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

合集下载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有关黄宗羲的励志故事1500字左右

有关黄宗羲的励志故事1500字左右

有关黄宗羲的励志故事1500字左右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伟人大多出生于动荡的时代,黄宗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

晚年的黄宗羲提出裸葬自己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但黄宗羲最后还是以裸葬入土,那黄宗羲为何坚持要裸葬自己呢?黄宗羲的生平简介黄宗羲,字太冲,或德冰,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和教育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称。

黄宗羲所生活的明清之际,是一个矛盾尖锐、空前动荡的时代。

自万历到崇祯,明王朝的宝船逐渐破败为漏舟。

朝堂之上东林党与阉党斗争不断,外有女真侵扰虎视眈眈。

作为官方哲学的宋明理学,也逐渐暴露出了腐朽性。

科举体制下培养出的状元、榜眼、探花郎,皆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软弱俗儒。

三股浪潮的交织,促成了天崩地坼的局势,也造就了黄宗羲这样的时代英豪。

青年时代的黄宗羲,勤奋好学、研习经史,这也是书香门第培育后代的经典范式。

他原本可以安心地投身书卷,然而天有不测,他的父亲黄尊素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中遇害。

黄尊素原本与东林党人并无交往,移居京都后,交往渐频,黄家寓所成了东林党人的活动据点之一。

他仗义执言,多次上书痛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罪行,无奈被削职还籍。

黄尊素自然成为了阉党的眼中钉、肉中刺。

天启五年,他与高攀龙等七人一同蒙难,史称“七君子”。

而此时黄宗羲,仅有十五六岁的年纪,父亲的遭遇无疑是极大的刺激。

黄宗羲的祖父书写下“尔忘句践杀尔父乎”八个大字,贴在黄宗羲每日出入处的墙壁上,他的母亲要他时刻不忘祖父的教诲。

于是黄宗羲一边苦读,一边学习搏击之术。

终于黄天不负,崇祯即位,翻案昭雪,黄宗羲与东林党人的遗孤一同入京诉冤。

刑部提审阉党,当堂对簿之时,黄宗羲从袖中掏出锥子,直刺杀父仇人的胸膛。

事了,最终扶其父亲的灵柩南归。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封建君主制。

黄宗羲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与弟弟黄宗炎、黄宗会合称“浙东三黄”,和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家”。

黄宗羲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是明清之际重要思想家和史学家。

黄宗羲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年)诞生在浙江余姚黄竹浦的一个中小地主官僚的家庭里。

兵败回隐著书讲学他从小就比较聪明,喜学好问,肯动脑筋。

常阅读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尤其喜欢读历史小说。

黄宗羲14 岁考中了秀才,就到北京和父亲住在一起。

他父亲黄尊素是天启年间的御史,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后遭魏忠贤逮捕入狱。

黄宗羲那年17 岁,两年后,父亲黄尊素惨遭杀害。

他时常以吴王夫差自励。

黄宗羲为人直爽,待人接物诚恳热情,对事情有自己的主张,不人云亦云,也不偏激躁进。

黄宗羲23 岁时,有人在皇帝面前举荐他作官,他力辞不就,因为他看到当时朝政一天不如一天,异常愤懑,所以不愿出来做官。

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后,民族矛盾上升。

黄宗羲保护着自己的老师刘宗周昼伏夜行,到处躲避,不愿去南京小朝廷任职。

清廷曾要招降刘宗周,有着民族气节的刘宗周绝食13 天,壮烈殉难。

刘宗周死后的第二天,浙江人民掀起反抗清廷的武装斗争。

黄宗羲听到这个消息,成立“世忠管”。

尽管清兵十倍于义军,而起义军仓促编成,毫无作战经验,半年之后,被迫退入深山,展开游击战争。

后来,黄宗羲等在宁波起义,又遭到失败。

各地反清斗争也相继失败,清政府的统治逐渐得已巩固。

黄宗羲看到大势已去,这才退隐乡间,专门著书和讲学。

清朝统治者统一中国后,对有名望的明朝遗民采取了怀柔政策,曾经多次征黄宗羲做官,他力辞不往。

黄宗羲学问渊博,与孙奇逢,李禺页并称三大儒。

他反对空谈,注重“实学”。

要求学生多读书,严格规定,凡是跟从他读书的学生,必须先通六经;他强调“经世致用”的学问,也就是对社会政治有实际意义的学问,并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行动中去。

