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危重症护理授课对象:三年制专科护理学专业学时:12学时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学习对护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对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能力以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监护能力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护生通过学习应具备以下能力:1. 能在现场对病员进行正确评估、分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气管异物者进行紧急处理;对心搏骤停患者能马上开放气道实行现场心肺复苏;对创伤患者能进行创伤评分、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对溺水、触电和毒蛇咬伤患者实施正确的急救复苏措施等。
2. 能在急诊室对不同病人进行正确接诊和分诊,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采取正确护理措施:对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者能使用口咽通气导管开放气道、简易呼吸皮囊人工呼吸、配合气管插管和体外除颤、正确使用人工呼吸机。
3.能进行常用急救监护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管理,进行急诊室护理质量的管理。
4.能对复苏后患者(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正确护理和监护。
态度目标1.学生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2.学生在面对急危重症病例或情境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3.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一)推荐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谭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7月,第二版。
(二)参考书:1.《急救护理学》,胡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3月,第一版2.《急救护理技术实训教程》,马志华主编,华中科技大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课堂讲解、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采用提问、讨论、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
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室、实训室。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100分制;考试成绩(期末开卷笔试)占50%,实验成绩占30%(实验考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80%,实验报告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20%。
新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救护理学Emergency nursing 课程编码:Z203208总学时/总学分:3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综合特色课程。
2、课程目的: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1)基本理论知识①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基本知识和主要特点。
②掌握各种常见急、危、重症识别和救护原则。
2)基本技能①掌握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技术。
②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护技术和操作技能。
③熟悉危重病监护技术。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急内部分第一章绪论理论 0.6学时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
(2)了解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的重要性。
(3)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结合我国社会实际,谈谈急危重症护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学导式/提问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及板书结合教学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课外作业第二章院外急救理论1 学时教学要求:1)课内教学要求(1)了解院外急救的重要性,掌握院外急救的特点、任务、原则。
(2)了解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
(3)理解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
(4)理解急救技术的应用和急救用品的配备。
(5)掌握院外急救现场评估、现场急救及转运途中监护。
2)课外教学要求课外作业:(1)准确说出院外急救、急救半径和反应时间的概念。
(2)院外急救护理包括哪些内容,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危重病情的现场评估?课程论文:结合我市情况,查阅资料,探讨适合我市的院前急救模式。
急重症护理学 实验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实验课程简介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专科性强的护理学科,学生需要在护理学实验室进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与护理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以达到掌握急危重症救护的基本技能的目的。
本实验教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特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单项技能训练、案例引导或情境导入的方式进行实验程序和护理技能训练,应用小组合作模拟抢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和急救思维。
三、实验教学目标(一)熟悉常用急救技术、监护技术的适应证、目的和原理。
(二)掌握常用急救技术、监护技术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培养学生能在各种危急情况时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急救反应和应对措施。
四、实验项目学时分配五、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1心电监测技术(一)项目性质演示性 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二)项目主要目的与要求1.能正确说出心电监护仪的结构、功能和维护保养方法。
2.能正确实施心电监测技术。
3.能正确说出心电监测的目的、注意事项。
4.能与患者进行良好地沟通交流,并正确指导患者。
(三)实验内容心电监护导联的连接、心电监护仪参数设置、操作流程。
(四)主要仪器或标本心电监护仪、电极片数个、乙醇棉球(或生理盐水棉球)、护理记录本、弯盘实验项目2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一)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 设计性□综合性□(二)项目主要目的与要求1.能正确说出除颤器的结构和功能。
2.能正确说出非同步胸外电除颤术的原理和适应症。
3.能正确实施非同步胸外电除颤术。
4.能正确说出非同步胸外电除颤术的注意事项。
5.能正确安装与使用简易呼吸器。
(三)实验内容胸外心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仪的使用方法、适应证、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简易呼吸器的安装与使用。
(四)主要仪器或标本除颤器、导联线、导电糊或盐水纱布、除颤电极片;简易呼吸器、吸氧设备。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护理专科总学时:42(理论32,实验10)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研究各类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监视、护理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新兴的护理临床学科。
护士在面对急危重患者时,能否及时无误的对患者作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本课程可分为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两大部分。
