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认真贯彻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

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

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质量并没有完全跟上其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专业建设,更是令很多高职院校困惑。本文将通过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现状和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探析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更是令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说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所谓的不管是学校好还是学生好,归根结底还是专业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概况 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根据《辞海》释文,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

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甚至是唯一单位。据2009年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以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据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来看,理工类院校数量最多,为480所,其次是综合类285所和财经类的125所,其中排后三位的是语文类27所、体育类13所和民族类4所;其它的师X、农林、医药、政法和艺术类都是50所左右。然后从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个数的院校比例来看,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大类都是5个到11个左右。这些就是高职教育专业类设置的大概现状。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仅仅3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投入到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职专业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指南与技术规范

附件3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建设指南及技术规范 为加快推进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规范资源开发行为,统一资源技术标准,优化资源开发质量,依据《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综合考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建设要求,特制订本指南和技术规范,供建设团队在开发中依循和参考。 一、建设内容与要求 (一)结构化课程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按照岗位能力递进和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进行结构化课程设计为框架,构建课程应涵盖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二)资源建设内容 以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师灵活搭建课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为根本,以碎片化的素材资源为基础,进行资源建设。每门课程建设资源不少于800条。 资源包括基本资源与拓展资源。 基本资源:应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前提系统设计,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结构化的课程建设为骨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发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必要数字资源。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

拓展资源:拓展资源应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拓展资源,增强资源建设的普适性。其内容应包括面向学生的自学、培训、进修、检索、科普、交流等内容,体现课程技术特点并向产业领域扩展,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 课程资源内容主要有: (1)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作业规范、教学文件等。 (2)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校内教学条件等。 (3)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训、课堂教学等。 (4)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内部结构等。 (5)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实验实训实习项目等。 (6)企业案例、企业网站链接等。 (7)数字化教材、教学课件等。 (8)习题库、试题库等。 (三)课程资源建设要求 1.分层建设 依据结构化课程设计,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分为素材资源、积件资源、模块资源和课程资源四个层级,以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以满足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分层建设资源内容如下表。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最新】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意见 为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使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制定本实施办法如下: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学校主要工作之中。 1、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并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大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起点、严要求。 2、各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切实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负责、落实专业建设的各项工

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充分认识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共同推进的新局面,逐步掌握专业建设的整套经验。 3、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 4、市教育局将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三重项目对认定的重点专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二、严格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管理,科学设置开发专业 1、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指导性文件,适应于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须按《目录》和《原则意见》开设专业和招生,确需增设新专业的,应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报请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审批。

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论文发表,专业论文指导,核心期刊,评职称发表论文教育论文 一、“底线+兴趣”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原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应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指导下,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本着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新知识的获取,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嫁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建立一个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范式,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总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同时也要强调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智力类型和文化基础,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总体设计 职业院校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到:招得进、留得住、送得出。留得住,就必须保证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真正能学到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按照“底线+兴趣”的基本思路,根据学情校情,局部突破,形成特色。先有一个整体的全校性的全面规划框架,即顶层设计。阐明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工作过程及预期主要成果。这里,一方面要防止照搬学科式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防止走极端,将高等职业教育降低为技能培训。我们抓住两个层次,四个阶段来逐步实施。1.两个层次即宏观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微观上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宏观上我们从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主要成果体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及其序化,教学内容、主干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等。第二个层次,就是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出合格人才,即把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当中。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据专业特点,编写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等不同特色的课程设计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和教学实习大纲。把每门课程要完成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到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当中,并确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要求,并确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2.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的制定上。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和培养对象的岗位群相关的行业企业的调查,收集网上的有关资料和企业的培训教材,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体系,由此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和社会经济的需求。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其能力要求,论证完成这些能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高级研修班培训总结刘涛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培训总结 机械电子工程系刘涛 一、培训班情况简介 主办:全国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联盟、北京校企联合管理咨询中心; 地点:上海; 形式:以“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答疑”等形式。 二、培训日程安排 三、培训主要内容 1. 专业群建设的改革创新及特色专业建设思路 (1)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与新要求

