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合集下载

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

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篇一: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

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

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

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

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

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

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

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

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

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

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一、框架结构:GB50011-2010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 或层高2 倍时,宜设置混凝土;墙高超过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3.4 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

有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距宜不大于20 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

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宜为rTR 5 ,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

竖向钢筋与或其挑出部分的或预留,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lOd (d 为)。

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封缝。

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 的单筋混凝土柱;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等级不小于C20 。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

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柱配筋规范要求

柱配筋规范要求

箍筋加密区长度 3、对柱根区段,取基础顶面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 4、对牛腿区段,取牛腿全高;
《砼规》 P179,11.5.2
5、对柱间支撑与柱连接的节点和柱位移受约束的部位,取节点上、下各300mm。
箍筋加密区箍筋 间距
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最大间距为100mm;箍筋的直径应符合附表4的规定。
铰接排架柱
2、对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柱,其箍筋加密区的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0.8%、0.6%、
箍筋体积配筋率 0.4%和0.4%。 3、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增加0.02采用,且体积配筋率不应小
《砼规》 P177,11.4.17

于1.5%。
4、当剪跨比不大于2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1.2%;9度设防 烈度一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1.5%。
定;
《砼规》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款2的规定; P175,11.4.12
框架柱、 框支柱
4、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的直径不 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箍筋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四级抗震等级框 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砼规》 P176,11.4.13
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
箍筋加密区长度
者;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底层柱根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 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修订稿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修订稿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11.4.12-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说明:依表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9.5.1(%)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第11.4.1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9.5.1 率(%)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抗震规范规定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框架柱是建筑物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构件之一,其结构设计和配筋要满足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在承受荷载和抗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

下面是框架柱构造配筋需要满足的一些规范要求:1.柱截面的选择:柱截面的选择需要考虑到荷载大小、柱高度、柱间距等因素。

一般来说,柱的截面尺寸要足够大以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2.配筋率的确定:配筋率是柱截面中钢筋截面面积与柱截面面积之比,可以衡量柱受力的能力。

根据规范的要求,柱的配筋率一般不得小于0.01、为了保证柱的抗震性能,柱的配筋率一般较高,一般在0.02至0.08之间。

3.钢筋的布置:钢筋的布置应合理、紧凑,以保证柱的受力性能。

钢筋的布置要考虑受力方向和大小,以及抗震性能等因素。

一般来说,柱的钢筋应按照规范要求分布在四周,且纵向钢筋应尽量均匀分布。

4.构件间的连接:柱与其他构件的连接要牢固可靠,以确保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螺栓连接、预埋钢筋等。

5.钢筋的直径和间距:根据不同的荷载和受力情况,柱中的钢筋直径和间距要满足规范的要求。

一般来说,柱顶部和底部的钢筋直径要较大,以增强柱的承载能力。

6.端部处理:柱端部的处理对于柱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柱端部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加粗、加密钢筋、设置加固片等措施,以提高柱的抗震性能。

7.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了保护钢筋不受腐蚀和损坏,柱外部应设置一定的混凝土保护层。

保护层的厚度根据规范的要求,一般不得小于柱的最大粗径钢筋直径的2倍。

总之,框架柱的构造配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在承受荷载和抗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

这些规范要求包括柱截面选择、配筋率确定、钢筋布置、构件连接、钢筋直径和间距、端部处理以及保护层厚度等。

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框架柱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框架柱构造要求

框架柱构造要求

框架柱构造要求框架柱构造要求6.4.1 柱截⾯尺⼨宜符合下列规定,1 矩形截⾯柱的边长,⾮抗震设计时不宜⼩于250mm,抗震设计时,四级不宜⼩于300mm,⼀、⼆、三级时不宜⼩于400mm;圆柱直径,⾮抗震和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于350mm,⼀、⼆、三级时不宜⼩于450mm。

2 柱剪跨⽐宜⼤于2。

3 柱截⾯⾼宽⽐不宜⼤于3。

6.4.2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柱轴压⽐不宜超过表6.4.2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的⾼层建筑,其轴压⽐限值应适当减⼩。

注:1 轴压⽐指柱考虑地震作⽤组合的轴压⼒设计值与柱全截⾯⾯积和混凝⼟轴⼼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值;2 表内数值适⽤于混凝⼟强度等级不⾼于C60的柱。

