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五大家
明清文学常识

明清文学常识明清文学常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学常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明清文学常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代1、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宋濂,字景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浙江青田人,时称刘青田。
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著有《郁离子》、《诚意伯文集》3、“前七子”、“后七子”是明中叶的文学流派。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与王世贞为代表。
其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唐宋派是明代中叶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道合一”。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
5、“公安三袁”(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明代晚期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其文学主张是“性灵说”。
6、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体游记。
作者在书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为“古今纪游第一”。
《游黄山记》出自本书。
7、张溥,字天如,明末复社领袖。
著有《七录斋集》。
8、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9、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施耐庵《水游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与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10、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1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代表作《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12、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主要作品《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13、话本产生于南宋,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拟话本是模拟话本而作的小说,著名作品有“三言”、“二拍”。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文字分析

实习文字部分建筑历史。
此次调研的韩家大院隶属上里古镇,上里镇历史悠久,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
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
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
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我们此次调研的韩家大院中的一处院落,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
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
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过匠人们丰富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幅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
所有雕刻艺术品给人留下了民间装饰美的享受。
该大院已于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韩家大院是一座围合的院落,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
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在外做官的韩廷藩在家乡建的,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
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
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
黄宗羲《原君》全文注释、分析

原君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之一黄尊素长子。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①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黄宗羲名言名句大全-37句

黄宗羲名言名句大全黄宗羲,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37句。
1、利不欲其遗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制其自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有设一事防其欺。
2、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
3、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
4、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5、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6、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7、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法律)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8、人生须自重。
9、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10、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11、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12、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13、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14、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15、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文化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
这些人物以其才华横溢、创造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兴盛的黄金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明清时期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一、理学家1.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9)王守仁是明代儒家学者,被誉为“阳明子”的他主张“致良知”,强调内心的直觉和道德的自觉。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阳明心学”的开创者。
二、书画家1. 文征明(1470-1544)文征明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画作技艺精湛,运用水墨表现自然景观,风格独特,被尊为明代画坛的巨匠。
三、文学家1. 杨慎(1488-1559)杨慎,字士弘,明代文学家,以他的文学才华和浪漫主义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感慨和对时事的关切,被誉为“晚明第一才子”。
四、戏曲家1. 严可均(712-780)严可均是唐代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南柯太守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戏剧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精彩的剧情脚本而著称。
五、思想家1. 黄宗羲(1610-1695)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尊崇自然和合理权威,对后世的思想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的例子,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不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他们的贡献使得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时空的限制,对今天的中国文化研究以及世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主要作品:《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
2.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
3.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
4.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
达州(属四川省)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
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代表作《潜书》5.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6.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黄宗羲与顾炎武

黄宗羲与顾炎武杨辉张颖黄宗羲黄宗羲•黄宗羲(1610年—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19岁为父伸冤,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名震朝野。
•明朝灭亡后举兵抗清8年,失败后誓不仕清,潜心讲学著述,拒绝清朝屡次征召。
•54岁完成思想代表作《明夷待访录》•59岁哲学思想代表作《孟子师说》•66岁学术思想史巨著《明儒学案》•黄宗羲生活在社会政治剧烈变动的时代,目睹了明末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反专制思想,是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家。
黄宗羲的反专制政治思想人性观念天下观法律观具体救世措施民本思想①②③④⑤一、“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的人性观念“四民之业,各事其事,出于公者,即谓之义,出于私者,即谓之利。
”换言之,合理的私利是应当受到满足和保护的,而不合理的贪欲是应当受到限制的。
君主只有满足了民众合理的私利才是最好的选择。
“以我之好恶,而为天下之好恶,恕也,仁也。
”也就是说,君主不但不能大肆掠夺民众的财产,反而应当满足民众的愿望,这是最好的政治,即仁政。
儒家人性观念比较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私自利是不合理的,人皆好利,所以要在礼义的教化下“化性起伪”。
二程:“仁义未尝不利”的义利统一说,倾向于利不妨义,求利不能丢掉仁义的准则。
朱熹:“仁义为先”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主张重义轻利,把人正当的生活要求都视为人欲,提出“存天理,灭人黄宗羲:一改传统的义利观念,在《明夷待访录原欲”。
君》中,肯定了民众自私自利要求的合理性,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批判了在先义后利的意识形态支配下,君主专天下人的利益的实质。
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天下观其在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8]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6-7]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朱之瑜《安南供役纪事》、《阳久述略》、《释奠仪注》
2著作
人名作品
黄宗羲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
顾炎武
《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
《亭林诗文集》
方以智
《易意》、《易蠡》、《诗意》、
《礼说》、《永思录》、《幽忠录》、
王夫之
《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尚书引义》、
《读通鉴论》、《张子蒙注》、《读四书大全书》、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5]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3-4]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简介
黄宗羲
顾炎武
方以介
黄宗羲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2]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明末清初五大家
编辑
明末清初五大师也称清初五大师,是指明末清初的五大学者,他们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1]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五位学者均参加过明朝末年的抗清战争,失败后均致力于学术。其中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隐居不仕,得以终老。方以智由于秘密策划反清活动,而卷入粤案中,被清政府抓获后不屈投水自尽。朱舜水抗清失败后,东渡日本,其学远播东瀛,终客死他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