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地理人教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4课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气候变暖的机制: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海平面上升的原因①②2、影响农业生产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2)高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①蒸发增强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一)对策:1、2、3、(二)手段:1、2、3、(三)技术:1、2、3、能力·思维·方法【例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气候变化热点事件为背景,如极端气候现象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天气变得越来越极端?全球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和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案例教学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技术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实现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气温变化图、气候分布图等,用于直观展示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网络资源等,用于展示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的挑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但对于气候变化的具体知识可能知之甚少。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阅读、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反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地理科组胡继兰【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2.学科:地理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②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的读图分析,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②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②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是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比较容易解决。

教材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用了很多不确定的词语,如“很可能是”“可能影响”等,笔者认为本节课思想性大于知识性,因而本节课的重点其实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电影《后天》剪辑视频、学生互联网搜索的资料【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投影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百度图片】/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83cab81eb0 22787f403417f6/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4075890a2c bfa07f94ca6bf6/albums/834804/834804.html#0$9252ae7e6330cc1b0 dd7da71教学环节1:电影片段欣赏【导入】说到全球气候变化,有一部电影,对全球变暖的后果做了大胆的假设,它就是《后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 - 全球气候变化(共19张PPT)

6.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B.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6.A 7.C 8.B
C. 暖湿—暖干—暖湿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7.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
最可能的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1.C 2.C 3.D
2. 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主要措施有
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②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③禁止滥伐森林,坚持采伐与抚育更
新相结合 ④加强国际间合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2) 从空间分布(乙图)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地__域__差__异______, 其中,中纬度地区_明__显__变__暖___,低纬度地区变___暖__不__明__显___。
(3) 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 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这一切都起源于……
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
1.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其原因。 2. 了解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可能影响。 3. 掌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阅读课本46~47页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A. 1982年
B. 1990年
C. 2006年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1.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

2.解释气候变化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预习1.请学生观看有关气候变化的视频或PPT,了解有关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

2.请学生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网上文章,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3.请学生做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调查和研究,在小组或班级中展开讨论。

第二节课堂探究1.教师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作简要介绍,讲述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和机制。

2.教师通过讲解PPT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掌握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3.教师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后果和解决之道,如全球减排和环保、能源转型和科技创新等。

5.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想法和看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第三节课后拓展1.请学生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和新闻,在班级或学校内成立环保小组,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2.请学生写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演讲稿,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请学生进行气候变化的实地调查或科研项目,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地理教育的一部分,气候变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地理①必修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

地理①必修2.4《全球气候变化》PPT课件

第一个因全球变暖 而将要消失的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 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 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 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 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一览
第一次 大冰期 6亿年前 元古代震 旦纪 第二次 大冰期 第三次 大冰期
间 间 冰 距今2.3亿年前 冰 距今二、三百 期 期 万年前 古生代石炭— 二叠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
波动上升,平均升高了0.6--0.80C
加速回升 时期 逐渐变冷时期 气候增暖时期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砍伐树木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排放温 室气体
CO2浓 浓 度增加
破坏森林
CO2吸收 吸收 地面长波辐射
全球气 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
孟加拉湾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 2、对农业的影响,升温, 积温增加,生长期 延长,但是干旱加剧。低纬度国家农业减产,而高 纬度国家农业产量则可能增加。 3、对水循环的影响: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 量和降水分布格局,降水异常,洪涝、干旱频发, 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4、冰川范围的可能变化…… 5、热带范围的可能变化……
农业 生产 变化 水资源 不稳定 与供需 矛盾
旱涝的频次、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径流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科学界不争的事实。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科学界不争的事实。 日前,加拿大政府表示, 日前,加拿大政府表示,这一自然现象已经越来 越明显地影响到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越明显地影响到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的食物来源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他们的食物来源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报道说, 报道说,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已经对此表示 担忧, 担忧,并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处 境。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导语】以下是逍遥右脑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地理必修课程一第二章知识点,如果真的很极好,热烈欢迎评测和互动~非常感谢你的写作与积极支持!《全球气候变化》一、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就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发生改变,就是以某些与平均值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例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去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在波动变化中,冷暖和暖相互交错,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值地表温度持续上升趋势;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引致旧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例如厄尔尼诺、旱情、洪涝、热浪等),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常见天气系统》1、常用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2、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1)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近暖气团的锋面(特定的叫做寒潮)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近冷气团的锋面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就是冷锋。

