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与民俗文化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与海洋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
通过对海洋渔业的历史、技艺、信仰和仪式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
一、历史与传承海洋渔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沿海地区的居民就依靠海洋捕捞以维持生活。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海洋渔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渔民在海洋中拼搏、劳作。
他们面对汹涌的海浪,冒着风雨,勇敢地出海捕鱼。
这种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融入了海洋渔业的文化中,成为海洋文化的象征之一。
海洋渔业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前辈的经验和知识的传递。
渔民通过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他们的渔业技艺传承给后代。
这种传统方式的传承,使得海洋渔业的技术和技艺得以保存和发展。
二、技艺与工艺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还体现在其技艺和工艺方面。
渔民在长期的捕鱼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些成为他们行业的宝贵财富。
渔民的技艺包括鱼网编织、船只驾驶、渔具制作等方面。
其中,鱼网编织是独特的技艺,需要经验和耐心。
渔网制作的工艺精湛,发挥了不同的网眼大小和网线密度,以适应不同种类鱼类的捕捞。
船只驾驶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艺。
渔船的驾驶员需要熟悉海洋的气候、潮汐、暗礁等情况,掌握准确的航线和航速,确保安全又高效的捕鱼。
此外,渔业工艺中还包括鱼类加工和干制等环节。
通过将鲜活的鱼类进行加工,制作成鱼干、鱼鳔等产品,延长了鱼类的保鲜期,并丰富了渔产品的种类。
三、信仰与仪式在海洋渔业文化中,信仰和仪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渔民常常在出海之前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海神的庇佑和平安。
这一传统仪式既是对海洋的尊重,也是对渔民自身安全的祈盼。
另外,渔民还会选择特定的日子进行出海捕鱼,认为这些日子具有吉利的象征。
在农历的一些特殊节日或者传统节日,渔民们也会举行祭祀仪式,感谢上天和海洋的恩赐。
这些信仰和仪式的传承,为海洋渔业注入了一种神圣的氛围,也使得海洋渔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海洋渔业的文化与传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记录了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之情。
色彩斑斓的船饰文化

充满神秘色彩的浙东沿海船饰文化,反映出人类在征服海洋、开发渔业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恐惧、迷惘、徘徊以至自信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这是人类向海洋进军的珍贵记录,也是人类向大自然挑战的象征。
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浙江河姆渡就有先民渔猎栖息,『刳木为舟,剡木为楫』。
出现船只之后,船饰文化也随之诞生。
经过漆饰后的渔船本身,就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实物画作。
渔民对船首、船尾、船舱和桅杆等各个部位如何油漆,漆的颜色如何搭配都十分讲究,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据史载,明嘉靖年间,浙东海上从事渔捞作业的,主要是两三人即可操作的小渔船,其形态与装饰,有尖头阔尾的网梭船,平头阔尾的沙飞船,头尾上翘的鹰船与八桨船。
一般船首船尾和船舷护板上雕有龙虎之首或被视为龙外甥的海泥鳅与莲花,船头上有两只高翘着的船角。
浙东沿海捕鱼人尊渔船为『木龙』,认为鱼虾服龙,木龙可保年年有鱼,岁岁丰收;亦寄托渔民驾龙闯海,乘风破浪,四海平安之愿望。
渔船的船角下放两侧,通常有一对外围白色、中间乌黑的眼睛,称作『船眼』。
每逢新船造就,在安装船眼时,还要举行相袭成俗的『定彩』仪式。
船主先择定吉日,再用五彩丝线连同船眼一起钉在船头,然后用新的红布或红纸套在船眼上,即为『封眼』;待新船下海,在欢快的锣鼓鞭炮声中,船主将红布或红纸揭去,意为木龙『启眼』。
浙东渔民造船时,喜欢把铸有『乾隆通宝』字样的古铜钱作为『船灵魂』,定置于渔船水舱。
这是借乾隆之『隆』与『龙』字谐音,而图其吉祥于龙威。
船旗是渔船上的重要装饰和标志。
东海渔场的船旗以三角形彩旗居多,有红地黄字或黑字镶白边或绿边的,有黑地黄字或白字镶黄边或红边的。
随着机帆船代替小型木帆船,三角形的小旗就不再插在船尾,而是高高地升在主桅杆上,俗称『定风旗』。
他可随着风向的变化而转动,既为船饰,又可帮助渔民随时测定和掌握风向及风力。
船饰画通常绘在船体比较引人注目的驾驶舱的画板上。
早期船饰画的内容,有足踏莲花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有脚踩火轮的哪咤太子,有八仙过海图等神话传说,还有武松、关云长等人物像,等等。