黄宗羲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多学科上,而以史学最为突出。

他勤于史料的搜求,不作无据文章,注意历史志表,著作条理精密,体例严谨,开了浙东史学研究的风气。

爱国学者民主先声黄宗羲的主要贡献是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

明儒学案-第1章

明儒学案-第1章

第1章明儒大家黄宗羲之生平黄宗羲,明末大思想家,在明清鼎革之际,念念不忘旧朝,集合志士,起兵抗清。

后组织“世忠营”结寨自固。

复追随南明鲁王,任左副都御史。

失败后,隐居著书,对清廷荐官力辞不就,坚决不出仕。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他的父亲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被押送京城,后来,受酷刑而死。

在他的父亲被送走之前,父亲命他拜著名学者刘宗周为师,并嘱咐他:“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

”就这样,父亲的教训对他后来的求学道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当时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

黄宗羲的祖父为使黄宗羲牢记国恨家仇,还在他进出的门口处写上“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字来激励他。

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并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其事迹更是轰动海内外。

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

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

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廷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生平黄宗羲

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生平黄宗羲

【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 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解题关键:儒学已经成为读书人谋官的工具。
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
⑵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提出“耕者有其田”
思 ⑶哲学思想: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其发展有规律
②认识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影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响 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著 《船山遗书》 作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 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李贽
温陵居士 明末
(1527-1602)
黄宗羲
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
(1610-1695)
顾炎武
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
(1613-1682)
王夫之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
(1619-1692)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李贽的离经叛道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李贽 离经叛道
生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平 经历:少年求学—中年做官—晚年入狱
⑴挑战孔子和儒学正统地位
思 想
⑵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⑶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⑷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
平等
影 响
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 要求
•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
命运。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

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教育思想黄宗羲是中国17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黄宗羲(1610一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今浙江余姚市明伟乡)人。

黄宗羲17岁便担负起了教育两个弟弟的责任。

即使在抗清武装斗争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讲学,教授历算、乐律等知识。

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他应石门吕留良之邀,设馆于吕氏祖居友芳园梅花阁,教授吕留良的子侄及其友好子弟,历时4年;康熙六年九月,他与姜希辙等重新恢复绍兴证人书院的讲学活动,同张应鳌等“共主教事”。

在黄宗羲的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次:一是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并主讲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0余人,其中高足18位,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主张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术风格。

二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培养学生20余人,对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八年,黄宗羲已80高龄,仍还兴致勃勃,“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讲学时间之长,成就学生之多,足以表明他是当时一位大教育家。

在坚持讲学活动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编著。

前者成书于康熙二年。

在书中,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点,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

后者编成于康熙十五年以后,共62卷,对明朝270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

黄宗羲

黄宗羲

三、教授诗文

除经学、史学之外,诗文也是黄宗羲教授 的重要内容。同时,根据他长期教学经验, 对于如何教授诗文,提出如下主张。首先, 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其次,反对模仿,提倡 独创。再次,为文要情理交融。最后,必须 兼通经史百家之学。
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黄宗羲精研天文、数学、地理、乐律等,曾 撰有《授时历故》、《西历假如》等天文类 著作 10 种,《圆解》、《割圆八线解》等数 学类著作6种,《今水经》、《四明山志》等 地理类著作5种,以及《律吕新义》乐律著作 一种。向学生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 科学知识,是黄宗羲关于教育、讨论辩难
教 育 内 容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黄宗羲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学问必须以 经学为根底,求学者首先应当通经。他说: “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又指 出“受业者必先穷经”,“以经术为渊源”。 在实际教学中,他把经学列为最基本的教学 内容。
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黄宗羲说:“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 不为迂儒,必兼读史。”因此,在他的学生 中出现了像万斯同这样的史学大师,以甬上 证人书院学生为基础而形成的清代浙东学派, 也具有擅长史学的特点,这些都与他将史学 列为重要教育内容密切有关。黄宗羲重视史 学的传授,认为史学具有经世致用的意义, 学习历史,可以从“古今治乱”中吸取经验 教训,“以显来世”。他还主张学习和研究 历史,必须重视史实,强调广泛搜集史料; 要重视志和表的作用;提出“以诗补史之阙”
黄 宗 羲
明末清初的 史学家
思想家
青年时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
争。明亡后,他在江南招募义兵,进行了十余
年的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多次拒绝清 朝征召。
他学问渊博,在历史学和政治学方面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

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

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

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

中年时期,他又碰上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次改朝换代。

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为父杀人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

他的父亲叫黄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监察御史,这是一个监督百官、控制舆论的重要官职。

在黄尊素为官的时候,朝政被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所控制,黄尊素则属于与阉党对立的东林党。

他很有智谋,是东林党中具备政治智慧的佼佼者,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往往出谋划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被阉党记恨在心。

