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坛洛中心卫生院目录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03)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04)灸法操作技术规范 (05)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08)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09)敷贴疗法操作规范 (12)刮痧疗法操作规范 (13)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

. (16)颈腰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7)坛洛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篇: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一、简介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多由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肢节痛”范畴,多为上肢筋脉、肌肉、关节等软组织受风、寒、湿邪外袭,闭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主要表现为“肩痛累月,肩关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又称之为“肩凝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成功找到了位于下肢腓浅神经上的特定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法针刺肩痛穴治疗离周炎技术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包括肩周炎、颈椎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袖损伤、颈肩肌筋膜炎、脆性骨软骨炎、冈上肌腱断裂等引起的疼痛。

(一)西医诊断1.40~50岁以上,缓慢起病,多有受凉或外伤史。

2.肩部疼痛逐渐加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3.体征检查:肩局部压痛,活动受限,肌肉萎缩。

4.X线检查阴性。

(二)中医诊断1.风寒阻络:肩部疼痛、抬举困难、手指麻木,微恶风寒,舌淡红苔白,脉浮熙。

2.气虚血瘀:肩部疼痛、上举困难、肩部活动不便、面色灰白、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3.寒湿凝络肩部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三、禁忌症孕妇禁用。

四、操作规范(一)病人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下肢。

选穴肩痛穴,该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点,在穴位上消毒。

(二)取穴原则交叉取定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即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是平衡针法的特色之一。

(三)针刺方法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

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四)出针快速出针,并以酒精棉球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为了规范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一、设备和环境的准备1.中医药相关的治疗设备和器械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2.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操作区域应做好消毒和隔离。

二、操作前的准备1.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手卫生程序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

2.应确保患者的了解和同意,并对治疗过程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交流。

3.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过程1.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2.操作过程应细致、规范,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

如针灸操作中,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浅、针头的角度等。

3.药物的使用应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标准进行,遵循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

4.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心呵护患者,了解其反应和感受,及时解释和安慰。

四、操作后的处理1.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并整理、清洁相关设备和器械。

2.患者离开后应对病历进行记录和归档,妥善保存。

3.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安全措施和意外事件应对1.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并应急预案。

2.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治疗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3.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安全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4.对于治疗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做好记录、通报和处理。

对于严重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继续教育和培训1.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医务人员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形成共享的学习氛围。

3.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高。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6、糊剂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7、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8、软膏剂1制备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9、糖浆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2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③应在避菌的环境下配置;及时灌装于灭菌的干燥器中..④成品应澄清;贮存长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规范沉淀..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10、丹剂1制备配料复核——粉碎成粗粉坐胎——混匀封口——烧炼——收丹——去火毒2注意事项:①材料的提取比例不得任意调整或估量配料..②细度要求要掌握..③成品性状应为黑色湿润细粉末状..④成品合格标准是发热温度60℃左右;持续时间在16小时以上..二、中药各工种技术操作规范1、净制:根据药材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水选、风选、筛选、刮削、剔除、刷、擦等使达质量标准..2、切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泡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并按药材大小、粗细、软硬程度等分别处理..注意掌握气候、水量、时间等条件..切开后及时干燥;测定水价含量;使达药品标准..常见的规格如下:片:极薄片0.5毫米以下;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段:长度为10-15毫米..块:8-12毫米的方块..条:皮类为宽2-3毫米;叶类为宽5-10毫米..3、炮制1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放凉;需炒碳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放凉..2麸炒:取麸皮撒至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材与麸皮比例为10:13烫:取沙子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武火炒热后;放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酥泡或规定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4煅:①明煅:取净药材;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时;取出;放凉;碾碎..②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酥如不酥;则需反复煅至淬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5蒸:取净药材;照该品炮制的各项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当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至液体全部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辅料用量照该炮制品规定加注7掸: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冷干种子类药材;需掸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干燥..8酒制:包括酒蒸、酒炙、除另有规定外;用黄酒..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搅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黄酒比例为10:19醋制:包括醋蒸、醋煮、醋炙..一般用米醋或酵醋..醋炙:取净药材;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40℃;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醋比例为10:2;必要时加水适量稀释10盐炙:洗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个别药材先入锅内;边搅拌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药与盐比例为100:2;加适量水溶解后拌匀药物11姜汁炙:将生姜洗净;捣烂;加入适量;压榨取汁;姜汁再加水适量重压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如为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尽吸置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公斤净药材;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三、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四、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2、操作要领: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3、操作方法: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4、注意事项: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五、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2、操作要领: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3、操作方法: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4、注意事项: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六、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2、操作要领: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3、操作方法: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4、注意事项: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前言二、操作准则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遵循“健康、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符合卫生条件的诊疗场所进行,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由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中医师进行,必要时可以有助手协助。

4.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求进行,不得擅自操作或过度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具体操作规范1.中医四诊操作规范(1)望诊: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细节,准确判断。

(2)闻诊: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音等声音,注意声音的变化和特点。

(3)问诊: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4)切诊: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采用正规脉诊方法,包括尺泽、寸关、列缪等。

注意技巧和细微差别。

2.中医针灸治疗操作规范(1)望: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面色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刺:选择合适的针具,采用无菌操作,准确找到针刺穴位,严格按照经络走向和深度进行刺入。

