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及其地域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及其地域特色【摘要】民歌是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音乐类型,是一种具有区域独立性的文化形式。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对民歌的解释是:民歌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人民群众直接创作的东西,他往往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他是群体完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陆续完成的。
【关键词】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在嘈杂的城市里我们很难闻到泥土的芳香,听不到蝉鸣蛙噪。
当数字和网络歌曲把我们淹没的时候,那蕴含精神文化和哲学的民歌却在渐渐的消失。
从人们在劳动、学习、祭祀、谈情说爱中创造出民歌开始,民歌便见证着历史,并成为人们生存的伙伴和精神的家园。
而民歌更在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中国大地上滋长、变化并逐渐变的体裁丰富、风格多样。
如山歌产生于地广人稀的远古时代,最初可能是人们远距离联络的呼喊声,当这种喊声的音调旋律化之后,它就成为一种抒发渲染情感的特殊方式,人们用它传达爱情的蜜语、述说游子的乡愁、歌颂家乡和生活、也用它宣泄一切不如意的苦涩。
在众多民歌中唯有山歌洋溢着最浓烈、最少顾忌、最诚挚深沉的情感,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黄土高原的“信天游”还有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在田间地头演唱的“秧歌帮子”等等,再如小调主要是流传于城市的歌谣,当三四千年前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城市之后,乡村的民歌就随之进入大小城镇,进入城市中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乡野的民歌在物质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之后,少了几分粗犷质朴,多了几分华丽和细腻,并且开始从生活走向舞台,成为一种广泛反映城市生活的精致纤巧的民歌体裁。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民歌是指流传于中国各地方民间的歌曲,它广泛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歌词主题、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地域特点表现在旋律上。
北方的民歌以农牧民族为主要创作对象,旋律简单明快,多以小调为主,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而南方的民歌则受到江南水乡的清幽环境影响,旋律多以大调为主,歌唱技巧独特而丰富,琵琶、古筝等徽派乐器常被使用。
西北地区的民歌则以高原草原为背景,旋律高亢豪放,歌词多以草原牧歌、英雄伤悲为主题,民族乐器马头琴、马背琵琶等被广泛使用。
其次,在歌词主题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北方的民歌内容多涉及农牧生活、军旅历程和奋斗精神,歌词简洁直白,富于情感表达。
南方的民歌则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田园风光等主题,多数富有浪漫情怀和隽永意境。
西南的民歌则以独具特色的山歌和边塞歌谣为主,歌词深情质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最后,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也存在差异。
北方的民歌更加强调韵律和节奏,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表演性。
南方的民歌则注重形象描绘和情绪表达,更加细腻而抒情,常以合唱形式呈现。
西南的民歌则注重节奏和音乐性,以独特的喉音、跳跃音色和呼吸技巧为特点。
总之,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性在旋律、歌词主题和风格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
这些差异不仅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还受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地区的民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地域特点和多元文化。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然而,尽管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音乐形式下,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音乐题材上却存在差异性。
本文将从音乐节奏、主题内容、歌词表达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民歌在音乐节奏上的差异性。
由于地区差异,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音乐的编排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广东地区以琴弦为主,音响清脆,轻盈活泼,旋律优美,如《山歌对唱》等;而云南地区民歌则重视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如《欢乐的舞蹈》等。
同样的,西南地区民歌多使用口弦乐器演奏,而在东北地区的民歌中,则常常使用弦乐器。
其次,中国民歌在主题内容上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民歌的主题内容也因此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云南地区的民歌中,多以美好的自然风景、爱情为主题,歌词表现出一种淳朴、浪漫的情感;而在江苏、浙江等地区,多以描述人情世故、女孩成长为主题,歌词表现出一种深刻、切实的人生感悟。
同时,在古老的西北各族民歌中,主题内容则多为赞扬英雄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
最后,中国民歌在歌词表达上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差异,民歌各具特色的歌词表现方式也因此产生差异。
如东北地区的民歌中,常常运用情感比喻,让人听了感到十分深情动人;而在西南地区的民歌中,则常常使用较为简练的词语,直接表达鲜明的情绪和想法。
同时,两岸三地的民歌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例如台湾的民歌在歌词表达上通常结合口语化的用语,直接表现出人民高涨的民族意识和生活感悟。
总之,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它在不同地域中的音乐题材上也存在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出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也弥补了中国民歌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有何不同?

