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合集下载

关关于长江三峡

关关于长江三峡

--关于长江三峡:是一个令无数国人心向往之的地方,于是收集了一些资料,是否抄袭?不过,还是决定下一些功夫,整理了一下,也许有些用处。

一、长江三峡简介长江三峡是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总称。

西起重庆的奉节,东至湖北的宜昌,全长192千米。

自西向东主要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三峡因此得名。

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直立,山峰一般1000---1500米。

江面狭窄,最窄处不足百米,水流湍急。

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

自白帝城至黛溪称瞿塘峡,巫山至巴东官渡口称巫峡,秭归的香溪至南津关称西陵峡。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

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北魏时郦道元编著,书中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地跨两省。

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建成,“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间殊”,这是何等的情怀,如今变为现实,三峡不再像当年那样激流险滩。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一、积累与运用(10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隆冬,北风凛.(lǐn)冽,银灰色的云块奔腾驰聘,寒流滚滚,正酝酿.(liàng)着一场大雪。

B.宽阔的柏油公路蜿延伸展,沿途阡.(qiān)陌相连,青山相接,炊烟袅.(niǎo)袅。

C.苏堤春晓的千里莺啼让人流连忘返,曲院风荷的万倾妩.(wǔ)媚令人神醉情迷,心生涟漪.(yī)。

D.白云山千峰突兀,沟壑.(hè)纵横,有奇险之美。

从远处遥望,白云山层峦叠翠,云雾缭.(liào)绕,更富幽美的神秘气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日本侵略者强迫中国学生举旗上街庆祝,正在读高中的邓稼先怒不可遏....,将日本国旗撕碎,踩在脚下。

B.一排排巨浪接踵而至....,它们翻滚着拥挤着咆哮着撕咬着,如千军万马滚滚而来。

C.再平凡的工作,我们都不能漫不经心....地应付,而要以认真的态度做到最好。

D.时光博物馆里的那些老物件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他眼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阵阵春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起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B.包括温室气体浓度在内的一系列指标都在提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

C.小强和小刚参加学校的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D.截至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4个“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等重要文物500 余件。

4.将下将句子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黑云压城。

乌云是凶悍的,是可怕的。

___________雨后的天空,再也看不见乌云。

①狂风骤起,呼啸着肆虐着一切。

②片刻间,乌云好似百万神兵迅速飞进了战场。

③雷电中,风愈发肆无忌惮。

乌云在哭,在宣泄,抑或是……④接着,是声声霹雳的巨响,令天地亦为之动容。

清江流域层状地貌面堆积物特征及地貌演化研究

清江流域层状地貌面堆积物特征及地貌演化研究

第41卷第8期2010年4月人 民 长 江Yangtze RiverVol.41,No.8Apr.,2010收稿日期:2010-01-30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助(1212010814057,1212010911016)作者简介:王令占,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第四纪、新构造。

E-mail:ycwanglingzhan@126.com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08-0018-03清江流域层状地貌面堆积物特征及地貌演化研究王令占,牛志军,赵小明,涂 兵(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23)摘要:对清江中游建始、巴东等地高海拔古宽谷中残留阶地堆积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堆积物的ESR测年获得了8组年龄数据,表明清江流域1500~1700m高度剥蚀面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初(704±70~789±78kaBP),与长江三峡第五级阶地,清江第五、六级阶地为同时期形成。

这可能指示在三峡地区已不存在多级夷平面,目前三峡地区的层状地貌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地壳抬升的结果。

对整个流域层状地貌面堆积物年龄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分析表明,在400~1700m海拔高度范围,地貌面堆积物形成时代与海拔高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即海拔越高,形成时代相对越老,海拔越低,形成时代越新,这反映了新构造的间歇性隆升。

根据拟合直线计算出的平均抬升速率为162.14cm/ka(100~800kaBP),是整个三峡河段近十万年来平均深切速率(80.15cm/ka)的两倍,说明十万年以来,三峡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明显减小,新构造活动性明显减弱。

关 键 词:层状地貌;堆积物;同位素年龄;地貌演化;清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TV223 文献标志码:A 三峡地区层状地貌发育,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1-6]。

60年代初,沈玉昌提出鄂西山区存在五级夷平面,一直沿用至80年代,无多大异议[7]。

夷平面、河流阶地地貌证据

夷平面、河流阶地地貌证据

2 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地貌证据2.1 依据2.1.1 夷平面所谓夷平面是指主要由剥蚀作用形成的横切所有不同时代地层与构造的平坦地形面,它是地貌侵蚀发育旋回达到或接近老年期时形成的地貌, 相当于Davis理论的准平原。

夷平面可以是目前仍保留完整的上述老年期地貌,也可以是上述各种老年期地貌被破坏后的残余,可见夷平面是有其特定涵义的。

一般说来, 残余夷平面只能保存在侵蚀微弱的各大水系分水岭地带的一个与现代水系无关的古水系中。

由此可见, 夷平面是一种古的地形面。

夷平面均是十分接近侵蚀基准面的老年期地貌. 因此夷平面形成时的高度决定于形成环境的局部侵蚀基准面的类型与高度。

以海平面为侵蚀基准面的夷平面理应很低; 以内陆湖盆为侵蚀基准的夷平面高度视湖盆海拔而定。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夷平面定年和形成时的高度分析, 研究残余夷平面分布地区的地面抬升和地表高度变化。

2.1.2 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由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在河谷两岸形成的台阶状地貌,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

若发生多次地壳升降,会出现多级阶地。

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河流阶地为古地形面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可以利用河流阶地这种显著的,升降运动的产物来确定本区域内地壳的隆升与否以及阶段和期次,因此可以用作研究地面高度变化的证据。