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是一个社区或地区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技艺的集合,它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木渔船作为一种特殊的船只,不仅是海洋文化的象征,也是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记忆、维护人类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首先,木渔船作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海洋文化、渔业传统和技艺,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木渔船是人类与海洋的结合,代表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保护。
因此,保护和传承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体验过去的生活方式,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创新,使其继续为人们服务。
其次,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人类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而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够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木渔船作为一种传统的船只,它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帮助保护地方生态环境、传统工艺和技艺,并且为当地人民提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为了保护和传承木渔船的地方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首先,加强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调研和保护。
通过对木渔船的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地方文化遗产。
同时,加强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木渔船不被破坏或滥用。
其次,开展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和教育。
通过组织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向公众介绍和普及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知识,提高公众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同时,培养年轻一代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理解,激发他们传承和创新的热情。
第三,加强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对木渔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沿海渔民风俗

临海沿海渔民风俗2013-6-27 14:28:00 中国食品科技网临海沿海渔民祖祖辈辈出洋捕鱼,他们风里来浪里去,从织网、造船、出海、捕捞,到进洋、过节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充满浓厚的渔家文化特色,他们最讲究礼尚、祭祀、禁忌、忌讳,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洋风俗。
做水头·节日祭船渔民在海上作业长的达几个月,短的半个月,由于过去没有现代科技设备,天气与通信成为问题,加上船体小难抗风浪,海上安全成为渔家的一大忧患。
渔民们企盼“顺风顺水”,“一网放落两船重”,造船、修船总要挑日子的。
渔民认为有船必有“船龙爷”,因而他们把祭船叫做“做顺风”。
海上捕鱼每月“两水洋”也就是每半个月叫做“一水洋”,在海上捕鱼捕了“一水洋”,船就要进岸上洋,对渔网进行更换或修补,柴油、汽油要补给,船上吃的粮食、菜蔬、水等也重新补足,船也要整洁一番,就在船进行休整几天后,新一个水洋开始的头,叫做“水头”,而“做水头”是向“船龙爷”进行的祭祀膜拜的活动,每“水洋”一次,雷打不动。
“做水头”一般先到村上的老爷殿祭拜当地保护神,再来到船“龙门头”请“船龙爷”,再在船驾驶室左边(小护边)的地方请(祭)“小老爷”。
至于船上有无“小老爷”要因船而定,一般来说,船上曾失过人,或船运载过“宝贝”(死人)的,都要设小老爷。
因为海上遇到“宝贝”(或曰“圆宝”),必须要把他装上岸,然后搞些木头代棺材(叫做“板头份”)送山上埋葬,这是渔民的惯例,而这个“小老爷”渔民也是十分敬重的。
“做水头”仪式与盘头(碗菜)比较简朴,殿前、船上都一样,船老大与伙计们点燃香烛、桌上摆了猪肉、豆腐、点心(糕点)、老酒,待许了愿,加酒三巡、烧了千岁、放过鞭炮、膜拜了就完事。
不过在膜拜过程中,只有船老大是不拜的,因渔民认为船老大比船龙爷来得大。
渔民除了每水洋要祭船外,到了过年也是要祭船的,形式与上同。
造船·修船·进香船渔民们造船、修船必要先择日,以祈求大吉大利、顺风顺水。
浙江民族风情:嵊泗列岛渔业生产风俗

1、四季渔汛 ⾃古以来,嵊泗渔民把全年捕捞⽣产,按不同季节,划分为春汛、夏汛、秋汛、冬汛四个渔汛期,分别俗称为“春头”、“洋⽣”、“秋场”、“冬场”。
嵊泗渔民惯以⽴春⾄⽴夏为习俗中的春汛渔期。
此阶段渔汛时,⼩黄鱼⽣产规模⼤,⽽且⼩黄鱼集群产卵时⼜会发出阵阵叫声,因此,⼜有“春风起叫攻南头”的渔谚。
此阶段鱼汛时,⼤批渔船均集中到嵊泗渔场以南,即洋鞍渔场合渔⼭东北⾸⼀带捕捞作业;⾃清明后,渔船随着鱼群北移⾄佘⼭、吕泗⼀带渔场故。
“洋⽣”即为夏季渔汛,汛期⾃⽴夏到⽴秋,嵊泗渔民⼜称之“洋⽣孟时”。
明代前后,嵊泗渔场夏汛还是以捕捞⼤黄鱼为主。
以后,随着墨鱼资源的开发,嵊泗渔场的夏季渔汛,逐渐演变成为以捕墨鱼为主,故⼜称“⿊鱼汛”。
“秋场”即秋季渔汛。
⾃古以来,在此季节嵊泗渔场主要是张捕海蜇,同时兼捕秋黄鱼。
