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期赴欧的5个中国人

合集下载

海外来客-上帝使者之传教士明清三杰

海外来客-上帝使者之传教士明清三杰

海外来客-上帝使者之传教士明清三杰海外来客-上帝使者之传教士明清三杰(2009-11-03 19:25:14)转载标签:外国邮票传教士分类:集邮茶座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明朝晚期开始,伴随着西方海外殖民高潮的逐步到来,很多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他们由于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而出入朝堂,陪王伴驾。

这其中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士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尤为突出,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三人被认为是天主教初到中国时最杰出的三位神父。

一、利玛窦意大利2002年4月20日发行“传教士利玛窦诞生450周年”邮票1枚,图案位身着明朝士人服装的利玛窦,背景为他送给万历帝的礼物《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多次出入宫廷。

最终在中国去世,并获得万历帝特别恩准葬于北京。

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带到中国的最大礼物就是《坤舆万国全图》,即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地利知识;他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第一次系统地把西方几何知识带入中国;他编写的《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

二、汤若望德国1992年4月9日发行“汤若望诞生400周年“邮票1枚,图案为身着清朝官服的汤若望,背景为汤若望正在进行天象观测。

中国台湾1992年也发行“汤若望诞生400周年“邮票1枚,图案为身着清朝官服的汤若望,背景为背景古观象台。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耶稣会士,学者。

出生于德国科隆贵族家庭,在意大利学习数学、无理、神学和天文学,1618年前往中国传教,1620年到达澳门,在那里学习中文。

晚清走向世界的海外游历使

晚清走向世界的海外游历使
顾厚焜:《日本新政考》、《美利坚合众国地理兵 要》、《巴西政治考》、《巴西国地理兵要》、 《英属加拿大政治考》、《秘鲁政治考》、《古巴 政治考》
刘启彤:《英政概论》、《法政概》、《英藩政概》 《欧洲各国火轮车道纪略》、《印度车道纪略》
洪勋:《游历意大利闻见录》、《游历瑞典挪威闻 见录》、《游历西班牙闻见录》、《游历葡萄牙闻 见录》《游历闻见录总略》、《游历闻见拾遗》
傅云龙组路线图
缪佑孙组路线图
洪勋组路线图
四、调查研究之丰硕成果
傅云龙调查研究成果目录(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卷)
《游历日本图经》 30卷
《游历英属加纳
大图经》
8卷
《游历秘鲁图经》 4卷
《游历图经余纪》 15卷
《游美利加诗权》 1卷
《游古巴诗董》 1卷
《游巴西诗志》 1卷
《游历美利加合众 国图经》 32卷
三、分组出洋游历之实况
傅云龙、顾厚焜:日本、美国、加拿大、 秘鲁、巴西、古巴。
刘启彤、李瀛瑞、孔昭乾、陈爔唐:
英国、法国、及其所属殖民地印度等国 李秉瑞、程绍祖:德国、奥地利、荷兰、
比利时、丹麦 缪祐孙、金鹏:俄国 洪勋、徐宗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
瑞典、挪威
海外游历使傅云龙
傅 云 龙 出 洋 名 片
出身 监生 进士 进士 进士 监生 进士 进士 进士 进士 进士 监生 进士
职务 兵部候补郎中 户部学习主事 刑部学习主事 兵部学习主事 兵部候补主事 礼部学习主事 刑部候补主事 刑部候补主事 工部学习主事 户部学习主事 户部候补员外郎 户部学习主事
年龄 46 33 44 33 38 32 40 31 31 32 32 32
晚清走向世界的 海外游历使

以严复与詹天佑的人生际遇看清末留学事业的深远影响

以严复与詹天佑的人生际遇看清末留学事业的深远影响

以严复与詹天佑的人生际遇看清末留学事业的深远影响严复和詹天佑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他们的人生际遇和留学经历在清末留学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来看严复,他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

严复曾经在清朝时期被选为赴欧留学的庶吉士,他留学期间在英国学习了近代科学、西方文化和政治制度等课程,并通过翻译和著述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和理论。

