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柒:明清时期)
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跨越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本文将对高三明清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理清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备考。
一、明朝概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朝代,它从1368年始,至1644年终。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蒙古人在中国的统治终结,明朝王朝以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改革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特点而广受瞩目。
1. 中兴与中衰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明成祖时期,国力进一步恢复和发展,达到了明朝的巅峰。
然而,随着明代后期的吏治日益腐败、军队日渐衰弱,加上外族的威胁增大,明朝逐渐走向衰败。
2. 明代科技与文化明初出现了众多重要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火药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文学方面,明代以“四大家”(汉赋、品笺、杂剧和小说)为代表,文化繁荣。
3. 明代海上贸易与航海活动明朝时期,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等伟大航海事业,促进了海外交流。
二、清朝概述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统治中国的朝代,它从1644年开始,至1912年终。
清朝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发展和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清朝的建立和国家治理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的,在代代相传的统治下,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
清朝通过“满汉和”政策,实现了对中国的统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巩固了统治地位。
2. 清朝的边疆拓展与统一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边疆拓展,扩大了疆域。
同时,清朝在内地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政策,提升了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3. 清代的文化发展清朝在文化发展方面积极倡导“满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诗词、戏曲、绘画、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
4. 封建制度与社会等级清朝采用封建制度,实行四等人制度,加剧了社会等级分化。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PPT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PPT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这两个朝代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更好地掌握明清时期的知识点,本文将针对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讲解,并结合PPT的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呈现。
一、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洲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明代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核心,设立六部、九卿等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孝宗、懿宗时期政治腐败,明代后期朝廷内外动荡不安,这也为清朝以后的统治者准备了条件。
清代的政治制度沿袭明代,但对汉族实行“门户分别”政策,设立满洲八旗,控制汉人。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明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明代发展水利灌溉,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商业方面,明代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也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手工业方面,明代的瓷器、织锦等工艺品远销海内外。
而清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得益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明代的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文学方面,明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文学家杨慎、戏曲家汤显祖等;在绘画方面,明代的绘画也迎来了全盛期,如画家文徵明等;在建筑艺术方面,明代的宫殿、寺庙等各种建筑物展示出了独特的风格。
而清代的文化艺术受到明代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清代的诗词、戏剧等。
通过PPT的形式,我们可以对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图文并茂的呈现。
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明清时期的皇帝、官员、士人等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图表展示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
在文化艺术方面,可以展示一些明清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
202202中国古代史二轮之明清

政治 文明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 边疆政策、理藩院、改土归流 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
农业:风力水车
明 清 时 期
经济 文明
手工业: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商业: 商帮、会馆 政策: 海禁
4.列举北宋的科技成就3例。
5.说明活字印刷术“活字”材质的演进,并指出相关印刷品。
6.列举五种书法字体,并分别对应一位书法家及代表作。
7.“士大夫画”的鼻祖及其创作特点。
8.京剧的别称、形成时间、剧种来源和地位。
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西递宏村
1.从建筑布局的角度分析明清故宫所体现的文化内涵。4’ 2.指出下列建筑的功能: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养心殿4’ 3.指出颐和园始建时期、政治活动区中心、生活居住区中心及全园中心。4’ 4.颐和园被称为“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列举具体建筑并说明其风格。 4’ 5.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2’日升昌票号的创立者、性质?2’ 6.西递、宏村分别有何美称4’;列举代表性木雕和石雕作品各一并指出其 所在地。4’
同(自1)己含的特义殊:条传件统相礼结制合所;产主生次出分来明的的变化封运建用等。级”秩序—。—引自《梁思成全集》第五卷
材料二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新领域,北京中轴线无疑是“线 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就“中轴线”而言,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中轴线”表现 了“择中”的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颐和园的轴线 分析,人们发现在与紫禁城尺度大体相同的皇家御苑中也有类似的轴线处理。
九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

九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
明朝自1368年至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
随后,清朝统治者由满洲族组成,自1644年至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一、社会制度与行政管理1. 明朝初期,实行农田改革,推行三到五年一次的田赋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限制其权力。
2. 明成祖时期,实行严格的法制建设,执行太监稽查制度,规范官员行为,打击贪官污吏。
此外,还提倡读书治国,开设国子监,培养各级官员。
3. 清朝统治者实行了满洲世卿制度,将满洲贵族分封至各地,以确保统治稳定。
