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社会治乱思想初探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社会治乱思想初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史指导教师:***20050520摘要明末清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的社会现实,促使士大夫稍积极反恩赐亡教潞,从而形成各自的社会治乱思想。
本文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选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分别探讨他们的社会治乱思想并作简要比较。
‘前三章讨论了三人社会治乱思想的具体内容:顾炎武认为人心风俗是关系社会治乱的关键,士人应该担当起改易人心风俗的重任;黄宗羲则很重视相和儒对社会治乱的影响,并在《置相》和《学校》两篇中分别提出了实现相、儒作用的具体制度;王夫之从更哲学的角度,认为挈伦理之纲、秉封建之礼才是实现社会之治的根本所在。
总之他们在立论角度和内客烈重等方匾各有特色。
同时,由于三人生存于同一历史时空,共同经历了国家沦亡、民族遭受满族征服的切肤之痛:都从事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又都潜心学术,成为稂有名望的大学者。
两样的时代,大致的经历,造就了很多思想上的不谋而合;其一,都很重视人心风俗;其二,都很重视士人;其三,都很重“礼”。
三人的社会治乱思想代表了各自对明末清初特定历史现实的独特理解和把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他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和进步意义。
关键词:社会治乱思想臻清之际颞瑟武王夫之黄宗羲AbstractTheclasscontradictionandthenationalconflictbetweentheHartpeopleandtheManchuwereverysevereduringthelateMingDynastyandtheearlyQingDynasty,whichforcedmanyoldscholarstoreviewactivelythedeathoftheMingDynastyandformtheirOWUthoughtsonsociety.Onthebasisofwhattheexpertshavedone,thispapermainlystudiesthethoughtsofGuYanwu,WangFuzhiandHuangZongXi,themostnoticeablethinkersamongthem,andcomparethembriefly.Thefirstthreechaptersdiscussthespecificthoughtsonsocietyofthethreethinkers.InGuYanwu’Sopinion,keepingthecustomofasocietyisthekeytomakethesocietystableandprosperous.TheoldscholarsshouldtaketheimportanttaskandandscholarsCangreatlychangethebedcustom.HuangZongxithinksthepremierinfluencethesociety.Furthermore,heputforwardaspecialpoliticalsysteminordertorealizehisidea.WhileWangFuzhi,asaphilosopher,thinksthat“themoralprinciplesinfeudalsociety,istheessentialcausetokeepasocietystable.Inaword,theyhavetheirowncharacteristicseachintheanglefromwhichtheysetupviewsandtheypaidattentiontodifferentemphasis.Meanwhile,thethl_eethinkersbelongedtothesalvesocietyandthesalnetimes.theyexperiencedthesanlepajIltogetherbecauseofthecountry’SbeingconqueredbytheManehus.TheyallhadeverengagedinresistingtheManchus.Andafterthefailure,theyallbecameconcentratedOnacademicresearchandmadegreatsuccess.SincetheyhadSOmucheorlLmonwitheachother,theyalsosharedmanythoughtsonsociety.TheyallputgreatemphasisontheSalnethreethingssuchascustom,theoldscholarsandLi.Theuniqueideamirrorstheirowncomprehensionaboutthespecificreality.AnditalsoshowsthattheoldscholarsfromthelateMingDynastytotheearlyQingsociety.TheirideasareprogressiveandDyanstywerealwaysthinkingabouttheimportant.KEYWORDS:GuYanwu,WangFuzhi,HuangZongxi,ideasonsociety,thelateMingDynastyandearlyQingDynasty刖罱一、选题缘起思想史研究从来就是历史学领域的重镇。
三大思想家简介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生平简介: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② 哲学思想:
(3)、王夫之思想的评价 A、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 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 ①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 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 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 会史观(典型唯物主义); 解;
B、“天地之化日新”,主 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②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 提出趋时更新。 哲学发展的顶峰。
儒学创立
确立正统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为官 方哲学 批判继承
演变规律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浩 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治国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其中反腐倡廉又是历代有为的治国者共同关注的一 个重要课题。唐甄用三十年时间写成《潜书》,其中一 些关于反腐倡廉的精辟论述,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以及 他在反腐倡廉方面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都为我们留下 了宝贵的财富。
当时,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 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思想 活跃的局面
课程标准
•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原因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表现
明清思想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对时代的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张,是 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 向近代化的先声