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就是冷锋天气4、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1)气旋:中心气流下降,极易构成阴雨天气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陷,天气晴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第二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具体分析如下: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导致气温上升。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使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海平面上升时对环境影响: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加剧;海水入侵形成咸潮,淹没土地;洪涝灾害加剧等。

)2.影响农业:(1)有利: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作物产量。

(2)不利: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两个方面:1.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①控制排放②增加吸收 2.适应气候变化具体措施:跟踪训练“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回答1~2题。

1.“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D.全球变暖2.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B.增强太阳辐射强度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解析:“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太空挡走阳光、造云阻挡阳光、人工制造巨型“树木”用以过滤二氧化碳、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用以反射阳光,减弱太阳辐射强度。

答案:1.D 2.B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提高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有环境专家指出这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可能会在10年内彻底消失。

结合下图,回答下题。

乞力马扎罗山山顶“雪冠”逐渐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引起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下列地理现象与这种变化有关的是()A. 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移B. 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C. 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加快,造成土壤肥力下降D. 山地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降低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

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黄河三角洲(如图)是东亚最大的三角洲,每年平均以2~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

区内地势平坦,物种丰富,与海河相汇处有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现已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作用主要包括()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③调蓄洪水,便于航运④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⑤旅游观光,科学研究A. ②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③④⑤4.20世纪80年代以来,停留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A. 湿地面积大,人类干预小B. 食物充足,全球变暖C. 地形平坦,环境优美D. 土壤肥沃,水域宽广5.生长在三角洲新生滩涂的植物应()A. 耐湿B. 耐寒C. 耐旱D. 耐盐二、材料题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

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

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

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

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

每年的3~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

(1)若计划在海上拍摄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试为船上游客推荐最佳的拍摄日期、地点(在图中甲、乙、丙三地中选择),并说明理由。

(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

推测格陵兰冰山大幅减少对北极熊的影响。

(3)气—冰—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试分析格陵兰四周海区冰山大幅减少对气候的影响。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漂浮房屋的创意是在环境气候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

对于作为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发达国家、四分之一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来说,以现今的智慧与科技设法提出解决之道,从围海造田到学习与水共存,反映了他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想法。

漂浮房屋是建立在河流两岸,洪水时可以随水上浮但不影响使用的新型建筑。

材料二漂浮房屋景观图荷兰区域略图(1)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

(2)分析该区域适宜建造漂浮房屋的自然地理条件。

(3)如果在该区域大规模建造漂浮房屋,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8.材料一图甲为伊犁河流域局部图,该流域降水丰富,图中阴影部分(甲地)年降水量约为700毫米。

图乙为伊宁市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土壤有机碳(TOC)和氧化铁(Fe2O3)含量是反映一定气候条件下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的重要指标,揭示地表植被生长的状况,进而反映当时气候的干湿条件。

图丙示意伊犁河谷某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氧化铁曲线变化图(虚线为平均值),反映了从3710年前至今的气候变化。

材料三花蜜来自植物的蜜腺,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和光合作用制成的,除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就贮存在植物体内。

伊犁河流域地区蜜源分布广、数量大,蜜源品质高,素有“蜜库”之称。

(1)分析甲地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推断伊犁河谷地区3710年前至今气候的干湿变化情况。

(3)分析材料三所示地区成为高品质“蜜库”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乞力马扎罗山山顶气温升高,“雪冠”融化,逐渐缩小。

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移主要和降水空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有关,A错误;气候变暖使日本本州岛樱花开放提前,B错误;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加快,造成土壤肥力下降,C正确;山地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升高,D错误。

