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
明末清初的思想

观点: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根源——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 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另一种声音:到清代,一方面世 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 人仍坚持“凡置产业,自当以田 地为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三)、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 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 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 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 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 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 哉!”
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 主旨。 王夫之—船山先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亭林先生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 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
观点: “众治”。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 削减君主权力 .
主要思想:
( 1 )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 以批判总结。
( 2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 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 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 2 )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 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 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 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 建立“天下之法”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明末清初社会背景与思想活跃局面的关联
- 农民起义和外来侵略导致明朝衰落,清朝建立,社会动荡不安。
- 动荡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思想家们的思考,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
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让学生探讨文化教育变革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文献资料:推荐学生阅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原著,如《明夷待访录》、《日知录》、《搔首东窗记》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
(2)历史地图:提供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进步、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3)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明宫十三陵》、《康熙帝国》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认知。
答案:明末清初,我国科学技术仍保持一定的发展水平。如数学方面,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他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推动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文方面,有第谷的《天体运行论》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六讲 明末清初的新民本思想

明末清初时期的反专制(“新民本思想”)
重点:明末清初产生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原因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难点:理解这一时期思想的伟大意义,是中国走向近代的先驱思想,是从传统政治思想向近代政治思想转型的过渡阶段。
一、明末清初反专制(新民本)思想产生的背景或者条件
(一)导火索:大明汉族政权被少数民族满清政权灭亡,创痛巨深,刺激了一些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思。
(二)经济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开始形成。
(三)政治背景: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四)文化背景:通俗文化的崛起与“小传统”的壮大。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P84)
(五)学术背景:明后期实学思潮的兴起。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自洪武年间建立明朝,至清朝康熙年间为止,约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从政治上而言,明朝之后是清朝的统治,从文化上而言,明末清初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与传承,从思想上而言,明末清初的中国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想潮流,这其中的思想活跃局面,为后来的中国思想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先后之争先后之争是明末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争论,它是明朝晚期两大思想流派——经世致用、纯理为本之间的论战。
经世致用派由唐寅、李贽、钱谦益等人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真知灼见应该来自于实践而非书本,所以在经济治理以及社会政治方面强调注重实际,它的对手则是崇尚纯理、注重理论研究,严格主张“心学”之学者王阳明。
在晚明统治危机的背景下,先后之争成为了社会上最为关注的问题。
唐寅等代表经世致用派的学者认为,眼下的铜马铁牛,事关国计民生,当务之急是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而不能是空谈理论。
而王阳明认为,只有虚心学习,并且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研究,才能够在实际中创造出真正有效的治理方式。
两派的论争,最终在清初时期由吕留良主持的贡院改革得出,认为经世致用和心学派是互补的,各有所长。
反传统主义除了先后之争,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些思想潮流,它们反对传统文化、经典、礼仪等等旧有的观念,强调个性、人性的价值。
这些思潮与先前的儒学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更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兴趣,强调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李贽,《西铭》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西铭》中的“天人之界”和“物我两忘”均暗示了他反传统主义的思想倾向。
“天人之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人与天地的关系,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属于天地的一部分。
同时,“物我两忘”强调的是人的本性,它源于天地神纪,与人的历史、文化背景无关。
这样的观点,在它所处的时代是颠覆传统儒学的。
伪君子伪君子,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出现的一种与古代君子完全不同的精神象征。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末清初思想的趋势