2.2 存在问题2.2.1 夷平面由于夷平面并非只在一个水系中形成, 它实际上是多个流域老年期地形的联合体, 并或多或少地与外流水系存在联系。

因此在判断隆升的夷平面的选取上可能会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夷平面的选取是以地貌形态为准,还是以构造特征为准;2、青藏高原地区的某一假设夷平面具体有那几个古水系构成,而这些古水系在高原隆升的时期到现在有没有发生迁移或者河流的袭夺,这两种情况均会影响我们对一个夷平面的选取;3、所选的多个不同高程夷平面是形成于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形成后又发生了区域性的隆升,将整个夷平面切断为几个次一级的夷平面。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第!"卷第#期中国岩溶$%&’!"(%’# !))*年+月,-./01023,-/3(3,-4567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文章编号8#))#9:;#)<!))*=)#9)):)9)*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谢世友#?!袁道先#?王建力#?况明生#<#’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A!’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摘要8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B地形图判读?航片B卫片验证B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C结果表明8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C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D!)))E?完成于老第三纪末A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D#"))E?完成于上新世末A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D#!))E?形成年代为+’:D#’;45F’G’C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A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A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B山间盆地B岩溶台面B河谷盆地B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C关键词8三峡地区A夷平面A剥夷面A形成年代中图分类号8G H+#’"文献标识码8-I引言李四光最早指出中国大陆地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沿岸逐级下降形成三个巨大的地形台阶8第一台阶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D""))E A第二台阶为内蒙古J鄂尔多斯J云贵高原?平均海拔#)))D!)))E A第三台阶为中国东部丘陵平原平原的海拔在)D!))E之间?丘陵低山的平均高度不超过#)))E C这三大台阶之间的过渡地带都是地形突变区河床比降大?河流常深切形成峡谷C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顺地势东流入海C当它流经第一个地形陡坡带时形成了金沙江大峡谷A当它流经第二个陡坡带时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C无疑?长江是在切过三峡之后才上下贯通B形成泱泱大河的C因此?三峡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演化过程在长江河谷研究中地位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倍受关注?是我国地貌学研究的代表地区之一C夷平面与地文期研究是揭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C特别在三峡地区?因隆起带抬升作用?长江及其支流强烈下切地形十分破碎?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面冲刷严重?测年材料匮乏?因此前人主要通过地形分析与区域对比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地貌演化进行研究K#D:L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但以往的研究受种种条件限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远未取得统一认识K"D;L C本文选择长江与清江间的分水岭地块为主要研究区<图#=?根据野外实地考察B航片卫片判读B地质地貌剖面分析?结合相关沉积分析B洞穴考古及年代学研究结果?着重探讨分布于三峡地区现代河谷之上的夷平面特征及其年代问题CM夷平面分布与特征在三峡地区高位的平坦地面与深切的现代河谷形成明显的地形反差?是地形地貌研究的良好场所C 长江与清江在研究区内自西而东平行流动两江间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C三峡段的水面高程不足#))E?但它与清江间的分水岭高度差可达!)))E以上<图!=C 综合应用上述手段?分析B对比B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存在三级夷平面?其分布高度分别为#@))D>基金项目8重庆市科委研究项目<!)):9;!";=第一作者简介8谢世友<#H*)9=?男?教授?从事第四纪与自然地理研究C 收稿日期8!))"9#!9!:图!研究点"线位置分布图#砾石与高程据文献$%&’()*+,-./0123)4*516057890)560.48/:2;)<60,+地质地貌剖面位置=>+砾石分布点及其高程=?+考古发掘地=@+重点调查点=A+城镇>B B B C#高夷平面’",>B B D,A B B C#低夷平面’和E B B D,>B B C#剥夷面’F!+!高夷平面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分水岭地区G构成长江与清江的分水高地F在图>中大山包"王家坪"茅草坝等地G山原形态保存较好G岩溶台面特征明显G地面波状起伏G高差较小#见图?’=当其出露于构造带附近或与非可溶性岩体接触带常发育有深陷的洼地和波立谷G 波立谷的谷底高程多在,@B B D,A B B C之间G如湖北巴东绿葱坡"建始龙潭坪等处都很典型$@&=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由等高山峰密集排列组成的峰顶面G这主要是原始地面被切割破坏后的残留形态G因此多分布在平坦山原的边缘位置或隆起带的边界地带F该级夷平面可由寒武系"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不同时代的地层组成G它削切不同时代的构造G 在大范围内保持相近的高度G并且与其下的夷平面常呈陡坡过渡F我们与多数学者的看法相同G认为,H B B D>B B B C夷平面是三峡地区的最高山顶夷平面F!+I低夷平面这级夷平面围绕高夷平面分布G范围更广G是隆升山地的主体地面F其组成可以是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各个时代的地层F由于岩性的差异"分布位置的不同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G该级夷平面的地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G并发生变形变位F在连片的灰岩出露地区G地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F台面上的溶丘与洼地之间的相对高差可达B B D@B B C G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F在地面上和溶洞中常有磨圆极高的河流砾石G并发现有浅绿色基性火山岩砾石和紫色安山岩砾石$J&G说明砾石来源于外地G河流长距离搬运G 当时地面应该是完整而连续的F当地面离开高夷平面时G往往变形为平顶的梁状山脊向外延伸G并在多数情况下形成长江一级支流的分水岭F虽然在靠近现代河谷的地方G该级夷平面已被切割成互相分隔的山梁G但早期的地面痕迹尚可辨认F考察中我们在巫山县的望天坪和丰都县的鸡石尖发现了残留的古风化壳和铁盘F根据对堆积物的化学分析和电镜观察G结果具有明显的石灰岩风化壳特征G表明当时三峡地区处于风化壳发育的低地环境#另文介绍’F海拔,>B B D,A B B C这级夷平面不仅削切不同时期的构造与岩层G在广大范围内保持稳定的高度G而且流水作用证据充分G夷平面上铁质风化壳的存在反映已到达准平原发育最后阶段的风化时期F!+K剥夷面低夷平面之下的地面高度变化很大G主要与岩性"构造"流域和距现代河谷的远近有关F由于影响因素众多G其形态特征更是多种多样F长江两岸的大支流可向分水岭高地内部延伸G在顺构造软弱岩层侵蚀的情况下G有时以宽谷形式伸入到夷平面内部G当不同方向的宽谷汇合时形成马鞍状分水岭或宽谷廊道F如长江抱龙河与清江盆家河G长江长滩河支流后河与清江的分水岭都是马鞍状宽谷G 其高程接近,>B B C F长江龙驹河"清江长偏河在向分水岭延伸时G也形成,>B B C左右的地面G清江花天河,@第>A卷第,期谢世友等L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 &’( )* ) $ # + , -./) 0 ) $ 1 , 0 2 # + 0 1 ) 3 # * ( 4 5 ( / 6 ( ( -7, -$ / 8 ( , -.9# -$1# : ( 1& >中国岩溶& D D @年图!茅草坝夷平面分布图"#$%&’#()*#+,)#-.-/012.2)#-./32),*3(#.42-52-+22*326%78999:;8%6<99=8999:;&%6>99=6<99:;?