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精选11篇)读《大学中庸》个人篇1说实话,只要和有关,和传统经典文化沾边,就觉得很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哪怕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尽管我曾经会很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很多内容。

《大学》里提到“亲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觉得他们并不“亲民(跟劳动大众关系密切,亲近民众,接地气)”。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但每次读这些经典,就像探寻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宝藏,好像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触及其根本,有时更感觉自己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枝枝叶叶,根本无法窥见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广多深!所以,我喜欢把我学习经典并能从中汲取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扎根”。

而阅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气。

本书整体架构很简单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别解析了《大学》《中庸》两本书以及自己为其注解的缘由初衷。

在忠实诚意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蕴,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两部经典作品的伟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和注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心。

我想这种设计可以使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无一不包。

幼童可以素读原文,初学者青少年可以精读译文,积淀颇丰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读注解,可谓老少皆宜,深浅都可。

本书在注解的时候,可谓用心极细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译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没有含糊其辞的空间;我的注解则着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而对于《中庸》傅先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人性之伟大、美妙与神奇,至此臻于巅峰,可谓止于至善了。

”至于译文的准确和忠诚,注解的精妙和深广自不必说。

众所周知,作为儒学经典,《大学》主要内容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或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之道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是孔子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探讨了人的行为和处事的原则。

在阅读《中庸》
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和心得:
首先,《中庸》强调了“中”字的重要性。

中庸即守中立、处事稳健。

这一思想告诉
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追求平衡,避免过激和极端。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
和冲突,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才能在不偏不倚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向。

其次,《中庸》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养。

书中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自我反省,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才能在与
他人的交往中取得和谐和平的关系。

再次,《中庸》强调了分寸和度的准则。

书中提到了“不可不慎也”的概念,意味着
在行事过程中应注意分寸。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有所取舍,不可追求完美和
极致,要根据情况适度调整。

只有在行动中保持适度,才能避免过劳和浪费。

最后,《中庸》强调和谐和均衡的思维方式。

书中提到“君子之道,不为难易之、不
处高下之,不为富贵之”。

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要摒弃功利和斗争,避免非分之想,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才能收获
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总而言之,阅读《中庸》使我深入理解了中庸之道的思想,这对于我的成长和处事方
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运用中庸之道,我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线,处理人
际关系,并在困境和压力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的信心。

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大学中庸读书心得体会《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籍,是优秀的国学经典,诵读《大学中庸》,有利于领悟许多人生的道理。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大学中庸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大学中庸篇一《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进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

成王平管叔、蔡叔之略冬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

诰文开篇说:“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封是康叔的名字,诰文以成王的口气称封为小子,并告诫他说:“你的祖父文王,最能明德慎罚,不敢欺侮鳏寡弱民。

”这里的德是王者的德性,也就是美德,也是在《尚书》中多次出现的“俊德”。

“克明德”即能够彰明美德,也就是能够发扬好的德行。

“明德”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宾式短语。

在《大学》的思想范畴里,在“明明德”的特定语言环境里,“明德”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已经不再是动宾式名词词组,成了动宾式的名词,不是一般性的名词,而是赋予了特殊内容的哲学范畴,指的是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后代所说的天性、知己。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彰明人类这种天生的美德。

如何彰明呢?《大学》紧接上文阐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荚痘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读中庸心得体会(精选5篇)读中庸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中和”的思想,即人的言行应该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以下是读《中庸》的一些心得体会:1.认识“中庸”之道《中庸》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中庸”的概念,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原则。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为人处世原则,它既不过分,也不过分,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2.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中庸》强调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

例如,要有敬畏之心,尊重天地万物,保持谦逊、勤奋、善良等品质,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些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慎思明辩《中庸》主张要“慎思明辩”,即在思考问题时要谨慎思考,明辨是非,不要轻易下结论。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知行合一《中庸》强调了“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只有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中庸之道。

