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文化心态
简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文化心态和观念变化

( 一) 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要尽快制定一些技术标准, 如
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和安
全卫生要求, 农产品的实验、检验、包装、
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二是
组织实施标准, 对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
产后实行综合化标准管理, 达到提高农副 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简析新农村建设中
( 二) 进 一 步 完 善 农 产 品 的 营 销 体 系
从调查中发现, 卫生习惯的普及, 改变了某些传统观念。虽然老年人在 这些方面所占比例偏小, 但这不能表 明仅仅是观念的问题, 还有各种原因, 例如身体 、环 境 、条 件 等 。 一 些 家 庭 条 件好的老年人, 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 的卫生习惯。这说明老年人的思想观 念也在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而年 轻人更不用说了, 他们接受新鲜事物 的能力强, 思想比较开放, 越来越注重 自身的卫生习惯。
农民的择偶观念正在逐渐向现代化的 择偶观发展。现实生活中, 尽管人们对 爱情的认识并不一致, 但越来越多的 人在追求爱情, 并把以爱情为基础的 婚姻视为理想的婚姻。择偶方式上表 现为双方当事人直接参与。有相当多 的人是自由恋爱, 即使是通过他人介 绍, 双方当事人也要经过相互了解, 互 有感情而选择, 男女双方有了相当大 的自主权。
热点关注
FAZHAN·REDIANGUANZHU
端。绿色壁垒不仅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而
且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制定
环保法律的主动权掌握在进口国手中,
没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普遍标准和可比
标准。进口国根据国内的需要制定并实
施针对进口产品的绿色标准使出口国
常常陷于被动, 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农民的心理

当前我国多数农民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渴求心理: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科学技术进步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效益改变了传统观念,农民渴望先进、实用、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
帮助其脱贫致富,已成大势所趋。
落后地区的农民希望通过采用科学技术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发达地区的农民希望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小康,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这种心理有利于开展培训工作。
2、农本心理:我国农民“以农为本”的心理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地区种植业在农村产业中的份额已降到次要地位,但不少农民仍认为当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是自己的本份。
有的出门搞副业,却“离乡不离土。
”,不放弃自己承包的土地。
“农本心理”在客观上有利于稳定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但不利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扩大经营短规模和发展多种经营。
3、自给心理:长期以来,小规模且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使农民形成了——个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方式,“干柴细米房不漏,万事不用把人求”,仍然是不少农民的理想生活方式。
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的一般物质消费需要,当这些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满足后,他们对技术的追求观念就会淡化,不愿进行更多的技术改进,不愿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技术需要。
4、守1日心理:农民总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事物相比较,他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一般很难相信和接受,这种固守习惯会产生排斥新技术的心理,成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直接阻力。
5、惧风险心理: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考虑新技术的实效性,使农民形成了一个种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害怕万一采用新技术失◇降低,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和今后的生产经营,对采用新技术总是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迟迟下不了决心。
6、从众心理:农民在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本能地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表现在采用新技术时的从众心理,总觉得大家一起冒险比较安全。
7、直观现实心理:大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对一些新技术问题的评价和结论,往往以直观,Sa~的效果为依据。
