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第1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学习目标】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认识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1 微型计算机概况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早在1946年就诞生了,然而微 型计算机在1971年才问世,它具有众多优点,其应用更 加广泛。微型计算机(见图1-1)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耗电少、性价比最优、可靠性高、结构灵活等特点,其 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飞速的发 展。计算机不仅能够完成数学运算,而且还可以进行逻 辑运算,同时还具有推理判断的能力。因此,人们又称 它为电脑。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具有思维能力的智 能计算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 也在不断地深入
操作系统方面
主流的操作系统有Linux、UNIX (System Ⅴ、UNIX BSD、SCO UNIX、 Solaris等)、Windows系列(现在主要有 Windows 98、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3、 Windows CE等)等。
图1-1 现代微型计算机
1.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现将有关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 如下: 中央处理器(CPU)是指把运算和控制功能集成在一起的 那块芯片,这块芯片俗称主机。 微型计算机系统是由中央处理器(CPU)配上一定容量的 存储器(或内存)、接口电路以及必要的外部设备组成。 单板机是指把CPU、一定数量的存储器芯片和I/O接口芯 片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并在该板上配以具有一定功能的 输入、输出设备。 单片机是指把CPU、一定容量的存储器和必要的I/O接口 电路集成在一个硅片上。有的单片机还包括模数(A/D)和 数模(D/A)转换器。
第1章-微型计算机简介

(3)打印机 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针式打印机, 如图1 12所示。 如图1-12所示。
(4) 其他外部设备 电脑音箱,如图1 13。 电脑音箱,如图1-13。
扫描仪,图1 14。 扫描仪,图1-14。
投影机,图1 15。 投影机,图1-15。
绘图仪,图1 16所示。 绘图仪,图1-接音箱 3. 连接键盘 如图1 23所示。 如图1-23所示。
4. 连接鼠标 如图1 24所示。 如图1-24所示。
5. 连接主机电源 6. 开机测试
1.4.2 微机的启动与关闭 1. 冷启动 2. 关闭电脑 3. 重新启动 4. 复位启动
1.4 实训
1.4.1 微机外部线缆的连接 对微机用户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微机 外部线缆的连接,即主机箱与显示器、键 盘、鼠标之间通过线缆连接起来。机箱后 部的接口如图1 20所示。 部的接口如图1-20所示。
如图1 21所示是连接好显示器、键盘、鼠标 如图1-21所示是连接好显示器、键盘、鼠标 和音箱后的图示。
1.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1.2.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 图1-1是从外部看到的、典型的台式微机。
1. 主机 主机是安装在一个主机箱内所有部件的统 一体,如图1 一体,如图1-2所示。
(1) 中央处理器 Intel公司主流CPU产品是Coro 2双核、四核 Intel公司主流CPU产品是Coro 2双核、四核 (中文名为酷睿2),如图1 (中文名为酷睿2),如图1-3所示。
5.第五代微机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第五代微处理器Pentium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第五代微处理器Pentium (中文名“奔腾” (中文名“奔腾”) 6.第六代微机 1998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1998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Ⅱ、Celeron,后来 Celeron,后来 推出了Pentium 推出了Pentium Ⅲ、Pentium 4,其他公司也推出了 4,其他公司也推出了 相同档次的CPU,如K6、 相同档次的CPU,如K6、Athlon XP、VIA C3等。 XP、 C3等。 7.第七代微机 2003年 月,AMD公司发布了面向台式机的64位处 2003年9月,AMD公司发布了面向台式机的64位处 理器Athlon 64,标志着64位微机的到来。 理器Athlon 64,标志着64位微机的到来。 2005年 月,Intel和AMD相继推出了台式机的双核 2005年6月,Intel和AMD相继推出了台式机的双核 心处理器。 2006年,Intel和AMD都发布了四核心处理器,处 2006年,Intel和AMD都发布了四核心处理器,处 理器将向多核心发展。第七代微机是目前最流行 的档次。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第四版_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答:①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是微型计算机的一部分。
它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②微型计算机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和系统总线,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体。
③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微型计算机、外设及系统软件三部分。
