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思想家

合集下载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

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

清朝思想家(范文7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清朝思想家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清朝思想家篇一]思想家——庄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为寓言《庄子》,道家遵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在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主张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保持人格的独立和自由比享受任何荣华富贵都更好更为重要。

现实生活充满污秽,他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与之相妥协,所以当理想的生活在世间难以实现时,他宁可选择从现实中隐退,于是有了入世的庄子和出世的庄子。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1、庄子对“道”的理解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道”是“自本自根”,生天生地的超时空的绝对或无限;“道”无所不在而又无所固定;“道”无法用概念说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人之认识境界。

2、庄子三辩小大之辩: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无小大之分,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观之,则万物莫不小。

是非之辩:庄子认为是与非本来是不存在的,都是一种认为的设计和安排,万物生而平等,没有是非之别。

为解决人世间的是非问题,庄子提出了“两行”的处理是非立场:既要看到是与非的对立和冲突,又要超越这种是与非的对立,用一种达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将是非混合起来是大自然和人都能各得其所,这样才能悠然自得的生活。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② 哲学思想:
(3)、王夫之思想的评价 A、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 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 ①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 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 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 会史观(典型唯物主义); 解;
B、“天地之化日新”,主 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 ②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 提出趋时更新。 哲学发展的顶峰。
儒学创立
确立正统 发展到理学新 阶段,成为官 方哲学 批判继承
演变规律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浩 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治国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其中反腐倡廉又是历代有为的治国者共同关注的一 个重要课题。唐甄用三十年时间写成《潜书》,其中一 些关于反腐倡廉的精辟论述,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以及 他在反腐倡廉方面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都为我们留下 了宝贵的财富。
当时,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步发展,思想领 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思想 活跃的局面
课程标准
•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原因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表现
明清思想影响
明清之际的思想对时代的发生会产生什么影响?
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张,是 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 向近代化的先声
三、影响 4、局限性: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 1、政治: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 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

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唐甄的思想主张如下:1、贵实是唐甄思想的基础,讲求实事、实行、实治和实功是其先进的思想,更是其毕生的追求。

在唐甄看来,实治实功落实到政治上,就是要凡是为民,而为民的首要标准就是实现富民。

2、唐甄把富民提高到惟-正确的立国之道竭力宣扬,他认为民富才能国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为政首在富民,他从根本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富民为执政宗旨。

同时,他明确指出:富民不是富在府库,富极少数为政者,而是富在编户,要让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人民都富裕起来。

这一认识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正是他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步壮大,唐甄从中汲取政治营养,并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涵盖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思想。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清代名词解释1、岭南三大家。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

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家集》,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屈大均的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陈恭尹的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

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

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2、清初三大家。

指清初写作文学散文的三大古文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魏禧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散文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大铁椎传》是其名篇。

汪琬则散文力主纯正,偏于保守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受到后世正统文土的推崇,代表作品为《周忠介公遗事》。

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他的散文继承韩、欧传统,融人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被推为第一,代表作品有《马伶传》、《李姬传》。

“清初三大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3、易堂九子。

指清初魏禧等九个文学家。

魏禧的父亲魏兆凤,明朝灭亡后削发隐居于江西宁都县翠微峰,名其居室日“易堂”。

魏禧与兄魏际瑞、弟魏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曾灿讲学于此,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

道光年间,彭玉雯编有《易堂九子文钞》。

4、南施北宋。

指清初诗人施闰章、宋琬的合称。

因二人诗名相况,且都属“尊唐”一派,风格相近,又因施闰章是安徽人,宋琬是山东人,故名。

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著有《愚山诗集》,长于五言诗,写景抒情字句清丽,风格接近王维、韦应物。

有些诗反映民生疾苦,艺术上也比较成熟。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其诗多感伤时事之作,风格沉雄奔放,部分诗篇有一定现实意义,佳句亦清丽可诵。

