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新规配筋率汇总

新规配筋率汇总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配筋率汇总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最小配筋率:0.2和45ft /fy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 采用0.15和45ft/fy较大值;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ρmax=ξb*α1*fc/fy=0.550*1.0*14.3/300=0.0262=2.62%抗震梁、板纵筋(%):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S 底/AS顶≥0.5(0.3)梁内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85ft /fy梁内箍筋(%):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t /fy,受扭时28ft/fy抗震,一级30ft /fy,二级28ft/fy,三四级26ft/fy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9.3.1抗震柱纵筋(%):注:1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0.1和0.05,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不宜大于1.2%柱内箍筋(%):C35 : 16.7 N/mm2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 ≥λvfc/fyv)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注意条文说明第388页)剪力墙(%):抗震: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梁中配筋要求:柱中配筋要求:-2墙中配筋要求:分项系数1.2梁配箍率(梁箍筋配筋率板配筋率的计算:(1米板宽配筋面积: As=As1*1000/s)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

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梁板柱最小配筋率、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3.1.1全截面纵向钢筋配筋不宜大于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9.4.3.1)1、框架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角钢筋可重复计算)2、框架柱全截面最小配筋率:注: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除特一级外,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2 当使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除特一级外,表中的数值应允许减少0.1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表9.5.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小受拉构件的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照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小受拉构件的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b f'-b)h f'后的面积计算。
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9.5.2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10.1.9现浇板温度钢筋最小配筋率:板的上下表面,沿板的纵、横两个方向的钢筋率均不宜小于0.1% 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10.5.9剪力墙水平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10.3.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配筋率说明

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柱类型
一级
抗震等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
级
二
级
三、四 级
0.54 0.44 0.37
0.44 0.37 0.31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 柱
受弯、偏心、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
钢筋强度等 级
1
率
混凝土标号
C 30
45ft/fy= 0.31%
MAX(0.2,45ft/fy)= 0.31%
配筋率
受压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全部纵向钢筋
0.6
钢筋强度等级
一侧纵向钢筋
0.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注: 受压钢筋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
1.2
1.0
0.9
0.8
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
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大0.1。
钢筋配筋详细表

320
340
HRB400
0.20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C30 ft=1.43
HPB235
0.306%
275
306
337
367
398
428
459
490
520
HRB335
0.215%
194
215
237
258
280
301
323
344
366
HRB400
0.20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C35 ft=1.57
HPB235
0.336%
302
336
370
403
437
470
504
538
571
HRB335
0.236%
212
236
260
283
307
330
354
378
401
HRB400
0.20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982
873
785
1616
1508
1414
1257
1131
2199
2053
1924
1710
1539
2872
2681
2513
2234
2011
3635
3393
板、柱、梁配筋率