第二章 8086微处理器1.总线接口部件有哪些功能?请逐一进行说明。
答:1.总线接口部件的功能是负责与存储器、I/O端口传送数据。
2.具体讲:①总线接口部件要从内存取指令送到指令队列;② CPU执行指令时,总线接口部件要配合执行部件从指定的内存单元或者外设端口中取数据,将数据传送给执行部件,或者把执行部件的操作结果传送到指定的内存单元或外设端口中。
1.总线周期的含义是什么?8086/8088的基本总线周期由几个时钟组成?如一个CPU的时钟频率为24MHz,那么,它的一个时钟周期为多少?一个基本总线周期为多少?如主频为15MHz呢?答:1.总线周期的含义是总线接口部件完成一个取指令或传送数据的完整操作所需的最少时钟周期数。
2.8086/8088的基本总线周期由4个时钟周期组成。
3.当主频为24MHz时,Tφ=1/24MHz≈41.7ns,T总=4Tφ≈167ns。
4.当主频为15MHz时,Tφ=1/15MHz≈66.7ns,T总=4Tφ≈267ns。
1.CPU启动时,有哪些特征?如何寻找8086/8088系统的启动程序?答:1.CPU启动时,有以下特征:①内部寄存器等置为初值;②禁止中断(可屏蔽中断);③从FFFF0H开始执行程序;④三态总线处于高阻状态。
2.8086/8088系统的启动程序从FFFF0H单元开始的无条件转移指令转入执行。
1.在中断响应过程中,8086往8259A发的两个信号分别起什么作用?答:第一个负脉冲通知外部设备的接口,它发出的中断请求已经得到允许;外设接口收到第二个负脉冲后,往数据总线上放中断类型码,从而CPU得到了有关此中断请求的详尽信息。
第1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

1.1.1 微型计算机硬件
通常在一些书中介绍,微型机的硬件由运算 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输入和输出设备五个部 分组成,这种划分的方法是从组成计算机的功能 模块的角度出发。对于微型机的硬件组成还可以 用另外的分解方法。图1.2给出的微型机系统硬件 组成框图更直观、更切合实际。
1.1.2 微型计算机软件
状态寄存器的6个状态标志位的含义如下: 进位标志位(Carry Flag,CF):ALU结果的最高 位有进位或借位,CF=1;无进位或借位,CF=0。 奇偶标志位(Parity Flag,PF):指令执行后, ALU的结果的低8位中1的个数为偶数,PF=1;若为奇数, PF=0。 辅助进位标志位(Auxiliary Carry Flag,AF):加、 减算术指令执行后,最低4位D 3 D 0位有进位或借位, AF=1;无进位或借位,AF=0。该标志用于系统进行BCD 码的算术运算结果的调整。 零标志位(Zero Flag,ZF):指令执行后,ALU的 结果为零,ZF=1;结果不为零,ZF=0。 符号标志位(Sign Flag,SF):该位总是和ALU结 果的最高位相同。因为在带符号数运算时,最高位是符 号位,所以运算结果为负时,SF=1;否则SF=0。 溢出位(Overflow Flag,OF):在带符号的加、 减算术指令执行后,ALU的结果超出数据的量程,则产生 溢出,OF=1;否则OF=0。一旦OF=1,则运算结果是错 误的。
BIU:负责从存储器或外部设备中读取指令和读/写数
据,即完成总线操作。 这两个单元处于并行工作状态,可以同时进行执行指 令和读/写操作。这样大大提高了CPU的指令执行速度, 从而提高计算机的工作速度。
由图1.3可知,Intel 8086的程序设计模型如图1.5所示。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课件课件

注意,微处理器并不是一台完整的计算机,要构成一台完整的计算机(主机),还需要有: 存储器、I/O接口及系统总线。
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部件 (1)算术逻辑部件(ALU):用来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1985年
80386
32万
1990年
80486
120万
1993年
Pentium 320万
1996年
Pentium Pro 550万
1997年2月 Pentium II 750万,300MHz
1999年
Pentium III
2000年(4季度) Pentium IV 4200万,1.4GHz(0.18um工艺)
四.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续)
(Microprocessor,Microcomputer,Microcomputer System)
1.Moore定律: “晶体管的大小将以指数速率变小,
而集成到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将2-3年【18-24个月】翻 一番。”
--Gordon Moore,1965
总线是计算机的部件与部件之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路,它 能分时地发送和接收各部件的信息。总线不仅仅是一组传输 线,它还包括与数据传输有关的控制逻辑。所以,在一个计 算机系统中,总线应被看成一个独立的部件。
五.微型计算机(续)
4.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字长:参与运算的数的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的内部寄存器、 加法器及数据总线(数据通路)的位数。有4位,8位,16位, 32位,64位等。 (2)主存容量:主存储器所能存储信息的总量。通常以字节数 (Byte)来表示。例:内存128MB。有时也用到“位容量”---2pXq. (3)运算速度: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和测试标准。 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 (4)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可靠性)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 (5)性能/价格比
第1章 微型计算机简介

1.2.3 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形式
1.台式个人微机 最初的个人微机都是台式的,至今这仍是它的主 要形式。如图1-18所示。
2.便携式个人微机 便携式个人微机又称笔记本电脑,如图1-19 所示。
2002年11月,微软在全球推出Tablet PC(平 板计算机)后,其他厂商也纷纷推出自己 的Tablet PC。图1-20所示是几款Tablet PC。
