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_曾艳
东汉的新兴团体“豪强”

东汉的新兴团体“豪强”豪强是豪强大族的简称,“史籍中的豪强、豪民、大姓、右姓、豪大家等,都是指豪强大族”。
杨联阱先生在《东汉的豪族》一文中也有谈到,“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或许多单人一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
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
”豪强产生于秦汉时期,而它真正的黄金发展期却在东汉,这是因为东汉政权就是依靠他们这些大姓豪族而创建的。
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他们在政治中,把握选举,世代为官;在经济上,疯狂兼并土地,广占田园;在文化上,宣传儒学,奴化百姓;同时,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用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
按照不同的分法,我们可以将这些豪强地主划分为很多类。
如按地缘分,可分为南阳豪强地主、河北豪强地主、山东豪强地主等等;按同皇族的关系,可以分为宗室豪强地主、外戚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和商人豪强地主等;而本文则是侧重于按照他们的发迹途径,将豪强地主划分为贵族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高资豪强地主。
一、贵族与地主的结合---贵族地主豪强贵族地主豪强主要是指通过食封而成为贵族地主的,其构成主要包括受封的皇子、功臣、宗室及外戚。
在东汉初年,刘秀刚一上台就大封宗室和功臣:他们一旦受封爵土,受封这的身份就会陡然升高,族姓也随之而贵,在东汉政府的庇护下,无论是侵夺田宅还是谋取官职,或者经营商业,都有得天独厚的特权。
”例如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他们在东汉建立前就差不多都是地方的大豪族了,等到东汉建立,他们更是“忧宠有加”,封侯封爵,广占土地财富二、地主化的儒家官员---官僚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是指以经学起家、因通儒而成为官僚的地主豪强,其主体主要是政府官员,特别是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
与贵族豪强地主不同的是,这一部分人小是因功或因亲而成为大官的,他们往往是通过累世的读书来谋取官职的。
丙此,他们在政治上比较热衷于做官,在文化上比较推崇儒学,而在经济上则占有大量的土地。
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的作文曾姓的研究报告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呈现一份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
曾姓是中国姓氏中非常常见的姓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姓氏之一。
通过对曾姓的研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现在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曾姓的起源。
曾姓来源于豪族,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考证,曾国的始祖曾子是周文王的儿子,他的后代逐渐建立了曾国。
曾国后来灭亡,曾子的后代开始以曾作为姓氏。
因为曾子的贤德,曾姓逐渐受到尊敬,传承至今。
接下来,我进行了对曾姓的分布调研。
研究发现,曾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尤其是河南省的曾姓人口最多。
而在台湾地区,曾姓同样也是比较常见的姓氏。
曾姓人口多的地方,往往与曾国历史相关,对曾姓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曾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曾国藩,他是清末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曾国藩主持了洗劫太湖的整顿战斗,以及捣毁义和团等战役,为国家积极贡献。
曾国藩以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对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最后,我还对曾姓的家训进行了调查。
曾姓的家训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亲情,强调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
这些家训不仅指导着曾姓的后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曾姓的家训对于培养后代的品质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曾姓的研究,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姓氏的知识,也深刻体会到姓氏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姓氏是我们家族的标志,也是我们优秀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相信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曾姓优秀的文化传统。
谢谢大家!。
【最新2018】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曾字,五行属性为金。
曾姓世代相传,如今的人口众多,曾字作为姓氏时,读作Zēng,是一个多音字。
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希望能帮助到您!一、简介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在中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着称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二、姓氏源流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
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
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
