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思想家简介

合集下载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三大思想家
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1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
人物
王夫之
顾炎武
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认为“陆子静出而宋亡”(《张子正蒙注·乾称篇》上),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他否定了“理本气末”、“理在气先”的谬论,肯定了“理在气中”、“理即气之理”(《思问录·内篇》)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把被程朱颠倒了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他反对理学家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恶劣风气,提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同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倾向于唯物主义思想。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黄宗羲以恢复井田制为口号,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的主张。王夫之、顾炎武也反对土地兼并,力主自占自耕与均田。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相对立,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与普通地主的要求与愿望。
作者:马克锋,何本方(共1595字)
2三大思想家的特点
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
②反对封建专制主义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讲求经世致用
④倡导均田说与“工商皆本”说
1三大思想家基本信息
人物
明末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中国17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思潮的代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中国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在这众多的思想家中,孔子、老子和墨子被公认为三位最重要的智者。

他们对中国的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和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提倡君子之道,倡导仁爱、忠诚和谦虚。

孔子认为,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教诲影响了无数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老子(公元前6世纪),名李聃,字聃,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奠基人。

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是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即通过顺应自然的道理来管理社会。

他认为,顺应自然的力量,而非人为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老子的思想强调抱道守一,追求虚无缥缈的道的境界,通过跳出世俗的纷争和欲望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墨翟,字墨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

墨子的主要著作《墨子》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爱与和平。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并主张推崇爱心、公正和普世价值。

墨子还提出了许多科学原理和技术发明,如声学、光学和机械工程等。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老子和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们各自创立了不同的学派,并通过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三大思想家与他们的思想

中国的三大思想家与他们的思想

矛盾统一: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 动力,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规 律,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
第三章
墨子
墨子的生平
姓名:墨翟
生卒年:约公元前470年 -公元前390年
籍贯:鲁国
职业:思想家、教育家、 科学家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 尚贤、节用、节葬
著作:《墨子》
影响: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 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 中国古代哲学、政治、伦理、 科技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 的人才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
教育理念:注重道德修养, 强调“仁”和“礼”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仁:核心思想,强调爱人、 爱人民、爱社会
礼:规范行为,强调尊卑 有序、长幼有别
义:道德准则,强调正义、 公平、公正
智:智慧,强调学习、思 考、明辨是非
实践方法: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实践方法,以实现“尚同”的目标
影响:墨子的尚同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 家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的节用思想
节用思想:墨子主张节俭,反对浪费
节用原因:他认为浪费会导致社会财富的减少,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节用方法:墨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节用方法,如节约粮食、节约能源等
老子认为,统治 者应该遵循自然 规律,不要过多 干预社会事务, 让社会自然发展。
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产 生了深远影响, 被许多统治者所 采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阴阳对立: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面, 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物极必反: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就 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世界上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位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

一、苏格拉底(Socrates)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格拉底主张“怀疑一切”,他认为人类应该质疑自己的观念和信仰,通过批判性思维寻找真理。

他强调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强调道德的价值,提出“认识自己”的理念。

苏格拉底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们提供了思考的方法和思路。

二、柏拉图(Plato)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他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认为真理和道德存在于理念世界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一种投影。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追求智慧来达到最高境界。

他对政治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三、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伦理学》等中。

他提出了“万有原因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原因和目的,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他还研究了逻辑学、政治学、自然学等领域,对后世的哲学和科学都有深远影响。

四、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他是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谈谈方法》和《第一哲学沉思》中。

笛卡尔主张怀疑一切,以怀疑的方法来确立真理。

他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观念,认为思考是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五、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主张人类应该追求道德和自由,他提出了“人人都应该以人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工具”的伦理观。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1、老子-中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周王朝日趋没落,老子便弃官归隐,并且写出《道德经》,申述道德的含义。

认为道是先天存在的,循环往复;德由道所产生,是道的具体表现,其思想论述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还用道德的辨证关系辨证了万物的存在,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了“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观点。

代表作品:《道德经》。

2、孔子-中国古代最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当未被当时战火连连的大小国所接受。

因此他周游列国,招收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学术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思想观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采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作品:《论语》。

3、孟子-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扬人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子子舆,战国鲁国人。

“孟母三迁”的典故自古便成为教育的典故。

在学术思想上,他作出了“心性论”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重视养心,保养自己的心性。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民重于君”的学说,主张用“仁义”的思想治理国家。

后代人认为孟子发扬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并被尊称为“亚圣”。

代表作品:《孟子》。

4、庄子-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发扬人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子子休,战国宋国人。

庄子的思想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绝对主义和神秘主义,后人以“老庄”相提,其学术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观点。

代表作品:《庄子》。

5、墨子-中国古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代表作品:《墨子》。

6、荀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唯物论者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子卿,战国赵国人。

中国的三大思想家与他们的思想

中国的三大思想家与他们的思想

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 对事物的辨识与判断能力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 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
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对韩国、日本、越南等 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对于 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可以为解 决世界性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思路。
02
老子与道家思想
章节副标题
老子的生平与道家思想的形成
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对道家思想的贡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家思想的形成背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老子与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 自然主义: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本真 反者道之动:认为事物发展是循环往复的,应顺应规律而非人为干预 小国寡民:提倡国家小、人口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模式
04
三大思想家的共同点与差异
章节副标题
三大思想家的共同点
他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他们都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人是社会和文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三大思想家的差异与特色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中庸之道,重视家庭伦理和社 会秩序。
中国的三大思 想家与他们的 思想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孔 子 与 儒 家 思 想 02 老 子 与 道 家 思 想 03 墨 子 与 墨 家 思 想 04 三 大 思 想 家 的 共 同 点 与 差 异

古希腊三贤

古希腊三贤

古希腊三贤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他们三人被世界公认为古希腊三贤,前者为后者的老师。

一、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

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

他的老婆是一个有名的悍妇。

朱光潜在《论英雄》中说:“哲学的英雄是苏格拉底和孔子。

”二、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

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三、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

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
生平简介:
1、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2、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与陕西周至李顒、直隶容城孙奇峰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

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4、王夫之(1619-1692),汉族,字而农,号姜斋,生于衡州(今衡阳市雁峰区),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兼美学家。

他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晚年隐居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石船山附近,故世称船山先生。

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父亲王朝聘、兄长王介之的教育影响下,少读儒典,关注时局,喜问四方事,凡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考究。

14岁,中秀才。

王夫之崇祯十五年(1642年),与其兄同时考中举人。

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率农民军攻克衡阳,招夫之兄弟往,乃与其兄避匿。

次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夫之闻变,数日不食,作《悲愤诗·一百韵》。

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进逼两湖,夫之只身赴湘阴上书南明监军、湖广巡抚章旷,提出调和南北督军矛盾,并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未被采纳。

顺治五年,与管嗣裘、僧性翰等,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赴肇庆,任南明永历政权行人司行人。

连续三次上疏弹劾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等贪赃枉法,结奸误国,几陷大狱。

得高一功仗义营救,方免于难。

顺治八年,回原籍,誓不剃发,不容于清朝当局,辗转流徒,四处隐藏,最后定居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先住茱萸塘败叶庐,继筑观生居,又于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

[3]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病逝,享年74岁。

史书记载:《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王夫之》
一、李贽的思想主张
1、主要的思想主张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3、李贽代表作有: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师生探讨:
李贽反正统意识产生的原因。

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
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
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二、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甚至比君主的权威还要大;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5、上述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2、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3、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用学问。

(代表作)
四、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2、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
私;
3、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

4、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
日新”。

五、明末清初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共同点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

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