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https://img.taocdn.com/s3/m/ba75ed5cad02de80d4d8404e.png)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

士大夫的选择: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的不同人生目前瑞士流通的最高面值货币是1000瑞郎,印在货币上的人物名字叫雅各·布克哈特。
他是瑞士乃至欧洲19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也还是他最先将文艺复兴的观念系统化,今天流行的个人主义、人的觉醒等等观点,都是他的观点。
文艺复兴对应同时代的中国,正好是明朝。
而且文艺复兴基本上贯穿了这个明朝。
紧接着文艺复兴的启蒙运动,将人们开始往科学及理性方向引导,无独有偶,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迥然于之前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精神。
代表人物就是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
黄宗羲,明清之际他曾起兵抗清,甚至还曾东渡日本,关于他去日本的真实目的,有人说是为了抗清,有的人说是为了避祸。
满清定鼎中原之后,黄宗羲隐居著述讲学。
后来修明史,这可能是为大明尽忠的最后机会,所以他到北京负责明史统筹工作。
黄宗羲学术渊博,在经史方面颇有建树,他所撰写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虽然为思想家做传,同时也是宋元明三代史料的补充。
思想方面,黄宗羲的代表作品就是《明夷待访录》。
自秦之后,两千多年的专制社会,人们对于皇帝的存在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黄宗羲直接指出,皇帝是中国最大的毒瘤,“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引起轰动,却直接影响了清末的思想革新。
当西方学者了解到黄宗羲的思想之后,称他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将他与卢梭并举。
顾炎武最著名的思想就是“亡国”与“亡天下”之辨: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脱胎于顾炎武的这段话。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先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思想是他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革新,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一次大胆尝试。
本文将从黄宗羲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他“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黄宗羲,字裕初,号万青,江西永新人,生于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初康熙四年(1665年)。
他早年受家庭教育,深谙经传之学,通达史馆之学。
他一生追求真理,从事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他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之一。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他对封建王权的质疑和批判,是他对人类政治理想的表达。
他认为,天下万物本就是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天下才是最高的主宰,君王只是人民的代理人,理应负责人民的幸福。
这个思想正是黄宗羲力求深化儒家思想并推动政治改革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像律富等传统儒学观念的批判,是一种大胆的革新。
他的思想得到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和支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黄宗羲的这一思想,首先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天人一体、君臣父子之道,注重家族伦理和等级秩序。
而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封建王权是人为形成的制度,没有永恒的正统,没有永远的王道。
他认为君主只是人民的代表,应当依法行事,为人民谋福利。
他的思想力求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变革与发展。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对中国封建王权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挑战。
黄宗羲认为,封建王权体系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根植于封建礼乐之中,造成了一种尊卑失序的局面,使得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
他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社会秩序,使得天下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思想。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
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
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
[13] 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在明末为诸生。
少时加入复社,阅读邸报,留心经世之务。
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资料,研究疆域、形势、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社会实际问题。
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 [14] ),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
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
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
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
葬于昆山千墩。
顾炎武论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强调学以经世,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之事,都应探究原委,反对明末空谈心性的空疏学风。
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名言,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
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著书撰文注重独创,反对因袭、盲从和依傍。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书。
主要成就:学术思想顾炎武被称作是“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祁寯藻的简介

祁寯藻的简介
祁寯藻(1724年—1800年),字拙仁,汉族,山东省宁阳县人,明末清初民族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祁寯藻的政治史话,以《清稗类钞》为最重要的成就,其中的53篇政论文章,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即“自由开放,自由参与”。
他主张:“国家应当维护民族主权,保护民权,满足民生;改革制度,拯救民族,质疑封建礼仪,提出新的思想,这就是祁寯藻的精神,也是祁寯藻的政治思想。
祁寯藻的文学思想,以《秀色集》为代表,此书所记录的是他在秀丽的山水村庄里的心情,他深刻体会到清朝乱世中人们情感的苦难,他也以相对客观的文学思想,力求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思想,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他还提出了改革思想,他希望通过文学来实现改革,从而改善人民的生活。
祁寯藻的历史思想,以《满清史》为重要作品,此书提出了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人的自由选择,而是天命的安排,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被人改变,也不能被人阻挡,人只是历史发展的旁观者,不
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历史的结果。
祁寯藻在民族大臣一职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政治改革,他反对贩卖贫民,提倡财政公正,反对官僚专制,主张民主自由,批评封建礼仪,他还提出了大量的改革建议,但由于当时政治的压力,这些改革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的思想仍然影响了后人,他的思想被后人接受,并且不断发展。
祁寯藻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和历史思想都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的思想也影响了后人,他的思想被不断的发展,他的思想也为中国的革命做出了贡献,使中国的政治、文学和历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国学大师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国学大师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梦莹,号梦圃,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与国学大师。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政治哲学、经济学等方面,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思想观点、学术成就以及对国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顾炎武的思想观点顾炎武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日知录》一书中,该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
顾炎武在书中提出了“物尽其用”、“包罗万象”等观点,对于人性、社会伦理等问题也有独到见解。
首先,顾炎武提出了“物尽其用”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每一物质、精神、知识都应该得以合理利用。
他主张通过探索、实践、开发人类所能掌握的一切资源,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顾炎武倡导“包罗万象”的见解,他认为人类应该广泛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要善于学习,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应该涉猎其他领域的内容,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加广博。
另外,顾炎武对于人性、社会伦理等问题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主张“务实”、“节俭”、“勤奋”等美德。
他主张人们应该具备实际行动,注重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顾炎武的学术成就顾炎武是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哲学、经济学等领域。
首先,在政治哲学方面,顾炎武提出了“两安”思想,即“两安于人、治理安于物”。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人民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为目标,并强调君主应把握正确的统治方法与原则,使人民得到真正的福祉。
其次,在经济学方面,顾炎武关注社会公平和个体生活质量的问题。
他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他的“王道经济”思想强调要均衡发展、适度调控,以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
此外,顾炎武还涉及文化史、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以及文献整理的工作,对后世的国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三、顾炎武对国学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古代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国学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 人物档案 • 姓名: 王夫之,字而农,号
• • • • • •
姜斋。人称船山先生 性别: 男 生活时代:清初 晚年生活地: 衡阳石船山 经历: 参加过抗清斗争 代表作: 《船山遗书》《宋书》 评价: 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
(2)王夫之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下当作私产的作法;揭露 三方面根源(民生疾苦、 君臣之道丧失、政治腐败)
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 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3)后人把他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它反映了中国 人民的什么传统美德?结合中国的历史或现实,列举几个能体 现这种美德的人物或事迹?作为高中生的你应该怎样做? 爱国主义 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 1)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 大的进步性。 • 2)进步: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 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 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三大进步思想家
君与民
朱熹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问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如何 君为臣纲 ????? 看待君民关系?