⾄80年代以后,由于名优⽔产品资源不断衰退,《中华⼈民共和国渔业法》和各级地⽅政府及⽔产、渔政部门,都作了相应的休渔期、禁渔期的规定。
在休渔期,渔民必须严格遵守与渔业法规。
“秋场”的渔业⽣产习俗也随之改变。
“冬场”即冬季渔汛。
关于冬汛,不同时期,有不同概念。
历,⾃⽴冬⾄⽴春这⼀段时间,俗称“冬场”。
在实⾏禁渔期后,⼀般是在每年11⽉1⽇允许对渔船开捕,⾄次年春汛前为界。
冬季渔汛,嵊泗渔主要是捕捞带鱼。
2、船具渔具 渔船⾃古以来,在嵊泗渔场汇集了全国沿海各类形状的渔船,以及和渔船相配套的冰鲜船,即渔运船。
从出⼟⽂物看,海洋捕捞可上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化时期。
那时,原始⼈类就在东海杭州湾⼀带乘坐独⽊船从事海上捕捞活动。
在相当长⼀个时期内,这种独⽊⾈式的渔船之船头两侧没有船眼装饰,因此渔民唤之为“⽆眼龙头”。
⾄明代嘉靖朝,见诸史⽂记载的,就有梭船式、⼋浆船式、鹰船式、⼴东船式、⼤福船式等。
明代以后,随着浙东、浙南沿海到嵊泗诸岛定居渔户的⽇益增多,既吸收了上述各地渔船形式优点,⼜能适应外海航驶捕捞的本帮渔船,也逐渐形成。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

渔民文化传统有哪些内容渔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渔民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内容,包括渔民的生活方式、信仰、技艺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首先,渔民文化传统中的生活方式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居住在海边或沿海地区,他们依靠捕鱼为生,因此渔民的生活方式与内陆地区的人们有很大的不同。
渔民们通常以船为家,他们在海上生活、工作,依靠海洋为生。
他们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朴实、勤劳和坚韧的品质,这些品质也成为了渔民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渔民文化传统中的信仰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信仰海神、龙王等海洋神灵,他们认为这些神灵可以保佑他们在海上平安捕鱼,也可以保佑他们的家人平安健康。
因此,渔民们通常会举行一些祭祀海神的仪式,以示对海神的尊敬和感恩。
这种信仰也成为了渔民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渔民文化传统中的技艺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技艺,包括捕鱼、修船、编织渔网等。
这些技艺不仅丰富了渔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
渔民们通常会将这些技艺传承给后人,以保护和传承渔民文化传统。
最后,渔民文化传统中的习俗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渔民们通常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海上祈福、渔船装饰等。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渔民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之,渔民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信仰、技艺和习俗等。
这些传统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内容,以便将它们传承给后人。
渔船装饰民俗博物杂谭中华博物

渔船装饰民俗博物杂谭中华博物我国海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千百年来,在大海表的装饰,更有其内在的装饰:船前“头根”部宽广的怀抱里,勤劳勇敢的渔民创造了绚丽多切的血缘关系。
几乎每纪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彩的海洋文化和独具一格的海岛风俗,海船装饰就是其的物质基础,希望生活顺风耳、千里眼两小神中最为突出、最富特色的一部分。
在万顷波涛翻南洋去。
一天,平静的是这些诸多的心理因滚的海洋,航行着无以数计的渔船,广大渔民在漫长的言叫“举鬃”。
每当冬春汛渔船眼珠必须朝下捕捞作业岁月中,制造了许许多多各具特鲜明地反映了历代由当地渔民协会发给色的渔船。
如在东海一带有:用于古老的传统渔业洋的土壤,更有深刻,不多不少;下钉生产方式小钓作业的“小钓船”(俗称“舢板狗”);鲨鲸等侵袭,才创造中带上船作饵,任船背负一艘舢板的“钓仔”;背负两网”、“鹰捕”等,玉环坎门叫“鸦旗艘舢板的“双背”船。
背负四艘舢板的“,直向帆船冲来。
正着急时为图来年航行一帆风大钓船”(亦称“钓槽”),以及“翅波”、鱼人就仿照木龙变调查,民间对此有三种传说“大捕”、“溜网”、“鹰捕”等等,种类繁多,了鲁班造船眼智斗恶鲨、的神鱼,也有人说是泥鳅。
历史悠久。
在上述各类渔船中,有里月,绵帆高挂一港,以示庆贺。
乌鸦旗些特别注意装饰。
玉环县坎门镇的“连江船”,因来自名叫“绢珠樵”的小礁的艰险性。
由于海福建连江而得名。
直到如今,镇里上了年,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报,菩萨也逐步在渔业生产纪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当年载着祖先乘风破浪鸦,经常在桅顶盘旋,兴“连江船”,因来自北上的“连江船”的古老装饰:船前“头根”部位然,有些渔船装饰也得渔民一般在船头号,描绘着沸腾的浪花,托起一轮冉冉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小易磨掉的船尾两边升起的红日。
这幅图案使人联想起渔船朝迎红日出计着红、黄两色的太极图案鬃插旗,是表彰产鱼量海捕鱼的情景。
船头两侧嵌着一对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一种装饰都流传着几种古老灵活现的眼睛,接近船沿处绘着许多五彩装了眼睛的渔船,照样能已经消失。