故选C。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雪线应该升高,①错误;东海的温度比南海低,随着全球变暖,东海的水温升高,南海的鱼种也能在东海生存,②正确;华北地区树枝提前发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③正确;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④正确。

综上所述,A对,BCD错。

故选A。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作用。

黄河三角洲地区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所以不具备保持水土的作用,①错误;黄河有结冰期,且泥沙淤积严重,不便于航运,③错误;黄河三角洲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如使气温年、日较差减小,空气变得湿润,降水量增多,②正确;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的多样性,④正确;有大面积的滩涂和湿地,蕴涵着丰富秀丽的自然风光,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同时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旅游观光,科学研究,⑤正确。

故选A。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候鸟随季节变化进行有方向、有规律的长距离迁居活动,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则到南方越冬。

20世纪80年代以来,停留在黄河三角洲越冬的候鸟越来越多,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气温适合越冬,且食物充足,B正确;与湿地面积、地形、土壤等条件关系不大,ACD均错误。

故选B。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区域农业农业生产特点。

黄河三角洲位于沿海,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导致土地盐碱化,所以适合种植耐植物,D正确,ABC均错误。

故选D。

一、综合题6.【答案】(1)时间:夏至日前后;地点:乙地理由:①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②乙地,海面上没有封冻和浮冰,般只航行方便、安全。

(2)①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②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③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①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②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③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④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山消融;⑤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的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气候的相关知识。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即北极圈内出现的极昼现象,应在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同时,该季节乙地海面没有封冻和浮冰便于航行。

故时间为夏至日前后;地点是乙地。

(2)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

结合材料,影响可从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极熊数量的减少及生存地环境的恶化和转移等方面考虑。

具体影响为: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材料知,冰川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可从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反作用来考虑。

具体为: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山消融;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的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

7.【答案】(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区域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经济发达,先进技术的支持。

(2)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降水季节变化小;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河流水量平稳(3)赞同。

建设条件适宜;缓解用地不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生态恢复等。

不赞同。

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荷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迁和区域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可以从海平面上升,用地紧张和技术支持等角度分析。

荷兰一部分国土为填海造陆所成,整个国家地势低平;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受洪水危胁大;加之荷兰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在受洪水影响大的区域建房,必须要克服洪水的影响,因而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这也得益于荷兰先进技术的支持。

(2)分析该区域适宜建造漂浮房屋的自然地理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和河流水量等角度作答。

荷兰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河流不结冰;降水丰富,各月分配均匀,季节变化小;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河流水量平稳,都有利于漂浮房屋的建造。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观点与理由要一致。

如果赞同,理由可以从满足建设条件和建设的意义等角度分析。

大规模建设漂浮房屋,地形、水文、技术等建设条件适宜;也可缓解当地用地不足现象;房地产业发展也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漂浮房屋是建立在河流两岸,洪水时可以随水上浮但不影响使用,有利于生态恢复。

如果不赞同,理由可以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本高和技术难度大等方面作答。

大规模建设漂浮房屋,可能对沿岸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房价较高不利于民生;建造技术要求高等。

8.【答案】(1)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地势较为低平,对西风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或甲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丰富地形雨,降水偏多。

(2)干湿变化复杂;距今3710年至1500年期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少;距今1500年至500年期间降水较为丰沛,为近4000年来最为湿润时期;距今500年以来,气候迅速呈变干趋势。

(3)地势起伏较大,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气候较为湿润,植被类型丰富;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花蜜(糖分)积累;该地生态环境好,污染小,花蜜品质高。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区域降水差异及原因,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1)从伊宁市气候资料图中可以看出,伊宁市年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明显比甲地少。

受地形影响,伊犁河谷属于向西敞开的地形(呈喇叭口形),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在此聚集,甲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偏多;而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地势较为低平,对气流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较少。

(2)从图上可以看出,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复杂,距今3710年至150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含量平均值较小,说明该时期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少;距今1500年至500年期间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含量平均值较大,反映该时期降水较为丰沛,为近4000年来最为湿润的时期;距今500年以来,土壤有机碳和氧化铁含量平均值小,反映出气候迅速变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