①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影响: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三、影响
假如你历史帝国会员,在 明清史论坛上你会如何回 答网友关于明清思想影响 的提问:
明清思想影响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是否对儒学的全盘否定?
不是,他们虽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不 合理的部分,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但没 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 位,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 只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朱熹: 论坛发起人: 不准使用暴力……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 浪仔水晶: 说”。
朱熹
李贽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不能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 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 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丑妇之贱态。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是非耳”
孔子: 论坛发起人: 不准灌水……
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 浪仔水晶: 的标准,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朱熹
李贽
论坛发起人: 做事必尊三纲五常 朱熹: 论题一:李贽思想 李贽: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
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 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不如文艺复兴的原因
:(1)根本: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低,资本主义萌芽未发展成独 立的资本主义经济,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发展起来。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 形成完整的体系。
追寻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探寻思想演变规律?
中 国 传 统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朝 明朝 明清 孔子创立儒学 孟子、荀子继承发展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反封建早期民主思想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 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 之生死,公也。”
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 思想的主旨。
② 哲学思想:
(3)、王夫之思想的评价 A、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 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 ①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 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 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 会史观(典型唯物主义); 解;
5、改造:
东汉末年到魏晋到唐末Fra bibliotek宋明时期,形成的理学心学(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时期,儒学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当时,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 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思想 活跃的局面
课程标准
•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 清时期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
回顾: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孔子、孟子、荀子
2、压制: 秦朝,“焚书坑儒”受到打击,走向低 4、困境:
潮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成 3、独尊: 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点拨2:如何理解明清进步思想是对儒学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
(1)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封建思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新命题。 (2)顾炎武反对道学空乏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博学与文,行己有耻” 积极思想,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3)王夫之虽坚持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反对“天命 论”“生知论”,主张物质第一,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规律,是杰 出唯物思想家。 明清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思想体 系,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人物档案 姓名: 黄宗羲,字太冲, 号梨洲先生, 性别: 男 生活时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浙江余姚 简历: 参加过抗清斗争 特长: 精通天文算学和地理 代表作:《名夷待访录》 评价: 浙东学派创立者 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知识点拔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 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此外,黄宗羲还有什么 政治主张?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提出限制君权主张。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 (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反映了什么?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反映了明末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萌出现) (3)黄宗羲思想给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原因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表现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影响
明清时期时代特征: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 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 一.总结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部;设立特务机构。 1.政治: 清朝:设置军机处
指出“亡国”与 “亡天下”的区别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
(2)结合课本总结顾炎武的其他思想
⑴批判“ ”的 的专制和 的腐败。 ⑵提出“ ”的主张:(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⑶提出“ , ”的思想(梁启超归结)。 经世致用: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 ⑷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儒学创立
确立正统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为官 方哲学 批判继承
演变规律
1、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 • • • • • • 战国时期受冷落 秦朝遭受压制 西汉时期独尊 魏晋南北朝:危机 宋明时期:理学是儒学主流,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 治地位 明清: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 维新变法时期 利用 (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将儒 家思想赋予新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时期 抨击(打倒孔家店)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儒学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革再受批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儒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了它包含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主流,同时也存在落后的东西。
点拨3:如何评价明清的进步思想?
【考点点拨】
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封建礼 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顺应时代要求,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属于 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范畴; 但本质上未跳出儒学范畴,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民主启蒙的 思想,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极其有限,远不如同时代文艺复 兴。
材料一:自秦以来,凡为 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 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 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 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 乎?”——《潜书· 室语》 材料二:彼为吏者,星列 于天下,日夜猎人之 财……难治也,非民也, 官也。“ ——《潜书· 富民》
1.阅读材料概括唐甄思想 的主要内容 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批判; 对官进行猛烈的批判
明清思想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明清时期思想与儒学的关系?
在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 贴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影响: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明清思想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对时代的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张,是 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 向近代化的先声
四 明 清 之 主 际 张 的 思 想 批 判
黄 宗 羲 顾 炎 武
王 夫 之 唐 甄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政治:反对专制
经济: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批判传统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