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保护

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保护木船,作为古老的交通工具和载货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航海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金属和塑料材料的出现,木船的生产和使用逐渐减少,它所代表的传统造船技艺与文化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护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传统造船技艺是需要保护的宝贵文化遗产。
木船的制造过程涉及到从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到船体建造的各个环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传统技艺通过世代相传,凝聚了人们对于船舶建造的智慧和理解。
木船的建造需要熟练的木匠技术,独特的刻船技艺以及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若失去这些传统造船技艺,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的瑰宝。
因此,应加大对传统造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其次,木船的文化保护涉及到对航海文化的传统与历史的保护。
木船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承载了人们追求自由、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勇气。
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航海探险和贸易活动。
木船的航行和船员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对海洋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尊敬,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保护木船的文化也就是保护这些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使其得以持久传承。
要保护木船的传统造船技艺和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传统木船建造技艺的研究和记录。
通过对木船的制造工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记录,可以保留下这些宝贵的技艺,并为后来的传承者提供参考。
其次,建立专业的木船制造学院或培训机构,开设专门的木船制造课程,培养专业的木船制造人才。
这样可以确保传统造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并继续发展。
同时,应加强对木船制造技艺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经验和技术。
这样可以将木船的传统技艺推广到全球,并引起更多人对木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另外,加强对木船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举办木船相关的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木船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提高对木船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 6月 第 5卷 第 2期
浙江 国际 海 运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ZHEⅡANG INTERNATIONAL M ARITIME COLLEGE
Jun.2o09 VD】.5 No.2
浅谈浙东沿海传统渔船装饰艺术 与民俗文化
郑 茎
(浙 江 国 际 海运 职 业 技术 学 院 ,浙 江 舟 山 316021)
摘 要 :浙 东沿海 传 统 渔船 装 饰 艺 术是 集 实用性 与 艺术 性 相 结合 的 劳动 工具 ,具 有很 高的 艺 术价 值 。传 统
渔船 装饰 艺 术 中蕴舍 了丰 富 的 海洋 民俗 文 化 和 传 统 民俗 技 艺 ,同时也 是 研 究 我 国 古代 沿 海 各 个 时期 的 政 治 、经
一 、 浙 东沿 海 传统 渔 船 装 饰艺 术 的 历史 变 迁 浙 东沿 海 海 洋 捕 捞 渔 船 的 演 变 发 展 历 史 悠 久 。 作 为浙 东前 沿 的 舟 山群 岛 ,其 舟 山之 名 就 与 “舟 ”有 着 不解 之 缘 。 《昌 国州 图志 》云 :“舟 山在 川之 南 ,有 山 翼
combination of art and practicability.It has a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combining painting wit}I craftwork.Decorative art in the traditional fishing bo ats contains a wealth of marine folk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folk skills.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material when study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long the coas t in various periods of a n cient China.
