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
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20XX级2班石盼)1.我国古代理想社会观:①“大同”世界的理想,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②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最早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农民军提出,意为天下大治,大家平等2.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人物:①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②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以“理论性”作为批判剥削制度和论证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开始摆脱纯粹的幻想,更多地采用法律条文形式,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由过去的“空想描写”到“空想理论”阶段;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色彩。
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③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主要特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做出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3.对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贡献:①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②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材③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局限:①他们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②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③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依靠力量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意义:①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的原则批判资本主义和从唯心史观构思未来社会,把社会主义致于发展规律和现实的基础之上②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看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产生矛盾的必然,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③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主体,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同等学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参考书: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购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经世书局电话:65109143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电话:65643040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没有资本主义,也就无所谓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a)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摧毁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b)一方面要对其进行彻底地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应对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赞誉和肯定。
c)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d)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身优越性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将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资本主义矛盾不可能诉诸于道德解决,以及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主要表现有哪些?(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是:第一,它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第二,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它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P1613.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理论,又是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提出的。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体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它表达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要求改变现状的政治意愿。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题总结

《一》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是什么?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4.“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4.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今天的启示4、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8、新经济政策的特征?主要精神?5.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再认识的主要观点。
6.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7.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哪些成果。
8.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目标和基本内容是什么?9.“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和观点。
10.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和教训是什么?9.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1.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基本经验教训。
十四、试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8.苏联模式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征有哪些?2.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总体评价。
3. 对苏联模式的成就、利弊分析与评价★试述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特点和弊病。
6、试述战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多次错过改革机遇及其影响,同时分析苏联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如何认识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17、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没能够全面继承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它是如何形成权力过度集中的体制的?3.评社会主义各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空想色彩,增加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成分的过程。
5.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举例说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6.浅析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的联系。
7.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分析当代社会主义改革。
9.列宁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二》1、当今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面临的两大挑战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应对这两大挑战?3、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是什么?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标志是什么?1、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有那些宝贵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5、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那些要点?16、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新战略包括哪些要点?其现实和理论依据是什么?6、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六、分析题试析当代世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与流派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
科学社会主义的总复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1、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背景、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要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模式向多国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
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不能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2)找不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缺陷,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两大发现”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
它表明:(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内容、意义及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一)研究对象:关于无产阶级为解放自己和解放世界进行斗争的历史条件、性质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历史条件:由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
性质:消灭一切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一般目的: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就是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由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和差别的社会。
性质和一般目的是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性质:是一门无产阶级的政治科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宏观上研究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是研究社会主义各门学科的总论。
三)特点: 1.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范围非常广;2.是一门行动的学科,最富实践性;3.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四)内容: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可观规律。
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新制度。
3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4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
5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援助。
6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7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8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共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达成共产主义。
五)意义:1.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解决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2.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3.可以扩大视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4.使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
六).正确认识当前社会:1.“一个中心”——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2.“三个着眼于”——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阶段,不能脱离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谈马列主义,不能孤立静止的研究马列主义。
山东财经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山东财经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一、辨析题1、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学。
错误。
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不是只涉及政治规律。
当然决不是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平列起来分别研究,而是以政治为先导,着重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之间的互相作用及其总体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而不是单一性的政治科学。
2、无产阶级通过自发地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就能达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
错误。
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自发斗争并不能达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
工人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不会产生出社会主义学说,只能产生诸如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等等信念。
自发的工人运动也就是工联主义的运动,也就是纯粹工会的运动,而工联主义正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历史功绩就在于它促进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合流,既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物质载体,又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工人阶级逐渐由自在的阶级变成了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也逐渐由自发斗争转变成了自觉斗争。
所谓自觉斗争,是指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不再是单单为了改善生存条件和经济生活条件,而是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即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所谓自觉斗争,还指工人阶级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不再是零星的、消极的、被动的个人的行动,而是有组织的、积极的、主动的阶级的行动。
工人阶级一旦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就会满怀信心和决心去完成这种使命。
2、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它设想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答:错误。