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
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曾姓氏研究报告

曾姓氏研究报告1. 引言姓氏是人类社会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文化、历史和血脉传承的意义。
曾姓作为中国传统姓氏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对曾姓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来源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2. 曾姓氏的来源曾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有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是曾姓的始祖曾国藩于明朝时期破孙燧之乱后,皇帝嘉许其父曾儒皋为威远侯,曾国藩则被封为靖远侯。
曾国藩因功封侯后,他的子孙就以曾国藩的封邑“威远”为姓,故称为曾姓。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如曾姓是从叔仲子孙中的藏姓分支而来的、曾姓是从曹姓演变而来的等。
3. 曾姓氏的分布曾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和福建等地。
其中,江苏省是曾姓氏的主要分布区域,尤其是江苏南部的苏州、常州、宜兴等地。
这一分布特点与曾国藩的籍贯江苏有一定联系。
4. 曾姓氏的发展历程4.1 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曾姓的始祖曾国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而被皇帝封为侯爵,曾国藩的子孙们因此得以进入士绅阶层。
他们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世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曾姓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逐渐增强。
4.2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曾姓继续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所建树。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曾国藩的子孙们多有从军之才,立下了赫赫战功。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孙子曾纪泽,号称“曾家三绝”,分别在文学、音乐和绘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成为了清朝文化界的佼佼者。
4.3 当代曾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曾姓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曾姓依然是中国姓氏中的重要一员,许多曾氏宗亲会和曾氏文化研究机构仍在积极传承和弘扬曾姓文化。
5. 曾姓氏的家族文化和传统曾姓有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尊敬。
曾姓宗亲之间常常定期举办家族聚会和祭祖活动,以加深亲情和传承家族文化。
另外,曾氏文化也强调孝道、礼仪和精神修养,这些价值观在曾姓宗亲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关于曾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关于曾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
曾氏是一个古老的中华姓氏,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约
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据传,曾氏是黄帝的后代,属于姬
姓的一支。
曾氏的祖先曾参在商朝时期担任了重要职务,为曾氏家族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国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
曾国曾经是楚国的附庸,后来逐渐独立,成为了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
不过曾国在战国晚期被楚国所灭,曾氏家族遂流散各地。
曾氏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人才辈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氏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政治、文化、学术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曾颉是曾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汉字的创造者之一,也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
另外,曾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曾氏家族已经分布在中国各个地方,有着较大的人数和族群。
一些曾姓的名人也在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例如,在科学、艺术、企业家等领域均有曾姓人物的身影。
曾氏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
学者们通过对曾氏史料、族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曾氏的起源、发展、分支以及家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历史中的人物、家族、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和演化,同时也为曾氏后裔传承家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曾氏是一个古老的中华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曾氏的历史和研究报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并且认识到曾氏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于曾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报告