%@6>99:;>%落水洞;A%洼地北岸也形成高度相近的宽谷B在利川盆地C由于远离长江与清江干流C灰岩地面在低夷平面的基础上向下以溶蚀作用为主C形成了目前海拔6699:左右的溶盆景观B其地表流水虽已归入清江水系C但却是通过腾龙洞以溶洞续接C并未改变利川盆地外围的岩溶台面形态B同样是由三叠纪嘉陵江灰岩组成的地面C在奉节县兴隆区境内C因距长江较近C地面已被大支流切过C 地表表现为峰丛与洼地的组合形态C溶斗D落水洞D塌陷坑等漏陷地貌星罗棋布并有众多盲谷发育C地面起伏很大C地表十分破碎C与利川溶盆景观形成鲜明对比B在巫山县海拔E&9:的大庙一带C早年北东向的古宽谷地形保存完整F A G C在宽谷边缘的溶洞中发现了著名的H巫山猿人I F69G B在秭归盆地C该级夷平面表现为向盆地中心倾斜的红盆地形B而沿长江河谷C在云阳D奉节之间C该级夷平面则表现为向长江倾斜的连续地面C具有河谷盆地的特点B总之C E99=6899:这级夷平面C可以岩溶盆地D 山间盆地D岩溶台面D河谷盆地D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C各地面的高度不一致C有各自的局部侵蚀基面B反映当时地面夷平程度较低C尚未形成统一的水文网B根据’2J#(侵蚀循环理论C这是壮年期的地貌特征B因此C可用H剥夷面I概称之C以区别于前述的两级夷平面B K夷平面形成年代探讨K%L高夷平面形成年代高夷平面形成年代目前还只能用相关沉积和构造事件来推断其形成年代B在三峡地区内部及周边地带普遍沉积早第三纪红层B黔江正阳盆地与来凤盆地是隆起带内部的山间断陷盆地B该红层表现为一套从山麓相逐渐过渡为河湖相最后是广泛的湖相沉积C是一套从褶皱后的强烈侵蚀开始C逐渐剥蚀夷平的堆积C一般视其为当地最高山顶夷平面的相关沉积F66G B在峡东地区C该套地层在岩相上也表现为由粗到细的变化C其内部为整合接触C但与上第三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B在长江南岸的仙女山盆地中C该套地层的分布高度已超过6>99:C 考虑到后期蚀低和堆积时两旁山地一定高于盆地C认其为高夷平面相关沉积是可信的B最近C张峰等应用裂变径迹方法测定仙女山红层F68G C其形成时代为8>M&6N8%E42O%P%B因此C这套地层结束于老第纪末是毫无问题的B向西C高夷平面在川东华蓥山一带C表现为海拔6>99=6A99:的峰顶面B夷平面削切由四川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地C因此其形成时代当是四川运动发生以后B四川运动的发生时间C确定为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F66G B因此C可推断其完成年代在喜马拉雅运动Q Q幕之前的渐新世末或中新世初B&第8>卷第6期谢世友等R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向东!高夷平面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变形较快"江汉盆地西部上第三系掇刀石组与广华寺组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不整合面所代表的褶皱运动为喜马拉雅第##幕!三峡地区最高山顶夷平面因此次运动而解体破坏$%&’"根据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鄂西期夷平面完成于喜马拉雅运动第##幕发生之前的老第三纪末!时代晚于()*+,-.-"/-/低夷平面形成年代显然!低夷平面开始发育的时间是高夷平面被解体后的新第三纪早期"在江汉盆地的外围区域和平原内部!上第三系都是一套连续沉积!没有间断!是一个独立的大韵律层"根据相关沉积理论!沉降区这套地层可视为低地面从隆升到夷平的相关沉积"从地形变化上看!低夷平面延伸至黄陵背斜的南翼和东翼后迅速降低并削切第三纪地层!形成缓起伏的红层丘陵!而又为早更新世砾石层所覆盖$%0’"因此!低夷平面是在红层沉积之后的晚第三纪时形成的"从气候学特点看!江汉盆地的上第三系所含孢粉以被子植物为主1胡桃2栎2栗2桦2榆3!含裸子植物!以具气囊的松柏类为主!蕨类中有大量水生的水龙骨孢!总体上孢粉组合反映为温暖针1落3叶2阔叶混交林类型!应为湿润的暖温带气候环境$%)’"而低夷平面上溶丘高大2洼地深陷2坡立谷发育2干谷盲谷众多!这些现象也都反映了夷平面发育时比较暖湿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明显不同于江汉和四川两盆地早第三纪膏盐沉积所反映的干燥气候!而与晚第三纪地层记录相对应"因在鸡石尖2望天坪首次发现了红色风化壳及铁盘!它们与江汉盆地中的铁质壳和四川盆地中的古风化壳同是低夷平面的产物!而红色风化壳被认为是夷平面发育到最后阶段的产物$%4’!所以低夷平面的截止年代当是红色风化壳发育的终止时期"红色风化壳是江汉盆地划分第三纪与第四纪的岩性标志!其上覆地层的古地磁位于高斯正向期马莫斯负极性事件前后1上下3!距今年龄&556&05万年左右$%7’!而覆盖于四川盆地古风化壳之上大邑砾岩的底部年龄为&-&5 *+,-.-$%8’"我们对望天坪风化壳上覆土状堆积物的石英砂9:;测年!结果为(-&7*+,-.-"同时!我们还对建始盆地西侧砾岩层的胶结物进行9:;测年!结果为&-%*+,-.-"虽然建始盆地的高程仅455<左右!但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可反映山地的构造抬升事件"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低夷平面肇始于晚第三纪初的喜马拉雅##幕构造运动!截止于&-56&-0*+,-.-前后的构造事件1相当于喜马拉雅###幕3!而两构造事件之间的平静时期形成了该级夷平面"/-=剥夷面形成年代剥夷面是在低夷平面被喜山运动###幕破坏之后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因此它的下限时间为&-56&-0*+,-.-!这是毫无疑问的"其上限时间!即855<剥夷面的形成年代可以通过巫山猿人洞的实测年龄加以确定"猿人洞位于巫山县海拔8&5<大庙盆地的古大溪河岸边!其北面就是深切的现代长江峡谷"古环境研究表明!当时大庙一带为低地的宽谷或湖泊沼泽汇水环境!相当于周边山地的侵蚀基面$%>’"?巫山人@化石的实测年龄为%-856(-50*+,-.-$(56(%’!可作为剥夷面发育的上限时间"之后!长江进入以深切峡谷为特点的河谷发育时期"=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1%3三峡地区现代河谷之上层状地形明显!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1(3高夷平面主要分布在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地区!远离现代河谷!地面较平坦完整B低夷平面主要构成长江一级支流的分水岭高地!多受流水和岩溶作用改造!完整性差!地面起伏较大B剥夷面的地貌形式多样!表明当时地面尚未夷平!循环演化因回春中断"1&3深切峡谷的发育时间!应在剥夷面形成之后"参考文献$%’叶良辅!谢家萍-杨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发育史$C’-地质汇报!%>()!第七号A77D78-$(’丁锦惠-鄂西高原地文期辨析$C’-中国岩溶!%>87!41&3A())6 (4(-$&’,+E F G H E!I-,-!%>&)-J K L M K N O P Q E+M K P R K P O S G E N G T S K L U+V Q S W L $C’-*L<-I L G X-:H E Y-Z K P V+!:L E-[!%0A%(D%0-$0’沈玉昌-长江上游河流地貌$*’-北京A科学出版社!%>4)-$)’刘兴诗-四川盆地的第四系$*’-成都A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8&-$4’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C’-南京大学学报1自然科学3!%>88!01&3A044D07(-$7’沈继方!王增银!王良忱!等-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C’-中国岩溶!%>>&!%(1%3A%D>-0中国岩溶(554年!"#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地球科学$’(()$*+,-./-0(1---%!(#杨联康%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地理学报$’((’$-2,0./030103-%!’+#黄万波$方其仁%巫山猿人遗址!4#%北京/海洋出版社$’((’%!’’#郭正吾$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4#%北京/地质出版社$’((2%!’*#张峰$林文祝$周继颐%裂变径迹研究仙女山断裂带断裂时期!&#%科学通报$’(("$-0,*0./*))-1*))2%!’0#甘昭国$梁恩宇%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期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天然气工业$’(""$",-./*21*(%!’-#戴广秀$殷正宙%对鄂西中生代后期至今地质史的意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鄢正武%江汉平原北部边缘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5#%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集,一.!6#%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盖勒恃&%7%著$黄秉维译%新观点下的夷平面8梯级山地8单斜山!&#%地理学报$’(2+$*2,*.%!’3#康悦林%江汉平原第四纪地质划分与古气候分期!&#%湖北地质$’("3$’,’.%!’"#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4#%北京/海洋出版社$’((2%!’(#郑绍华%四川贵州地区第四纪啮齿动物!4#%北京/科学出版社$’((0%!*+#刘椿$金增信$朱日祥%中国最早人类化石地层年龄的测定!&#%第四纪研究$’((’$’’,0./**’1**"%!*’#9:;<=>%?