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它源远流长,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民歌最初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之间传递的,它们渗透着当地民俗、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

中国民歌不仅被大众广泛传唱,还引起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民间音乐时期在古代,民间音乐大多不记载谱子,传承方式是口头传说。

因此,此时期的民谣呈现出较为自由的状态,同时也表现出地方特色和风土气息。

比如,“敖包相会”讲述了蒙古族“撒岁”的历史,而“梁祝”则是讲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信仰。

第二阶段:民族主义时期在二十世纪初,随着国家意识的崛起,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中国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歌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同时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的影响。

例如,“东方红”是一首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歌曲,表现了中国革命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激励人们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民歌创作和表演呈现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民歌主题更加广泛,风格多样,反映了当时文化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例如,“春天的故事”、“小苹果”等都是表现生活趣味、歌颂个人情感的歌曲,与此同时,“我的祖国”这首歌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彰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坚持。

进入21世纪,中国民歌表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文化多元化、音乐多样化和跨文化交流成为主流,中国民歌因此演变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流派。

例如,“完美人生”和“泼猴”等都是被广泛传唱的现代民歌,它们不仅在表现技巧和风格上呈现多样性,还倡导着一种新的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流变从古至今,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主题和技巧,它们呈现着当地文化多样性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特色。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歌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关注、研究和推广。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不同的流变和演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民歌的流变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和传统魅力。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流传着民歌。

在《诗经》中就有不少反映民间生活的歌谣和吟诗。

而在唐宋时期,民歌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民歌作品,广为流传。

在明清时期,民歌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品。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概括为古代、中古世纪和近现代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二、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民歌在不同地域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北方的民歌以叙事性和悲壮性为主,多以农耕生活和抗战故事为主题,歌词多为严肃而豪迈。

南方的民歌则以抒情性和婉转性为主,多以江南水乡和山川风景为题材,歌词多为柔情而婉约。

西南地区的民歌则以节奏感和热情性为主,多以少数民族文化和川滇风情为题材,歌词多为激情而豪放。

东北地区的民歌则以朴实性和豪放性为主,多以劳动生活和抗日故事为题材,歌词多为坚毅而豪放。

不同地域所形成的民歌风格各异,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元特色。

三、文化内涵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多彩。

民歌以其朴素、真挚、生动的表现手法,直接的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传统魅力。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民歌积淀了大量的古老文化元素,涵盖了人生哲理、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镜像。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民歌还是能够保持其传统的特色和魅力,继续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且不断地为今天的人们所创作。

四、当代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新的挑战。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1.起源:民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这些歌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2.形式与内容: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它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风景、传说、历史等。

民歌的内容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歌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以表达情感为主,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而船歌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与船工的生活有关,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

3.传播与演变: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它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歌。

同时,民歌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如近代以来,民歌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民歌。

4.重要价值: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简单纯朴、自然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民歌还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承道德规范、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和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如摇滚、电子音乐等。

同时,现代民歌还拓展了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

此外,现代民歌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为民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民歌发展现状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来浅析中国民歌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歌谣和古乐。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歌谣和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感。

而古乐则是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宫廷赴宴和农耕生产中被广泛使用。

这些古老的歌谣和古乐为后来中国民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唐宋时期,民歌成了有声响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歌在明清时期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民歌与文人诗词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民歌艺术。

这些历史渊源为中国民歌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民歌的现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民歌的题材越来越广泛。

传统的农耕、爱情、战争等题材依然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题材也被引入到民歌创作中,例如环境保护、儿童教育、社会关怀等。

这些新题材的引入,使得中国民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民歌演唱形式主要是单人或者群体合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民歌作品以独唱、二重唱、重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中国民歌的演唱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歌传承方式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些传统的民歌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原唱者年龄的增长、后继者不足等问题导致失传。

这就需要通过一些新的方式来加强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例如音乐学校、社会组织等。

中国民歌应该更加注重传承。

传承是中国民歌发展的基石,传承需要通过学校、社会组织等渠道进行,特别是要注重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和传承。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

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茉莉花是中国的一首民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歌曲的流变及其审美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同宗民歌《茉莉花》流变及其审美内涵进行阐述。

1、起源时期《茉莉花》一开始是一首江苏民歌,在江苏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广为流传,被称为“苏州茉莉花”。