关于曾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报告曾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曾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的发展状况各异,本文将分步骤阐述曾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姓氏。
一、曾姓氏的历史曾姓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的曾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
据史书记载,曾国始祖为周朝吕望之子曹聚,当时周武王封他为曾侯,从此曾氏便成为了一个姓氏。
在春秋时期,曾国逐渐式微,曾氏也因此分散在各个地方,并且逐渐发展壮大。
唐代时,曾氏已经在南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与诸多著名文人有很深的渊源。
到了明清两代,曾氏在江浙一带更是崭露头角,成为当地的重要家族,甚至有人号称“道听途说何曾于曾”,可见曾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曾姓氏的现状1、分布情况曾姓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
据统计,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5%左右,曾氏总人数估计已超过500万。
此外,曾氏还分布在台湾、东南亚和北美等地。
2、文化影响曾姓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族文化的姓氏,曾氏家谱可以追溯到古代,每一代都有人编纂、整理,成为了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氏还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曾氏家训节、清明祭祖、中秋宴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曾氏家族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曾氏家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3、社会地位曾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家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
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曾氏家族的影响力和统治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曾氏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很高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中表现突出。
三、结语通过对曾姓氏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姓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曾氏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曾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家族文化和凝聚力,这也是曾氏一直得以保持传统和创新并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汉六大家族”指的是那六个豪强大族?

“东汉六大家族”指的是那六个豪强大族?东汉六大家族,是指东汉早年帮助刘秀复兴东汉王朝的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
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能够复兴东汉王朝,是因为得到了出生地南阳豪强地主和河北豪强大族势力的援助。
这和刘秀画像高祖刘邦与杀狗的庶民一起创建前汉是根本不同的。
汉光武帝刘秀因此,一般认为东汉王朝是豪强大族联合政权。
和惟一的皇帝掌握强大权力的西汉相比,东汉时代皇权较弱,具有与豪强大族协力联合行政的意义。
邓禹家族—东汉最显赫的大家族邓禹,字仲华,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史书上说“自邓氏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世子孙有中邓训、邓骘、邓绥、邓猛等显赫人物。
邓禹耿弇家族—三代为将的铁血巨族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从东汉开国到建安末,耿氏家族共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成为东汉一朝之巨族。
从耿弇的父亲耿况开始,经过耿国的兄弟一辈,到耿弇的子侄辈,三代为将。
耿国、耿广、耿举、耿秉、耿夔、耿恭等人皆为当世名将。
耿弇梁统家族—与汉共存130年的望族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
刘秀建武五年四月,梁氏先祖梁统附汉,到桓帝梁氏被涉,其间恰好130年。
梁统至梁冀,先后有七代十五人封侯。
仅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
后世子孙有中梁纳、梁纳、梁冀、梁莹等显赫人物。
梁统窦融家族—阴谋逼宫篡位弑帝的外戚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
窦氏一门贵宠,前后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府邸相望京邑,奴婢以千计,当时贵戚功臣都无法相比。
东汉豪族及其影响

称谓
这里说的豪族,班固《汉书》称为“世家、 富人、豪杰”,也常用“富商大贾、豪强 兼并之家、大姓、大族”。《后汉书》常 用“豪族、大姓、巨姓、世家衣冠、家世 冠族”。这里用“豪族”作为统称。
东汉的豪族,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他 们一般都占有大量财富,在他们周围团聚 着大量人口。他们中的一部分常常是政府 的各级大小官吏或贵族,一部分是富商大 贾,以货值起家。他们兼并农民,武断乡 曲,干扰吏治,构成社会上和皇权对抗的 不安因素。
豪族地主在经济上是经常给予宗族宾客帮 助的。 宗族宾客常常是举家老小一起跟随豪族地 主活动的。这也加强了宗族宾客与豪族地 主的关系。 宗族宾客在政治上也是与主家祸福与共的。 主家犯罪,宗族宾客都要免官。不但主家 犯法宗族宾客要受牵连,后来宗族宾客犯 法,主家都要受牵连。 东汉时期,宾客对于主人渐渐居于被役使 的地位。