1626年年初,黄尊素被诬告贪污,抓捕至京师,随后被拷打至死,年仅43岁。

死后5天,他的尸体才被人从监狱中挪出,当时全身已经腐烂,以至于无法辨认,极其凄惨。

当时,17岁的黄宗羲一直在狱外等候。

作为长子,他陪着父亲从家乡一路到京师。

父亲的被杀,使得少年黄宗羲痛不欲生。

他第一次认识到了政治的无耻与黑暗,内心充满了愤怒,一心想报仇雪恨。

两年后,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开始为被害的东林党平反。

黄宗羲闻讯后,立刻进京讼冤。

血气方刚的他在袖子里藏着一根铁锥,看见仇人,便扑上去将他刺得遍体流血,以发泄自己的怨恨。

报仇之后,又“狂哭”。

当时,仇恨使他整个人陷入了一种疯癫的状态。

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感慨地说黄宗羲是“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黄尊素为太仆寺卿。

抗清岁月在为父亲报仇雪恨之后,黄宗羲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

不过,作为忠臣之后,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

黄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团复社,又遵照父亲的遗命,拜大儒刘宗周为师。

年轻的黄宗羲在读书之余,不断结交各地读书人,扩大自己的影响。

1636年,黄宗羲参加了复社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之间的斗争。

当然,这时候的黄宗羲资历比较浅,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

对于35岁的黄宗羲来说,选择很简单——父亲黄尊素是大忠臣,作为忠臣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和老师刘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

然而,掌握南明朝廷权力的是阮大铖,他在杀死了一些忠臣良将之后,又将屠刀伸向了黄宗羲。

幸亏得到朋友的帮助,黄宗羲才得以逃离南京。

时局一天比一天动荡,江南的城市随着清军的入侵,一个个沦陷。

彷徨的黄宗羲去绍兴探望被排挤出南明朝廷的老师刘宗周,看到的却是已经绝食20多天的消瘦老人。

原来刘宗周眼见大明江山不保,而自己在朝廷中不能有所作为,最终选择了绝食殉国。

黄宗羲看着老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放声大哭惊扰虚弱的老师。

刘宗周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对着黄宗羲点了点头。

黄宗羲离开后没多久,刘宗周就过世了。

对于黄宗羲而言,他生命中最为尊敬的父亲和老师,为了国家和江山社稷,都心甘情愿地付出了生命。

他们成了黄宗羲心中的榜样和力量。

从老师家出来,黄宗羲马上回到家乡,和两个弟弟一起率领数百壮士,组成一支人称“世忠营”的队伍。

当时明朝宗室鲁王在绍兴建立了小朝廷,黄宗羲前往投奔,积极抗清。

在参加了数次战役之后,黄宗羲率领3000军士进行西征,不料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绍兴,鲁王出海逃窜。

黄宗羲只好且战且退,率领部队逃到山中休整。

安营扎寨之后,黄宗羲又亲自下山寻找鲁王的消息,临行前反复叮嘱手下大将不得骚扰山里的百姓。

没想到黄宗羲走后,手下人却大肆抢粮,引起民变。

山寨被山民半夜焚毁,导致全军覆灭。

这给黄宗羲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4年后,黄宗羲终于在一个孤岛上找到了鲁王。

大臣们每天生活和办公,都在小船之上,十分凄凉,据黄宗羲后来回忆,“落日狂涛,君臣相对”,然而为了抗清的理想,他甘之如饴,陪伴鲁王流亡在岛上。

那年冬天,黄宗羲还冒着生命危险,渡海东赴日本长崎,乞求日本方面出兵帮助鲁王抗清。

这当然是没有任何结果的。

从日本黯然返回中国之后,黄宗羲剃发归顺清朝,再也没有公开参加抗清的战役。

他在日本到底碰上了什么事情,现在已经无法得知。

从此之后,黄宗羲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悄悄地营救抗清志士,也曾与钱谦益一起暗中策划军事活动。

1659年,郑成功率领23万联军、8000艘战船,沿着长江北上,可惜功亏一篑,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这一年,黄宗羲50岁了,他觉得自己老了,再也没有精力抗清,决心隐居,为明朝痛定思痛,反思为何亡国亡天下等问题。

他在著名的《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激烈地批评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取得的高度。

反目成仇然而黄宗羲突然决定当一个遗民,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

当时有不少人是因为受到黄宗羲的影响,才参加抗清,不料黄宗羲自己却率先放弃抗清。

由此也造成了兄弟、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

黄宗羲的两个亲生弟弟黄宗炎、黄宗会,抗清多年,与兄长一起出生入死。

然而,现在黄宗羲不但整日埋头著书,还同清廷官员姜希彻等人在浙江创办书院。

黄宗羲认为武力推翻清政府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在文化上对它进行改造,要培训出一批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机构发挥作用。