%@A ;B %C ;D B E9F G F;<H;I I F J K ;A @H;D A K L ;J A I L D F G5I K ;!&#%M ;A :D @$’(()$03",’2./*3)13"%N O P Q R S P TU NQ V PW X O Y O Q Z U Y T R S N O [PZ Y Q V PT R S S U R Y \Z Y ]O S P OU NQ V PQ V S P P]U S ]P TU N^O Y ]Q _P‘a Cb c K d E F :’$*$e f 5M g ;F d h K ;<’$>5M i &K ;<d B K ’$j f 5M i 4K <=d I c @<=’,’%k l m n n o n pq r s n t u l r s v w x y z u n x {r x |}o k l z r x l r s $k n t |m ~r s |!x z y r u s z |"$#m n x $%z x $-++3’)$#m z x }&*%’r "(})n u }|n u "n p|m r *m u r r+n u $r s q r s r u y n z u q r $z n x ,s w l n d w x y z u n x {r x |,-z x z s |u "n pw .t l }|z n x .$k n t |m ~r s |!x z y r u s z |"$#m n x $%z x $-++3’)$#m z x }.O /012341/5E 6;EF L K <A @D 7D @A ;A K F <F L B ;D =@d I J ;B @A F 7F =D ;7c K J G ;7I ;<HI ;A @B B K A @K G ;=@I $L K @B HK <8@I A K =;A K F <$=@F G F D 7c K J G ;77K <=A FA E 7K J ;B D @=K F <I $;<;B E I K <=A c @A F 7F =D ;7c K J I :D L ;J @L @;A :D @I ;<HJ c D F <F B F =K J ;B I A :H E $A c @A F 7F =D ;7c K J I :D L ;J @I I :D D F :<H K <=A c @e ;<=A 9@i F D =@I ,A c @:c D @@i F D =@I .6@D @;<;B E 9@H %:6F 7B ;<;A K F <I :D L ;J @I;<HF <@7@H K G @<A K <A c @I A :H E;D @;6@D @L F :<H %:c @c K =c @D 7B ;<;A K F <I :D L ;J @$’3++G A F *+++G ;;F 8@I @;B @8@B $6;I L F D G @HK <A c @B ;A @I A 7@D K F HF L C ;D B E :@D A K ;D E %:c @B F 6@D 7B ;<;A K F <I :D L ;J @$’*++G A F’)++G ;;F 8@I @;B @8@B $6;I L F D G @HK <A c @<;A @?B K F J @<@%:c @7@H K G @<A 6;I L F D G @HL D F G 0%+=0%-4;5%?%A F ’%"=*%+-4;5%?%%:c @D @;L A @D A c @G F H @D <D K 8@D I E I A @G F L e ;<=A 9@6;I I A ;;B @;<H ;@=;<K A I K <J K I K F <A FL F D G A c @7D @I @<A J c ;<<@B I I E I A @G %>?@A B 2C 0/e ;<=A 9@i F D =@I &?B ;<;A K F <I :D L ;J @&?@H K G @<A &7F D G @H;=@)-第*)卷第’期谢世友等/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作者:谢世友, 袁道先, 王建力, 况明生, XIE Shi-you, YUAN Dao-xian, WANG Jian-li , KUANG Ming-sheng作者单位:谢世友,XIE Shi-you(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袁道先,王建力,况明生,YUAN Dao-xian,WANG Jian-li,KUANG Ming-sheng(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刊名:中国岩溶英文刊名:CARSOLOGICA SINICA年,卷(期):2006,25(1)被引用次数:2次1.叶良辅.谢家萍杨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发育史 19252.丁锦惠鄂西高原地文期辨析 1987(03)3.Barbour G B The physigraphic history of the Yangtze 19354.沈玉昌长江上游河流地貌 19655.刘兴诗四川盆地的第四系 19836.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1988(03)7.沈继方.王增银.王良忱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1993(01)8.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 1995(04)9.杨联康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1(03)10.黄万波.方其仁巫山猿人遗址 199111.郭正吾.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199612.张峰.林文祝.周继颐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仙女山断裂带断裂时期 1998(23)13.甘昭国.梁恩宇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期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1988(04)14.戴广秀.殷正宙对鄂西中生代后期至今地质史的意见 1958(01)15.鄢正武江汉平原北部边缘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 198816.盖勒恃J F.黄秉维新观点下的夷平面-梯级山地-单斜山 1960(02)17.康悦林江汉平原第四纪地质划分与古气候分期 1987(01)18.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 199619.郑绍华四川贵州地区第四纪啮齿动物 199320.刘椿.金增信.朱日祥中国最早人类化石地层年龄的测定[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1991(03)21.Huang W P Early Homo and associated artifacts from Asia 1995(16)1.学位论文屈波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研究2005本文通过对长江三峡层状地貌的研究,较详尽的记述了三峡层状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根据地貌发育特征分析了三峡贯通的时代与成因。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
三是峡谷期。“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发生强烈的差异抬升,河流深切,峡谷发育,现代水系形成,产生了沿分水岭向河谷的喀斯特地貌分异,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性差异显著,强化了喀斯特地貌的丰富多样性,喀斯特地貌与景观成形。
最为难得的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四纪基本没有经受冰期影响,古喀斯特形态都得以继承性发育,而欧洲和美洲北部喀斯特区普遍经受了末次冰期的影响,古老的喀斯特形态被破坏而没能保存下来。
1、云南石林喀斯特
“世界喀斯特的精华'。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景观,以形成历史久远、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发育完整,是世界惟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石林博物馆”的美誉,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石林形成于2.7亿年前,发育经漫长地质演化和复杂的古地理环境变迁才形成了现今极为珍贵的地质遗迹;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有马来西亚的石林、美洲的石林、非洲的石林;在相差不到500米的高差上有着最丰富的类型: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洋洋洒洒,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主要概况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省等,由中国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中国南部喀斯特地貌之丰富多样,富于变幻,举世无双,具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是全球湿润热带及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
南方喀斯特地貌主要可分为三个区域: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和武隆喀斯特。荔波喀斯特的特点是锥形和塔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美丽风景,同样是世界级标准;云南石林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是极其鲜明和美丽的景观。