严复回国后,他投入到了中国的自强学堂和湖州师范学堂的教育工作中,用自己在西方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严复的留学经历对清末留学事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的留学经历本身为中国的留学事业开辟了一扇大门。

严复是清朝时期留学体系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的留学经历对后来的学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激励作用,鼓舞了更多的中国年轻人赴西方留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严复的留学经历使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文化,为他的学识积累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留学期间,严复广泛接触了欧洲的人文科学,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等,这为他后来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注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严复还在留学期间参加了一些西方社会的开放和自由运动,加深了他对社会改革的认识和决心。

严复的回国后,在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创办了自强学堂和湖州师范学堂,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的学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严复本人也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的翻译和著述推动了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知识输出,扩大了中国学者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

除了严复,詹天佑也是清末留学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他曾经在清朝时期被派往美国留学深造,在美国学习了铁路工程和建筑学。

詹天佑回国后,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主持了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和天津到济南的津济铁路的修建,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那些走出国门,到国外访问学习的王爷们

清朝那些走出国门,到国外访问学习的王爷们

清朝那些走出国门,到国外访问学习的王爷们图为1909年11月德国柏林,身穿清朝官服的载洵,左边持文明棍、一身西式着装的是当时清朝驻德公使荫昌。

载洵为光绪帝的弟弟,此时的载洵年仅24岁可谓是意气风发啊。

甲午战争后为加快海军重建工作,清政府决定派载洵、萨镇冰赴欧洲考察各国海军发展情况,同时选派23名年轻的海军军官和海军学生随队前往英国留学,学习制造军舰和炮械。

图为1909年时为海军大臣的载洵出访德国时候的合影。

1909年9月,载洵、萨镇冰前往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等欧洲国家考察,分别向这些国家表达了订购各类战舰的意愿,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

日军侵华期间,载洵坚持气节,拒绝到伪满州国任职。

图为当时18岁的载沣赴德国路过香港,受到香港总督亨利·布莱克的接待和他的合影。

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光绪皇帝的弟弟。

他17岁时就袭封了醇亲王,成为第二代醇亲王。

图为1901年载沣出使德国和官员合影照,中间坐着的是载沣。

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18岁的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

溥仪登基后他被封为摄政王,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

图为1910年载涛出访美国时情形。

1910年清政府派出被封为陆军大臣的七贝勒载涛为首的陆军考察团和被封为海军大臣的六贝勒载洵为首的海军考察团赴日本、欧美等国考察。

载涛曾留学法国索米骑兵学校,专修骑兵作战科目,一生爱马,善画马。

京剧票友,武功扎实,即能长靠又能短打,更擅猴戏,日军侵华期间,拒绝到伪满洲国任职。

图为1904年贝子溥伦率清朝代表团出席美国圣刘易斯世界博览会期间在美国的留影。

1904年3月4日,溥伦率清朝代表团离京出席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1904年4月17日晚,溥伦一行乘船抵达旧金山,受到当地华人社团的热烈欢迎,4月24日抵达华盛顿,4月26日溥伦受到了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接见。

清朝末期的“海归”们

清朝末期的“海归”们

清朝末期的“海归”们作者:岩流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4年第4期文/岩流中国首位留美博士容闳于1870年说服曾国藩,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

清政府最终批准容闳的教育计划:四年内每年选派10至12岁幼童30名共120名到美国留学,学费由政府提供,每批留学期限15年,学成后归国,由政府部门聘用。

清廷拟订的《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第三条中明确规定:“十五年后,每年回华三十名,由驻洋委员胪列各人所长,听候派用,分别奏赏顶戴、官阶、差事。

”清政府当时专门成立了幼童出洋肄业局,分别由刑部主事陈兰彬和容闳任正副委员。

后来由于清政府发现留美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背离了封建礼教,属“大逆不道”,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都没有学满十五年。

但清政府对于官派留学生回国的就业是做好了计划的,而且在晚清相当长一个时期,形成了官派留学生回国进入官场的模式。

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入选赴美的30名幼童登上了停在上海港的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官费留学生。

此后的三年间,又连续有三批中国幼童赴美,四批共120名幼童。

这些幼童后来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的学生。

这些人回国后很多身担要职,并成为近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人物: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胡适成为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参与创办了香港大学;唐绍仪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官,出任第一任“中华民国”责任内阁国务总理;蔡绍基参与创办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并任校长。