2、移植演变20世纪30年代,该歌曲被广泛移植到了上海,由多位知名作曲家进行重新编曲,其风格逐渐变得更为豪放、奔放,曲调更为悠扬、优美,演唱者的表现也更加深情,展现出非常浪漫情调。

3、传唱全球20世纪40年代,该歌曲开始传唱至全球,成为了中国的一张音乐名片。

例如,在1948年至1952年间,美国歌手泰德·希斯( Teddy Hill )即曾翻唱过该歌曲,使其在美国内地开始广受欢迎。

4、改编创新中国著名音乐专家吕思清通过对该歌曲的改编,使其跨越了音乐界的界限,成为了跨界经典。

其中,他的三首改编品味精妙、艺术性非常高,这便是《茉莉花》故事掌声版、爵士版和古筝版。

该歌曲的审美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1、情感追求该歌曲表达了一种追求爱情、追求真诚、追求美好的情感。

其中所蕴含的浪漫情调、温馨感人的情感,使人们深受感动。

因此,它成为了人们在爱情表白、婚礼策划等场合经常选用的音乐。

2、国情表达歌曲中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如茉莉花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花卉之一,被赞美为花中第一香。

它的情感表现和民族特色,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民俗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同感。

3、形式探索茉莉花的曲调和唱法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美妙和独特。

吕思清的改编则创新了原曲的形式,为茉莉花注入了新的魅力和能量。

总之,《茉莉花》是一首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民歌,有着非常丰富的审美内涵。

虽经历了多次流变,但仍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的追捧和推崇。

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最美而真挚的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听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流变,不断地融入新的元素,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中国民歌的流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是音乐风格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最早以古朴、纯朴的音乐风格为主,如《茉莉花》、《黄河谣》等都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

随着西方音乐的引入和流行音乐的兴盛,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也逐渐受到外来影响,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摇滚、流行、爵士等。

这些新的音乐风格与传统的民歌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为中国民歌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其次是歌词内容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歌词一直以来都是以描写农民劳动、儿女情长、祖国山河等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主题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也逐渐反映出这些变化,如《我的滑板鞋》、《演员》等都是对当代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这些新的歌词内容既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体现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最后是表现形式上的变化。

中国民歌的演唱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以独唱为主,歌手通过个人的演绎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在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下,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民歌常常以团体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手们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展现歌曲的磅礴气势和群众情感。

互联网的出现也使得民歌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中国民歌的美妙之处。

中国民歌的流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保留传统的不断吸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中国民歌的流变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也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

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

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

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

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满了正能量。

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

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

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

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二胡、板胡、打击乐等,民歌在以上发展形势下,开始加入歌颂男女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天伦之乐、父母之恩等情景,这样使得民歌得到流传,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甚至有些流变歌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二)民歌《茉莉花》的流变《茉莉花》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但是旋律上有着不同,也有着地方特点,这也反映了该首民歌的变异性。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音乐论文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试论民歌《茉莉花》的流变音乐系音乐学专业摘要: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音乐。

《茉莉花》作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在受到国人喜欢的同时,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以及海内外,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茉莉花》从起源到现在,历史悠久、形式各样、影响广泛、绚烂多彩,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展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将从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流变方面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民歌;茉莉花;流变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广泛流行的民歌数量甚多,其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茉莉花》属于民间歌曲小调中的时调,主要表现爱情内容。

本文将系统探究我国民歌《茉莉花》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就其在各地的流传变异,从不同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民歌根据创作和流传途径不同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民歌的定义有多种,《中国音乐词典》中指出“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在群众口头的代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

”比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传说中正面人物行为的歌颂,起到了向青年人进行理想、情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中国民间音乐》一书中这样解释:“民歌是各民族民间音乐生活中,由群体世代口头传唱并不断加以提炼而成的一种具有变异特点、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非专业音乐创作的音乐类型。

”在《辞海》中这样定义“民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从这些民歌的定义中可总结出它们对民歌界定的共性在于“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广义民歌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亦包括作曲家模仿民歌风格进行创作或依据民歌曲调改编的歌曲。

如王洛宾改编的《康定情歌》,这类歌曲的曲调来源于传统的地方民歌,但经过了个人记谱和艺术再加工,这类民歌属于广义民歌的范畴,也叫“新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研究发现,古老传统的民歌流传于我国各个民族中,并将民族的传统保留下来。