(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突破办学资源不足 (3)强化实践教学和基础课两个系统建设 (4)如何有效快速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5)专业群建设的创新策略 2.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1)如何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升级版专业 (2)明确专业定位,整体规划专业群建设 (3)专业建设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卓越氛围的建立 (4)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5)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管理制度设计方案 (6)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调研内容与调查方法 (7)特色专业建设计划的撰写 3.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流程 (3)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专业课程开发 (4)如何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5)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步骤及案例分享 (6)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及工作任务 (7)专业群建设运行的三大支撑保障系统 (8)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后期建设成效评价 三、培训收获与体会 为期3天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充实,紧凑,收益斐然。专家教授们敏锐的思想,结合当面职业教育发展和自身经验、体会出发、畅谈对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与特色专业优化的独特见解,并给予精辟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同时感受到巨大地震撼。通过与参会老师的交流,使我启发很大。 首先是刘显泽教授从什么是专业群、如何构建专业群以及如何建设专业群等三个方面讲解了在建设专业群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及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接着马树超教授,给我们讲授高职教育质量观与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马教授分别从高职教育质量观与2016年高职质量年报、高职院校评估框架设计背景与内涵要求和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关于到2010年“建设200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精神,特制订《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双师’教师为课程主导”的要求,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推动职业院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全省建设200门以专业课(含实践课)为主的省级精品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100门,初步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建设要求 1、课程建设措施。职业院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建立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学校有与重点建设专业配套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并逐步实施;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 2、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学生实际;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3、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了教学内容遴选机制,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得到充分反映;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专业的课程不低于30%)。 4、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建立精品课程网页,将课程的教材、教师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5、课程团队。形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0%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团队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35%,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团队教师8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方案

xxxx学校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三) 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四) 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

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五) 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一) 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二) 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三) 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 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 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 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 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系部电建系 总负责王建锋 编写边步义 二〇一二年十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 (1) 一、指导思想 (1) 二、课程定位 (1)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1)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和保障激励措施 (2) 五、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3) 六、课程体系与特色 (5) 七、课程资源 (6) 八、精品课程的任务安排表 (7) 九、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8) 十、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9) 十一、精品课程的课程考核 (9) 十二、精品课程的管理 (10)

前言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全力实现国家级示范学校创建目标,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并结合我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建筑工程施工作为建筑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建设,特制订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特别是专业课程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二、课程定位 职业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从事建筑施工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建筑行业发展对施工技术人才质量的需求为依据,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 《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是我校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必修课,同时又是横跨工程技术、结构技术的骨干课程,与本专业其它课程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构造、建筑结构联系密切。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不仅从理论上掌握从地基、基础到主体工程中砌筑、钢筋混凝土工程,最后到防水、装饰装修工程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要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与实践、实习来真正熟悉和理解所学建筑工程技术和技能。建筑工程施工是城市建设的组成之一,它与城市市政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园林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高素质建筑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中不可缺的重要骨干专业课程。 三、课程建设目标及思路 以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的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建构主义理论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如何有效地搞好课程建设,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必须研究的课题。文章就建构主义理论在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应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谈起,然后对怎样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课程开发提出了方法和步骤,对课程结构的构建问题提出了操作方法。 [关键词] 职业教育建构主义课程建设 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观点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2、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环境的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从追求规模上的发展转入到加强内涵的建设阶段。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各高职院校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对现有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作为连接职业与教育的中心环节——课程,就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存在问题 课程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基础不均衡。 高职教育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工学结合的社会意识、企业意识相对落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的配套制度、环境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距离。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我院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努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沟通,寻求各方的大力支持。目前,“校政企”合作新平台的构建初显成效,地方政府支持职教发展的政策正在推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热情逐步提升。但要在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尚需一定的时间与资源予以推进。 (二)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实践时间。 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艰辛的颠覆性改革过程,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等体现改革成效的指标生成存在一 定的时间滞后性,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收集信息,通过比较、总结,

逐步完善和提升新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 (三)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能力有待提升。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任教师的参与,但原有的专任教师队伍课程开发经验不足。经过长期持续培训与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在教学一线中不断实践新理念,探索新课程开发的成熟思路。 二、未来工作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各项工作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建设中出现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不均衡、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时间较短、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评聘缺乏国家统一标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资源欠缺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已有的建设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资源加以验证和推广,因此,进一步深入推进示范建设,在新的起跑线上争创新佳绩是急切且必然的。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在已经取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基础上,继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专业管理委员会、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形成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可推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系部电建系 总负责王建锋 编写边步义

二〇一二年十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目录 前言:1............................................................................................................................................................................... ........................................................... 一、指导思想 1............................................................................................................................................................................... .................................. 二、课程定位 1...............................................................................................................................................................................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

附件1 湖南省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 专业群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与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进一步适应湖南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四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 的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更好地服务“四化两型”和“四个湖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1.深度融合。引导地方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调整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2.差异发展。引导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重点建设与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发展格局。 3.资源整合。引导职业院校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 三、建设目标

从2014 年起,三年内全省中、高职各立项建设30 个左右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使之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 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转变。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专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技 术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制定未来三年专业结构调整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2.专业群构建。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以优势专业为核心,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专业群。每个专业群由3-5 个(中职 3 个、高职 5 个)以上专业组成。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3.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中职以市州为单位,高职以学校为单位,确定自身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以此带动区域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加强特色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应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水平较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强、与产业对接紧密、在专业群中具有引领和核心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群内各专业特点,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群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能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协同推进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定向