主要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及常用的急救技术为主要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急救技术和危重监护的训练与操作,同时注意学生急救意识与应变能力的培养。
本学科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讲授一些有关内容的最新进展与观点。
理论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标本、模型、图表、幻灯、投影、录象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明确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范畴,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掌握常用的急救和监护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熟悉:急救站及医院急诊科的任务。
了解:急诊医疗的组织体系及其主要参与人员、城市救护站的条件、如何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教学内容】1、急诊医学的起源及其范畴。
2、急救站与急诊科的业务范围。
【自学内容】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思考题】1、现场救护的原则包括什么2、抢险救灾紧急救护应做好哪些工作3、加强急诊科室的业务管理,应从哪几方面入手第二章院外急救【目的要求】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各种急救技术的应用。
急救用品的配备、护理体检、救护要点。
熟悉:院外急救伤员的分类、不同转运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专业参考使用)一、课程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它重点介绍了院前急救、急诊科救护、ICU监护和灾难救护的相关理论和急救、监护技能。
其任务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危重症病人快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急救能力,能肩负起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团队协作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能阐述急救生命链的概念和环节、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多发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ICU的感染控制、灾难救护的组织和特点等。
2.能理解并遵守院前急救的原则和工作内容、急诊室的护理工作质量要求、ICU的监护内容和监护分级、灾难救护中护士的角色和任务等。
3.能说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三个环节、院前急救的特点、急诊科的设置和布局、ICU的设置要求、灾难救护系统等。
技能目标:1.能独立操作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2.能独立完成气道异物梗阻的判断、有效的拍背、海氏手法;3.能配合团队完成创伤病人的检伤分类、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4.能独立完成淹溺、电击伤、中暑、毒蛇咬伤病人的急救;5.能在5分钟内运用各种方法快速准确评估病人病情,熟练使用多功能监护仪;6.能配合完成各种维持气道通畅的方法;7.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呼吸支持的方法;8.能理解并配合完成各种循环支持的实施;9.能配合完成常见中毒患者病人的急救;10.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护理;11.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呼吸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12.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三管”的护理;13.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和护理;14.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消化系统功能的监测和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15.能理解并初步完成危重症病人肾功能和体液平衡的监测和护理。
职业道德和素质1.在言行举止上能体现“生命至上”、“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对生命心存敬畏;2.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能理解并展示“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3.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初步具备能沉着应对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有良好的心理素质;4.通过模拟教学和临床实习理解并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急危重症护理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熟悉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教学内容: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二、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1、院前急救2、急诊科抢救3、危重病抢救4、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5、急危重症护理学的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教学目标: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任务、管理。
教学内容:一、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形成急救网二、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第二章院外急救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了解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院外急救的任务与原则;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院外急式;救服务体系设置与管理。
教学内容: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二、院外急救的任务与原则三、我国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四、院外急救服务体系设置与管理第二节院外急救护理教学目标:掌握院外急救中的评估和救护要点。
教学内容:一、现场评估与呼救1、现场评估:意识、气道、呼吸、循环。
2、紧急呼救二、现场救护1、体位2、检伤:头部体征、颈部体征、脊柱体征、胸部体征、腹部体征、骨盆体征、四肢体征3、分类4、现场救护要点5、分流三、转运与途中监护1、常用的转运工具与特点2、转运中的监测与护理第三章急诊科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人员组成与工作制度;急诊护理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仪器设备维护。
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一、急诊科的任务二、急诊科设置第二节急诊科人员与工作制度一、人员组成二、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三、急诊科的工作制度第三节急诊护理工作一、护理工作特点二、护理工作流程三、护理程序四、护患沟通第四节仪器设备维护一、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二、维护与管理第四章重症监护第一节ICU 的设置与管理教学目标:熟悉ICU 的设置与管理。
教学内容:一、ICU 设置1、ICU 模式2、ICU 规模二、ICU 管理1、ICU 的基本功能2、ICU 服务对象3、组织领导4、规章制度三、ICU 感染控制第二节危重病人监护教学目标:熟悉ICU 的收治程序和治疗原则;监护内容和监护分级。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人卫版(护理、助产)

护理系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48 课内实践学时:16执笔人:高仁甫审核人:督导组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急重症护理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面对急危重症患者,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抢救的成败。