5.不断学习和提高《中庸》强调了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保持中庸之道。

总之,《中庸》是一本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提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阐述了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通过阅读《中庸》,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2《中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其核心理念是“中庸之道”,强调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读《中庸》后,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首先,我从《中庸》中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核心价值,即通过平衡、和谐和适中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以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种中庸之道来处理各种问题,如权衡利弊、协调矛盾、处理纷争等,从而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种处世之道,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我看来,中庸最重要的是平衡和谦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
临各种选择和挑战,而中庸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些选择和挑战
中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地前行。

平衡是中庸的核心。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平
衡家庭和事业,平衡自我和他人。

只有保持平衡,我们才能在各个
方面都取得进步,而不至于在某一方面过度追求而忽略其他方面。

平衡也是一种智慧,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不
被情绪左右,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谦逊是中庸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谦逊让我们不自满不傲慢,能
够虚心学习,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谦逊也让我们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自我中心,不轻易得罪他人,而是尊重他人,包容他人。


逊也是一种美德,能够让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取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在实践中,中庸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修炼。

我们需要不断地
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才能真正做到中庸。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庸水平。

总的来说,中庸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

只有在平衡和谦逊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做到中庸,过上美好的生活。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有时候我们会被外界的因素
左右,有时候我们会被内心的情绪所左右。

而中庸,就是在这种选
择和抉择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冷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我的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庸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会
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者情绪的波动而做出冲动的决定,结果往往是后
悔莫及。

而在学习中庸的理念之后,我开始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
不被外界的因素左右,也不被情绪所左右,而是用理性和智慧来做
出决策。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更加明智和理智的选择,也给我带来
了更好的人生体验。

中庸也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
遇到各种矛盾和纷争,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偏见而无法
与他人和睦相处。

而中庸告诉我,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不要过分执
着于自己的立场,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平和的态
度来解决矛盾。

这样做不仅能够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让自
己更加开心和快乐。

总的来说,中庸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在实践中庸的理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会继续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冷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与他人相处。

这样,我相信我会过上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

大学中庸读书心得大学中庸读书心得「篇一」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

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

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

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

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

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

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

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

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

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

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

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中庸的心得体

对《中庸、大学》心得体会
通过罗安宪教授对国学的精彩授课,让我对《大学》和《中庸》有了一些认识,更有了一丝的感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填补现代人的内心空白的精神食粮,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格物致知则是穷究事理。

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庸》里面阐述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它所叙述的就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么何为中庸呢?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悲乐时心中是平淡的,所以是“中”。

但若表现出来而有节制的,叫做“和”。

中庸的根本即为中和。

我想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社会则井然有序,处处和谐了。

中庸说起来简
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

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

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

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以上是我对《大学》、《中庸》的理解。

结合自身实际,回顾自己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感觉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以真诚的,加强自我修养,依法履行职责。

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借鉴国学思想的精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境界,使我们学会做人与处世,从而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所以,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当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也值得我们深研和弘扬。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看完这部分后,联系实际确实是有道理的,学习和做学问都需要一个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
题的关键和规律。

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大学》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的好恶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灵,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因为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心思不能端正。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刘明祥老师给我们放的翟鸿燊的国学经典讲解视频,当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经见,正思维。

原来与《大学》中的正心是
有相同之处的。

《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

“格物”即明辨穷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

“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使自己的而修养提高。

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

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以上说的是读《大学》中最重要的收获,下面说一下对《中庸》的理解。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
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

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
倚,无过不及,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讲的最多的是“诚”,不管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至诚的人他的人品是诚恳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万物的胸襟像蓝天一样广阔,其实现实也是这样的。

诚实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事业开始的奠基。

如果没有诚信,那么自己对自己不诚实,就不会做到慎独;对别人不诚实,别人就不会相信你;
一个企业不诚信,那么这个企业也不会兴旺。

关于《大学中庸》的内容很多,道理也很深刻,先简单说这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