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中国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国学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一、国学学习的重要性1.1 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学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国学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品德,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1.2 深入解读经典国学研究中心着重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礼记》等等。

这些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深入学习和解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从而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1.3 提高人文素养国学学习培养了人们的人文素养。

国学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情味道,通过研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和谐的社会互动。

1.4 培养文化自信国学学习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我们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国学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推广,也能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二、国学学习的价值2.1 培养良好人格国学学习能够培养良好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忠诚、宽厚、正直、谦虚、勤奋的人。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接受文化的洗礼,从而塑造我们良好的人格品质。

2.2 增强思辨能力国学学习有助于增强思辨能力。

国学强调读、思、说、行四个步骤,通过读书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种思辨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业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国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国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国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中国传统国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中国传统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和文化内涵。

在当代社会,这些传统国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中国传统国学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国学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在当代社会,这种注重个体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想,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中国传统国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当代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中国传统国学思想的当代实践中国传统国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启示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挥其作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和传承中国传统国学思想。

首先,要注重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国学思想,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其次,要注重实践践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实践中国传统国学思想,尊重长辈、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传统价值观念,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再次,要注重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国学思想是一个活的传统,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国学思想的当代挑战中国传统国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怎样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国学思想,如何使传统国学思想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等。

首先,传统国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何使传统国学思想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当代社会的一部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一、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性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国学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国学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国学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国学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还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国学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教导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原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修养,培养人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国学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国学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在教育中融入国学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国学传统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国学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国学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国学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士来了解和学习,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

五、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在当代社会,国学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国学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需要更加积极地去传承和弘扬。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国学传统文化也有更多的机遇和空间,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六、结语总之,国学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国学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解读国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解读国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解读国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一、国学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国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国学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还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智慧启示。

二、国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国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国学所强调的“仁爱”、“中庸”、“和谐”等理念,对我们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只有通过学习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三、国学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道德伦理。

在当代社会,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同时,国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四、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国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智慧。

在当代社会,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国学的传承和发展,共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的十个方面:一、道德修养:国学经典强调道德修养,提倡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沦丧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二、家庭伦理:国学经典强调家庭伦理,重视亲情、孝道和家庭和谐。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缺失等问题提供了借鉴和解决之道。

三、社会和谐:国学经典讲究和谐,提倡“和而不同”的观念。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教育理念:国学经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领导才能:国学经典提倡仁政,注重领导者的品德和能力。

对于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文化自信: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弘扬国学经典有助于强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七、智慧传承: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精华,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审美情趣:国学经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九、人际关系:国学经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礼仪和人情世故。

这对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十、心灵寄托:国学经典中蕴含了深厚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理,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体现在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和谐、教育理念、领导才能、文化自信、智慧传承、审美情趣、人际关系和心灵寄托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弘扬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探索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探索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

探索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价值一、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古代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学艺术,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索古代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二、古代国学经典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古代国学经典中的许多思想和观念,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比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古代国学经典强调的孝道、仁爱、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念,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支持和指导。

三、古代国学经典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古代国学经典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国学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通过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代国学经典,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古代国学经典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古代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对当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古代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古代国学经典中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也可以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五、结语古代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深入探索古代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和指导。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古代国学经典,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

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一、国学传统的历史渊源国学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国学一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国学传统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涵盖了诗词、书画、礼仪、音乐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学传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国学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国学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国学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保持和传承国学传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其次,国学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

再次,国学传统强调礼仪、道德、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觉悟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国学传统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同时,国学传统也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独特的智慧和启示,引领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国学传统,传承国学精神,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四、国学传统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学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走向世界。

我们应该注重国学传统的创新和发展,挖掘国学传统中的宝贵资源,推动国学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这样,国学传统才能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国学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传承和弘扬国学传统,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更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国学传统,弘扬国学精神,让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二、弘扬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孝道、仁爱、忠诚、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忠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启迪智慧与提升素养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精华。

通过深入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升个人素养和修养,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通过传播国学经典,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繁荣。

五、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六、结语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国学经典,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文化,传播国学经典,让中华文化的光芒照耀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及其当代价值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杜泽逊近年,关于国学的话题越来越热,朋友们约我作过若干报告,对于这个话题也就有了一些思考,在这里谈一谈,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主要讲四个问题:一、什么是“国学”。

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

三、当代研究学习国学主要做哪些工作。

四、国学在当代有什么价值。

一、什么是“国学”“国学”这个称呼从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先用的,我没查考,大约总在一百年以上了。