中国古代农民文化与习俗

中国古代农民文化与习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民文化和习俗。
这些文化和习俗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农民文化农民文化包括农民的思想观念、信仰和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古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家庭、村庄和社区的组织结构上。
在家庭中,农民主要强调家庭的传承和血缘关系,同时也注重大家庭的联合和互相关照。
在村庄中,农民主要强调村落的认同感和守望相助的精神。
而在社区中,农民则强调共同利益和互助互利。
古代中国的农民信仰主要体现在土地神、五谷神、山神和水神等神明。
这些神祇被农民视为自己的守护神,以保佑他们在生产中能够得到丰收。
此外,农民也信仰道家和佛教等宗教,以期求得灵魂的寄托和超脱。
农民文学艺术则是农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农民文学主要以歌谣、谚语和故事为主,其中歌谣尤为重要。
农民歌谣是农民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慰藉心灵的艺术。
古代的农民歌谣题材广泛,涉及到农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耕种、丰收、祭祀、婚姻、儿女等。
二、农民习俗中国古代农民的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春节和中秋节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民最为盛大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农民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家庭团圆、赏花灯、放烟火、拜神等。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还会进行一些有趣的习俗,如贴春联、年画和喝酒。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秋节是中国的又一重要节日,也是农民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中秋节期间,农民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祭月、观赏月亮、吃月饼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农民的身心健康,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中国古代农民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如婚礼、葬礼、节育和饮食等。
这些习俗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农民文化和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民文化和习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赵树理乡土小说中的农民文化心理

方 面 , 映 着 全 民族 意 识 形 态 和 心 理 素 质 。 反
中 国 自从 1 4 年 以 来 , 本 主 义 的 强 权 在 一 步 80 资
介入 , 外 来 的侵 扰 和袭 击 , 族 , 村 或 全 乡人 也 对 全 全
都 有 义 务 共 同 防 卫 或 抵 御 ”。2在 《李 家 庄 的 变 迁 》 _ ]
步 地震撼 和动摇 着这 一古 老 的封建 帝 国的社 会秩序 与 观 念 秩 序 , 是 在 太 行 山 区 , 种 新 的 观 念 已经 被 但 这 过 滤 、 淡化 。这 里的农 民没有 新 的生 产技术 , 有 被 没
-
村 , 就 单 单 从 一 个 村 庄 的命 名 ‘ 迟 村 ’ 可 以 看 “ 尉 就
出 农 民 的 文 化 心 理 , 一 种 ‘回 溯 式 ’的 而 非 ‘前 瞻 是
7= 农 经 济 的 单 一 性 和 自 然 经 济 的 限 制 性 , 了 累 小 为
情 , 族 性 格 等 , 人 类 文 化 心 态 在 观 念 心 态 上 的 反 民 是 映 。它 不 同 于 政 治 制 度 , 济 制 度 , 术 思 想 , 的 经 学 它 潜 力和 渗透力 无所 不 在 , 弥 漫 在社 会 生 活 的各 个 它
个 家 族 的 聚 居 地 , 们 凭 借 自 己祖 上 传 - 他 F来 的 经 验 就 年 复 一 年 、 复 一 日的 劳 作 。这 就 导 致 了 一 种 封 日
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自信心

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文化自信心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要劳动力,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心。
首先,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农村是我国基数最大的地区,而农民是其主要居民群体。
他们所处环境相对封闭,信息获取和文化交流相对不畅,因此农村的文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只有通过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让农民接触到多元化、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推动整个乡村的全面发展。
其次,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扶持和保护传统文化,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农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有责任扶持和保护好传统文化。
通过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农民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在现代社会中自豪地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从而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心。