4.比尔· 盖茨与微软公司 1955年10月28日,比尔· 盖茨(Bill Gates)出 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 1975年,比尔· 盖茨只是一个不到19岁的大 学生,他主动与罗伯茨联系,与保罗· 艾伦 一起用了几周的时间,设计出了用于“牛 郎星”的BASIC解释程序。 1975年7月成立了微软(Microsoft)公司, 简称MS,专门从事微机软件的开发。
1.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微机系统的组成,通常是先分成硬件和软 件两大部分,然后再根据每一部分功能进 一步划分,如图1-21所示。
1.3.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构仍然是按照冯· 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存储程序方式”原理设计的, 故称为冯· 诺依曼计算机。其基本思想是,计算机 至少应具备以下5种部件才能完成用户所需的基本 功能。 输入设备。 存储器。 运算器。 输出设备。 控制器。
1987年,推出MacⅡ机,其CPU采用摩托罗拉的32 位MC68020,CPU速度为16MHz,运算速度达到 2MIPS(百万条指令每秒)。它的新型总线结构 使其总线速度可与工作站相媲美,而10倍于当时 的PC/AT机(16位的286微机)。Mac II机如图1-3 所示。
微机原理及应用讲稿

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可对微型机做不同的分类,这里 给出几种分类方法: (1)按微型机的组成,可分为位片机、单片机、 单板机及多板机等 (2)按处理器的字长,可分为4位、8位、16位、 32位及64位等 (3)按应用领域不同,可分为工控微机、商用 微机、家用微机等
第二节 8086/8088的内部寄存器
1.内部寄存器 在8086/8088微处理器中具有14个16位 可供编程人员访问的寄存器。 这14个16位寄存器按用途可分为数据寄 存器、段寄存器、指针寄存器、变址寄存 器、控制寄存器。
AH BH CH DH SP BP SI DI IP PSWH CS DS SS ES
VCC A15 A16/S3 A17/S4 A18/S5 A19/S6 SSO(HIGH) MN/MX RD HLDA(RQ/GT0) HLDA(RQ/GT1) WR(LOCK) IO/M(S2) DT/R(S1) DEN(S0) ALE(QS0) INTA(QS1) TEST READY REST
1983年,Intel推出了80286,内外数据总线 16位,地址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主 频可达20MHz。 1985年, Intel推出了80386,内外数据总线 32位,地址线32位,可寻址4GB内存,带 Cache。 1989年, Intel推出了80486,内外数据总线 32位,集成了浮点运算器,主频可达 50MHz。
第二节 Intel 80X86系列微处理器
1978年,Intel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8086 8086的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20位, 主频可达8MHz。 一年后,Intel推出了准16位微处理器8088 8088与8086基本相同,只是8088的外部数据总 线为8位。主要是为兼容8位的外围接口芯片。 由8088构成的IBM PC曾风靡全球。
第一章 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戴梅萼)

1、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算术逻辑部件 累加器、寄存器 控制部件 内部总线 存储器(ROM、RAM) 输入输出接口 系统总线 外围设备 系统软件 微 处 理 器
微 型 计 算 机
微 型 计 算 机 系 统
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
计算机主要应用于解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所提出 的数学问题(数值计算)。 2、信息处理 (数据处理)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和精度高的特点来对数字 信息进行加工。 3、工业过程控制
用微型计算机实现工业生产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教(CAI)、计算 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 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系 统。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主要就是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 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智能机器人,模拟人的 思维过程,计算机学习等等。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 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 能行为的计算系统。
1、3、3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个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和 软件的结合,才能使计算机正常工作运行。
计算机硬件系统是一个为执行程序建立物质基础的物理 装置,称为硬件或裸机。
计算机软件系统指为运行、管理、应用、维护计算机所 编制的所有程序及文档的总和。
依据功能的不同,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3、1 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 必须具备功能: *可以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 *可保存少量的数据 *能对指令进行译码并执行 *能和存储器及外设交换数据 *能提供系统所需的定时和控制 *可以相应其它部件发来的中断请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数据库应用
数据库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按照某种关联方式存放