为此,要求护士能熟练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救护知识和技能,能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本课程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和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教学和临床实际出发,突破学科界限,遵循疾病演变和救护规律而进行设置。
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将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整个课程包括急诊服务体系(院前救护、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的一般知识,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重症监测技术和急救技术。
该课程理论、实践并重,教授临床急救所需的部分操作项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两个环节。
教学总时数48学时(包括操作训练及考核)。
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能够:1、掌握急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重症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2、掌握快速接诊、迅速识别并主动协助医生抢救常见急危重症及危象。
3、掌握迅速识别、配合抢救危重症病人。
4、掌握心肺复苏、四大技术等常用急救技术的运用,并熟练运用于急救工作。
5、理解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管理知识。
6、了解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任务、原则及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2、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3、了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章院外急救1、掌握现场评估与呼救(重点)。
2、掌握现场救护的分类和要点(重点、难点)。
3、理解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任务与原则。
4、理解院外急救的组织形式。
5、了解转运与途中监护第三章急诊科管理1、掌握急诊护理工作流程、常用的分诊公式(重点、难点)。
2、理解急诊科的任务、急诊科设置。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教学目标】1.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定义;2.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资质认证。
【重点、难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含义;2.分析我国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的趋势。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0学时【教学内容】1.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2)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2.急危重症护士培训及其资质认证(1)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培训;(2)国内外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导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教学目标】1.掌握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定义;院前急救的定义、任务;医院急诊科救治的定义、任务;ICU的任务;2.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的特点;院前急救组织的标准;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医院急诊科救治的运转模式;ICU的运转模式;3.了解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
【重点、难点】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2.结合我国社会实际,谈谈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教学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0学时【教学内容】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1)院前急救(2)医院急诊科救治(3)重症监护【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教学目标】1.掌握急诊科抢救室设置的原则;急诊留观制度;急救绿色通道的定义、管理;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及措施;2.熟悉急诊科的设置主要为预检分诊处、急诊诊断室、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观察室及辅助检查室六个部门;急诊科的总体布局、通讯、信息设备、急诊科仪器设备及药品管理;急诊护理应急预案;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3.了解急诊科的组织结构;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人员编制与管理、急诊科的主要制度;急诊绿色通道的收治范围;三级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参考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急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学习《急危重症护理学》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建立整体护理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急诊、急救意识,掌握急诊知识和急救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基础护理知识以及各专科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学习目的使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护理技术及各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知识,熟悉急救护理的工作范围与特点,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是章节中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并采用演示、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4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14 学时,实验0 学时。
四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周秀华, 2 版,2008年4月第2版。
II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同学们的学习使之初步形成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框架,领会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内涵,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熟悉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二)熟悉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三)了解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范畴。
(二)城市医疗救护网。
(三)急救医疗服务的组织体系及其主要参与人员、城市救护站的条件、如何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第二章院外急救一教学目的通过讲授使同学能够明确院外急救的概念以及原则,熟悉院外急救的护理工作,了解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并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胜任急救护理工作。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救的原则、各种急救技术的应用。
(二)掌握急救用品的配备、护理体检和护理要点。
(三)熟悉院外急救的概念、分类、不同转送工具转送特点与途中护理。
(四)了解院外急救的重要性、特点以及任务。
三教学内容(一)院外急救的原则。
(二)院外急救服务系统设置与管理。
(三)院外急救的概念、分类、现场护理评估与呼救,现场救护、转运与途中监护。
(四)院外救护的“生存链”。
(五)院外急救的重要性与特点、任务。
第三章急诊科管理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同学们能够掌握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流程,明确急诊科的任务及护理工作特点,对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护理工作。