构造运动1

构造运动1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任何构造运动均会在其当时的地貌、沉积、 变形等多方面留下记录。从而为我们研究构 造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地貌记录 1、河流阶地(terrace) 1)定义 河谷谷坡上形成的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阶 梯状地形。河流阶地是因地壳的抬升,河流 下蚀作用加强,使早先的河漫滩沉积物成为 一平坦的台地。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分类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分类 一、定义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地壳运动) 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造成地壳或岩石圈的 机械变形与变位(升、降、旋、褶皱、断裂、 地震、移动)。二、分类Biblioteka 长江三峡地区茅草坝夷平面分布图
• 贡嘎山地区地形与夷平面剖面图(据陈富斌,1992, 有修改)
3、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落 水 洞 溶 蚀 漏 斗
桂 林 石 林
溶 沟
石 芽
4、洪积扇(diluvial fan)和洪积台地(diluvial upland) 洪积扇和洪积台地一般沿山麓与盆地的过渡带 分布,与山前断裂走向一致。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影响范围
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岩石圈范围内,因 其动力与地幔软流圈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 我们把岩石圈和软流圈一起称为构造圈。其 深度大约在地面以下220公里,有些构造活动 可发生在720公里以下或更深处。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构造运动的速度与幅度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运动方式,其表现不同。 通常情况下,水平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要大于 垂直运动的速度和幅度,构造活动区要大于 构造稳定区。
挽近构造运动:通常将发生在新近纪至全新世 之间(23-0.01Ma)的构造运动称之为挽近 构造运动。该时期的构造运动,现代人已无 法感知,但仍可通过地质、地貌等记录识 别。如河流阶地、海蚀阶地、洪积扇等。 现代构造运动:通常将发生在第四纪全新世以 后(近1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之为现代 构造运动。尤其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和目 前正在发生的运动最为人们熟知,如地震等。