门生,顾名思义就是跟随老师求学的学生。 东汉的门生,其本意也是如此。东汉儒学 盛,名儒大师有成百成千甚至上万的门生 弟子。儒师作三公九卿两千石官,有的仍 带门生弟子。《后汉书·儒林传》记载,张 兴,名儒,习《易》,明帝时拜太子少傅, “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 到了东汉后期,门生常常和故吏并提。门 生和本师的关系加强了,门生至于本师, 有如故吏之于旧君,有了些依附关系。
汉代三公、州刺史、郡守都可以自辟援属, 逐渐在主官特别是郡守和援属之间形成君 臣关系,曾被用做援属但已调至或升官的, 对原来的主官便是故吏。 到东汉晚期,州郡刺史太守和他们的下属 已形成君臣关系。君已不止指皇帝。 韩嵩对刘表说的,将军之故吏耳,不复为 将军死也,是就故吏与现吏对比说的。既 然已有现君,自然先为现君死。这不等于 说故吏不该为旧主尽忠。故吏对旧主仍有 很多义务。王允被董卓杀后,没有人敢去 收视,只有他的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 表”。故吏与旧主有着祸福与共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 期
曾 艳: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123·
帝。此划分方法是为了便于研究而作的大致划分。 从图上看,汉代豪族的发展呈波浪起伏状,上升
状态的三个时期分别是西汉中期、东汉初期和东汉 末期; 与此相对的三个低点分别是西汉初期、西汉后 期和东汉中期。从总体上看,豪族的发展状态并不 是直线持续上升,显示出来的发展状况与汉代豪族 发展演变基本相符。豪族称谓出现次数多时,也是 豪族势力强大而活跃时。西汉初年,是汉代各种社 会势力最活跃的时期。汉武帝时,政府加强对各种 社会势力的限制、打击的同时又开放权力,各种社会 势力不断向豪族转化。西汉中期以后,是豪族的发 展时期,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社会动荡,豪族再次活 跃。东汉初年,国家对未与权力结合的地方豪族、大 姓经常进行镇压。经过限制,呈下降趋势。东汉中 期后,豪族与地方、中央权力的结合逐渐密切,豪族 沿着上升趋势发展。豪族发展的这种起伏说明它与 社会的发展状况及王权的支配有直接的联系。
图 1 豪族在两汉不同时期发展显示图
说明: 西汉初期指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141 年,包括汉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西汉 中期指公元前 140 年—公元前 40 年,包括汉武帝、 昭帝、宣 帝、元 帝 时 期,以 汉 元 帝 停 止 迁 豪 为 界 线。 西汉晚期指公元前 40 年—公元 25 年,从汉元帝停 止迁豪开始,包括成帝、哀帝、平帝、王莽新朝。东汉 初期指公元 25 年—公元 88 年,包括光武帝、明帝、 章帝。东汉中期指公元 89 年—公元 146 年,包括汉 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东汉晚期指公 元 147 年—公元 220 年,包括汉桓帝、灵帝、少帝、献
第 3 卷第 5 期 2 011 年9 月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 3 No. 5 Sep. 2011
东汉豪族大姓的来源及发展
曾艳
(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 要: 东汉豪族大姓主要由战国以来的封建旧贵族和随着秦汉地主经济的发展而新兴起的豪强大族构成。东汉 初,政府一方面打击那些与王权相忤的豪族,一方面又扶植、放任豪族大姓的发展。东汉中期,豪族发展呈上升趋 势,各地强宗大姓的社会、经济势力极度膨胀,对东汉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分析探讨豪族宗族组织更有利于对豪 族大姓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 东汉; 豪族大姓; 发展
除此之外,豪族地主的来源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 一) 由当朝贵族转化为豪强地主 在东汉时期,这些豪强地主表现为宗室豪族和外戚
豪族,他们多因皇帝宠信宗室而成为豪强。东汉的外戚 几乎都是豪族,如窦融的“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封 章武侯。融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徙焉。”[2]316 窦氏家 族自窦融始,世代为河西太守,投奔刘秀后官至大司马, 为东汉著名世家大族之一。东汉时,韩棱家“世为乡里 著姓”,韩棱的父亲韩寻为陇西太守,韩棱为尚书令、司 空,棱子韩辅为赵相,棱孙韩演为太守、司隶校尉。韩氏 的另一支,南阳堵阳韩暨家也是在东汉时成为豪族的。 《三国志·魏书·韩暨传》注引《楚国先贤传》曰: “暨,韩 王信之后。祖术,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韩氏家族 自王莽末年食封乃绝,失去了贵族地位,便转化为乡里著 姓,这种转化很自然,他们凭着前世的积累,仍然有权有 财,只是身份非贵族罢了。
作者简介: 曾 艳( 1973 - ) ,女,馆员,研究方向: 考古发掘、汉文化。E-mail: zqy864936318@ qq. com
·122·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第3 卷
一些累世通晓经学的家族,通过“明经取士”而“累 世做官”。累世经学之家,往往又成为“累世官宦”之家, 甚至“累世公卿”之家。东汉“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多 出自这种拥有经学传统的“累世经学”之家。上文提到 的弘农杨氏、沛郡龙亢桓氏、汝南袁氏等都是经学世家。 桓氏自桓荣开始,世代研究《尚书》,四代为六帝经师,名 声最显赫。