浅谈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

浅谈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建设 摘要: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改造中,课程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力。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很强,而其最大的创造性就在于对课程的改造,这是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造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国家已经明确意识到中职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把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教育规划的重要目标。力争今后每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当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万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即850万人左右。这几年,一些中职学校也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的来说,有很大一部份中职学校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问题,即“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就业难”,离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尚有很大距离。 为什么中职学校的发展处境会如此,从生源上来说:我国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一个恶果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孩子的出路只能是读大学。因此,除了因贫穷而辍学的学生外,所有好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在家长或是自己的要求下,其读书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考上大学。而其余的学生,毫无疑问,他们的成绩是相对较差的。这部分学生,一部分选择了辍学,剩下的部分便成了中职学校的生源。从课程建设来说: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直接导致毕业学生不能马上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从教学管理方面来说:在高校大面积扩招后,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了,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并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转变,直接导致职业学校较为普遍的“教学难,管理难”,最后导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质量也大幅下降。 前面所说的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这并不是指这些学生不聪明或者笨傻,实际上我所接触的绝大部分中专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之所以说职校生的生源质量较差,主要是指他们主观上就不太愿意学习,比较贪玩和调皮。只要有严格的教学管理,有行之有效的课程方案,我相信是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的。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应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这里我们只谈一下课程建设问题,职业学校的课程建设要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简单知识技能传授到全面的职业能力发展。 职业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能力 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等。 2、方法能力 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如在给定工作任务后,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等。

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509142.html, 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初探 作者:屈扬 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正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面临着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素质新要求的挑战,面临着课程与课程资源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资源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挑战。笔者就此谈一些理性层面的想法,以引出更深入的讨论。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 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尽管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作为素材性课程 资源的载体,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很显然,它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呈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二、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发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资源库开发意识淡薄 传统课程教学资源大多是现成的,不需教师去开发,因此,教师往往缺乏课程资源库开发意识和主动性,教学过程通常单调、乏味且充满机械的灌输,大量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 (二)课程资源库开发主体单一 目前,职业课程资源库开发主体单一,很多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只是课程资源库开发后的执行者。事实上,教学资源库开发除了要求专家学者和教师积极参与外,还需要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三)课程资源库开发脱离教学 现阶段,课程资源库开发中存在为了开发而开发的不良现象,开发过程未能和“教”与“学”有机契合。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资源库开发对教学的积极推进作用,课程资源库开发与教学过程“脱节”。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

2016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 一、专业设置布点情况 据2016年我省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清查结果统计显示,我省359所具有招生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含高职院校中专部)共设置18个专业类,221个专业,覆盖3328个专业点。其中第一产业设26个专业, 覆盖336个专业点;第二产业设74个专业,覆盖863个专业点;第三产业设121个专业,覆盖2129个专业点;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专业点分别占我省专业点总数的10、1%、 25、9%与64、0%。安徽省2016年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0、6:48、4:41。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中职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尚不能完全适应,二产相应专业比重仍然偏低,三产比例偏高。 安徽省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分市分专业布点情况见附表。 二、需强化统筹的专业 1、布点数量较多的专业 2013年以来,我省中职学校专业布点数量较多的20个专业布局变化情况如下: 2013-2016年专业点数量较多的专业布局变化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上述专业布点较多。各市要重点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上述专业的统筹,对区域内布点较多的上述专业,要加大调整力度,强化资源整合,办出特色,打造品牌。 2、在校生数量较多的专业 2013年以来,我省中职学校在校生数每年都超过1万人的专业有15个,在校生数量变化情况如下: 2013-2016年在校生数量过万人的专业在校生变化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我省上述专业在校生数量较大。各市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切实加强统筹。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类 2016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7、45%,低于平均水平的专业类有8个,分别为: (1)体育与健身类:89、19%; (2)医药卫生类:90、88%; (3)司法服务类:91、75%; (4)文化艺术类:93、61%; (5)教育类:95、4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规范标准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建设标准 本标准制定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2.《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5.《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 一、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精神,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一批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标准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特色与创新等。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定位以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定位

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清晰地描述出课程的性质、作用和课程目标。具体工作有: (1)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即本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在描述时应表达“会用……知识做……事情”的具体要求。通常采用的动词有: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程序类:排序、连接、制造、调整、准备、安装等;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2)确定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明确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2.课程设计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具体工作有: (1)描述课程整体设计依据、指导思想; (2)描述课程设计具体思路,包括设计方法、原则及开发过程。 (二)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前、后续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统筹考虑课程内容(学习领域),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并能体现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具体工作有: (1)通过对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工作过程的分析,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细化,形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