三峡ppt

三峡ppt
古代建筑
三峡地区已经发现多处古代建筑,如明朝的三峡古栈道、清朝的三峡水文站等,为研究三 峡地区的古代建筑技术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05
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影响
防洪标准提高
三峡工程的建成使得长 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 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 一遇,有效降低了洪水 造成的灾害风险。
保护城市安全
三峡工程通过调节长江 水位,减轻了长江中下 游沿岸城市的防洪压力 ,保障了城市的安全和 发展。
减少洪涝损失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显 著,有效减少了洪涝灾 害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经济损失。
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的影响
改善通航条件
三峡工程打通了长江中上游的航道,改善了长江中下游的通航 条件,提高了航运效率。
美食文化
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美食文化,如火锅、小笼包、烤鱼等,为游客 提供了丰富的美食体验。
三峡的考古发现
古代遗址
三峡地区已经发现多处古代遗址,如旧石器时代的巫山猿人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三星堆遗 址等,为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代墓葬
三峡地区已经发现多处古代墓葬,如西汉时期的永安墓群、南宋时期的云阳张飞庙墓群等 ,为研究三峡地区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展望
01
国际大坝委员会将继续关注三峡工程的发展,为三峡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 借鉴,推动国际大坝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02
国际大坝委员会将积极推广大坝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促进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 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大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03
国际大坝委员会还将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大坝安全的影响,加强大坝安全监测 和维护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大坝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中国岩溶$%&’!"(%’# !))*年+月,-./01023,-/3(3,-4567 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文章编号8#))#9:;#)<!))*=)#9)):)9)*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谢世友#?!袁道先#?王建力#?况明生#<#’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A!’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摘要8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B地形图判读?航片B卫片验证B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C结果表明8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C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D!)))E?完成于老第三纪末A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D#"))E?完成于上新世末A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D#!))E?形成年代为+’:D#’;45F’G’C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A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A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B山间盆地B岩溶台面B河谷盆地B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C关键词8三峡地区A夷平面A剥夷面A形成年代中图分类号8G H+#’"文献标识码8-I引言李四光最早指出中国大陆地势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青藏高原向太平洋沿岸逐级下降形成三个巨大的地形台阶8第一台阶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D""))E A第二台阶为内蒙古J鄂尔多斯J云贵高原?平均海拔#)))D!)))E A第三台阶为中国东部丘陵平原平原的海拔在)D!))E之间?丘陵低山的平均高度不超过#)))E C这三大台阶之间的过渡地带都是地形突变区河床比降大?河流常深切形成峡谷C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顺地势东流入海C当它流经第一个地形陡坡带时形成了金沙江大峡谷A当它流经第二个陡坡带时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C无疑?长江是在切过三峡之后才上下贯通B形成泱泱大河的C因此?三峡地区的地貌发育与演化过程在长江河谷研究中地位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倍受关注?是我国地貌学研究的代表地区之一C夷平面与地文期研究是揭示区域地貌演化过程的重要手段C特别在三峡地区?因隆起带抬升作用?长江及其支流强烈下切地形十分破碎?加之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面冲刷严重?测年材料匮乏?因此前人主要通过地形分析与区域对比的方法对该地区的地貌演化进行研究K#D:L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C但以往的研究受种种条件限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远未取得统一认识K"D;L C本文选择长江与清江间的分水岭地块为主要研究区<图#=?根据野外实地考察B航片卫片判读B地质地貌剖面分析?结合相关沉积分析B洞穴考古及年代学研究结果?着重探讨分布于三峡地区现代河谷之上的夷平面特征及其年代问题CM夷平面分布与特征在三峡地区高位的平坦地面与深切的现代河谷形成明显的地形反差?是地形地貌研究的良好场所C 长江与清江在研究区内自西而东平行流动两江间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C三峡段的水面高程不足#))E?但它与清江间的分水岭高度差可达!)))E以上<图!=C 综合应用上述手段?分析B对比B验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存在三级夷平面?其分布高度分别为#@))D>基金项目8重庆市科委研究项目<!)):9;!";=第一作者简介8谢世友<#H*)9=?男?教授?从事第四纪与自然地理研究C 收稿日期8!))"9#!9!:图!研究点"线位置分布图#砾石与高程据文献$%&’()*+,-./0123)4*516057890)560.48/:2;)<60,+地质地貌剖面位置=>+砾石分布点及其高程=?+考古发掘地=@+重点调查点=A+城镇>B B B C#高夷平面’",>B B D,A B B C#低夷平面’和E B B D,>B B C#剥夷面’F!+!高夷平面主要分布在远离河谷的分水岭地区G构成长江与清江的分水高地F在图>中大山包"王家坪"茅草坝等地G山原形态保存较好G岩溶台面特征明显G地面波状起伏G高差较小#见图?’=当其出露于构造带附近或与非可溶性岩体接触带常发育有深陷的洼地和波立谷G 波立谷的谷底高程多在,@B B D,A B B C之间G如湖北巴东绿葱坡"建始龙潭坪等处都很典型$@&=第三种表现形式是由等高山峰密集排列组成的峰顶面G这主要是原始地面被切割破坏后的残留形态G因此多分布在平坦山原的边缘位置或隆起带的边界地带F该级夷平面可由寒武系"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不同时代的地层组成G它削切不同时代的构造G 在大范围内保持相近的高度G并且与其下的夷平面常呈陡坡过渡F我们与多数学者的看法相同G认为,H B B D>B B B C夷平面是三峡地区的最高山顶夷平面F!