的 一 批 数 据 。 借 助 数 据 库 管 理 系 统 DBMS (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可对其中的数据实施控制、管 理和使用。如科技情报检索系统、银行储户管理系统、 飞机票订票系统等。 4). 计算机网络应用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等与不同的计算 机系统互连起来,并在网络软件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和
计算机按其性能分类: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1). 按照CPU的字长来分类
可分为4位、8位、16位、32位、64位微型计算机。
2). 按照微型计算机的利用形态来分类:
单片微型计算机; 单板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按组装形式划分:
单片机
单板机
系统机
单片机:
一块硅片上集成了CPU、RAM、ROM、I/O接口等组成 计算机系统所需的多种电路。 主要用途:控制、测量、仪器仪表、家电
2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自从1946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以来,计算机共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个时代的发展。 而在 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 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 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微型计算机就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再配上存 储器、接口电路等芯片构成的。
0.1us/指令
性能超过小型机
Intel微处理器-8086
Intel微处理器-80286
Intel微处理器-80386
Intel微处理器-80486
Intel微处理器-pentium
Intel微处理器- pentium pro
Intel微处理器- pentium mmx
Intel微处理器- pentium Ⅱ
7
第三代 16位机
(1978-1981) 第四代 32位机
80386、80486
Intel 8086、Z8000、MC6800
(1981-2000)
第五代 64位机 (2001后)
4、功能越来越强
数字计算机发展历史 微 型 计 算 机 的 发 展 史
1946年由美 国宾夕法尼 亚大学研制 成功第一代 电子数字计 算机ENIAC。 1958年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在贝尔实验室 研制成功 1965年中小 规模集成电 路计算机问 世(第三代) 197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 (LSI)研制成功,计 算机发展到第四代。 1971年在美国硅谷第一 台微机诞生,开创了微 机发展的新时代!
传递信息的系统。有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市 网CAN和因特网。
5).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研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领域是专 imulation ),这是采 用编制好的程序和配备相关环境在计算机上进行 的模型试验,能够大大减少投资、避免风险。
4.第四代微处理器(32 位) ① 83年 Zilog z80000 84年Motorola 68020 85年Intel 80386 89年Intel 80486 Motorola 68040
微处理器发展概况
③Pentiun Ⅱ双独立总线(2级高速缓存总线/cpu到主存 总线),内部Cache32kB.内置MMX(多媒体扩展)。 ④Pentiun Ⅲ 增加音频、视频、3D图形SSE指令集70条。 ⑤ Pentiun Ⅳ主频1.5GHZ~3.6GHZ, SSE2指令集增加到 144条。
7).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教学环境。它 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 交互式学习的教学资源为教材构成开放式教育网 络。
目录
4. 微型计算机的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
2)价格低 3)可靠性高,结构灵活 4)应用面广 5)功能强,性能高
1.1.2 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存储器ROM
器、主存储器、输入/ 输出接口电路和系统 总线组成。
数据总线(双向) 地址总线(单向)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第三代:(78-81)16位机阶段 代 特 表:Intel 8086 、80286、8088 、Z8000、MC68000 点: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 速度0.5us/指令
集成度:29000~68000管/片
PC机
第四代:(81-92)32位机阶段 代 特 表:Intel 80386 、80486、MC68020 点:流水线技术 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 多任务操作系统 集成度:百万管以上/片
1. 微机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 4位和低档8位机
Intel 4004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为CPU,以CPU 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微机的发展过程。 (1971-1973)
第二代 中高档8位机
(1974-1978)
8080/8085、Z80、MC6800
特点: 1、芯片的发展遵循 摩尔定律 2、速度越来越快 3、容量越来越大
1946 真空管
1958 晶体管
1965
1970 1971 YEAR
小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