三、影响 4、局限性: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 1、政治: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 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释疑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
学的关系释疑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三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是陆九渊、黄宗羲和顾炎武。
他们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陆九渊是近代著名的历史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种以和谐为基础的文化,他把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观念融入到历史思想中,他强调遵守仁义、尊重传统,主张以慈爱、宽容和友谊来处理政治关系,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安定。
黄宗羲是一位改革家,他主张“实事求是”,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念来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
他主张发展科学技术,改革旧习俗,发展社会与经济,努力改善民生,推行改革。
他认为,要实现进步,中国必须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脱离出来,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顾炎武是一位思想家,他是近代中国新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传统,但又对儒家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改进。
他认为,要使中国走出落后的困境,必须实行科学技术和经济改革,以改变传统的儒家思想。
他主张以技术为基础,以自然科学为根据,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把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观念融入到现代文明中。
从上述可以看出,近代三大思想家的思想与传统儒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他们继承了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观念,认为要实现进步,中国必须从传统的儒家文化中脱离出来,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把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融入到现代文明中。
他们的思想与传统儒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龙源期刊网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作者: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8年第27期明朝灭亡的时候,有许多知识分子组织军队,拼死抵抗清军,最后都无法抵抗对方的强大军力,而告败。
失败后,清政府用尽一切手段来笼络或压制他们,他们之中仍有许多人不肯屈服,或退隐不仕,或从事著述,以维系民族文化。
在这类知识分子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跟王阳明是同乡。
他是狱中被杀的东林党领袖黄尊素的长子,绝食殉明的阳明学者刘宗周的弟子,也是继东林精神的“复社”社员。
清军南下时,黄宗羲曾组织故乡子弟,占四明山山寨,竭力抵抗,不支而败,遭到清军通缉。
复兴明朝无望后,便开始撰写《明夷待访录》,从政治、经济、制度、军事各方面讨论国家的体制。
他说:“在古代,人民(天下)是主,天子是客,天子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人民,并不是为了自己。
但是后来历代的天子都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实施暴虐的政治。
这样的天子当然可以用革命的形式来放逐他。
做臣子的,也是为天下、为万民才出来做官的,并不是为天子才出来做官。
但现在的臣子都不了解这意义,而成为天子私人的奴隶。
”(见《原君》《原臣》,取其大意)讨论学校的作用时,他又说:“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政治、文化等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须由学校批判。
大学校长地位应和宰相同,或者由退休的宰相担任。
天子每个月须到大学一次,坐在学生席上,听校长论列政治的得失。
学生也有权利罢免不合适的校长跟学官,或者发动学生运动来批评国政。
”(见《学校》篇)这些思想大致说来都是承繼东林党的传统而来的。
在清末革命运动中,颇受革命志士的欢迎,黄宗羲也被称为“中国的卢梭”。
黄宗羲鉴于明末儒学的过分空疏,因而提倡实证的研究,尤其重视史学与礼学的探讨。
清朝设馆编纂《明史》的时候,曾邀他参加,他拒绝,但他认为“国亡,史不可亡”,所以就派他的学生万斯同进入史馆,参与《明史》的编纂。
【推荐下载】行测常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键入文字]
行测常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本文为行测常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考生可积累学习!备考阶段,考生可通过《手把手教你解题申论》系列花木君申论课程、《行测核心考点》系列风暴羚羊行测课程、《面试七大外功招式》系列北楚面试课程进行深入系统学习。
公务员考试官网祝大家早日成公!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中国早期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明夷待访录》是他在这方面的重要着作。
黄宗羲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
1。
2017成人高考历史要点:明清思想家

2017成人高考历史要点:明清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随着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发展,著名的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黄宗羲:尖锐地批判封建****主义制度,指出封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他认为既然君主不为天下人着想,人民也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效忠君主。
他还认为,君主说的不一定正确,是对是错,应由公众判断。
黄宗羲反君权的思想和主张,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他还批驳轻视工商业的传统观念,提出农是国家之本,工商也是国家之本的主张。
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
他反对君主****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顾炎武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唯物思想家;“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
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
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
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
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
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
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
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