+I低夷平面这级夷平面围绕高夷平面分布G范围更广G是隆升山地的主体地面F其组成可以是从寒武纪到侏罗纪各个时代的地层F由于岩性的差异"分布位置的不同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G该级夷平面的地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G并发生变形变位F在连片的灰岩出露地区G地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F台面上的溶丘与洼地之间的相对高差可达B B D@B B C G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F在地面上和溶洞中常有磨圆极高的河流砾石G并发现有浅绿色基性火山岩砾石和紫色安山岩砾石$J&G说明砾石来源于外地G河流长距离搬运G 当时地面应该是完整而连续的F当地面离开高夷平面时G往往变形为平顶的梁状山脊向外延伸G并在多数情况下形成长江一级支流的分水岭F虽然在靠近现代河谷的地方G该级夷平面已被切割成互相分隔的山梁G但早期的地面痕迹尚可辨认F考察中我们在巫山县的望天坪和丰都县的鸡石尖发现了残留的古风化壳和铁盘F根据对堆积物的化学分析和电镜观察G结果具有明显的石灰岩风化壳特征G表明当时三峡地区处于风化壳发育的低地环境#另文介绍’F海拔,>B B D,A B B C这级夷平面不仅削切不同时期的构造与岩层G在广大范围内保持稳定的高度G而且流水作用证据充分G夷平面上铁质风化壳的存在反映已到达准平原发育最后阶段的风化时期F!+K剥夷面低夷平面之下的地面高度变化很大G主要与岩性"构造"流域和距现代河谷的远近有关F由于影响因素众多G其形态特征更是多种多样F长江两岸的大支流可向分水岭高地内部延伸G在顺构造软弱岩层侵蚀的情况下G有时以宽谷形式伸入到夷平面内部G当不同方向的宽谷汇合时形成马鞍状分水岭或宽谷廊道F如长江抱龙河与清江盆家河G长江长滩河支流后河与清江的分水岭都是马鞍状宽谷G 其高程接近,>B B C F长江龙驹河"清江长偏河在向分水岭延伸时G也形成,>B B C左右的地面G清江花天河,@第>A卷第,期谢世友等L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 &’( )* ) $ # + , -./) 0 ) $ 1 , 0 2 # + 0 1 ) 3 # * ( 4 5 ( / 6 ( ( -7, -$ / 8 ( , -.9# -$1# : ( 1& >中国岩溶& D D @年图!茅草坝夷平面分布图"#$%&’#()*#+,)#-.-/012.2)#-./32),*3(#.42-52-+22*326%78999:;8%6<99=8999:;&%6>99=6<99:;?%@6>99:;>%落水洞;A%洼地北岸也形成高度相近的宽谷B在利川盆地C由于远离长江与清江干流C灰岩地面在低夷平面的基础上向下以溶蚀作用为主C形成了目前海拔6699:左右的溶盆景观B其地表流水虽已归入清江水系C但却是通过腾龙洞以溶洞续接C并未改变利川盆地外围的岩溶台面形态B同样是由三叠纪嘉陵江灰岩组成的地面C在奉节县兴隆区境内C因距长江较近C地面已被大支流切过C 地表表现为峰丛与洼地的组合形态C溶斗D落水洞D塌陷坑等漏陷地貌星罗棋布并有众多盲谷发育C地面起伏很大C地表十分破碎C与利川溶盆景观形成鲜明对比B在巫山县海拔E&9:的大庙一带C早年北东向的古宽谷地形保存完整F A G C在宽谷边缘的溶洞中发现了著名的H巫山猿人I F69G B在秭归盆地C该级夷平面表现为向盆地中心倾斜的红盆地形B而沿长江河谷C在云阳D奉节之间C该级夷平面则表现为向长江倾斜的连续地面C具有河谷盆地的特点B总之C E99=6899:这级夷平面C可以岩溶盆地D 山间盆地D岩溶台面D河谷盆地D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C各地面的高度不一致C有各自的局部侵蚀基面B反映当时地面夷平程度较低C尚未形成统一的水文网B根据’2J#(侵蚀循环理论C这是壮年期的地貌特征B因此C可用H剥夷面I概称之C以区别于前述的两级夷平面B K夷平面形成年代探讨K%L高夷平面形成年代高夷平面形成年代目前还只能用相关沉积和构造事件来推断其形成年代B在三峡地区内部及周边地带普遍沉积早第三纪红层B黔江正阳盆地与来凤盆地是隆起带内部的山间断陷盆地B该红层表现为一套从山麓相逐渐过渡为河湖相最后是广泛的湖相沉积C是一套从褶皱后的强烈侵蚀开始C逐渐剥蚀夷平的堆积C一般视其为当地最高山顶夷平面的相关沉积F66G B在峡东地区C该套地层在岩相上也表现为由粗到细的变化C其内部为整合接触C但与上第三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B在长江南岸的仙女山盆地中C该套地层的分布高度已超过6>99:C 考虑到后期蚀低和堆积时两旁山地一定高于盆地C认其为高夷平面相关沉积是可信的B最近C张峰等应用裂变径迹方法测定仙女山红层F68G C其形成时代为8>M&6N8%E42O%P%B因此C这套地层结束于老第纪末是毫无问题的B向西C高夷平面在川东华蓥山一带C表现为海拔6>99=6A99:的峰顶面B夷平面削切由四川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地C因此其形成时代当是四川运动发生以后B四川运动的发生时间C确定为相当于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F66G B因此C可推断其完成年代在喜马拉雅运动Q Q幕之前的渐新世末或中新世初B&第8>卷第6期谢世友等R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向东!高夷平面受大地构造背景控制!变形较快"江汉盆地西部上第三系掇刀石组与广华寺组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不整合面所代表的褶皱运动为喜马拉雅第##幕!三峡地区最高山顶夷平面因此次运动而解体破坏$%&’"根据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鄂西期夷平面完成于喜马拉雅运动第##幕发生之前的老第三纪末!时代晚于()*+,-.-"/-/低夷平面形成年代显然!低夷平面开始发育的时间是高夷平面被解体后的新第三纪早期"在江汉盆地的外围区域和平原内部!上第三系都是一套连续沉积!没有间断!是一个独立的大韵律层"根据相关沉积理论!沉降区这套地层可视为低地面从隆升到夷平的相关沉积"从地形变化上看!低夷平面延伸至黄陵背斜的南翼和东翼后迅速降低并削切第三纪地层!形成缓起伏的红层丘陵!而又为早更新世砾石层所覆盖$%0’"因此!低夷平面是在红层沉积之后的晚第三纪时形成的"从气候学特点看!江汉盆地的上第三系所含孢粉以被子植物为主1胡桃2栎2栗2桦2榆3!含裸子植物!以具气囊的松柏类为主!蕨类中有大量水生的水龙骨孢!总体上孢粉组合反映为温暖针1落3叶2阔叶混交林类型!应为湿润的暖温带气候环境$%)’"而低夷平面上溶丘高大2洼地深陷2坡立谷发育2干谷盲谷众多!这些现象也都反映了夷平面发育时比较暖湿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明显不同于江汉和四川两盆地早第三纪膏盐沉积所反映的干燥气候!而与晚第三纪地层记录相对应"因在鸡石尖2望天坪首次发现了红色风化壳及铁盘!它们与江汉盆地中的铁质壳和四川盆地中的古风化壳同是低夷平面的产物!而红色风化壳被认为是夷平面发育到最后阶段的产物$%4’!所以低夷平面的截止年代当是红色风化壳发育的终止时期"红色风化壳是江汉盆地划分第三纪与第四纪的岩性标志!其上覆地层的古地磁位于高斯正向期马莫斯负极性事件前后1上下3!距今年龄&556&05万年左右$%7’!而覆盖于四川盆地古风化壳之上大邑砾岩的底部年龄为&-&5 *+,-.-$%8’"我们对望天坪风化壳上覆土状堆积物的石英砂9:;测年!结果为(-&7*+,-.-"同时!我们还对建始盆地西侧砾岩层的胶结物进行9:;测年!结果为&-%*+,-.-"虽然建始盆地的高程仅455<左右!但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可反映山地的构造抬升事件"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低夷平面肇始于晚第三纪初的喜马拉雅##幕构造运动!截止于&-56&-0*+,-.-前后的构造事件1相当于喜马拉雅###幕3!而两构造事件之间的平静时期形成了该级夷平面"/-=剥夷面形成年代剥夷面是在低夷平面被喜山运动###幕破坏之后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因此它的下限时间为&-56&-0*+,-.-!这是毫无疑问的"其上限时间!即855<剥夷面的形成年代可以通过巫山猿人洞的实测年龄加以确定"猿人洞位于巫山县海拔8&5<大庙盆地的古大溪河岸边!其北面就是深切的现代长江峡谷"古环境研究表明!当时大庙一带为低地的宽谷或湖泊沼泽汇水环境!相当于周边山地的侵蚀基面$%>’"?巫山人@化石的实测年龄为%-856(-50*+,-.-$(56(%’!可作为剥夷面发育的上限时间"之后!长江进入以深切峡谷为特点的河谷发育时期"=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A1%3三峡地区现代河谷之上层状地形明显!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1(3高夷平面主要分布在长江与清江的分水岭地区!远离现代河谷!地面较平坦完整B低夷平面主要构成长江一级支流的分水岭高地!多受流水和岩溶作用改造!完整性差!地面起伏较大B剥夷面的地貌形式多样!表明当时地面尚未夷平!循环演化因回春中断"1&3深切峡谷的发育时间!应在剥夷面形成之后"参考文献$%’叶良辅!谢家萍-杨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发育史$C’-地质汇报!%>()!第七号A77D78-$(’丁锦惠-鄂西高原地文期辨析$C’-中国岩溶!%>87!41&3A())6 (4(-$&’,+E F G H E!I-,-!%>&)-J K L M K N O P Q E+M K P R K P O S G E N G T S K L U+V Q S W L $C’-*L<-I L G X-:H E Y-Z K P V+!:L E-[!%0A%(D%0-$0’沈玉昌-长江上游河流地貌$*’-北京A科学出版社!%>4)-$)’刘兴诗-四川盆地的第四系$*’-成都A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8&-$4’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C’-南京大学学报1自然科学3!