什么是“国学”?简单地说就是“我国固有之学问”。

从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来华传教,与我国的徐光启共同翻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平面几何部分),现代意义的西方学问就输入到我国,到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我国的国门,西方的新学问又一次输入我国,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编译的名著《海国图志》五十卷出版,以后多次增订再版。

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訢奏设京师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正式成立。

同治四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同治六年设翻译馆,聘请英国人傅兰雅等人与我国的学者合作翻译西洋科学及军事著作。

我手里的《法国新志》、《水师保身法》都是江南制造局刻印的。

译介西学这是一次高峰。

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出现了出国留学热潮,尤其是赴日本留学的人数众多。

我们讲西学东渐,欧风美雨,也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接受西方的学问,最大的中介是东邻日本,大量西方书籍其实是从日文本转译过来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可以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就连英文science译为“科学”也是日本人干的,中国原本是译为“格致”的。

这种留洋风气一直延续到中华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到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出国留学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

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西方的文化,对不对呢?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人家先进,我们落后挨打,难道还不应当觉醒,学习人家的先进东西吗?可问题又不那么简单,西方的东西不是什么都好,即使是好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都适用于我国,有的人跑到外国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拿了博士学位,在国人面前炫耀来炫耀去,实在令人反感之极。

1929年,北大学院史学系学生毕业,国学大师陈寅恪赠了两首诗,其中第一首的前两句是:“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陈先生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看到中国学生纷纷到日本学习中国历史,感到莫大的耻辱。

在这种背景下,在这种心情下,人们开始思考,西方的学问到底如何为中国所用?而中国自己的学问到底还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早在洋务运动中就摆到桌面上来了,洋务派人物张之洞提出过一个著名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是以中国学问为主体,借鉴西方的学问来改造自己,要让西方的学问为我所用,而不是取代我们中国的学问。

这里出现了两个概念:“中学”、“西学”。

所谓“中学’即“中国的学问”,所谓“西学”即“西方的学问”。

中国的学问也就是“国学”,西方的学问也就是“西学”。

其实西学包括一切外国学问,因为主要大国在西方,所以用“西学”为代表。

很明显,“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学问,也叫“旧学”,与“新学”相对。

“国学”这个称呼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因反弹而产生的“国学热”。

可以体会到,今天的国学热正是在改革开放反弹出来的,是势所必然。

二、“国学”包含哪些内容我手边有国学概论性质的书六种,开列如下:1、章太炎《国学概论》,是1922年应江苏省教育会之邀请,在上海讲授国学时,曹聚仁的记录,印行过三十几次。

2、王易《国学概论》,1931年撰写,我的本子是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年印的,黄侃题写的书名,汪东写的跋。

3、谭正璧《国学概论讲话》,1933年作者写的凡例,我的本子是1936年上海光明书局第五版印本。

蔡元培题写的书名。

4、李时《国学问题五百》,有1934年原序,1935年冯梅先的再版序,1935年北平君中书社印本。

5、张振镛《国学常识答问》,商务印书馆1935年初版,我的本子是1936年第四版。

6、锺泰《国学概论》,1936年卢前序,1936年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除了太炎先生的书以外,其余都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半期,这类书籍在当时数量非常大,有的书例如上面的《国学常识答问》居然在一年之内出过四版,可见那时国学受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之高。

那时培养起来的学者,后来有不少人就成了国学大师。

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我们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什么今天出不了国学大师,因为根本没有按照国学的模式去培养大师。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总是事实吧!我这六种书的后五种,是一次性在琉璃厂选购的,当时我在考虑,如果有一天要开国学概论课,还可以拿来混饭吃,不想派上了用场。

我们从上面所列的六种书中可以了解当时“国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我初步总结了一下,以上这六种国学概论,几乎无一例外地是照着中国传统的古书分类经、史、子、集来讲的,尽管有些变通,比如把属于“经部”的“小学”(即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独立出来,再比如把原来排在“史部”之后的“子部”提到“史部”之前。

把“子部”改成“哲学”。

把“集部”改成“文学”等。

都只是表面的修饰,没有改变四部分类的学术框架。

西晋时期刚刚产生四部分类法时,子部(当时叫乙部)就在史部之前。

清代乾隆皇帝曾命令大臣纪昀等人修了一部庞大的《四库全书》,包括中国古书三千四百多种,分为四个大部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学问几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过了一百多年,学者们讲国学,实际上就是按《四库全书》框架讲授的。