再次,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和提拔有文化修养的农村干部。
作为基层管理者,农村干部直接参与着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只有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农村干部,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带领农民走向更好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可以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修养的农村干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保障。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首先,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于文化设施的投资和建设。
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立能够提供农民接触文化、学习知识的场所,并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其次,拓宽文化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文艺演出、农耕文化节等,可以让农民参与其中,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和自信心。
农民的心理

当前我国多数农民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渴求心理: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科学技术进步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效益改变了传统观念,农民渴望先进、实用、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
帮助其脱贫致富,已成大势所趋。
落后地区的农民希望通过采用科学技术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发达地区的农民希望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小康,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这种心理有利于开展培训工作。
2、农本心理:我国农民“以农为本”的心理根深蒂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地区种植业在农村产业中的份额已降到次要地位,但不少农民仍认为当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是自己的本份。
有的出门搞副业,却“离乡不离土。
”,不放弃自己承包的土地。
“农本心理”在客观上有利于稳定种植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
但不利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扩大经营短规模和发展多种经营。
3、自给心理:长期以来,小规模且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使农民形成了——个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方式,“干柴细米房不漏,万事不用把人求”,仍然是不少农民的理想生活方式。
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往往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的一般物质消费需要,当这些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满足后,他们对技术的追求观念就会淡化,不愿进行更多的技术改进,不愿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技术需要。
4、守1日心理:农民总喜欢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与现在的事物相比较,他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一般很难相信和接受,这种固守习惯会产生排斥新技术的心理,成为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直接阻力。
5、惧风险心理:由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考虑新技术的实效性,使农民形成了一个种求稳怕乱的心理状态,害怕万一采用新技术失◇降低,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和今后的生产经营,对采用新技术总是谨小慎微,瞻前顾后,迟迟下不了决心。
6、从众心理:农民在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本能地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表现在采用新技术时的从众心理,总觉得大家一起冒险比较安全。
7、直观现实心理:大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较低,对一些新技术问题的评价和结论,往往以直观,Sa~的效果为依据。
转型期农民文化心态变迁及其健康发展

[ 中图分类号 ̄2 1 3 [ F4. 3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 1
15 2 1 )6 ( 9 — 5 7 (0 0 o 一) 0 0 0
始 于农 村 的改 革 浪潮 , 大 地 冲击 了我 国农 民 努力提高 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 极 他们依靠 自 的努力 身
顽 固的小 农 思想 观 念 , 千年 几 乎 不 可分 化 的乡村 获得生活 的幸福 , 几 不再相信命运而死等苦熬 , 逐步
两 极 分化 , 而 实现 对 社 会 财 富 共有 的愿 望 。农 民 民 的生 育 文化 心 态 是 同小农 经 济 的 生产 、 活 方 式 进 生