作 者简 介 :郑 垄 (1976-- ),女 ,浙 江 舟 山人 ,助 教 。
郑 垫 :浅谈 浙东 沿 海 传 统 渔 船 装 饰 艺术 与 民俗 文 化
2009年 第 2期
捕捞 渔 船 是 在 涂 滩 采 捕 向 沿 岸 浅 海 捕 捞 延 伸 时 出 现 的 ,并 且 经 历 了一 个 漫长 的 历 史 演 变 过 程 。夏 商 时 期 捕 捞 渔 船 小 而 简 陋 ,无 定 型 规 格 和 名 称 ,一 般 船 身 长 4.5米一5.5米 ,载 重 约 1吨一2吨 ,称 “丈 八 河条 ”。后 随 着木板拼装船建造技术工艺 的不断进步 ,开始改革 捕 捞 渔 船 的结 构 模 式 ,在 船 身 一 侧 装 饰 “玉 肋 ”(船 肋 ), 称 “单搁河”;两侧 皆装上玉肋的称“双搁河 ”。船体狭 小 ,无 “门头 盖 ”(无 舱 盖 )。宋 始 ,渔 船 逐 渐 增 大 ,一 般 船 长 8米 一l0米 (约 3丈 ),载 重 3吨 _4吨 。船 头 两 侧 没 有 装 饰 “船 眼 睛 ”的 称 为 “瞎 眼 龙 头 ”,宋 后 期 至 清 初 ,渔 船 船 头 两 侧 均 装 上 “船 眼 睛 ”,称 之 为 “亮 眼 木 龙 ”。并 随 涂 滩捕 捉 向沿 岸 浅 海 作业 延 移 ,开 始 给 渔 船 冠 以名 称 。
Key words:history;decorative art of fishing bo ats;folk culture
中国传统渔船装饰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 ,造船艺人以丰富的经验 和艺术想象 力 ,创造了多样的渔船造型和装饰艺术。本文 以舟 山 传统渔船装饰为例 ,对浙东沿海独具海洋文化色彩的 传统 渔船 装饰 艺 术与 民俗 文 化 内涵作 一些 探 讨 。
ZHENG Kun (Zhejiang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llege,Zhoushan 316021,China)
Abstract:The decorative art in the traditional f ishing boats along t he coast of eastern Zhejiang is t he
如 枕 海 之 湄 ,以舟 之 聚 ,故 名 舟 山 。 ”或 日 :舟 山 “岛形 如 海 中 之 舟 。”舟 船 乃 舟 山一 大 特 色 ,船 文 化 是舟 山海 洋文化题 中应有之义 。舟 山时属海外 ,岛民时称“岛 夷 ”或 “鸟夷 ”,俱 属 东 夷 部 落 ,亦 称 东 越之 民 。 《越 绝 书》道 :越 ,“水 行 而 山处 ,以船 为 车 ,以楫 为 马 ,往 如 飘 风 ,去则难从 。”越人与船相依为命 ,由其地理 、生活环 境使然 。当时,越人使船 ,人习以为常 ,其造船工艺及 航海技术在 当时也是令人刮 目相看 的。传说 海洋捕 捞 渔 船 是 由 内陆 江 河 使 用 的 舟筏 演 变 的 。 舟 山 海 洋
济、文化 等 的 重要 参 考 资 料 。
关键 词 :历 史 沿革;渔船 装 饰 艺术 ;民俗 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J528
文献 标 志 码 :A
On the Decorative Art and Folk Culture of Traditional Fishing
Boats along the Coast of Eastern Zhe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