(3)滚花:根据需要进行转动针身,增加治疗效果。

轻柔地转动针身,注意力度和速度。

(4)上下捻:根据需要进行上下捻转,增加针刺的刺激力量。

注意技巧和程度。

(5)扭转:对于一些病症需要增加刺激力量时,可以采取扭转现象,注意力度和速度。

(6)拔针:拔针时要稳定,不可过急,注意避免拔出时针尖倾斜刺伤皮肤。

3.中医药膏方制作操作规范(1)选料:根据药方要求,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草药材料,注意药材的品相和保存条件。

(2)制备:按照药方的要求,进行草药的研磨、煎煮、提取等制备工艺,严格把握时间和温度。

(3)配制:将制备好的草药和其他辅料按照药方比例进行配制,注意药材搭配和药性的相互作用。

(4)包装:将配制好的膏方按照规定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注意密封和防潮。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背景和目的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中医药临床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制定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案,对中医药临床操作进行规范和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技术的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包括问诊、四诊观察、辨证诊断、治疗原则、方药选用、针灸操作、推拿按摩、中药熟化、制剂配伍等。

三、操作规范1.问诊环节:a.病人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过敏反应、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问诊,并转交至相应的专科医生或院内急救科。

b.问诊环境应保持安静和整洁,确保问诊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c.问诊内容应全面、详细,并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规范进行记录。

2.四诊观察环节:a.四诊观察应在良好的光线下进行,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b.观察时应注意患者的表情、皮肤颜色、舌苔、脉象等相关指标,并进行记录和解读。

c.针对不同疾病,应根据诊断标准和规范进行四诊观察,并参考相关文献和经验进行判断。

3.辨证诊断环节:a.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病因病机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辨证诊断,并编写相应的辨证名。

b.辨证过程中,应尊重患者的意见和反馈,提供及时的沟通和解释。

c.辨证诊断应符合中医理论和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进行修正和纠正。

4.治疗方案制定环节:a.根据辨证诊断结果,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临床实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b.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中医药治疗原则,并注意方药的配伍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

c.治疗方案应明确治疗目标、方法和预期效果,并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5.中医操作环节:b.推拿按摩操作应遵循中医按摩原则和技巧,避免使用过大力量或不恰当的手法。

c.中药熟化和制剂配伍应根据中药性味、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确保药效的发挥和安全性。

四、质量控制和监督1.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制定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的质量评估标准,定期对操作规范进行评估和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

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

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

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8、软膏剂(1)制备配料(分别单称、复核、基质)——固体药料研细过部过6号筛——混合(挑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基质要符合药典规定,包装材料不得同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作用。

②成品药应均匀、细腻、无酸败、异臭、变色和不良刺激。

③易涂布而不溶化,但能软化。

9、糖浆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芳香水另提,一般药煎取2次)——滤过——浓缩——取按比例糖水混合——煮沸——放凉、加入附加剂搅匀——分装(2)注意事项:①除方中的成分(芳香药提取液)外,其它附加成份的选用,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

②除另有规定外,含糖量不低于60%。

③应在避菌的环境下配置,及时灌装于灭菌的干燥器中。

④成品应澄清,贮存长期允许有少量轻摇易散的规范沉淀。

不得有酸败、异臭、产生气体或其它变质现象。

10、丹剂(1)制备配料(复核)——粉碎成粗粉坐胎——混匀封口——烧炼——收丹——去火毒(2)注意事项:①材料的提取比例不得任意调整或估量配料。

②细度要求要掌握。

③成品性状应为黑色湿润细粉末状。

④成品合格标准是发热温度60℃左右,持续时间在16小时以上。

二、中药各工种技术操作规范1、净制:根据药材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水选、风选、筛选、刮削、剔除、刷、擦等使达质量标准。

2、切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泡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并按药材大小、粗细、软硬程度等分别处理。

注意掌握气候、水量、时间等条件。

切开后及时干燥,测定水价含量,使达药品标准。

常见的规格如下:片:极薄片0.5毫米以下,薄片1-2毫米,厚片2-4毫米。

段:长度为10-15毫米。

块:8-12毫米的方块。

条:皮类为宽2-3毫米,叶类为宽5-10毫米。

3、炮制(1)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需炒焦者,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放凉;需炒碳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放凉。

(2)麸炒:取麸皮撒至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放入净药材,迅速翻动,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材与麸皮比例为10:1)(3)烫:取沙子(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武火炒热后,放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酥泡或规定程度时,取出,筛去沙子,放凉。

(4)煅:①明煅:取净药材,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时,取出,放凉,碾碎。

②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淬酥(如不酥,则需反复煅至淬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碾粉。

(5)蒸:取净药材,照该品炮制的各项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当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至液体全部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辅料用量照该炮制品规定加注)(7)掸: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冷干(种子类药材,需掸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浸泡,除去种皮,干燥)。

(8)酒制:包括酒蒸、酒炙、除另有规定外,用黄酒。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搅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黄酒比例为10:1)(9)醋制:包括醋蒸、醋煮、醋炙。

一般用米醋或酵醋。

醋炙:取净药材,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40℃,除另有规定外,药与醋比例为10:2,必要时加水适量稀释)(10)盐炙:洗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个别药材先入锅内,边搅拌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药与盐比例为100:2,加适量水溶解后拌匀药物)(11)姜汁炙:将生姜洗净,捣烂,加入适量,压榨取汁,姜汁再加水适量重压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如为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取汁。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尽吸置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公斤净药材,用生姜10公斤或干姜3公斤)三、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四、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五、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

六、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

2、操作要领:(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

3、操作方法:(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 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

4、注意事项: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