而且部分民歌已经超越了国族界限,用来歌咏全人类的心声,并出现了古典民歌和现代民歌之分。

现代民歌虽然从形式上依然将古典民歌的色彩、风格美等延续下来,但是它丰富了传统民歌的内容,提升了民歌的深度。

一、我国民歌流变的现状
(一)大连新金民歌流变
“新金民歌”属于辽南系列的民歌,本种文化历史悠久,并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例如在李世民出征时,因为战乱死伤惨重,军中的士兵围着火堆载歌载舞,祈求李世民病愈。

这就是大连新金民歌的起源,后来这个起源传播到民间,就逐渐地演变为庆祝丰产和喜庆的事情,特别是在庆祝时打单鼓是新金民歌的重要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新金民歌集成和改编了许多的民歌小调,被文艺工作者逐渐发掘出有太平鼓的民歌形式。

该种民歌的舞蹈者多才多艺,身兼多职,有效地发扬了“新金民歌”。

辽南民歌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他们的歌给人们力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总是充滿了正能量。

辽南民歌借鉴了小调,深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其歌曲中又有民间鼓乐、影调戏和东北二人转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强烈的山东文化特征。

从新金民歌来看,它具有热情奔放,质朴诙谐的特点,在婉转细致的声音中其歌曲高亢嘹亮、咬字清晰,口腔放松。

新金民歌在演唱方式上通常采用“一人领,众人和”的形式,也有说唱结合和观众互动的形式。

新金民歌也有歌颂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以及天伦之乐等内容,这些内容得到了百姓们的传唱,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辽南民歌的体裁有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小调秧歌类、古曲类、新民歌、劳动号子,伴奏方面涵盖扬琴、三弦、阮、笛子、唢呐、
二胡、板胡、打击乐等,民歌在以上发展形势下,开始加入歌颂男女爱情、劳动场景、四季风光、天伦之乐、父母之恩等情景,这样使得民歌得到流传,受到百姓们的爱戴,甚至有些流变歌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二)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茉莉花》这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但是旋律上有着不同,也有着地方特点,这也反映了该首民歌的变异性。

发展中该首民歌运用当地的方言、曲调、演唱风格,展现了我国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展现了我国民歌博大精深的音乐魅力。

例如江苏的“茉莉花”是这个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并运用b B徵调式,在旋律上婉转流畅,节奏稳重又富于变化,多采用十六分音符,速度中速,欢快活泼,有着典型的南方色彩。

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是南方小调传播到北方之后形成的变体之一,曲调起伏比江苏的《茉莉花》更大,加入大量的衬词、方言,被赋予北方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歌曲曲调是A微调式,清乐音阶,旋律具有特殊的韵味,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叙述性,旋律上比较委婉,特别是吸取了戏曲的素材,大量衬词和下滑音的运用,增添了北方小调的色彩。

茉莉花在旋律上其情绪活泼欢快,节奏上具有一定的律动性,曲调上具有戏曲的味道。

东北的《茉莉花》,旋律简练朴实而诙谐幽默,速度徐缓,抒情中具有热情开朗的性质,其曲调柔中有刚,起伏自然,让人们对其有着真切的喜悦之情。

该歌曲流变过程中,曲调旋律感觉更加亲切,节奏上更为自由和独特,表现出东北人的豪爽和热情奔放的性格。

以上通过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曲调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该首歌曲在不同地区的深加工,使得其在流变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该歌曲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

《茉莉花》歌曲的不同形式也有着同根同族的血缘,不同的特征展现了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

(三)凤阳民歌的流变
凤阳之地的凤阳民歌流传几千年,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秧歌,秧歌流传于民间歌谣,它带有楚声的音律,其是楚人用于祭祀的一种歌曲,楚人的歌舞就这样传承下来,对当地的民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朝时期的乐府被设立起来,以民间歌谣的形式进行逐渐地传播。

汉朝在《汉志》中,还收集了《淮南歌诗》,大量的淮南民歌以及各种诗歌都收集在其中。

虽然《淮南歌诗》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还以歌谣的形式流传着,其在表达形式上多为民歌的形式。

康熙四十七年,凤阳少女所歌唱的凤阳花鼓已经达到了“勾断路人肠”的境界。

明清时期,凤阳人的流离失所使得民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出现了职业艺人。

她们在进行《凤阳歌》演唱的时候,都会用锣鼓伴奏,伴随着鼓点而展示舞蹈动作,逐渐地,这种表演形式演化为凤阳花鼓,该种花鼓多是凤阳妇女一边舞动着秧歌,一边演唱,表演简便,易于传播,很快凤阳民歌演化为凤阳花鼓而在各地盛行。