同时,清政府还派留学生到欧洲和日本学习军事科学技术。

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先后派遣了八十多名学生留学欧洲,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先后进入了军队,如晚清北洋舰队的主要将领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欧学生。

1908年之后,清朝的海陆军队中很多都是从日本回国的留学生,他们被清廷收纳重用。

明末清初活跃在缅北和中缅边境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活跃在缅北和中缅边境的中国人

他设计邀请沐天波等过江盟誓,同饮“咒水”
(Water 难”。 李定国所部在中缅边境的阿佤山区一带活动时 间长达3年之久。李定国余部有不少人流落在缅北 和滇缅边境一带。其中一些人从事农业生产,还有 一些人则成为商贩、手工业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 进入缅北开矿。他们对活跃滇缅边境贸易起了很大 作用。这些人自称“桂家”,以示对桂王朱由榔的 纪念。关于“桂家”的族属问题,中国史籍中多 有记载。
筑塞其地,逐缅人外出。”【2J阐一363“1758—1759年
寒季,雍籍牙以桂家称兵北掸诸邦,遣兵征 伐。”[2】坤1762年,宫里雁反抗失败,遭到缅军追
杀,他经猛畏、耿马、盂定,进入孟连,要求内
附。云贵总督吴达善认为,宫里雁“在缅构衅多
年,今复流毒孟连,该酋一日不除,恐滋事 端”。[1埔10他在报清王朝的军机处后,将宫里雁杀 于昆明,并把斩杀宫里雁的布告传送到缅甸。 四、茂隆银厂和波龙银厂对中缅边境地区的 影响 茂隆银厂和波龙银厂对中缅边境地区的影响, 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茂隆银厂和波 龙银厂有利于促进中缅边境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当 时流落在缅北和滇缅边境地区的中国人给这些地区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在当地从事各 行各业,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从外交的角度而言,茂隆银厂和波龙银
二、吴尚贤和茂隆银厂的开发 李定国退入滇西的目的就是“就边地择妥居
住,招集以图复兴”,“烧矿冶炼,设厂造舟”。李
定国所部进入中缅边境的阿佤山区后,同当地各族 民众一起开办了许多矿厂。其中最著名的有班洪的 茂隆银厂和木邦的波龙银厂。《滇系》的《节删缅 考》中载“当是时群蛮最畏者,茂隆吴尚贤与桂 家宫里雁”。【2 Jp401“茂隆”,是佤族和傣族的通用 语,意思是“大矿井”oDJp4II当地佤族有“么老李、 习老吴”的说法,意思是“老李的矿,老吴的金 子”。这里的老李和老吴分别是指李定国和吴尚 贤。HJ唧由此可见,“茂隆银厂”是最早由李定国 开发,后来由吴尚贤发扬光大的。 1.李定国和茂隆银厂的创建 当驻扎在孟定的李军获悉班老一带有丰富的银 矿时,出于持久抗清的考虑,就决定进驻阿佤山,

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借鉴

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借鉴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唐宋以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开始接触和接受欧洲文化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和借鉴,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发扬光大。

一、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交流明朝时期,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有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比如说马可波罗在13世纪来华,将欧洲文化带到了东方;还有明朝末期,荷兰人李时中在1644年抵达了中国,将欧洲的技艺和想法带到了中国。

荷兰人李时中特地为朝廷写了一本介绍欧洲的书,称为《大西洋航海》。

这本书介绍了欧洲的技艺、兵器、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中国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

同时,荷兰人李时中还在中国推广了地理科学,将欧洲的地图制作技艺带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地图制作的发展。

除了荷兰人李时中,意大利牙医马达奇也在明末曾经来到了中国。

他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医药技术和器材带到了中国,为中国的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马达奇还在中国开办了一所医学院,向中国的医学专业人士们传授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二、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借鉴明末清初时期的文化借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欧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被引入了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科学技术方面,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科学技术得到了中国人的学习和借鉴。

比如说明朝时期,利玛窦来到了中国,将欧洲的数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并和中国的数学专家进行了交流。