二人在清初诗坛上均有一定地位。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e m p e r o r , o n t h e c o n r t a y r , t h e y a c c e p t t h a t i t i s r e a s o n a b l e t h a t t h e r e a r e e m p e r o r i n t h e c o u n t y r . I n
a n d Q i n g d y n a s t y . A l o t o f p e o p l e w i t h I n 御i d e a l s b e g i n t o c o n s i d e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t h e r t a d i t i o n p o l i t i c s a n d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h e p o w e r . H u a n g Z o n g x i , G u Y a n w u a n d W a n g F u z i a n n o t a t e
为合理的,而传递出了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公天下 人性 君主制
政 教
Ab s t r a c t
I t i s t e m p e s t u o u s t u r b u l e n c e i n s o c i e t y w h e n t h e d o m i n i o n a l t e n r a t e s b e t w e e n Mi n g d y n a s t y
r t a d i t i o n m o l e p o l i t i c s w i t h e p o c h - e y e s . T h e y a i f r m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l f - d e s i r e i s r a t i o n a l . T h e y e x p l a i n a f r e s t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n t h e p o l i t i c s f u n c t i o n , w h i c h i s G o n g t i a n x i a . I t i s t h e m i x t u r e o f t h e p o l i t i c s b e t w e e n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a n d e x p e r i e n t i a l i s m . I n t h e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i s m , t h e y d o n ' t d e n y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龙源期刊网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作者: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8年第27期明朝灭亡的时候,有许多知识分子组织军队,拼死抵抗清军,最后都无法抵抗对方的强大军力,而告败。

失败后,清政府用尽一切手段来笼络或压制他们,他们之中仍有许多人不肯屈服,或退隐不仕,或从事著述,以维系民族文化。

在这类知识分子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跟王阳明是同乡。

他是狱中被杀的东林党领袖黄尊素的长子,绝食殉明的阳明学者刘宗周的弟子,也是继东林精神的“复社”社员。

清军南下时,黄宗羲曾组织故乡子弟,占四明山山寨,竭力抵抗,不支而败,遭到清军通缉。

复兴明朝无望后,便开始撰写《明夷待访录》,从政治、经济、制度、军事各方面讨论国家的体制。

他说:“在古代,人民(天下)是主,天子是客,天子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人民,并不是为了自己。

但是后来历代的天子都把天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实施暴虐的政治。

这样的天子当然可以用革命的形式来放逐他。

做臣子的,也是为天下、为万民才出来做官的,并不是为天子才出来做官。

但现在的臣子都不了解这意义,而成为天子私人的奴隶。

”(见《原君》《原臣》,取其大意)讨论学校的作用时,他又说:“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且是政治、文化等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须由学校批判。

大学校长地位应和宰相同,或者由退休的宰相担任。

天子每个月须到大学一次,坐在学生席上,听校长论列政治的得失。

学生也有权利罢免不合适的校长跟学官,或者发动学生运动来批评国政。

”(见《学校》篇)这些思想大致说来都是承繼东林党的传统而来的。

在清末革命运动中,颇受革命志士的欢迎,黄宗羲也被称为“中国的卢梭”。

黄宗羲鉴于明末儒学的过分空疏,因而提倡实证的研究,尤其重视史学与礼学的探讨。

清朝设馆编纂《明史》的时候,曾邀他参加,他拒绝,但他认为“国亡,史不可亡”,所以就派他的学生万斯同进入史馆,参与《明史》的编纂。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

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文学作品专升本大学语文必背知识点—清朝1.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主要作品:《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

2.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

3.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

4.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

达州(属四川省)人,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

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代表作《潜书》5.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6.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杰出的文学家。

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1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
人物
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
作者:马克锋,何本方(共1595字)
2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1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
人物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思想家、史学家。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他认为治学就是求治道,强调“多学而识,行必有果”,学以致用。他注重实地调查,提倡独创,反对盲从和剽窃,开辟了清代治学方法和学术门类新途径,为考据学派宗师。王夫之、黄宗羲也都力主学以“救世”救民。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否定了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均天下”主张,顾炎武的以“众治”代“独治”,扩大郡县守令职权的主张,都与黄氏的思想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