凤阳民歌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发展中不同时期的真实写照会反映在民歌上,民歌除了具有娱乐民众的功能外,在不同时期还具有宣传鼓动的作用,例如在抗战时期和解放初期,其还有振作士兵和鼓励作战的作用,还在发展中不断的秉承独有的特色,民歌在发展流变过程中,也在发挥着其独有的文化艺术价值。

(四)鄂尔多斯民歌的流变
鄂尔多斯民歌在发展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如其在原曲旋律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常有改编创新,如一曲多词或一词多曲特点尤为明显。

鄂尔多斯民歌音乐更具有鲜明、集中、富于个性的艺术特色,旋律上该民歌更加地舒展、宽阔,曲调婉转回旋,这样的旋律与文学性很强的歌词相配合,更有力地表现了歌曲的意境美,其唱法吐字、行腔特点突出,让聆听者很容易从蒙古族的语言中感受到草原的气息。

二、现代民歌的多元流变碰撞
我国民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其可以是亘古不变的历史长河,也可以是璀璨的变化之星。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现代民歌
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趋势,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变化中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传承中的变化,另一类是地域间传播中的变化,不论民歌属于哪种类变化,其都有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各少数民族人演唱的原生态民歌,都是发自于内心的真实情感,也是灵魂中最有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不同形态的音乐形式,以及民歌流变都在从另一个视角传播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几年前,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山东以及东北地区在内的“寻根”热潮,令人记忆犹新。

而片尾曲《家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是深入人心,尤其是辽南地区的大连人更是到了曲不离口、人人会唱的痴迷地步。

追根溯源,原来《家园》歌曲中的主要音乐元素是大连地区的新金民歌《摇篮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大连新金民歌音乐元素还能够具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答案就是“艺术创作只有植根于传统和民间,才能够焕发光彩,才能够深入人心”。

我国民歌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变,民歌在流变过程中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如在整个艺术大舞台,文化的交流是多样的,我国民歌也在交流中呈现出多样化。

民歌是中华文化宝贵的核心部分,其在流变过程中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的变化,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形态,民歌只有在不断的继承与发扬中开拓创新才能发展。

例如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演奏、录音方法上,对民歌进行不断地开拓与创新,讲究现代制作方式的革新,遵循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并在保护与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广为流传。

例如专业音乐工作者,由于他们可以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方式和演奏、录音方法录制民歌,使得具有民族风格的民歌歌曲受到了当代少数民族同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此时民歌的流变让人们感受到其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宏观来看其影响着我国民歌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播。

三、民族融合是民歌流变的趋势
(一)民族融合是民歌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融合,民歌在不断地交流与互动中以及不断的融合下进行改良,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进行改写和创造,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传播。

例如锡伯族民歌在新疆的民族融合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必然进化发展的需求之一。

民歌想要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就必须高度重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民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民族融合下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民族融合自民族产生以来就有,例如锡伯族民歌也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产生流变的,其民歌旋律形态流变不仅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更是民族进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从锡伯族目前整体生存现状看,其在发展中也逐渐展现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态势,体现了民族合并人类大同的总体变化趋势。

(二)民歌流变需要加强民族融合
中国民歌的流变也需要文化基础,只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容汇民族丰富的文化精髓,实现继承和传承。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歌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发展中融汇了中华民族无数人的心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融汇着广大人民和无数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民歌只有在发展中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能使得我国最宝贵的民歌财富得到继承和传承。

当前中国民歌也要在不断的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正确面对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流变过程中也要加强民族融合,摒弃一些短视行为,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上,不断的传承音乐特色,在各民族文化与交流过程中进行精神文化融合,同时又要继承和发扬时代精神,只有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才能迎合时代审美的需求,进而推陈出新并在开拓与创新中提升民歌的艺术价值和品位,这样才能使我国民歌流变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民歌要想传承和发展,就必须注重价值的体现和开拓创新,特别是我国民歌流变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传扬和发展,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并不断地拓展发展空间,同时借鉴和吸收现代多元文化,不断地开拓与创新,赋予民歌更多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才能不断满足现代人们精神需求的发展,这样中国的民歌才会得到真正全面的传承和发展,民歌流变定会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