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有何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演唱时形式和风格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进行探讨。
一、东北民歌的演唱方式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演唱方式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负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辽阔的土地,东北民歌多表现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唱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情。
在演唱方式上,东北民歌通常以高亢豪放的唱腔和粗犷有力的声音为特点,歌者常常以大嗓门、粗喝声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将东北人民的豪放与直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西南民歌的演唱方式西南地区山高地势险峻,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西南地区独特的民歌文化。
西南民歌以其多样性和美妙的旋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演唱方式上,西南民歌多以婉转绵长的唱腔和柔和细腻的声音为主,歌者通常轻声低吟,充分展现西南人民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怀。
三、华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北民歌在演唱方式上常常带有雄浑庄重的风格。
华北民歌以爽朗、激昂和富有节奏感的表演形式闻名,歌者常以豪迈而有力的唱腔和宏亮的嗓音演绎歌曲。
华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注重节奏的准确感和声音的层次感,以突出歌曲的整体氛围和表现力。
四、华南民歌的演唱方式华南地区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美,华南民歌在演唱方式上更加注重独特的音韵和节奏感。
华南民歌常常以婉转柔美的唱腔为主,歌者用轻柔绵长的声音演绎音乐,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华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以及对整体旋律的描绘,使歌曲更具动感和韵味。
五、西北民歌的演唱方式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广袤的戈壁滩和浩瀚的沙漠形成了西北民歌独特的演唱方式。
在西北民歌中常常出现强烈的原始风味和独特的喉音唱法。
歌者使用嘶哑有力的声音演唱,以特殊的喉音技巧表达内心的情感,加强了歌曲的张力和独特性。
总结: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各具特色,东北民歌豪放奔放,西南民歌婉转绵长,华北民歌雄浑庄重,华南民歌轻柔柔美,西北民歌独特喉音。
浅析我国民歌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

浅析我国民歌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歌更是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艺术特色,真实地反映地域民族真实社会生活,承载着地域民族的人文风情,有着浓郁的地方韵味,这也是我国民歌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
标签:我国民歌;地域;方言;风格特征一、诠释民歌的定义民歌又可以称之为劳动歌,从狭义角度诠释民歌,可以指为“号子”,主要是配合劳动动作,使劳动在强烈的节奏声音中更加催人奋进,提高劳动效率;从广义的角度诠释民歌,可以指为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牧羊曲、采茶歌等,这种广义的民歌可以归入到生活歌中。
我国民歌的形成风格和特点,可以依据地域环境、地方人文情怀、地方方言等特征将中国民歌分为多个种类,使我国民歌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特点,各民族都拥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民歌的不同风格,给人们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殿赏。
二、深度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本文从地域特征角度分析我国民歌的风格特点,从地貌环境、人文性格、地域语言等多方面深度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
大体将我国民歌分为三大类:西北民歌、南方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
具体分析如下。
(一)西部民歌之陕北民歌艺术特色西北部民歌包括宁夏、甘肃、陕西和陕西等地的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要属陕北民歌。
从地貌环境来看,陕北民歌地处高原、山地和平原集聚地,横跨黄河流域,其独特的地貌特色,让陕北民歌的歌曲特点更加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除此之外,陕北民歌拥有信天游的音调,旋律高亢激昂,起伏跌宕,如《脚夫调》《兰花花》等。
从地域人文性格上来看,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高音区很高,多用假声,在真假声变换的声区,使歌曲演唱更具魅力,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同時,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也不乏柔美,如《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咛,万嘱咐的歌曲中,字字句句见真情,歌词朴素自然,意味深长。
从地域方言来看,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群众广泛流传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以其朴实的表达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深受人们喜爱。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北方民歌和南方民歌两大类。
北方民歌以其豪放、坚毅和激情四溢的特点而著称,歌曲多以山区农民和牧民的生活为题材,如《茉莉花》、《敖包相会》等。
这些歌曲旋律简单明快,节奏有力,歌词表达朴实真挚,常常表达出北方人民的豪情和淳朴的生活态度。
而南方民歌则以其柔美、婉转和细腻的特点而闻名,歌曲多以江南水乡和渔民生活为题材,如《渔舟唱晚》、《茉莉花》等。
南方民歌的旋律婉转多变,充满了温情和浪漫,歌词表达含蓄优美,常常表达出南方人民的深情和细腻的生活态度。
从题材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农村为背景的农民歌曲是中国民歌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以歌颂农民生活、表达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主题,如《走西口》、《村姑娘》等。
这些歌曲通过简单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了农民普通而真实的生活情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除了农民歌曲,中国民歌中还有以劳动为题材的工人歌曲,如《下山歌》、《红旗飘飘》等。
这些歌曲往往歌颂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和自豪感,并通过激昂的节奏和坚定的旋律,表达出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
中国民歌中还有以爱情为主题的情爱歌曲,如《天涯歌女》、《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
这些歌曲以其细腻动听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音乐形式的角度来看,中国民歌也表现出了地域的差异性。
北方民歌多以单弦琴、二胡等弓弦乐器为主要伴奏,以其独特的音色和热情洋溢的演奏方式,展现出北方地区的豪放和朴实。
