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历史共25页

合集下载

第六章明清时期ppt课件

第六章明清时期ppt课件

历史背景
4、文学艺术大发展。
文学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 生的《金瓶梅》、蒲松龄的(1640——1715)《聊斋志异》、吴敬梓 (1701——1754)的《儒林外史》、曹雪芹(1715——1763)的《红 楼梦》;戏剧作品有明代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清初 洪 昇 ( 1645——1704 ) 的 《 长 生 殿 》 、 孔 尚 任 ( 1648——1718 ) 的 《桃花扇》;
历史背景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更加强化、完善、成熟的时期,也是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达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太祖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主司法;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设通政使司行“敷奏 封驳”之事;废中书省、废丞相“关白”之权、分相权于六部;掌控 军权(兵部、都指挥使司、都督府)立严刑峻法、三法司(刑部、都 察院、给事中)协同断案;改科举(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兴文字狱、设 特务机构“厂卫”(明太祖朱元璋设“东缉事厂”、明成祖朱棣设 “锦衣卫”、明宪宗设“西厂” )、大力削藩(二十五王与宁、晋、 燕三王);
第一节 概述[3]
1840年帝国主义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饱受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历年不 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崩溃。中国在西方炮舰的威胁下被迫接 受西方商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欧洲音乐的理论、乐器、技 法输入我国。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蓬勃兴起,它对我国新音乐的形成 具有启蒙意义。
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1562年——1633年)的《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年— 1661年)的《天工开物》、徐宏祖(1586年——1641年)的《徐霞客 游记》。数学发展、测绘技术、明长城6000多公里、明清宫殿群、天 坛等。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明清课件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明清课件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明清课件
RESUME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明清时期概述明朝历史清朝历史明清文化与科技发展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明清时期的社会问题与影响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RESUME
01
明清时期概述
明清时期,社会阶层逐渐固化,贫富分化严重。士、农、工、商的界限愈发严格,难以跨越。
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和清朝初年的白莲教起义。
农民起义频发
大规模的民变对明朝和清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初年的政权更迭。
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与进步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医学等方面。
·
农业技术: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新的农具和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手工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在明清时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景德镇的瓷器制造技术、苏州的丝织技术等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教育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
·
小说: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不朽之作。
绘画与书法:绘画与书法在明清时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沈周、文征明、王羲之等大师。
诗词:诗词在明清时期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袁宏道、袁枚等著名诗人。
郑和下西洋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第一部分:明代政治制度概述1.1 皇帝统治体制明代的统治体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负责统治全国。

1.2 官僚制度明代实行官僚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五经卫、衙门、巡抚等行政区域,分别由相应的官员负责管理。

官员的选拔通过科举考试来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作。

第二部分:明代社会经济发展2.1 农业发展明代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

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重视,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和排灌。

2.2 商业贸易明代商业贸易繁荣发展,手工业和制造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络逐渐形成。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成为了重要的出口产品,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2.3 海外贸易明代进行了广泛的海外贸易,丝绸之路和马来西亚航线成为了重要的贸易路线。

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与明代进行了贸易往来,为中国带来了许多珍贵的商品。

第三部分:清代政治制度变革3.1 清朝的建立明朝灭亡后,清朝由满洲族建立。

满洲人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推行满汉分治制度、分封制度和八旗制度等。

3.2 封建专制制度加强清朝继续实行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行使着治理国家的各项权力。

3.3 官员选拔制度变革清代废除了科举制度,改为八旗子弟和进士出身的官员选拔制度,这导致了人才选拔的局限和腐败问题的加剧。

第四部分:清代经济社会发展4.1 商品经济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地商业网络更加发达,商业市场更加繁荣。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继续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4.2 科技进步清代科技进步较为缓慢,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印刷术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3 社会变革清代社会变革较少,但对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却有一定的影响。

满汉关系的建立和八旗制度的实行,使得满洲与汉族的关系日趋紧张。

第五部分:总结以上是本次演示的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25页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25页
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培根
唐诗
年代 作品
风格
称号
李 白
盛唐
早发白帝城 清新飘逸、豪迈奔放
蜀道难
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诗仙
杜 由盛 甫 转衰
白 居 中唐 易
三吏三别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诗史
语言精炼凝重
秦中吟 新乐府
直白如画、通俗易懂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诗圣”
——
宋词和元曲
代表 年代
特点
沿岸的繁华景象
画 元朝
赵孟頫 “神品” 《秋郊饮马图》
隋唐艺术成就:
的范例两个
商鞅变法
目的 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在位的君主 秦孝公
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作用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 础。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中触犯到奴隶主利益的内容是 奖励耕战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
是 建立县制 ;对社会变革起关键作用 的是:(第一条措施土地问题) 秦国 2、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是 ;该 国强盛的最主要原因是 商鞅变法 。 3、“县”设立于战国 ;我国封建制度确 立于战国 时期;确立封建制度的方式 是 变法或改革 。
伯人传到欧洲
古代炼丹家发明。唐中期有火药
火 配方。
结束了冷兵器时代,为欧洲