的这种心愿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 , 在很 大的 相 联 系 的 , 农 民多 种 思想 观念 的集 中反 映 。它 包 存 是 局 限性 ,容 易 形 成追 求 绝 对 平 均 主 义 的 思想 偏 向 。 括 早 生 多 生 、 子 多 福 的生 命 价 值 观 , 男 轻 女 、 多 重 养
一
、
农 民文化 心态 变迁 走 向分 析
要 表 现 为农 民 对权 势 的顺 从 , 艰 难 生 活 、 苦 环 农 民则以城乡广 阔的地域为活动舞 台 , 农林牧 对 艰 在“
境 的隐忍 , 以及对命运 的屈服。农 民这一 心态在改 副渔 、 工商运建服 ” 各行业中展开生产经 营活动 , 以 革 中不 断 弱化 , 自主性 、 与 意识 逐 步增 强 。 民开 “ 参 农 弹钢琴” 取代“ 单打一” 。 始肯定 自身 的价值 , 注重潜能的发掘 , 适应时代发 ( ) 二 由畏 富 怕 富 、 均 主 义 向敢 于致 富 、 解 平 理 展 的需 要 , 自觉 地 学 习文 化 知识 和农 业 科 学技 术 , 贫 富差 别 、 实现 共 同富裕 转 变 。平 均 主 义 的物 质 利
转变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的理性思考

转变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的理性思考摘要:探究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从社会、心理、经济、教育差异等不同角度对农民心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民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的弱势群体有着矛盾的双重心理;正确宣传教育农民,转变农民教育观和农民自我教育和学习意识,探索和建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民教育平台,使农民自主认识到教育和学习不但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自身的价值可以在社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社会思考;问题与对策一、农民心态现状分析农民教育心理的矛盾、因惑与迷茫,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
转变农民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使农民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农民接受教育和自我意识的教育与学习,是农民教育的一个沉重思考。
两年多来,在进行课题调研中,我们对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威海、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地进行调研时,触动我们深层思维的是由社会教育的多维意识、经济的投入、制度的保障、教育体系等形成的现实农民心态。
从地区发展的层次上看,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思想和行为上,介于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模糊之中,他们看到较发达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一种热切的期盼。
但从他们心理与心态上体现出的彷徨感,又看到了他们尚未完全挣脱出几千年来封建枷锁对他们的束缚。
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地属于欠发达地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51%的农民不但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也希望自己有知识有发展,27%的农民只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冲出粘了他们几千年的黄土地,这是他们梦萦魂绕的心愿,至于他们自己,说到奢望,就是外出打工;其他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青岛、烟台、威海几个较发达地区的农民略有差别,比例分别是62%、21%,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较发达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农民迁移劳动力高于欠发达地区。
他们具有的知识文化层次虽略高于欠发达地区,但多是工商业的带动,处我意识的教育和学习,并无多大差别,但许多意识和行为却是相似的。
在心理心态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自发的社会心理仍是支配他们的思想行为、维系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文化心态改革开放不仅给农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也使他们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他们“江山在改,秉性在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在不断地调整,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型转变。
尽管这种转变是初步的、缓慢的,但它早已逾越了存在几千年的心理屏障。
从问卷调整中发现,村民的文化心态和观念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反映在不同层次上。
主要有:1、在生活观念上,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化追求,但也有惟直感、惟实惠的偏向。
过去农民生活方式单调乏味,人称“二支歌三部曲”(二支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部曲:干活——挣分——睡觉)。
眼下农民尽管还是常年以种田为主,大部分时间却不都蹲在“承包田”了。
“吃不愁穿不愁,三间房子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已不再是他们的生活目标。