与前面几类人物不同,经学大师之所以能跻身豪族 之列,靠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从汉武帝始,儒 学已经被确立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而经学又是承载 儒学的主要经典。经学大家依靠自身的学术优势掌握了 对儒学的解释权。就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大一统的 王朝时期,儒家学说往往更容易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特别重视儒家思想,而作为 儒家学术解释者的经学大师自然被推到了台前,活跃在 历史的舞台上。由此观之,经学大师能跻身豪族之列也 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二) 宗族组织的构成特点 ( 1) 宗族内部有定期的祭祖仪式。《东观汉纪 ·邓晨传》记载: “邓晨,南阳人。与上起兵,新野吏 乃烧晨先祖祠堂……宗族皆怒……”邓晨为新野豪 族,其先祖祠堂被毁而引起族人的愤怒,说明邓氏族 人有着强烈的共同尊祖情感。这种较为稳定的宗教 情感,是在长期的祭祀活动和祭礼规范下形成的。 ( 2) 宗族内部有经常性的族人聚会。如《四民 月令》中所 说 的“请 召 宗 族、婚 姻、宾 旅,讲 好 和 礼, 以笃恩纪”,即为祭祀仪式结束后的例行聚会活动。 这种形式的聚会有时也被看作是祭祖活动的组成部 分。另外,还有宗族成员的饮宴聚会。《礼记 · 文 王世子》孔颍达正义曰: “假令本是齐衰( 亲兄弟) 一 年四会食,若大功( 从父兄弟) 则一年三会食,小功 ( 从祖兄弟) 则一年二会食,缌麻( 族兄弟) 则一年一 会食。”通过 宗 族 成 员 的 聚 会 可 以 起 到 联 络 族 人 感 情的作用。 ( 3) 核心家族在宗族中居支配地位。宗族内部 的“家室 尊 卑 ”决 定 了 族 人 间 社 会 地 位 的 差 别。 处 于主祭地位的核心家族与先祖有着最直接的血缘关 系,宗族 的 族 权 主 要 掌 握 在 核 心 家 族 成 员 中。如 《东观汉纪·耿纯传》云: “耿纯率宗族归光武…… 纯兄归烧宗家庐舍……恐宗人宾客,卒有不同,故焚 烧庐舍,绝其反顾之望。”从耿纯兄弟的行为中不难 看出,首领耿纯不但可以支配族人的行动,甚至能够 支配族人的财产。 ( 4) 族人的亲属范围以“九族”为限。“九族” 涉及范围历来说法不一,而且从东汉时起就有所谓 今、古 文 两 种 不 同 解 释。 郑 玄、马 融 等 古 文 学 家 认 为: “九族,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6]75 而许 慎、应劭等今文学家则以为“九族”乃“父族四、母族 三、妻族二。”[6]77 就汉代文献中所见的“九族”及其 与宗族的关联性来看,古文学家的解释似乎更为合 理、自然。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不论汉代地方豪族宗 族组织的规模及发展趋势如何,其族人的亲属范围 不会超出“九族”之外。 ( 三) 宗族组织的主要社会功能 ( 1) 经济赈恤。田庄主有责任在经济上赈济依 附民。汉代不少贫困族人需要经常性的救助才能维 持生计,所 以 宗 族 内 部 的 赈 施 大 都 定 期 展 开。如 《后汉书·樊宏传》中樊重“赈赡宗族,恩加乡闾”; 朱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 归焉”[2]426 等,这 类 记 载 在《后 汉 书》中 十 分 常 见。 在《四民月令》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豪强地主早在西汉后期就有很大发展,东汉时 豪强地主 的 势 力 更 加 强 大,渐 渐 形 成 一 批 被 称 为 “豪族”、“强宗大姓”的巨富。他们经济实力雄厚, 政治权力也日渐增大。同时,官吏队伍中也产生了 少数累世公卿之家。如四世三公的弘农杨姓,四世 五公的汝 南 袁 姓。 这 些 大 姓 门 高 势 重,被 称 为“门 阀”、“士族”。在“察举制”选择官吏的制度下,这些 家族里的士子很容易进入仕途。那么东汉的豪族大 姓是怎样形成且发展壮大的呢?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 论一下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从事音乐、医、星历等专门性职业的家族, 如卜、祝、相、巫( 汉有所谓巫家) 等,他们也是世代经营和 从事某一专门职业,并且因职为氏,如仓氏、庾氏、将匠氏 等,这些情况在《史记·龟策列传》、《潜夫论·志氏姓》、 《风俗通义》中均有相关记载。这几类人与经学大师一 样,依靠垄断一些稀缺社会资源的优势而受到当政者的 器重,进而在社会等级序列里面占据一席之地,最终跨入 豪族之列。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汉代不同时期豪族的发展情况, 我们把一些统计数字做成图 1,从而更直观地说明问题。
二 豪族大姓的发展演变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 这,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完成了由官僚向士 族的转变。
从上文中豪族来源看,东汉豪族大姓的构成有四种 人: 一是开国功臣; 二是宗室豪族和外戚豪族( 从东汉皇 后的出身看,只有一、二位不是出身豪族之家[2]171) ; 三是 西汉豪族的延续,其中包括东汉初年的一部分开国功臣; 四是新出现的各种社会势力向豪族转化,包括乡里的豪 富、大工商业者等。东汉建立之初,地方豪族形成一个个 权力秩序中心,尤其是魏郡大姓,反复无常,颇为棘手; 青、徐、幽、冀四州,大姓及兵长处处并起,对抗中央; 三辅 地区,郡县大姓拥兵自重,“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 禹讨之。”[2]183东汉政权与地方土豪矛盾较多,《后汉书》
上述豪强势力在西汉末年往往与统治阶级联合起 来镇压农民起义,这种联合标志着豪强地主阶级的最后 形成,而东汉政府则是他们的政治利益的共同代表。
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载。地方土豪身份复杂,他们在地方 上横行违法,因此常常是地方官为了有效支配秩序而打 击的对象。
面对东汉初年地方豪族和大姓恣意一时、信马由 缰、为害一方的局面,光武帝和明帝主要采取政治强力对 他们加以整合: 一方面打击与王权相忤的豪族,另一方面 扶植那些与王权亲近的世家大族、豪族大姓的发展。东 汉世家豪族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此时公辅者,或树 私恩为子孙计,其后累世致公卿。”[3]世官化使东汉出现 许多世族,如耿况家族世代官宦不断,“遂与汉兴衰”。 东汉的外戚豪族,更为典型,汉明帝皇后马氏是权臣马援 之女,马氏家族可上推至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 赵奢 号马服君,故其后人因以为氏) ,其后虽历经王朝变迁,其 家族却强盛不衰。到东汉时,其家族最盛。《后汉书· 马援传附子防传》曰: “防兄弟贵盛……资产巨亿,皆买 京师膏腔美田……刺史、守、令多出其家。”这样的豪族世 代垄断权力,成为世族。因其占有权力的主要手段是垄 断文化,文化垄断与权力垄断交互循环,故又称之为士 族。豪族大姓进而形成对大小权力的世代垄断,从而世 族化。当然,不是所有入仕的豪族都能够转化为世家大 族,正如并非所有的豪族大姓都会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一 样。余英时认为,“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推测: 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 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 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 情形下当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