同时,清朝还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地方官员和农民绑定在一起,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1. 明朝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发展,粮食和丝绸产量大幅增加。
此外,矿产资源的开采也得到了重视,如银、铁和煤等。
2. 长城始终是明朝的重要防御工程,用于抵御北方鞑靼、蒙古等民族的侵袭。
3.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外国建立了友好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发展。
清朝时期,世界上第一家行业性外交机构——广州商馆成立,对外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三、文化与科技成就1. 明朝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小说《红楼梦》等名著问世,明代戏剧也较为发达。
2. 明代的科技创新包括《海航图》的绘制、水利工程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兴起等。
3. 清朝时期,科技也有不少成就,如四库全书的编纂、天文学家郎世宁的星历演算等。
四、社会风俗与思想文化1. 明朝对孔子思想高度重视,推崇儒家思想,实施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政策。
2. 明朝社会风俗多元化,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特色。
3. 清朝时期,汉族思想与满族传统结合,形成了清代的社会文化特点。
满族的服饰、语言及婚姻制度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五、对民族团结与民生发展的影响1. 明朝时期,倡导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实施包容政策,吸纳了不少少数民族的重要成员。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中国古代史是世界上最悠久且庞大的历史体系之一。
其中,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段历史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明清时期的重要事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主导的朝代。
明朝成立之初,中国正处于元朝的统治下。
朱重八(后来的太祖朱元璋)带领义军成功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明太祖上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同时,明太祖还大力推崇文化教育,提倡科举制度,提升国家的文化水平。
明朝的最盛时期是明成祖和明宣宗时期。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
他进行了对外扩张,收复了领土,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而明宣宗朱瞻基则致力于厉行节俭,整顿政府机构,提升政府的效率。
这两位皇帝都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政策,使明朝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然而,明朝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明神宗时期,明朝面临着经济危机和农民起义的威胁。
其中最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占领了北京,并将明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最终,明思宗将皇位禅让给清朝入侵者努尔哈赤,明朝灭亡。
接替明朝的是清朝(1644年-1912年),这是一个由满族领导的朝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
清朝执政初期,面临了许多挑战,如实行民族融合政策以巩固统治、解决内部腐败问题等。
康熙时期(1661年-1722年),清朝逐渐稳定下来。
康熙帝是一位卓越的统治者,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巩固统治。
他通过汉奸政策,融合了汉族和满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他还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康熙帝的统治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对于后来的乾隆时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乾隆帝继续扩大了清朝的疆域,使其达到了最大的繁荣。
七年级上册历史明清时期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明清时期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明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发生了很多的重大事件,考生们需要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掌握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明清时期知识点的总结。
一、明朝1.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一种农民起义以后兴起的一种儒家学派,它首先被朱熹发扬光大。
宋明理学在道德上提倡“君子爱人”,并主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追求圣贤之道。
2. 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是一个向外延伸的国家,所以它对海上贸易比较重视。
明代时期,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其营商制度和商业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海上贸易和对外贸易也是一个亮点。
3. 明代的科技发展明代是一个伟大的中国科技史上的时期,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医学、军事、藏书、文学、天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如研究天体现象的谢稚柳、制治官方药品的李时中、发明放大镜及改进眼睛病诊断法的李蘅、制造钟表并用机械原理制造自动化陀螺仪的沈括等。
4. 明朝的文化繁荣明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文化特点是文学和绘画的蓬勃发展,以及文化多元性的发展。
明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杨慎、唐寅、董其昌等。
二、清朝1. 雍正变法雍正是清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的时期,深刻意识到跟上时代步伐的必要性,推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具有扫除昏庸的贵族、加强官员管理和天灾不断下降的作用。
2.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间发生在中国的一场战争。
英国侵略者借口亚洲市场对外出口鸦片,并强制并以武力威胁中国政府,迫使中国签订《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并向英国支付了大量的赔款。
3. 台湾的并入和建省清朝统治时期,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
后来,清政府决定将台湾设为省辖行政区,并進行開發。
4. 清政府的科举制度清政府实行科举制度,根据不同级别的考试分层次对人才进行选拔,政府官员的选拔中举人、进士、状元等级别的选择是科举制中最重要的考核标准。
中国古代史明清

中国古代史明清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进行探讨。
一、政治明清时期,中国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朝时期,朝廷政治内外部斗争频繁,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明朝中后期,朝廷逐渐衰落,边患频仍,而清朝于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了新的政权。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实行的是皇帝专制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
而清朝则采用了满族统治者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行宗法制的封建主义国家模式。
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缺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商业贸易蓬勃发展,丝绸之路的传统贸易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明朝中后期,国际贸易逐渐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冲击,国内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而清朝则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清朝建立了“长短粮物价及其税役制度”,推行牛羊耕种法,改善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清朝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清朝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社会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显著的变迁。