随着吃饱、喝好、睡暖的要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生活目标开始向高层次和多元方向上发展。
有20%以上的农民在乡镇村企业工作或常年在外打工,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城镇的生活方式,起居谈论带有许多城市特点,这就不能不对乡下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问“你及家人在业余时间主要读哪方面书籍”时,有60%的人回答:“阅读农业技术、市场信息、文艺书刊”,这里文艺书刊占多数;问“有条件的情况下,你是否愿意外出旅游”时,有70%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
就是那些不能亦工亦农的人,有90%的人也自己想琢磨点事干干,那些年岁大的人也为一辈子只进过县城而感到遗憾。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农民企盼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也有少部分人仍然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小富即安”或惟持感、惟实惠的偏向。
问及今后的安排和打算时,有20%以上的人持维持现状的态度,缺乏现代农民的长远目光。
还有人认为当农民就得实在,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到了手、跑不了的才是真的,其余都是不可信的。
这种心理和观念上的偏颇,不能不成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
2.在消费观念上,开始向享乐型和娱乐型转化,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攀比现象。
在经济生产快速发展的一些村落,传统的消费习俗和观念已经开始被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观念所替代。
一是从生存型消费观向享受型消费观转化。
过去,“日图三餐,夜图一宿,白菜豆腐当知足”,就是农民的基本消费观。
而今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识也悄然改变。
问及“在吃的方面你是怎么看的”时,回答“食品要多样化,不能只求吃饱,还要讲营养”的占52%。
在回答“你对穿着打扮是怎样看的?”时,有83%的人认为应该“讲究款式,朴素大方”。
在问及“你对现代家庭经济生活有何感受”时,回答“应追求更高的水平”的占36%。
这表明,农民在摆脱贫困、解决温饱以后,已不满足于粗茶淡饭填饱肚皮的生活了,在消费上有了新的要求。
正如一位老农说的那样:“现在的人吃喝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要宽敞,用品上高档。
”二是从物质型消费观向娱乐型消费观转化。
农民中不管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几乎家家有了电视机,有的还有录放机、照相机甚至电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在200元以上。
当问及“如果你有积蓄将主要用于什么”时,回答首先用于“文化娱乐”的占40%。
这说明农民的消费意识正由物质消费为主向精神消费转化。
三是从耐用型消费观向时尚型消费观转化。
过去农民穷日子过惯了,买点家庭设施首先想的是耐用,能用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好。
可这几年,农民无论自制或购置物品时,开始注意样子、款式的新颖。
在一些新婚家庭中都有些样式像城市那样美观、但对现在农村并不那么适用的家具。
四是从乡村型消费观向城镇型消费观转化。
长时期以来,许多农民始终过着封闭的农村生活。
随着城市与乡村经济交流的活跃,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闲暇活动范围已不局限于自己的村落,开始不断向外扩展延伸。
逛逛城市,上馆子要几个大菜,进歌厅点几首歌已司空见惯。
农民消费习俗和观念的新变化是可喜的,但随之伴生的一些有悖于中国劳动人民优良传统和不切实际的现象又是令人担忧的。
一是节俭观念被淡忘。
一些农民尤其青年人手里有了几个钱便忘乎所以,急着盖新房,忙着置高档用品,到了开春又捉襟见肘。
二是攀比心理激增。
头几年城市里的消费热浪也拍打到乡下,张家买电视、洗衣机,李家也不甘落后置冰箱、VCD,弄得中等户也很眼热,不得不负债硬充好汉。
三是操办之风盛行。
过去只有结婚才摆桌,现在连办丧事、过生日、孩子上学也得喝几天。
特别是大办丧事,不仅浪费大量的财物,而且助长封建迷信。
难怪有人说,现在活着对老人的孝子贤孙不多,死后假敬孝道的却大有人在。
3.在婚姻家庭观念上,开始向自由型和民主型发展,但封建残余的影响不可低估。
问卷调查表明,改革已经深入到农民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作为这种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和家庭关系业已在村村落落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一是择偶标准改变。
表现最突出的是门当户对的观念早已过时,个人品质和行为的好坏,逐渐成为青年农民男女择偶的主要标准。
问及这个问题,回答“主要标准是对方品行好坏”的占54%,回答“本人才能”的占43%,只有不足3%的人回答是家庭地位,但回答“注重长相”的也为数不少。
二是“多子多福”的观念解体。
在问及“你认为生几个孩子最好”时,大多数人认为生2个孩子好,但要有一个男孩。
虽然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不发达,农民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时还难以从思想上接受“只生一个好”的要求,但是,“多子多福”的陈旧意识已经愈来愈少倒是事实。
当然,在目前农村的生产条件下,“重男轻女”、“传宗接代”仍有一定的市场。
三是封建家长制被家庭民主制取代。
在问及“你家购置大型生产生活用品由谁决定”时,回答夫妇协商的占36%,全家协商的占32%。
在问及“孩子如何教育谁来做主”时,回答夫妇协商的占54%。
在问及“日常开销由谁拍板”时,回答夫妇协商的占41%,全家协商的占35%。
也有些家庭把权力交给了有经济头脑的妻子、儿子或女儿。
以长为“尊”的观念彻底动摇了。
但是,封建因素还残存着并不时发生影响。
在婚姻关系上,以名目繁多的“聘金”、“聘礼”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变相买卖婚姻几乎公开地存在着。
在有些地方,相亲时女方除了向男方索要见面礼和结婚用的“嫁妆钱”以外,还有孝敬母亲的“肚疼钱”、感谢父亲的“养身钱”、报答奶奶的“喂饭钱”、弟弟妹妹的“关心钱”、操办喜事的“请人钱”等等,结果“嫁个姑娘满堂红,娶个媳妇全家穷”。