利玛窦编写的《司天历函授精义》成为了中国研究司天历的一个重要参考书。

在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雕塑和音乐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比如说,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画出现了一种新的画风,叫做“西洋画法”,这种画法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融合。

另外,在音乐方面,西方的音乐理论和技术也对中国音乐的改变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成熟。

明末清初五大家

明末清初五大家
朱舜水
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8]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6-7]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朱之瑜《安南供役纪事》、《阳久述略》、《释奠仪注》
2著作
人名作品
黄宗羲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
《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
顾炎武
《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
《亭林诗文集》
方以智
《易意》、《易蠡》、《诗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时期赴欧的5个中国人中国最早赴欧留学生——郑玛诺(1645)南明派往欧洲的使臣——陈安德(1649)轰动欧洲的中国旅者——沈福宗(1681)路易十四的中国翻译——黄嘉略(1702)康熙派往欧洲的使臣——樊守义(1709)中国最早赴欧留学生——郑玛诺郑玛诺(1633~1673),号惟信,教名Manuel de Sequeira,广东香山县(澳门)人。

他是有确切史料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赴欧中国人。

1633年(或1635年)生于澳门,郑玛诺出生时,葡萄牙人已入居澳门80年,澳门已从小渔村变成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著名港口。

福音在澳门广传,不少中国人纷纷归入主的名下。

郑玛诺的父亲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圣名安多尼,他与有“安南使徒”之称的法国人陆德神父往来密切。

郑玛诺在陆德带领下信主。

陆德对郑玛诺非常关爱,他常在日记中称其为“我的中国小孩”或“小玛诺”。

郑玛诺在归主后进入澳门教会学校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深受西教士赏识。

1645年,澳门教区正拟设中国神职人员,陆德神父提议率领中国及安南北圻、南圻少年各一人赴罗马深造。

12岁的郑玛诺被教会选中,随陆德神父赴罗马深造。

当年12月20日,他们从澳门乘船前往罗马。

次年1月14日,到达麻六甲(今马六甲),船随即遭到荷兰人掳掠,他们被荷兰人押送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监禁。

三个月后他们获释,再次西行。

船经过印度洋,来到印度果阿。

他们离船登岸,经波斯到达亚美尼亚。

郑玛诺在亚美尼亚某修道院灵修六个月,因他极富语言天才,很快学会当地语言,与当地人谈吐无异。

经过土耳其时,郑玛诺被当成鞑靼人遭到拘押,因其流利的亚美尼亚语而被释放。

历经五年的艰苦跋涉,郑玛诺终于到达罗马。

他入读耶稣会主办的圣安德肋学院,以1年10个月时间,完成欧洲中学生4年内的全部课程。

1653年加入耶稣会,并转入罗马公学学习修辞学、逻辑学、物理化学、音乐和希腊语等多门课程。

毕业后居留罗马,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法与文学,中国人在罗马著名的学校中教授希腊文学,在历史上,尚无先例,此举给中国人赢得声誉。

1660年,郑玛诺继续攻读神学,1662年4月在葡萄牙候船期间曾到哥因勃拉大学就读。

在欧洲期间,郑玛诺晋铎,成为神父。

1666年4月,在受到葡王召见后,和其他14位宣教士自里斯本扬帆东渡,10月到达果阿。

由于时值杨光先教难,宣教士被逐,没能立即回国。

于是,郑玛诺在到孟买以南的一个港口宣教。

1668年,郑玛诺返回澳门,在大三巴神学院温习中文,曾上书耶稣会亚洲区总会长,他认为“过去教会长期不让中国人担任神职,而只靠欧洲人前往传道,这对福音在中国传播很不利。

”1671年,他奉康熙上谕,随同闵明我、恩里格到北京,从事宣教活动。

此时,郑玛诺身患肺病,又加之水土不服,使病情加剧。

在与病魔争扎了一年之后,年龄不到四十岁的郑玛诺于1673年5月26日在北京安息主怀。

南明派往欧洲的使臣——陈安德1649年,南明永历皇帝在清军向西南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决定派使节向罗马教宗求援,西洋在华传教士卜弥格被委派为全权特使。