微处理器发展概况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20世纪70年 2.第二代微处理器 (8位) 代初在美国硅谷诞生了第一片微处理器 1974 年 INTEL 8080 ( 4004 ) ,其作为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部件, MOTOROLA 为计算机的微型化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6800 这种将计算机的运算器和控制器等部件集 1975年 ZILOG Z80 成在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作为中央 1976年 INTEL 8085 处理部件,简称为微处理器 (Microprocessor)。
集成度:1200~2000管/片
特 点:结构简单、功能少、速度10-20us/指令、机器和汇编语言
第二代:(73-78)中档8位机
代 表:Intel 8080、8085、MCS8048/49/51、MC6800、6809、Z80 集成度:5400~9000管/片 特 点:集成度提高1-4倍 速度提高10-15倍 1us/指令 体系结构已出现 高级语言
①Pentiun 2片8kB Cache(分别 作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8 级 流水线。AB 32位,DB 64位。 ②Pentiun Pro内部DB/AB均为 64位,14级流水线,非顺序执 行指令,进行分支指令预测。 内核电压2.8V,系统I/O3.3V. 外部AB32位,DB64位。
几个基本概念: 什么是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什么是微型计算机?
什么是微型计算机系统?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 联系?
1-2-1 微型计算机
1.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e Processing Unit)是微型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包含有运算器、控制器、寄存 器组以及总线接口等部件的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 俗称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1-2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重庆大学出版社) 刘爱荣等 编著
学习内容
1.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应用
1.1.1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其应用 1.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1.1.3 微型计算机的原理
1.2 微型计算机配置与性能指标
1.2.1 微型计算机的配置 1.2.2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Intel微处理器- pentium Ⅲ
Intel微处理器- pentium 4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第五代:(93- )高档32位、64位机阶段 代 表:Pentium系列、Itanium
集成度:百万管以上/片 特 点:超标量流水线技术 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 工作频率愈来愈高(可达几百到上千MHz) 集成度愈来愈高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
单板机: CPU、RAM、ROM、I/O组装在一块电路板上,加 上KEY、LED、监控程序形成的计算机。 主要用途:控制、教学
系统机: CPU、RAM、ROM、I/O等组装在系统板上,通过 总线与各种I/O的适配器/卡连接,配以KEY、CRT、 PRINT、软/硬盘、电源等形成的计算机。 主要用途:数据处理、工控机
2015/11/1
5
图表
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运算速度 5000次/秒加法运算,功耗 150kw/h,占地170m2 ,使用18800个电子管,重30吨,造价100万美元。
3.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是微型计算机中存储程序、原始数 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等各种信息的部件。 按其功能和性能,可以分为: 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 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
时钟 存储RAM
运算器 控制器 1. 微处理器 CPU
3.
2.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
微处理器发展概况
② 80386 DB32位,AB32位,寻址4GB。段 页式 存储管理,带存储器保护的虚拟存储, 可管理64TB虚拟存储空间。运算模式有实模 式、保护模式、虚拟86方式。6级流水线 (取指、译码、内存管理、执行指令、总线 访问并行)。 ③ 80486 集成浮点运算部件,增加8KB高速 缓存,内部DB64位。采用RISC技术,在一 个时钟内执行一条指令。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 微处理器的产生和发展、微处理器系统 ◆ 微型计算机分类、性能指标、微型计算机 用 ◆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情况 ◆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的应
熟悉微处理器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微型计算机的
分类、性能指标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1章 微型计算机概述
本章从计算机的发展史、基本组成和工作 原理出发,使读者认识和了解微型计算机,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应用, 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