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坛洛中心卫生院目录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03)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04)灸法操作技术规范 (05)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08)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09)敷贴疗法操作规范 (12)刮痧疗法操作规范 (13)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
. (16)颈腰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7)坛洛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为了规范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一、设备和环境的准备1.中医药相关的治疗设备和器械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2.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操作区域应做好消毒和隔离。
二、操作前的准备1.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手卫生程序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
2.应确保患者的了解和同意,并对治疗过程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交流。
3.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过程1.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2.操作过程应细致、规范,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
如针灸操作中,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浅、针头的角度等。
3.药物的使用应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标准进行,遵循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
4.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心呵护患者,了解其反应和感受,及时解释和安慰。
四、操作后的处理1.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并整理、清洁相关设备和器械。
2.患者离开后应对病历进行记录和归档,妥善保存。
3.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安全措施和意外事件应对1.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并应急预案。
2.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治疗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3.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安全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4.对于治疗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做好记录、通报和处理。
对于严重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继续教育和培训1.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医务人员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形成共享的学习氛围。
3.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高。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前言二、操作准则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遵循“健康、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符合卫生条件的诊疗场所进行,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由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中医师进行,必要时可以有助手协助。
4.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求进行,不得擅自操作或过度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具体操作规范1.中医四诊操作规范(1)望诊: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细节,准确判断。
(2)闻诊: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音等声音,注意声音的变化和特点。
(3)问诊: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4)切诊: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采用正规脉诊方法,包括尺泽、寸关、列缪等。
注意技巧和细微差别。
2.中医针灸治疗操作规范(1)望: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面色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刺:选择合适的针具,采用无菌操作,准确找到针刺穴位,严格按照经络走向和深度进行刺入。
(3)滚花:根据需要进行转动针身,增加治疗效果。
轻柔地转动针身,注意力度和速度。
(4)上下捻:根据需要进行上下捻转,增加针刺的刺激力量。
注意技巧和程度。
(5)扭转:对于一些病症需要增加刺激力量时,可以采取扭转现象,注意力度和速度。
(6)拔针:拔针时要稳定,不可过急,注意避免拔出时针尖倾斜刺伤皮肤。
3.中医药膏方制作操作规范(1)选料:根据药方要求,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草药材料,注意药材的品相和保存条件。
(2)制备:按照药方的要求,进行草药的研磨、煎煮、提取等制备工艺,严格把握时间和温度。
(3)配制:将制备好的草药和其他辅料按照药方比例进行配制,注意药材搭配和药性的相互作用。
(4)包装:将配制好的膏方按照规定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注意密封和防潮。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诊断、治疗、监测和随访。
2. 临床应用原则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2.1 患者知情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在进行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治疗方案、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2.2 安全和无害性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消毒、无菌操作等基本原则,以减少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有效性和科学性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基于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医务人员应持续研究和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3. 临床应用操作规范3.1 诊断3.1.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1.2 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运用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望、闻、问、切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1.3 诊断结果应明确、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及时与患者交流和解释。
3.2 治疗3.2.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2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操作中医中医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治疗等。
3.2.3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监测和随访3.3.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患者的监测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3.2 监测结果和随访记录应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以便今后的参考和评估。
4. 结论本操作规范提供了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提高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保证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不断提高临床能力和水平。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市中医医院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 (1)毫针刺法 (2)头针技术操作规 (3)耳针技术操作规 (4)腹针疗法操作规 (5)眼针技术操作规 (6)手针技术操作规 (7)腕踝针技术操作规 (8)三棱针技术操作规 (13)皮针技术操作规程 (14)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5)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 (18)穴位注射法 (20)埋线疗法操作规 (21)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 (23)靳三针技术操作规 (26)电针技术操作规 (35)针刺麻醉疗法 (36)口唇针疗法 (38)浮针疗法 (39)二、灸类疗法技术 (44)直接灸技术操作规 (4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 (46)悬灸技术操作规 (48)天灸技术操作规 (49)温针灸技术操作规 (51)热敏灸技术操作规 (52)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5)三、刮痧疗法技术 (57)刮痧技术操作规 (58)撮痧技术操作规 (59)放痧技术操作规 (60)四、拔罐疗法技术 (62)留罐技术操作规 (63)闪罐技术操作规 (64)走罐技术操作规 (65)针罐技术操作规 (66)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 (66)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 (68)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 (69)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1)针刀技术操作流程 (72)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4)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 (75)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6)穴位贴敷操作规 (77)冷敷技术操作规 (79)中药湿敷操作规 (80)中药熏蒸操作规 (81)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 (82)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4)理筋技术操作规 (85)复位技术操作规 (88)正骨技术操作规 (90)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 (91)石膏固定术操作规 (93)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 (95)牵引技术操作规 (95)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 (100)九、肛肠类技术 (104)枯痔技术操作规 (105)痔结扎技术操作规 (106)挂线疗法操作规 (107)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 (109)十、其他类技术 (111)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 (112)经穴磁疗法操作规 (113)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 (114)脐疗技术操作规 (115)割治疗法操作规 (116)一、针刺疗法技术毫针刺法操作规一、适应症适用围广泛,包括、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二、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
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
(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
(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
(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
(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
(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
(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
(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
(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
(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三、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
(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
(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
(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
(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
(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
(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
(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
(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
四、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
2、操作要领:
(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
(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
3、操作方法:
(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
(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
(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
4、注意事项:
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