为了使欧洲更为直观地了解南明朝廷,司礼太临庞无寿特命年轻官员陈安德携带永历阜帝的亲笔信函与卜弥格同行,陈安德遂成为第一个赴欧洲的“中国外交官”。

历尽千难万险,他们于1652年12月来到了威尼斯。

起先,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绝接见“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国明清交战双方间保持中立。

卜弥格设法求法国大使帮忙,终于得以见面,卜弥格和陈安德就将信件递交给了弗朗西斯科·莫林。

然而,法国人的介入却使罗马教宗英诺森十世产生了反感,而新当选的耶稣会总长古斯维斯·尼克尔又认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将会危及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这使得卜弥格和陈安德在意大利一等就是3年。

期间,罗马教廷3次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对卜弥格和陈安德持消极态度的英诺森十世去世,新任教宗亚历山大七世终于接见了卜弥格和陈安德。

亚历山大七世虽然同情南明朝廷和永历皇帝的艰难处境,但他提供不了实际帮助,只写了封回信让“南明使臣”带回中同,在信中他祈祷南明能渡过难关。

教宗的同信使卜弥格和陈安德在欧洲有了活动空间,他们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觐见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约翰四世答应给予南明政府军事援助。

1656年3月,卜弥格和陈安德踏上了回程。

当他们到印度果阿时,知道了南明永历政权已岌岌可危。

虽然约翰四世三令五申不得为难“南明使臣”,但葡萄牙殖民当局还是不允许他们前往澳门,葡萄牙殖民者此举是为了确保与清政府的贸易不受影响。

卜弥格和陈安德再度不顾葡萄牙殖民者的禁令,从陆路抵达暹罗(今泰国)首都大城府。

在那里,他们从海盗手里雇用了一艘船前往现今的越南北部,此时已是1658年初。

他们徘徊于中国边境,卜弥格于1659年去世,陈安德将其安葬后独自一人带着几封重要的外交信函返回云南向永历皇帝复命。

永历皇帝最终没有盼来欧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吴三桂俘获并被处死,而中国第一位“外交官”陈安德1659年后在历史上也不见了记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南明派遣使臣前往罗马一事,中国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

现在很多研究南明史的也不太重视这一点。

往往是搞宗教史的会比较感兴趣。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一书有收录这方面的资料。

其中有南明皇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庞天寿——教名阿喀琉斯,写给罗马教皇、耶稣会会长的信件。

信件现藏于梵蒂冈图书馆,绝对是珍品。

这本书讲到了很多细节,比如葡萄牙炮兵参与抗清战争,比如南明军队出现绣着拉丁语的旗帜等等)轰动欧洲的中国旅者——沈福宗沈福宗(英文:Michael Alphonsius Shen Fu-Tsung,或Michel Sin、Michel Chin-fo-tsoung、Shen Fo-tsung),1657年-1692年,生于南京,是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人之一。

中国史籍对他的生平只字不载,西方史料却对他的经历和事迹有诸多描述。

沈福宗早年曾随传教士学习过拉丁文。

1681年,在华的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准备回欧洲述职时,沈福宗接受其邀请一同前往。

1684年夏天,他们抵达了法国巴黎。

当时巴黎是欧洲文化的中心,一时间沈福宗成了巴黎的焦点人物,法国人纷纷谈论他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

中国人的到来很快就传到了被称为“太阳王”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耳里。

9月,路易十四特地邀请沈福宗等人到凡尔赛宫做客。

晚宴上,沈福宗表演了汉字书法。

路易十四对汉字的深奥感慨颇深,不久巴黎即有报道称“中文大约有八千多字,同一音有不同的声调,而同一音又有数十种不同意思,需要学习三寸年才能熟练使用,由此可见中国人记忆力之强和想像力之丰富”。