当混凝⼟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限值应⽐表中数值降低0.05;当混凝⼟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限值应⽐表中数值降低0.10;3 表内数值适⽤于剪跨⽐⼤于2的柱;剪跨⽐不⼤于2但不⼩于1.5的柱,其轴压⽐限值应⽐表中数值减⼩0.05;剪跨⽐⼩于1.5的柱,其轴压⽐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4 当沿柱全⾼采⽤并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于100mm、肢距不⼤于200mm、直径不⼩于12mm,或当沿柱全⾼采⽤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不⼤于100mm、肢距不⼤于200mm、直径不⼩于12mm,或当沿柱全⾼采⽤连续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于80mm,肢距不⼤于200mm、直径不⼩于10mm时,轴压⽐限值可增加0.10;5 当柱截⾯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截⾯⾯积不⼩于柱截⾯⾯积的0.8%时,柱轴压⽐限值可增加0.050当本项措施与注4的措施共同采⽤时,柱轴压⽐限值可⽐表中数值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增加0.10的要求确定;6 调整后的柱轴压⽐限值不应⼤于1.05。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于表6.4.311的规定值,且柱截⾯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的⾼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

框架柱的箍筋设置要求

框架柱的箍筋设置要求
框架柱的箍筋设置要求
框架柱的箍筋设置是为了增加柱子的抗震能力和抗弯能力,以提高柱子的整体稳定性。以下 是框架柱箍筋设置的一些要求:
1. 箍筋间距:箍筋的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确定。一般来说,箍筋的间距应 不大于柱子的最小尺寸或规范规定的最大间距。通常,箍筋的间距在100mm到200mm之间。
2. 箍筋截面积:箍筋的截面积应根据柱子的尺寸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和确定。一般来说, 箍筋的截面积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筋率要求,以保证柱子的抗震能力和抗弯能力。
框架柱的箍筋设置要求
3. 箍筋的弯曲和连接:箍筋应采用弯曲成环状或连接成环状的形式,以确保箍筋能够紧密 地包裹住柱子。箍筋的连接点应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或扣件连接,以确保箍筋的稳 固性。
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框架柱箍筋的设置,以确保柱子具有足够的抗震 能力和抗弯能力。在实际施工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以确保箍筋的质量 长度是指箍筋在柱子中的有效埋置长度。埋置长度应根据 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确定,一般来说,箍筋的埋置长度应不小于柱子的最小尺寸或规范 规定的最小埋置长度。
框架柱的箍筋设置要求
5. 箍筋的保护层:箍筋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保护层,以防止箍筋锈蚀和损坏。保护层的厚 度应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确定,一般来说,箍筋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规范规定的 最小保护层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
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
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1
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
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
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0.8%的要求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
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
表9.5.1
率(%)
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
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
第11.4.1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

抗震规范规定
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六、柱纵筋间距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1条)
第10.3.1条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抗震设计规范
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七、框架柱箍筋最小直径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3.8-2条)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7-2采用。

2 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9 柱的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2-4条)
第10.3.2条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
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6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

八、框架柱箍筋肢距最大间距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3.5条)同时满足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的要求
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4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6.3.10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

九、框架柱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3.8-2条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6.4.3-2条)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
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采用;
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级时尚不应大于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

1.三级框架柱加密区间距= 100满足150mm和8倍纵筋直径
注:三级框架柱根处箍筋加密区间距不应小于100,
十、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10条,6.3.13条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4条)
三、四级框架(中、边)柱箍筋非加密区间距满足15倍纵筋直径
十一、框架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12条,6.3.14条 )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为什么控制柱中纵筋的配筋率,要求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
轴心受压构件在加载后荷载维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混凝土徐变,则随着荷载作用时间的增加,混凝土的压应力逐渐变小,钢筋的压力逐渐变大,一开始变化较快,经过一定时间后趋于稳定。

在荷载突然卸载时,构件回弹,由于混凝土徐变变形的大部分不可恢复,故当荷载为零时,会使柱中钢筋受压而混凝土受拉;若柱的配筋率过大,还可能将混凝土拉裂,若柱中纵筋和混凝土之间有很强粘应力时,则能同时产生纵向裂缝,这种裂缝更为危险。

这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故要控制柱中纵筋的配筋率,要求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