明朝时期,社会风气尚重义理,封建礼教严厉。
但随着朝政腐败和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而清朝在统治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和宗教政策,以提高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清朝实行“差役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但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毕竟,清朝的统治是通过武力征服而来的,对于汉族人民的影响和接受程度也不同。
四、文化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繁荣和转变。
明朝时期,自然科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的传播逐渐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散文、戏剧、诗歌等文学形式也蓬勃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杰出的作品和文人。
而清朝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以下是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一、朱元璋与洪武年号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他在1368年建立了这个朝代。
朱元璋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年轻时就在陈友谅的军队里当兵,后来他自己起兵反抗元朝统治,终于成功了。
他还自创了一个洪武年号,在他执政期间,明朝国力大增,军队强大,经济繁荣。
二、甲午的海战清朝是明朝的后续朝代,它继承了明朝的疆域,并有所扩张。
但是,到了19世纪末,晚清时期,清朝的政治腐败和国力下降。
1894年,中国和日本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海战为主,日本舰队对中国北洋舰队打了一场大胜仗,导致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危机加深。
三、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
但是,在19世纪中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烧毁了圆明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件事对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事件。
四、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民间组织,他们主张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亲西方的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期间,他们烧杀掳掠,对外国人和基督教徒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这个事件造成了严重的外交危机,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五、庚子赔款庚子赔款是清朝在甲午战争后,被迫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中国需要支付大量的赔偿金和战争赔款给日本等国家,这个赔款数额高达4500万两白银,让中国陷入了财政困境。
六、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中国的一次改革运动,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国的国家实力和进步。
这个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包括开民主政治,兴学校,军队改革等。
然而,这个运动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的反对,这也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
以上就是七年级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点的介绍,这个时期有着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现代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前期建都南京。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21年迁都北京,明朝进入全盛时期。
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
文化上则出现了王阳明、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
1449年,明英宗于北伐瓦剌时战败俘,50万明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
但是,明朝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又出现了“弘治中兴”。
明朝是以个非常开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过欧洲。
明中期张居正变法强大了明朝,明神宗时候,明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顶峰。
162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毅宗朱由检自缢,清军入关。
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为帝,史称南明,最终因实力不足及政治内斗为清朝所灭。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开始兴盛起来,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建立了清朝,当时明朝旧臣郑成功南撤到台湾岛,并驱逐了那里的荷兰殖民者,后来被清朝军队攻下。
清朝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还攻打并占领许多地区,例如新疆、西
藏、蒙古以及台湾。
康熙年间,清廷还与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发生战争,最终于1689年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历史上落后了。
一幅描绘列强瓜分中国情形的漫画
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
与此同时海上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
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
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
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英军进入长江,切断江南对北京的物资供应,于是清廷求和,《南京条约》签署,除在东南沿海开放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之外,还割让香港岛,这是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权受到破坏。
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
1851年至1864年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武装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18个省份,并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
同一时期其它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
这些反抗清朝的斗争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来。
19世纪后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
不平等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随后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新开放长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
俄国则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东北和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为了增强国力并巩固国防,清朝自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并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清军收复被沙俄占据多年的伊犁。
中法战争后清朝还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98年,光绪帝在亲政后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
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侵入中国,史称八国联军。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