, 也可在水中游泳,用 肺呼吸,皮肤可辅助 呼吸。
扩展知识面
总结能力训 练
2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 回答:水对两栖动物
环境的脊椎动物。讲解原 的限制。
因,并提示两栖动物不适
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什么?
离开水的束缚从娃娃
抓起
爬行动物的发育过程:卵
(卵外有壳,能够提供发
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幼体直接用肺呼吸,所以
肺发达不需要皮肤来辅助 1、 保护身体
呼吸。
2、 防止体内水分的
体表有坚硬的鳞片活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
提供不同体色的青蛙图片
2、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4、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5、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两栖动物?
6、试归纳两栖动物的特征。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
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赤矶课堂备课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