或者可以这么讲,所谓国学,大抵已包括在《四库全书》当中,《四库全书》是研究学习国学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库。

《四库提要》当然成了国学的纲领。

按照当时国学的框架,有关国学的基本典籍也就可以明白无误地确定了,它们是:1、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以上共13种,称“十三经”。

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汇成一个整体,叫《四书》,作了简明扼要的注,叫《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从此也成了经部的重要支派。

宋元以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那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书》、《诗》、《礼记》、《左传》。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书籍,是国家指导思想的依据和判断是非的依据。

这些书大都是孔子曾当作教材的,或者是孔子后学编撰的。

有人对这些书不满意,就会受到严厉惩罚。

明朝李贽曾表示,如果我们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那天下就没有是非了。

李贽因此被认为是疯子。

其实李贽是对的,天底下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呢?马克思没有到过中国,自然也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所以也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实,一切外来的东西也都无一例外地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记得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时,我觉得不理解,难道实践是检验的标准,还要讨论吗?后来才明白是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李贽是一样的。

经部中有个独特的小类——小学。

小学就是识字之学,古人从小识字,所以称识字之学为小学。

包括讲字形的文字学,如《说文解字》等,讲字义的训诂学,如《尔雅》等,讲字音的音韵学,如《广韵》等。

由于古人认为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懂经书,就是说小学是经学的工具,因而也就放在经部了。

但是国外语言文字还是独立的学科,所以这几十年来,逐步把古代语言文字学独立出来,归属于语言学了。

2、史部: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传记、地理、政书、目录、金石等类。

其中顶顶重要的要数正史了。

什么叫“正史”呢?正史是指封建帝王认定的前后衔接的一套“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金史》、《辽史》、《元史》、《明史》。

也有加上北洋政府时修的《清史稿》称作“二十五史”的。

这一组史书有显著特点,那就是内容前后相连,把中国从上古到近代的历史不间断地记录下来了。

世界上有若干文明古国,如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古印度,他们都没有这样完整系统的历史,只有中国历史是没有中断过的。

中国不间断的历史不仅对中国有用,也对中国周边国家民族有记载,匈奴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有不少记载,如不是中国历史记载,匈奴史就不清楚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不称“古中国”,因为中国古今是一贯的,中间不曾间断。

所以二十四史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的宝贵遗产。

过去曾经批判二十四史,认为不过是帝王将相史。

我认为帝王将相史并没什么错,即使今天修史,也不过是帝王将相史的发展与演变。

所谓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只能是一种理论或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个人物就是毛泽东,他是人民的领袖,也就是国家的元首,就国家元首这一点,与封建皇帝的身份是相当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修《清史》,还要修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这是人类历史的大事,谁有资格中断呢?宋代有位司马光,修了一部《资治通鉴》。

为什么修这部书呢?因为二十四史是纪传体的,纪指帝王的生平行事,传指大臣和历史人物的生平,总之都围绕着人来叙述。

例如项羽和刘邦争天下的过程,在《史记》中分散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等篇中,理不出先后线索。

司马光就把所有的大事按年叙述,把整个历史按年月先后逐一叙述出来,成为编年体史书。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宋代又有一位史学家袁枢,把《资治通鉴》这部书按一个个故事重新编排。

例如安史之乱,历时多年,按编年体逐年叙述,必然与同时发生的其他事搅在一块。

袁枢把安史之乱的内容单独挑出来,逐年叙述这一件大事的过程,就极为方便阅读了,这叫纪事本末体。

袁枢的书叫《通鉴纪事本末》。

还有杂史,也叫野史。

什么叫“野史”呢?不是朝廷命令修的,在野的,就是“野史”。

有些事,朝廷不想说出来,或不便说出来,野史中记下来了。

还有些事太小,朝廷正史顾不上,也被野史记下来,这就保存了更多的历史。

当然野史也有道听途说,不可信的。

例如顺治帝有个董鄂妃,被传为秦淮名妓董小宛,经孟森先生考证,是不可信的。

董小宛死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日,活了28岁。

顺治帝生于明崇祯十一年,这年董小宛十五岁。

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才十四岁,是董小宛年龄的一半。

董小宛死在如皋冒辟疆家,葬于影梅庵,史有记载。

还有一件事是孝庄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传得很广,但是经孟森先生考证,亦不存在。

野史中有些记载是事实,但要设法确认。

例如光绪皇帝之死,当时野史就怀疑被人害死,近年经过专家组的化验,证明光绪帝确实是被人毒死的,未来的《清史》大概要写进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