明末清初思想的趋势
明末清初思想的趋势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儒学的复兴和变革,二是新学思潮的兴起。
在明朝末年,由于内外的压力和挑战,人们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价值和作用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估。
一方面,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实践的问题,提出了“实学”、“经世致用”的观点,强调儒学要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服务。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对于传统儒家的经典文献进行批判和改革,形成了“经学”和“性理”两个流派。
同时,新学思潮逐渐兴起。
新学着重强调经学,尊崇程朱理学,以王学为代表。
新学思潮通过修复和注释经典文献,并借鉴佛、道等其他思想体系的观点,试图对传统儒学进行扩展和深化。
新学思潮在清初得到了皇权的支持和推动,成为了清朝的正统思想体系。
总体来说,明末清初思想的趋势是对于传统儒学的复兴和变革,同时新学思潮的兴起。
这两个思潮相辅相成,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与创新。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 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 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 大公哉!
(1)批判“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下当作私产,须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正统观念:重农抑商
思想正统观念:儒学正统(宋明理学) 社会稳定;民族融合;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明朝中后期:李贽 一、活跃表现 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甄 三、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影响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政治: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4、思想: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 碍思想更新
“八股文” 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得儒家的学说完 全成为求取利禄的敲门砖。朱熹等人的学说核心“忠 君”,科举完全成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在使 读书人思想僵化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 路。
5、外部:西方文化传入(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开始认识到西方学 问之中有其优于中国之处,但这并未造成中国人对于中西学的基 本高下看法有所改变。
(1)“众治”来取代“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 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 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 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亡国”: 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1.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以辛亥革命为界限,主要涵盖了明朝末年、清朝建立以及前期的清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创新和解放。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和思想解放。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外患乱、民生凋敝,社会环境十分恶劣。
随着清朝的建立,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清朝内部依旧存在许多隐患,民不聊生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这种社会背景自然会对思想界的创新和解放产生影响。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创新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系列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学的变革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但是在明末清初,儒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如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论”的思想,主张良知是人内在的道德本质,只要开发良知就能够达到心与道的一致。
这种思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儒学观念,强调了个体内在的力量,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2. 科技的发展明末清初,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发展也促进了一系列的思想创新。
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发明了天文仪器——“徐光启日晷”,清代科学家沈括也创造了仪器制造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得中国重新开始关注科技发展,也给未来的思想创新提供了契机。
3. 文学的多样性明末清初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都出现了多样性。
如明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主题多样、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在清朝,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如袁枚的小说,以及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推动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除了思想的创新,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一些思想解放的现象,这种解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元代文艺复兴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专题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
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
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
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3.利用今年的高考试题吸引学生。
4.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或手抄报。
5.帮助学生学会浏览相关的网站和课外书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贴近国计民生,这是儒学的新发展,并萌发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2.进一步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3.理解儒学尽管在多次遭到了严重冲击,但当今却出现了复兴的强劲趋势,在于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4.通过学习,可进一步理解和发掘优秀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文明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1.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思维与影响。
2.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天崩地陷”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并对
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那么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有哪些主要表现呢?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代表作:《焚书》《藏书》
2.思想主张: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中说道:“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
3.评价
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①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
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
②地位: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影响至今;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启蒙精神(《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由来。
梁启超将顾炎武思想归纳而来(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
①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船山遗书》)
创设历史情境:船山先生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
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①地位:清初的思想巨人,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②主张: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唯物论)
2.共同点:
一是政治主张上,都属于反传统的,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礼教道统而闻名。
二是人生经历上,曾亲身参加抗清斗争,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思想倾向上,具有满腔爱国意识,思想开明,学识广博,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的先声,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学术影响上,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经世致用”概念。
经世致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
商周至春秋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兴旺安宁,《大学》把它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
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
明清之际的许多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
其特点是,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唐甄的生活时代和清朝专制的空前强化。
2.主要思想:
(1)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评价
(1)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拓展一:出现“沉暮下晚风轻拂”的主要原因
(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统治者却重农抑商。
(2)工商业者队伍扩大,市民要求反对专制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统治者利用道统来禁锢人们,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性,阻碍社会更新,进步思想家们要求挣脱藩篱,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腐朽性日益暴露。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拓展二:电视争论片《大国崛起》上一句解说词:“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
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我们能体会哪些精神?
爱国与创新精神;时代性和批评性;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拓展三:对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应作如何评价?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君主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但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拓展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能够形成类似西欧启蒙运动的波澜壮阔景象?
中国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反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反响不大,(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西方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如疾风暴雨,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西方先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有启蒙运动群星灿烂,光耀后世。
课堂小结:
教师最后明末清初,专制王朝犹如一艘沉舟已风雨飘摇;传统的儒学思想好象一棵病树充满枯枝败叶。
这几位进步思想家上下求索,承古萌新,试图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框架,但仅仅是晚风轻拂,难以形成大潮巨浪。
而当时的世界却千帆竟发,万木争春。
约200年后,西方思想浪潮惊涛拍岸,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活动:
在结束本课主体内容后,学生应梳理清楚本专题其演变的脉络:主要阐述了主流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即儒家思想在争鸣下形成——先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融合中发展——宋明理学;延续与变异——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