沈福宗还将孔子、康熙皇帝等人的画像展示给了法国君臣,加深法国人对这些栩栩如生的中国著名人物的印象。

为了表示对中国客人的敬意,路易十四命令打开新建成的凡尔赛宫花园中的所有喷泉,让沈福宗尽情欣赏。

沈福宗在巴黎逗留一个多月后,便随柏应理前往罗马办理教廷事务,教宗英诺森十一世亲自接见了他们,并听取了他们对在中国传教的意见。

沈福宗在罗马生活了一年多,随后又辗转比利时,于1687年3月到达了英国。

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获悉沈福宗抵英后,派著名画家戈弗雷·奈勒爵士专程为沈福宗画了一幅全身肖像画。

不久,詹姆斯二世把沈福宗召到了牛津行宫,希望他能在英国旅行期间帮助编撰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文书籍目录,沈福宗接受了这项任务。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沈福宗认识了图书馆负责人、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他们两人曾多次进行研讨,沈福宗回答了海德诸多有关中国的学术问题。

为了表示尊敬,沈福宗称海德为“德老爷”,海德则呼沈福宗为“最尊敬的朋友”。

现今保存于大英图书馆的沈福宗与海德之间来往书信和谈话记录显示,海德曾告诉沈福宗,他想创建一种全欧洲都可以使用的汉字注音体系,沈福宗将中国的辞书《海篇》和《字汇》介绍于他,不仅如此,他们之间的交流连中国象棋和围棋的下法以及两种中国游戏“升官图”和“杨六丨四捍”的游戏规则(这两种游戏在今天的中国已几乎绝迹)也均有涉及。

后来海德出版的一些著作,如《中国度量衡考》和《东方游艺》,可谓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几个月后,海德在觐见英国国王时,直言沈福宗在编撰牛津大学图书馆中文书籍目录上出力甚多,并说自己从沈福宗身上学到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知识。

詹姆斯二世由此衷心喜欢上了这个懂礼节、有修养并且知识丰富的中国人,他多次邀请沈福宗到英国宫廷做客,给予他极高的礼遇。

1688年,沈福宗告别英国,开始了他的葡萄牙之行。

对于葡萄牙这个国家,沈福宗并不陌生,在澳门他就见到过许多葡萄牙人,也听过一些关于葡萄牙的事情。

但到里斯本后,他终于明白了领土面积和人口还不及中国一个省的葡萄牙为何能割据中国澳门。

此时的中国封建统治者对海权的漠视已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

17世纪往返欧洲旅程中的风险和颠簸非现今时代所能想像,欧洲之行拓展了沈福宗的视野,但他为此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691年沈福宗在回国途经莫桑比克附近时去世。

第二年,将沈福宗带至欧洲的柏应理在乘船途经印度果阿附近海域时遭遇风浪,在船倾斜过程中,柏应理被落下的重物击中头部身亡。

(沈福宗与海德的这次会面海德在他的著作中有所提到,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出这位沈福宗的学术水平比较一般。

海德最初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对他礼敬有加,交往久了对他的评价就成了“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这个事情可能是因为二人在谈论围棋的时候沈福宗表现出有些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引起的)黄嘉略——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译”童年黄嘉略出生于17世纪下叶一个天主教家庭。

祖父黄江卿(音译:Hoang Kian Khin),曾任御史(Visiteur imperial巡视江南和山东两省,父亲1638年生于兴化,是家中独子,常接济穷人,其中一名曾受恩惠的人是天主教徒,为了报恩,于是引导黄氏信教,希望他的灵魂能进入天堂。

1651年,黄父由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何大化(Antoine de Gouvea)施洗,取名黄保罗(Paul Hoang),黄父此后非常虔诚,更曾希望过独生修士生活,致父母要胁报官,黄保罗只得于1670年迎娶江西省广信府杨氏,1679年誔下黄嘉略。

黄嘉略出生前,黄父曾誔下四名女儿,他们向上帝许愿,若能誔下男丁,会将献给上帝。

黄嘉略出世后,由当地一名西班牙多明我会士施洗,约1686年前后,其父病逝,刚巧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李斐理(Philiber Le Blanc,又名卜于善)到兴化传教,黄母将儿子托附给他。

三年后,李斐理又将黄嘉略托交另一位外方传教会教士梁弘仁(Artus de Lionne),期间曾拜一位信奉基督的举人江为标为师,习以汉语、拉丁文、中国典籍及基督教义,曾游历中国多个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