对未来的设想都是虚构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由其历史局限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设想,空想具有局限性,虚构本身不能作为充分的理由。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重点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复习课参考资料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P15-18答:1.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
他们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因此,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3.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答:(1)经济条件: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的转化,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但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激化,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1825年英国首先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生产过剩的危机,此后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猛烈的爆发一次。
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了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1847年的危机则席卷整个欧洲和美国,形成世界性的的经济危机。
危机使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同时,工业革命在造就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它的无产阶级。
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
(2)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欧洲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而出现,这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比过去更尖锐,发生了多起大规模的政治罢工和武装起义。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中比较典型的运动有1831年和1834年英国工人掀起的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理论基础:1)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它的劳动量,这是伟大的发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 1、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学
社 会
2、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主
义 的
3、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创
立 4、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三)马克思主义的 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 的理论,第一次创 立了人民实现自身 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 理论,指引着人民改 03 造世界的行动。
什么,有何意义? 2.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
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到英国博物馆去看书,查阅资料,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 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 纲、札记等达100多本。1844年,恩格斯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 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以深沉悲悯的人民情怀,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 人阶级状况的书籍《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书中揭露,无产者在法律和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奴隶,“工人 仅仅为增值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
意义
《共产党宣言》-内容
两个必然 一个政党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写道:“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 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 有正义和繁荣....我深信,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 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 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 灾难担子。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4.封建社会:出现时间、产生原因、生产力水平的表现和标志、 生产关系的特点、主要阶级关系、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剥削 基础和方式、主要矛盾、衰亡 5.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确立:产生时间和原因、形成和确立、生产 力水平、生产关系建立条件和特点、主要阶级关系及特点。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经济危机 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在阶 级关系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的最终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1、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背景、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要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模式向多国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
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不能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2)找不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缺陷,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两大发现”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
它表明:(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两大发现”科学地说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的现实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说明。
(可分解为小题)积累,也有质的飞跃。
其中,最有影响的飞跃可以说有三次。
第一次,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主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形成;第二次,20世纪初叶,列宁促进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第三次,20世纪末叶,邓小平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向多种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出现。
三次飞跃使社会主义发展上了三个新的台阶。
如果以三次飞跃为主要界标,可以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150多年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的破产。
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大发展和大挫折。
第二个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在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三大胜利,也遭受了三大挫折。
第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多模式发展的新局面,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既由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更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所决定。
第一、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也不能例外。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性质,决定了它比以往的社会更替更艰巨复杂,要经历一个更加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社会革命。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
列宁把社会主义建设比作攀登一座崎岖险阻、未经勘探、人迹罕至的高山,而不是宽广、笔直、平坦的涅瓦大街,对它的困难和曲折,人们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他指出:“在这样崭新、艰难和伟大的事业中,缺点、错误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失望或者张皇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1第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长的时间。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
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比较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情况。
二是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三是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本身的性质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来看,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探索过程,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如何理解“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和多样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大发展的突出表现:一是科学社会主义影响骤升,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二是民族社会主义异军突起,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时尚。
三是民主社会主义影响不断扩大,逐渐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主流政治思潮。
四是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不断涌现,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五彩缤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和多样性发展的历史原因:首先这是当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增强了共产党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其次,这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榜样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步显示的结果。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卓越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也初步显示了社1《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130页。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再次,这也和民族主义国家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有关。
从内部来说,民族主义政党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是顺乎民心的要求。
从国际上来看,也有多方面因素。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的结果。
此外,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出现,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一些老矛盾似乎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新问题又层出不穷,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深化和复杂化。
这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多样性发展。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LIN:科学社会主义的3个基本原理:(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3)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抓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说明之,并联系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明之。
同时注意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既是历史必然,也是历史过程。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分别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明: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更替,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据此,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认为正是这一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由社会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和分配。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的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
这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被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①)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2.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是以股份制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
股份制经济,虽然仍然是私有制经济,但它毕竟不同于传统的私有制经济。
说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已经具有了社会资本的形式,它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资本占有形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财产的一种形式上的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一种否定,反映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发展趋势。
股份制经济作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表现。
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正逐渐滋生起社会主义因素,反映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页—第832页。
(2)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对其起调节作用的,除了“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增加了一只“看得见的手”。
资本主义各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主要包括计划指导、法制规范、政策调节和行政干预等内容。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实现了从单一手段的市场调节向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转变,实行的是有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市场经济。
有的西方学者把这种市场经济称为“社会市场经济”。
“社会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这一重大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消除了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克服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无序化,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生产的“有政府状态”和经济运行的“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