①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 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创造 战争。(突火器、火箭、火炮) 条件,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
②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程。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
变种促了在进世战界争了的上欧面,貌第洲。三从第种一在封种航建在海文 上社学,会上由,此向第又二引 起资了本无数主的义变化社。会这种转变变化如,此推之大动,以 致有了没一欧有个一赫洲个赫社帝有国名会,的的没人有物进一,步个能宗 比。教这教三派种,发没明

明清时期的历史

明清时期的历史

• 1.内政方面

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吅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
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吅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
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吅权,课吏职,行赏罚,
软弱迁就,造成鳌拜专权。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召鳌拜进宫,侍卫将其擒住,冠以“欺君罔上”等三十余罪名,不久鳌拜 死于禁所。 • 平定三藩: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之后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之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子)、陕西提督王辅 臣纷纷响应。8年后,三藩之乱被平定。 • 雅克萨抗俄之战:早在顺治元年(1644年),沙俄殖民者势力便到达贝加尔湖,之后便向黑龙江以北地区进犯。康熙即位后,交 涉无果,先后在1685年,1686年击败沙俄军队。1689年,双方同意签订条约,是为《尼布楚条约》。 • 《尼布楚条约》:1689年,双方签订条约。条约规定:整个黑龙江流域(含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俄人撤出 雅克萨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平等条约。此后的近二百年时间里,这段边界一直比较平静。 • 平定葛尔丹:1690年,葛尔丹进犯蒙古。康熙帝第一次亲征,清军大败葛尔丹。此后,康熙帝又两次亲征,平定葛尔丹叛乱。 • 1713年,清政府封西藏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 • 第5任 雍正 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音真) 1722—1735年 在位13年 1723年,开始推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 1732年,雍正改军机房为军机处,后权力日益增大,成为总理军国要务的机构,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 • 第6任 乾隆 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1735—1795年 在位60年 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一.时空定位明:1368----1644年;都城:应天(南京)--北京清:1636----1912年;都城:北京二.时代特征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2.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达,出现新经济因素;重农抑商强化和海禁闭关3.文化:承古萌新:理学占主导,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化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问世,但科技落伍;西学东来,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1)内容:废除丞相,由皇帝直辖六部(2)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内阁制度的建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2)明成祖:内阁制正式创立(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阁臣获得票拟权3.清雍正:军机处的设立(1)主要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理政务、草拟诏旨、上传下达、提供决策建议(2)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机密、行事快捷(3)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根据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1)分割相权:隋唐、宋2)起用近臣:汉、明、清(用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机构的职权)(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和限制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二)康熙帝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1673-1681平定三藩:解决地方割据势力,为巩固统一创造条件(2)1683收复台湾、1684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3)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685—1689):抗击了沙俄的侵略,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4)1690平定准噶尔部叛乱、1691多伦会盟:多伦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密切了他们与清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5)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历史贡献1)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3)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二、明清时期的经济(一)明清时期的农业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改良(2)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玉米、甘薯)(3)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农业经营方式: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二)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成就(1)制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2)棉纺织业: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2.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技术、规模、经营方式、地位)(1)技术先进、领先世界、远销国外(2)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3)三种经营方式并存、私营逐渐居于主导地位(4)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三)明清商业的繁荣1.商业繁荣的表现(1)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形成(湖广)。

发展史宋元明清ppt

发展史宋元明清ppt

宋朝的瓷器和雕刻也极为精湛,如著名的汝 窑、官窑等瓷器传世至今。
元朝文化
元朝文化概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 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文化具有 鲜明的特色。
文学发展
元朝的文学发展中,曲成为了一种 新兴的文学形式,著名的《西厢记 》、《牡丹亭》等作品流传至今。
书画艺术
元朝的书画艺术也极为突出,出现 了赵孟頫等书画大家。
传统工艺
清朝的传统工艺也极为精湛,陶瓷、织锦、刺绣 等都达到了高峰,如景德镇瓷器、苏州丝绸等。
04
.4.3 清朝的教育与学术
.4.3.1 教育体制
官学
设立多级学校,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以培养官员和推 行教化。
私学
由私人设立,以满足民间教育需求,教学内容较为灵活。
.4.3.2 学术成就
清代学术
以考据学为主导,偏重经学和文字训诂,同时也有一些具有开拓性的思想家 和学者。
《四库全书》
由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评价。
.4.3.3 文化政策
控制思想
实行“文字狱”,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言论,禁止对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批评。
推崇儒家思想
强调儒家思想的传统价值,提倡忠孝、礼仪、纲常等观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 序。
2023
发展史宋元明清ppt
contents
目录
• 宋元时期 • 明清时期 • 宋元明清文化 • .4.3 清朝的教育与学术
01
宋元时期
宋朝历史
宋朝建立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是继唐朝 之后的一个中原王朝。
政治制度
宋朝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集权和 文官制度,地方行政实行路、州、 县三级制。

通史复习:明清时期[课件]

通史复习:明清时期[课件]

17241.(25分)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 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183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
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
表2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81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 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 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172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 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 “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 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 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 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 (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 并简析其意义。(1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