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合集下载

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人民版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九.内容逻辑关系
1. 明末清初社会背景与思想活跃局面的关联
- 农民起义和外来侵略导致明朝衰落,清朝建立,社会动荡不安。
- 动荡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思想家们的思考,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主张。
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让学生探讨文化教育变革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文献资料:推荐学生阅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原著,如《明夷待访录》、《日知录》、《搔首东窗记》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
(2)历史地图:提供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进步、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的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3)影视作品:推荐学生观看与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明宫十三陵》、《康熙帝国》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认知。
答案:明末清初,我国科学技术仍保持一定的发展水平。如数学方面,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他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推动了我国数学的发展;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天文方面,有第谷的《天体运行论》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3)(1)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3)(1)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的内容,其核心是明末李贽以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明末清初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

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一中专题一第四节和本章前三节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比较法,从儒学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2)掌握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实质,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目标解析(1)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就是指要理解掌握李贽的基本思想观点,理解掌握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影响,理解把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影响,了解王夫之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理解把握他的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2)掌握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实质,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就是指要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比较片面,从明清进步思想中更多的只看到的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忽视了其内容中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传统儒学,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变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设计意图:知道思想的产生是一定经济政治的一种反映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1、政治:社会动荡,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必修Ⅲ专题一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

必修Ⅲ专题一第四课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

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

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贴近国计民生,这是儒学的新发展,并萌发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2.进一步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3)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3)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四节的内容,其核心是明末李贽以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思想,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明末清初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

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一中专题一第四节和本章前三节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比较法,从儒学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2)掌握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实质,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目标解析(1)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就是指要理解掌握李贽的基本思想观点,理解掌握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影响,理解把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其思想的历史影响,了解王夫之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理解把握他的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2)掌握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实质,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就是指要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明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分析问题比较片面,从明清进步思想中更多的只看到的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忽视了其内容中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认识传统儒学,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变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设计意图:知道思想的产生是一定经济政治的一种反映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1、政治:社会动荡,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教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教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33-02【课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设计】将复习课设计为三个环节:基础知识抢先答、重点难点共探讨、提升能力试身手,由浅入深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一、基础知识抢先答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答题。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地位: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2.主张(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反对盲从孔子。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影响:对社会现实的大胆批评,引起统治者的不满。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思想主张(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专题一第四节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一、明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⒈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民族)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⒊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钳制思想,摧残人性⒋外部: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二、明清进步思想家1、李贽(1)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

2)、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2)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2).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进步性。

2、黄宗羲(1)黄宗羲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思想;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2)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3)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2)黄宗羲思想的影响: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3、顾炎武(1)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众治”的主张(2)批判官僚士大夫的腐败(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顾炎武思想的评价(1)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

(2)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较大。

(3)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4、王夫之(1)主要思想:(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3)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2)王夫之思想的地位: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2、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

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

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

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

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

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

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于是请一位剃头师傅为他剃头,其间乘人不备夺过剃刀自杀身亡。

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教学设计】《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自动保存的)

【教学设计】《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人民版) (自动保存的)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分析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总结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

并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那么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入今天的课堂。

二、新课讲授过渡:通过呈现李贽图片的形式,引出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一) 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李贽的生平与性格:生平:少年求学、中年做官、老年入狱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2.李贽的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过渡:通过史料分析法,结合课本知识总结李贽的思想主张3.思想主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提倡男女平等。

4.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难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其受到的冲击,并指出这一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卓文君,汉代才女。

家中富贵。

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好音律,新寡家居。

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教师提问:结合宋明理学一课,你认为宋明理学家对此事会持何种态度?教师讲解: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南宋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

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

然而就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抨击声,批判它的不近情理,乃至摧人性。

比如明朝末期思想家李贽就说: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声,非失身”。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

他们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讲授新课】一、明末: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课件展示李贽的有关材料: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他一生正直清廉,做过一任太守,去任时“俸禄之外,了无长物”,以至于在灾荒之年,两个女儿饿死在福建老家。

平日他郁郁寡欢,讨厌与假充圣贤的道学家来往。

据说与人接触时,“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

问题:李贽是号称“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其“离经叛道”的表现有哪些呢?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你怎样看待李贽的思想?1.生平与性格生平: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家庭影响)。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2.思想主张(1)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①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

②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3)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4)诗文写作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材料一“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材料二“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问题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答案材料一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材料二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

3.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种著作。

4.思想评价(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教师提问:“李贽的悲哀不仅属于他个人,夜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5. 反正统意识产生的原因:社会背景:(从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生活经历:家庭影响:学派的影响:二、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课件展示黄宗羲的简历和下列材料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什么政治思想?除此之外:黄宗羲还有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思潮?如何解释该思潮?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

讨论后,归纳。

1.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2.评价他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他与顾炎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最著名的思想家。

三、顾炎武:启蒙精神课件展示顾炎武的简历和下列材料材料一“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独治之则刑繁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6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目,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问题结合材料和教材归纳顾炎武有那些主张?你认为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讨论后,归纳:1.思想主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揭露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清末民初演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耕者有其田;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四、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课件展示王夫之的简历和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读通鉴论》讨论后,归纳: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②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评价王夫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

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过渡(1630--1704)字铸万,达县人。

明末清初著名进步思想家。

清顺治十四年中举,任山西长治知县,与上司意见不合,上任10月即被革职。

以后流离数省,生活极为清苦,晚年流寓江南卖文糊口。

他对封建统治极为不满,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用30年时间写成《潜书》。

唐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性质,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相当影响。

问题:唐甄怎样论证“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归纳1.思想主张(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思想最大特点)(3)对“官”的猛烈抨击,认为天下难治非民难治,而是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o2.思想评价(1)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探究李贽提出“更不言一,亦不言理”;顾炎武呼吁“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黄宗羲则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就此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上述言论反映的时代特点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主要内容:批判程朱理学死读经书、重农抑商、君主专制(或回答: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民主思想)。

(2)时代特点: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影响:启迪近代民主革命。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课堂小结: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天崩地裂”的社会大变革,明朝覆亡的惨痛事实,对士大夫形成巨大的冲击。

伴随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产生,传统儒学的正统思想遭到质疑。

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批判地继承,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板书设计: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个人经历2.思想主张3.代表作品4.思想评价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主要经历2.思想主张3.思想评价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主要经历2.思想主张.3.代表作品4.思想评价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主要经历2.思想主张3.代表作品4.思想评价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2.思想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