(二)熟悉急诊科的任务、科室设置。
(三)熟悉急诊护理程序和护患沟通。
(四)了解急诊科的人员组成与工作制度以及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维护与管理。
三教学内容(一)急诊科的任务、设置。
(二)急诊护理工作特点、流程、护理程序及护患沟通。
(三)急诊仪器设备的基本配置、维护与管理。
第四章重症监护一教学目的通过讲授ICU 的设置与管理、危重病人监护以及监测技术,使同学对ICU 的设置与管理有一个整体了解,熟悉ICU 病人的收治,掌握各种监测技术并能运用其对病人进行监护。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心率、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监测、呼吸功能监测、体温监测。
(二)熟悉脑功能、肾功能、动脉血气和酸碱监测。
(三)熟悉ICU 的概念、收容与治疗、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
(四)了解ICU 设置与管理。
三教学内容(一)ICU 设置与管理以及危重病人监护。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监测。
(三)心电监测、呼吸功能监测、肾功能监测、体温监测。
(四)ICU 的概念、收容与治疗、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
第五章心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一教学目的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心肺脑复苏的知识并能对病人在不同阶段进行积极有效地抢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现诊断;基础生命支持的ABC 步骤、注意事项。
(二)掌握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控制气道方法;心搏骤停时给药途径;肾上腺素药理作用。
(三)掌握电击除颤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脑复苏的措施。
(四)熟悉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五)熟悉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六)了解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心脏紧急起搏;开胸心脏挤压。
三教学内容(一)心脏骤停的原因与类型;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二)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与电除颤。
(三)脑复苏、复苏后的监护与护理。
第六章休克(整合到《外科护理学》第三章)第七章创伤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该章节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多发伤和复合伤、颅脑与胸腹部创伤、骨关节损伤的救治和护理,熟悉各种创伤的伤情评估,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创伤的概念及分类。
(二)掌握多发伤和复合伤、颅脑与胸腹部创伤、骨关节损伤的救治和护理。
(三)熟悉多发伤和复合伤、颅脑与胸腹部创伤、骨关节损伤的伤情评估。
(四)了解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评分系统。
三教学内容(一)创伤的概念、分类以及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和评分系统。
(二)多发伤和复合伤、颅脑与胸腹部创伤、骨关节损伤的伤情评估、救治和护理。
第八章脏器功能衰竭(整合到《内科护理学》)第九章急性中毒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该章节的讲解与学习,使同学能够掌握急性中毒病人的救治原则和护理措施,熟悉病人的病情评估,能对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判断和救护。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中毒的急救原则,清除毒物、洗胃的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二)掌握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护。
(三)熟悉中毒的概念、毒物的体内过程,中毒时的病情评估。
(四)了解镇静催眠药中毒、强酸强碱中毒的救护。
(五)了解中毒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中毒的急救原则与护理,洗胃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二)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救护。
(三)中毒的概念、毒物的体内过程,中毒时的病情评估。
(四)中毒机制、镇静安眠药中毒、强酸强碱中毒的救护。
第十章中暑、淹溺与触电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该章节的讲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暑、淹溺和触电的救治与护理,熟悉其病情评估,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能对患者实施及时、准确的救治和监护。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中暑、淹溺、触电的概念。
(二)掌握中暑、淹溺、触电的救治与护理。
(三)熟悉中暑、淹溺、触电的病情评估。
(四)了解中暑、淹溺、触电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中暑、淹溺、触电的概念、救治与护理。
(二)中暑、淹溺、触电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情评估。
第十一章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整合到《外科护理学》第八章)第十二章救护技术一教学目的通过该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法、气管插管术、环甲膜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相关知识,熟悉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并能将理论知识结合到临床工作中加以运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法。
(二)掌握气管插管术、环甲膜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物品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三)掌握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要点。
(四)熟悉使用呼吸机的目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及治疗期间护理的注意事项。
(五)了解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六)了解胸腔穿刺术及闭式引流术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一)气管内插管术,环甲膜穿刺术。
(二)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三)呼吸机的运用。
第十三章常见急危重症救护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该章节各急危重症的讲解, 护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处理和理措施,熟悉各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有机的结合。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急腹症及各种常见临床危象的救治和护理。
(二)熟悉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急腹症及各种常见临床危象的病情评估。
(三)了解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急腹症及各种常见临床危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一)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急腹症及各种常见临床危象的救治和护理。
(二)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急腹症及各种常见临床危象的病情评估。
(三)超高热危象、高血压危象、高血糖危象、低血糖危象、甲状腺危象、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概念、病情评估、救治与护理。
(四)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哮喘、咯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急腹症及各种常见临床危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