板0.4%一0.8%,矩形粱0.6%~1.5%,T形梁0.9%一1.8%,如取其平均值.则板为0.6%,矩形梁为1.05%,T形粱为1.35%一般情况下,粱板的配筋率应尽可能用其经济配筋率的平均值、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如愿以偿、故经济配筋率的核心范围,建义扳取0.5%~0.7%,矩形粱取0.85%~1.25%,T形粱取1.1%~1.6%。
为了不使截面配筋过于拥挤,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0.05。
对于仓库、贮仓、料斗等贮料荷载经常占总荷载较大部分的结构物,若柱中纵向配筋率过大,在长期贮料突然卸载时,会使柱中混凝土出现拉应力甚至开裂。
若柱中的纵筋和混凝土之间有很强的黏结应力时,则能同时产生纵向裂缝,这种裂缝更为危险。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要控制柱的配筋率,对于筒仓柱的全部配筋率不应大于0.02。
从经济和施工方面来考虑,一般常用的配筋率范围为0.005~0.02。
常用框架结构设计板、梁、柱的经济取值一、单向板肋梁楼板。
1、主梁:经济跨度一般为6~9米,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14~1/8,宽度为梁高的1/3~1/2;2、次梁:经济跨度(即主梁的间距)一般为4~7米,截面高度为次梁跨度的1/28~1/12,宽度为梁高的1/3~1/2。
3、板:经济跨度(即次梁的间距)一般为1.8~3.0米,板厚不小于其跨度的1/40,一般为70~100㎜。
二、井字梁楼板(正交式或斜交式)。
井字梁楼板梁的跨度可达30米,板的跨度一般为3米左右。
三、经济配筋率:1:板:0.4%一0.8%,如取其平均值.则板为0.6%;2:矩形粱:0.6%~1.5%,矩形梁平均值为1.05%,T形梁0.9%一1.8%,T形粱平均值为1.35%。
一般情况下,粱板的配筋率应尽可能用其经济配筋率的平均值、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可能都如愿以偿、故经济配筋率的核心范围,建义扳取0.5%~0.7%,矩形粱取0.85%~1.25%,T形粱取1.1%~1.6%。
新规配筋率汇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配筋率汇总非抗震梁、板纵筋(%):《混规》8.5.1最小配筋率: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如梁C30HRB335为0.215;板C30HPB300为0.238。
(《混凝土》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ρmin,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 2,板类受弯构件(不包括悬臂板)的受拉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时,ρmin采用0.15和45f t/f y较大值;3,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底板为0.15最大配筋率:根据界限受压区高度算得,如C30HRB335为2.62;ρmax=ξb*α1*f c/f y=0.550*1.0*14.3/300=0.0262=2.62%抗震梁、板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注:1,表中C30,小括号内数值:HRB335,中扩号: HRB400,大扩号: HRB500 2,框架梁端截面底部和顶部纵筋截面积比值,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下部纵筋不宜过少);A S底/A S顶≥0.5(0.3)最大配筋率:2.5%,《混凝土》梁内受扭纵筋(%):最小配筋率:85f t/f y,C30HRB335为0.404。
(《混凝土》梁内箍筋(%):最小配箍率:非抗震24f t/f y,受扭时28f t/f y,C30HPB300分别为0.127和0.148。
(《混凝土》9.2.9,抗震,一级30f t/f y,二级28f t/f y,三四级26f t/f y(《混凝土》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非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一侧0.2;全部0.6。
《混凝土》最大配筋率:不宜5%,不应6%,《混凝土》9.3.1抗震柱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注:2,采用335MPa、400MPa时可增加0.1和0.05,采用C60以上时,增大0.13,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增加0.1;()最大配筋率:5%,《混凝土》、《抗规》,每侧不宜大于1.2%柱内箍筋(%):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率(%):(《混凝土》: 16.7 N/mm2注:1,表中数值按C30混凝土HPB300箍筋算得(ρV≥λv fc/fyv) 2,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框支柱时、剪跨比小于2时见规范《混凝土》剪力墙(%):非抗震:0.2 (《混凝土》抗震:一、二、三级0.25;四级0.2;框-剪0.25;部分框支0.3 (《混凝土》梁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抗震》箍筋:《混凝土》;;《抗震》柱中配筋要求:纵筋:《混凝土》9.3.1;;《抗震》柱中箍筋:《混凝土》9.3.2;;《抗震》《抗规》轴压比:《混凝土》《抗规》6.3.6墙中配筋要求:水平、竖向分布筋:《混凝土》;《抗震》;框架抗震墙墙轴压比:《抗规》6.4.5 《混规》轴压比限值:《混规》《抗规》柱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混凝土》《混凝土》墙配筋率的计算(《混凝土》配箍率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梁板最小配筋率以及梁配筋率实例和柱子轴压比

框架柱轴压比建筑结构设计术语。
它的规范定义如下:轴压比的定义为柱的轴向压力与理论抗压强度的比值。
公式是N/(fc*A)。
N为柱的轴压力,fc为砼抗压强度设计值,A为柱的截面面积。
轴压比一般在0.6至0.95之间。
通俗一点说,就是柱子可能受的力大小和柱子最大能承受的力的比值。
相当于安全系数的倒数。
轴压比越大,越不安全,抗震能力越差。
同时也越省材料,节省造价。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01)中6.3.7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中11.4.16都对柱轴压比规定了限制,限制轴压比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的延性。
轴压比越大,柱的延性就越差,在地震作用下柱的破坏呈脆性。
简单地说,柱轴压比越大,配筋也相应会很大。
往往柱轴压比接近规范限值,虽说没超过规范限值,但钢筋会很大,不如将柱子再加大一级,一般50mm为一级。
轴压比很小,说明柱截面大了,在没有其它要求情况下,可以减少柱截面。
一般在抗震设计中,要控制轴压比的上限,也就是要控制柱的轴力不能太大,过大的话要通过加大柱的面积来减小轴压比以满足规范限值。
轴压比是抗震概念设计的一项指标。
它不是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的,而是通过试验及实际地震破坏情况,发现轴压比低的柱子延性比较好,地震的破坏程度远小于轴压比高的柱子。
因此规范设置了轴压比上限,以保证柱子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梁的配筋率怎么计算:二:梁截面为250X650,上部配筋为2根18,下部为3根16,另外还有4根12的构造筋,箍筋为8@100/200。
上部配筋【4+(0.4-保护层厚度+15D)*2】*3下部【(4+(0.4-保护层+12D)*2】*3构造筋同下部钢筋箍筋单长(0.25+0.5)*2-8*保护层+2*11.9d+8d根数(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间距—1)加密区长度为0.5h=0.5*0.5(h为梁高)就是这样。
老预算员们总结出来的,现在都用这种方法,2楼那种太麻烦了,分一定要给我哦,我把师傅真传的都给你了。
【经典】梁、板、柱配筋规范要求