这种想法,却没有得到弟弟们的理解。

自从黄宗羲办书院后,他们就很少出现在黄宗羲身边了。

好友吕留良也与黄宗羲绝交了。

吕留良曾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因为受到黄宗羲的影响而放弃了清廷的科举。

正当吕留良想在反清事业中大展拳脚的时候,黄宗羲却开始教育子弟参加科举。

他因此大骂黄宗羲,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在黄宗羲与吕留良产生矛盾的过程中,黄宗炎大肆推崇吕留良的气节,表达对哥哥的不满。

这些事情,无疑让黄宗羲非常痛苦。

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但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甚至连手足兄弟也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然而,这是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尽管这是艰难的选择,也得继续走下去。

丧事奇特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他对后事的安排还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黄宗羲一生抗清,晚年从事学术文化活动,不被人理解,所以内心十分痛苦。

这种痛苦反复折磨着他,使得他对自己的葬礼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

人去世之后,一般都会穿上寿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

黄宗羲却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

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

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不再当清朝的老百姓。

这是当时很多遗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

但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这种下葬的方法就大大违背了当时的风俗。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非常为难,于是就请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黄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让他改变主意。

结果黄宗羲非常不高兴,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说对于父亲的遗嘱,儿子都要遵守,否则,“则平日之为逆子无疑矣”。

而且,作为儿子,不能阳奉阴违,一边答应父亲,另一边却希望父亲去世后仍按照普通的葬法来安葬。

这让黄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那么,黄宗羲为什么如此激烈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呢?当时就有很多人猜想,说黄宗羲一定有“心事”,也有人说这是黄宗羲“洒然超俗”的表现。

雍正时期,有个人写了一篇《黄梨洲先生裸葬说》的文章,说黄宗羲之所以裸葬,是因为他的父亲黄尊素被害后全身腐烂,黄宗羲对此耿耿于怀,所以希望自己死后也烂掉,才敢去九泉之下见父亲。

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其实,黄宗羲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求得死后尸骨速朽。

在黄宗羲心中,他的一生是失败的:在父亲被杀害的时候,他没能陪伴父亲一起对抗;在老师刘宗周绝食身亡的时候,他为了抗清匆匆离去;当朋友们在抗清的战役中殉国时,他依然苟活了下来。

他虽然战斗过、抗争过,却没有死在沙场,而是活到80多岁的高龄。

他晚年的事业也不为世人理解,有何面目到地底下去见父亲、老师和朋友?亡国之恨,一直缠绕在他的心头,所以他要散发,不再绑辫子;所以他要裸葬,而不穿满族的异族寿衣;所以他要躺在石棺里,期待迅速腐烂。

在性格上,黄宗羲是一个比较激烈的人。

他做事情往往急躁、爱较真儿。

他之所以不被好友、亲人理解,很多事情不能处理得圆满,都和他的性格有关。

黄宗羲更是一个立身严谨的人,他不像其他的文人学者,有很多风流韵事让别人评说。

他的一生,忙忙碌碌,似乎永远在和黑暗的现实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仔细品味黄宗羲的一生时,我们必须要承认,他的思想、情感与痛苦,永远是我们的文化财富。

【黄宗羲轶事两则】登天一阁明朝人范钦晚年用尽心力,建了一座藏书楼,内有书籍7万余卷,名之为“天一阁”。

为防止藏书失散,范钦让整个家族看守,并订立了严格的族规:阁门和书橱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聚齐了钥匙,才能登阁;女子不能登阁;外姓人不能登阁。

子孙们世代遵守。

1673年,黄宗羲向范钦的四世孙范光燮提出想拜访天一阁。

范光燮钦佩其才学,挨个说服各房同意黄宗羲的请求。

最终,黄宗羲成为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

晚年诈死康熙皇帝素闻黄宗羲之名,多次召他当官,都被回绝。

为表心志,黄宗羲干脆在父亲的墓边自建墓穴,决心以死抗旨。

不久,康熙果然又召黄宗羲主持纂修明史。

钦差鸣锣开道到了黄家,却只见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披麻戴孝出来迎接,对钦差道:“家父前日已辞世。

”钦差无法,只得回京复旨。

待钦差走后,黄宗羲便从墓穴中出来,专心著书立说,一直活到86岁。

(按:本文摘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32期,作者来自社科院文学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