在家庭关系上,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大丈夫主义的现象并不少见,家庭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4.在经营观念上,开始从“以农为本”型向亦农亦工亦商型转化,但变革进程较为缓慢。
农民自古以土为根,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宁守家中田,饿死不出门”。
冬闲情愿在“安乐窝”里喝酒、打牌,也不肯出外经商搞副业。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时期在农民思想观念上造成了惰性心理。
现在,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不再依恋土地,走出家门办商业、搞工业。
问卷调查中有20%左右的劳动力转到了二三产业,在农闲季节到外地找活干或搞短途贩运。
就连一些脱不开身的家庭主妇也忙里偷闲抓起了副业,像饲养家畜家禽、种植庭院作物。
仅一个不足百户的屯子就有四、五家小卖店。
农民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传统心态正在改变,萌发出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企盼。
问卷调查表明,有23%的人能阅读一些有关农业技术和管理的书籍,为数过半的劳动力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班,他们在主观上都愿意掌握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新套路。
在“如果有一项新技术会提高你的收入,但有风险,你如何决策”的问题中,回答愿意采用的占42%。
他们说“就是失败了,也能找到原因,对以后蛮有好处”,有38%的人认为得慎重考虑,仅有10%的人摇头。
农民的经营观念在改变,但是这种变化与北方比南方显得较为缓慢。
特别是年岁较大的人,一听“风险”总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认为小打小闹还可以,最孬是个保本;大干大擂可得掂量掂量,损了人又折兵可不行。
敢于冒“风险”的跃跃欲试者青年农民居多,他们的情况又不尽相同。
有的想做一番事业,不枉人世走一遭;有的想以此跳出“农门”快活快活;也有人因“离乡离土”荒废了责任田,经营破产两手空空。
看来,对于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一要鼓励,二要指导,使其克服盲目性,不断健康发展。
5.在时间观念上,节奏感、效率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但大部分人的“猫冬”现象并未杜绝。
由于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明显带有竞争的意识,不仅使农民进取心大大增强,而且生产和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随之变化。
在问卷调查中,有95%的人赞同“要想多挣钱就得抢时间”的说法,有97%的人同意“办事要抓紧”。
有一些农民率先行动,果然一年四季都有事可做,无农忙农闲之分。
以往“猫冬”时间变成了搞副业、搞商业抓钱的黄金季节。
有20%以上的农户一冬也能捞个一、二千元。
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意识在农民中并不普遍。
对于多数人来说,春、夏、秋比较紧张,一旦入冬粮菜到家,就有松口气的感觉。
这说明,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在注入生产方式的同时将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同时传给农民,这是融洽工农关系、融洽城乡关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6.在金钱观念上,新的义利观开始形成,但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训条牢牢地束缚着农民对于金钱的认识,存在不少偏颇观念。
同时,由于低层次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迫使农民对金钱的需求被抑制。
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以后,使金钱的各种职能被重新认识。
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已经从谈钱色变的紧锢中彻底解放出来,敢于谈论金钱,敢于琢磨发财。
问卷中的农户70%以上尚属温饱型,他们对金钱最大的企盼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问及“你对现在家庭经济生活有何感受”时,有80%的人回答钱不够用。
由于需求量的增多,农民对金钱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回答“你同意有钱好办事的说法吗”时,有90%的人称是。
在交谈中,发觉他们对于“有钱好办事”的说法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认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钱,特别是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农民,金钱是他们重要的生产资金。
他们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中的持币量。
对他们来说,没有钱就不能正常生活,就不能正常生产和再生产。
金钱作为商品经济运行的润滑油、催化剂,是万万不可缺少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钱就办不成事。
另一种理解认为,金钱就是一切,它的职能可以运用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上,为了满足私欲可以不择手段地捞钱。
前者为绝大多数。
例如在回答“你赞成只要能赚钱用什么手段都可以的说法吗”仅有3%的人表示赞同。
大部分觉得钱要赚得正当,不能丧失人格地拐骗欺诈,弄虚作假,违反社会公德,损人利己。
7.在教育子女观念上,重文化重技术已成为主导,但对子女未来的发展走向缺乏信心。
过去的农民心目中,对于子女的未来总认为前有车后有辙,上辈下代一个样,对于他(她)们的教育关心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