3、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4、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 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5、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 积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6、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一边 布置的纵向钢筋。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0.40和80ft/fy中的较大者 0.30和65ft/fy中的较大者 0.25和55ft/fy中的较大者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0.30和65ft/fy中的较大者 0.25和55ft/fy中的较大者 0.20和45ft/fy中的较大者
抗震等 级
加密区长度 (mm)
箍筋最大间距 (mm)
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砼梁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弯起角宜取45 行于梁轴线方向的锚固长度,且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 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1、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 h=150mm~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l0/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l0为跨度 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梁附表2 梁高h
150<h≤300 300<h≤500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V>0.7ftbh0+0.05Npo时 150 2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构造钢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全部纵向钢筋 0.6 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注: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第9.5.3条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 u≥Mcr (9.5.3) 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计算。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6第10.1.6条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
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l0的四分之一(图10.1.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7第10.1.7条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
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2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8第10.1.8条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负筋和分布钢筋配筋探讨(姜学诗)通过本论文可更直观的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10.1.6条、第10.1.7条、第10.1.8条”论文节选:对“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不论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是否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钢筋,一律将受力钢筋面积除3 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2)当受力钢筋的强度等级高于构造钢筋时,将受力钢筋的面积换算成与构造钢筋强度等级相同的钢筋的面积,然后除以3 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
显然,后一种构造钢筋的配筋方法较合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9第10.1.9条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10.1.11第10.1.11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h>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尚宜沿板厚度方向间距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4.9当筏板变厚度时,尚应验算变厚度外筏板的受剪承载力。
当筏板的厚度大于2000mm时,宜在板厚中间部位设置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300mm 的双向钢筋网.。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4.11第8.4.11条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计算的梁板式筏基,其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分析,边跨跨中弯矩以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乘以1.2的系数。
梁板式筏基的底板和基础梁的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的底部钢筋尚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其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4.12平板式筏基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底部钢筋应有1/2-1/3贯通全跨,且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顶部钢筋应按计算配筋全部连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8.2.2第8.2.2条扩展基础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3.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钢筋的面积应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10。
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地基规范的专家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解释了扩展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12.2.412.2.4 筏形基础的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宜为200~300mm,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
采用双向钢筋网片配置在板的顶面和底面。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12.3.612.3.6当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在竖向和水平方向皆较均匀,且上部结构为平立面布置较规则的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时,箱形基础的顶、底板可仅考虑局部弯曲计算。
计算时底板反力应扣除板的自重及其上面层和填土的自重,顶板荷载按实际考虑。
整体弯曲的影响可在构造上加以考虑。
箱形基础的顶板和底板钢筋配置除符合计算要求外,纵横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1/3至1/2的钢筋连通,且连通钢筋的配筋率分别不小于0.15%(纵向)、0.10%(横向),跨中钢筋按实际需要的配筋全部连通。
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采用搭接接头时,搭接长度应按受拉钢筋考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146.1.14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第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4.5.54.5.5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4.8.54.8.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建筑结构构造规定及图例2003年版关于钢筋配筋率的详细表格建筑结构构造规定及图例2003年版关于受力钢筋、分布钢筋、构造钢筋的详细表格经济配筋率受力钢筋分布钢筋楼面板上孔洞加固配筋屋面板上孔洞边加固配筋板上小型设备基础悬臂板的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