%>88!01&3A044D07(-$7’沈继方!王增银!王良忱!等-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C’-中国岩溶!%>>&!%(1%3A%D>-0中国岩溶(554年!"#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地球科学$’(()$*+,-./-0(1---%!(#杨联康%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地理学报$’((’$-2,0./030103-%!’+#黄万波$方其仁%巫山猿人遗址!4#%北京/海洋出版社$’((’%!’’#郭正吾$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4#%北京/地质出版社$’((2%!’*#张峰$林文祝$周继颐%裂变径迹研究仙女山断裂带断裂时期!&#%科学通报$’(("$-0,*0./*))-1*))2%!’0#甘昭国$梁恩宇%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期对油气聚集的控制!&#%天然气工业$’(""$",-./*21*(%!’-#戴广秀$殷正宙%对鄂西中生代后期至今地质史的意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鄢正武%江汉平原北部边缘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5#%中国地质大学学位论文集,一.!6#%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盖勒恃&%7%著$黄秉维译%新观点下的夷平面8梯级山地8单斜山!&#%地理学报$’(2+$*2,*.%!’3#康悦林%江汉平原第四纪地质划分与古气候分期!&#%湖北地质$’("3$’,’.%!’"#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4#%北京/海洋出版社$’((2%!’(#郑绍华%四川贵州地区第四纪啮齿动物!4#%北京/科学出版社$’((0%!*+#刘椿$金增信$朱日祥%中国最早人类化石地层年龄的测定!&#%第四纪研究$’((’$’’,0./**’1**"%!*’#9:;<=>%?%@A ;B %C ;D B E9F G F;<H;I I F J K ;A @H;D A K L ;J A I L D F G5I K ;!&#%M ;A :D @$’(()$03",’2./*3)13"%N O P Q R S P TU NQ V PW X O Y O Q Z U Y T R S N O [PZ Y Q V PT R S S U R Y \Z Y ]O S P OU NQ V PQ V S P P]U S ]P TU N^O Y ]Q _P‘a Cb c K d E F :’$*$e f 5M g ;F d h K ;<’$>5M i &K ;<d B K ’$j f 5M i 4K <=d I c @<=’,’%k l m n n o n pq r s n t u l r s v w x y z u n x {r x |}o k l z r x l r s $k n t |m ~r s |!x z y r u s z |"$#m n x $%z x $-++3’)$#m z x }&*%’r "(})n u }|n u "n p|m r *m u r r+n u $r s q r s r u y n z u q r $z n x ,s w l n d w x y z u n x {r x |,-z x z s |u "n pw .t l }|z n x .$k n t |m ~r s |!x z y r u s z |"$#m n x $%z x $-++3’)$#m z x }.O /012341/5E 6;EF L K <A @D 7D @A ;A K F <F L B ;D =@d I J ;B @A F 7F =D ;7c K J G ;7I ;<HI ;A @B B K A @K G ;=@I $L K @B HK <8@I A K =;A K F <$=@F G F D 7c K J G ;77K <=A FA E 7K J ;B D @=K F <I $;<;B E I K <=A c @A F 7F =D ;7c K J I :D L ;J @L @;A :D @I ;<HJ c D F <F B F =K J ;B I A :H E $A c @A F 7F =D ;7c K J I :D L ;J @I I :D D F :<H K <=A c @e ;<=A 9@i F D =@I ,A c @:c D @@i F D =@I .6@D @;<;B E 9@H %:6F 7B ;<;A K F <I :D L ;J @I;<HF <@7@H K G @<A K <A c @I A :H E;D @;6@D @L F :<H %:c @c K =c @D 7B ;<;A K F <I :D L ;J @$’3++G A F *+++G ;;F 8@I @;B @8@B $6;I L F D G @HK <A c @B ;A @I A 7@D K F HF L C ;D B E :@D A K ;D E %:c @B F 6@D 7B ;<;A K F <I :D L ;J @$’*++G A F’)++G ;;F 8@I @;B @8@B $6;I L F D G @HK <A c @<;A @?B K F J @<@%:c @7@H K G @<A 6;I L F D G @HL D F G 0%+=0%-4;5%?%A F ’%"=*%+-4;5%?%%:c @D @;L A @D A c @G F H @D <D K 8@D I E I A @G F L e ;<=A 9@6;I I A ;;B @;<H ;@=;<K A I K <J K I K F <A FL F D G A c @7D @I @<A J c ;<<@B I I E I A @G %>?@A B 2C 0/e ;<=A 9@i F D =@I &?B ;<;A K F <I :D L ;J @&?@H K G @<A &7F D G @H;=@)-第*)卷第’期谢世友等/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作者:谢世友, 袁道先, 王建力, 况明生, XIE Shi-you, YUAN Dao-xian, WANG Jian-li , KUANG Ming-sheng作者单位:谢世友,XIE Shi-you(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袁道先,王建力,况明生,YUAN Dao-xian,WANG Jian-li,KUANG Ming-sheng(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刊名:中国岩溶英文刊名:CARSOLOGICA SINICA年,卷(期):2006,25(1)被引用次数:2次1.叶良辅.谢家萍杨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发育史 19252.丁锦惠鄂西高原地文期辨析 1987(03)3.Barbour G B The physigraphic history of the Yangtze 19354.沈玉昌长江上游河流地貌 19655.刘兴诗四川盆地的第四系 19836.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1988(03)7.沈继方.王增银.王良忱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1993(01)8.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 1995(04)9.杨联康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1(03)10.黄万波.方其仁巫山猿人遗址 199111.郭正吾.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 199612.张峰.林文祝.周继颐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仙女山断裂带断裂时期 1998(23)13.甘昭国.梁恩宇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期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1988(04)14.戴广秀.殷正宙对鄂西中生代后期至今地质史的意见 1958(01)15.鄢正武江汉平原北部边缘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 198816.盖勒恃J F.黄秉维新观点下的夷平面-梯级山地-单斜山 1960(02)17.康悦林江汉平原第四纪地质划分与古气候分期 1987(01)18.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 199619.郑绍华四川贵州地区第四纪啮齿动物 199320.刘椿.金增信.朱日祥中国最早人类化石地层年龄的测定[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1991(03)21.Huang W P Early Homo and associated artifacts from Asia 1995(16)1.学位论文屈波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研究2005本文通过对长江三峡层状地貌的研究,较详尽的记述了三峡层状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根据地貌发育特征分析了三峡贯通的时代与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