南方民歌则主要以古琴、古筝等弹拨乐器为主要伴奏,以其柔和的音色和细腻的演奏方式,展现出南方地区的细腻和温情。
不同地区的民歌在节奏、调式和旋律上也存在差异,北方民歌多用二度、三度音程,旋律较为起伏;南方民歌则多用五度、六度音程,旋律较为平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
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
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
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
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
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
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
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
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
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
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出了衬词“呀拉索”,极富西藏民族特色,最后一句“青藏高原”,旋律在“高”字上自由延长,翻卷跌宕,充分体现了山歌悠远绵长的旋律与情绪特征,使情感的宣泄达到顶点,给人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美感。
第四,华北平原地区的小调。
在冀、鲁、豫地区,人民在劳动生活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小调”,代表着冀、鲁、豫人民歌唱的地域特色。
小调,又称小曲,它产生于人们劳动之余的休息、娱乐、喜庆等场合,来抒发情感,美化生活、消遣助兴。
小调旋律优美流畅,曲折委婉,细腻动人,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如流传于河北一带的《小白菜》,它以质朴的音乐,简练的语言, 带有哭腔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的悲伤痛苦心情。
“亲娘呀,亲娘呀”的呼喊,声声凄凉,催人泪下。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流行于沂蒙山区的小调,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以山东小调《十二月调》为基础改编而成。
发表论文。
该曲以淳朴的语言热切赞颂沂蒙的山色风光,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民歌仅由四个乐句组成,简洁明快,旋律与歌词的语调极为贴切,这不仅使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还突出了音乐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五,江南平原小调。
江南平原淫雨绵绵的自然条件使人在感情上更加细腻,所以,江南小调细腻柔婉,清雅秀丽。
欣赏江南小调,犹如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画卷,又如显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的意境。
如典型的江南小调《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柔和,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讲情画意。
民歌手采用吴语演唱,深邃细腻,更加剧了其妩媚的色彩。
第六,东北平原小调。
这里的小调以其特有的粗犷泼辣、活泼风趣、优美朴实的风格而享有盛名。
其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比较刚直,曲调也多受地方戏曲“二人转”的影响,因而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
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
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含这层意思。
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
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国风”和“楚歌”,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
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
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歌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轨迹”。
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泛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
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已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自然环境的影响: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衬词衬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歌形成明显的分野。
有趣的是,秦岭正好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气候、地理与民歌体裁的流布形势如此相似,绝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前者作为一种物质因素对后者这一精神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故陕南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于北方,但那里的民间音乐,却具有典型的南方风格。
以北方而论,有四种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它不仅跨越宁、甘、青三省(自治区),而且还是回、汉、藏、保安、撒拉、土族、东乡、裕固等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喜爱的歌唱形式。
总之,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
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
南方民歌的分布情况亦然。
横贯东西的秦巴山地上,陕南山歌遍布于北侧,四川民歌流行于南麓;而在宜宾与重庆之间长江沿岸的低山丘陵间,又有清丽婉转的“神歌”;其南部的云贵高原也是民歌的风靡之地,它们均属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共同组成西南山歌的大本营。
在长江中游,鄂、湘、赣的鄂西山地,鄂东北、东南低山丘陵,湘东、湘西山地,南岭山地及赣东、赣西山地,更是蕴藏各种民歌的天然宝库。
这一带的江汉平原及长江下游苏、皖南部的水乡,还有民歌的一个重要类型——田秧歌广泛流行。
珠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地,则有一颗南国艺术“明珠”——客家民歌独放异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于某种民歌体裁的影响,就如土壤对于农作物那么重要。
我们当然不能断言,凡有山水,必有民歌;因为民歌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但离开了“依山傍水”的特定环境,山歌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天然舞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民众性格的影响:如上所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地是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各地区的音乐风格。
如西北民歌的旋律多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
而富饶的江南水乡,山水灵秀孕育了江南人温柔细腻的性格特征,因此不仅其语言被称为“吴侬软语”,而且这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