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不良地质—崩塌产生的条件(工程地质课件)

岩堆的稳定性分类
• ③稳定的岩堆:岩堆上方的基岩已稳定, 坡度平缓,不稳定的岩块已完全剥落,岩堆 的坡面呈凹形,已长满草木,无颜色新鲜的 石块。岩堆体胶结密实,大孔隙已被充填。 有些地方因表层失去植被覆盖而有水流冲刷 的痕迹。
岩堆的工程处理原则
•①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以绕避为宜。绕 避如有困难,应选择在基底条件较好的部位 通过,以便设置防护建筑物。
➢ 斜坡的外部形状,对 崩塌的形成也有一定 的影响。一般在上缓 下陡的凸坡和凹凸不 平的陡坡上易于发生 崩塌,孤立山嘴或凹 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 的有利地形。
崩塌的影响因素
➢ 能够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 ① 振动:地震、人工爆破和列车行进时 产生的振动都可能诱发崩塌。
崩塌的影响因素
➢ ② 水:地表水体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 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体,降低坡体 强度,能诱发崩塌。充满裂隙的地下水 软化裂隙充填物,对潜在崩落体产生浮 托力,降低了潜在崩塌体与稳定岩体之 间的抗拉强度。雨季地下水和地表水的 联合作用,使潜在崩塌体更易于失稳。
崩塌的形成条件
➢ 岩土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条件是 形成崩塌的三个基本条件。
➢ ①岩土类型:硬岩(如厚层石灰岩、花岗岩、砂岩、石
英岩、玄武岩等)有较大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能形成 高峻斜坡,容易产生大规模崩塌现象。软硬互 层(如砂页岩互层、石灰岩与泥灰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 互层等)构成的陡峻斜坡,差异风化使斜坡外形凹 凸不平,容易产生崩塌。
➢ 崩塌发生得突然而猛烈,治理困难,采 用以防为主的原则。
➢ ①在选址或选线时,对有可能发生大中 型崩塌的地段,优先采用绕避方案。绕 避有困难时可调整路线位置,离开崩塌 影响范围一定距离,尽量减少防治工程 ,或考虑其它通过方案(如隧道、明洞等 ),确保行车安全。
例谈危岩体形成机制和崩塌范围预测

例谈危岩体形成机制和崩塌范围预测1.引言麻尾镇地处贵州南部喀斯特岩溶区,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貌类型属中低山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岩溶锥峰林立,独立山体明显,加之灰岩裸露及其质硬性脆、裂隙发育等特性,决定了危岩体的发育,而危岩的崩落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等特点,若一旦发生崩塌破坏后果及其严重,给岩体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对当地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为此,对该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和致灾因素进行研究,结合现场崩塌体调查,模拟危岩体崩落影响范围,提出危岩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防治建议,為当地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促进麻尾作为贵州省重点建设的30个省级示范镇城镇建设能顺利如期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2.危岩的分布及变形特征2.1 危岩分布及规模象鼻山位于麻尾镇镇中心,G210国道北西侧,危岩体下方为商铺(图1)。
危岩体主要集中分布于象鼻山中上部,海拔高程在880.00m~918.00m之间,坡脚高程为840.00m,最大崩落高度为78m,崩塌危岩区纵长约35m,横向宽约80m,危岩厚度10~30m,平均厚度20m,面积约为2.8×103m2,体积约为5.6×104 m3,属于中型地质灾害规模。
在坡脚及居民建筑物后方出现大小不等的块石,规模最大者可达5m3,威胁常住人口120人,流动人口100人,过往车辆、房屋10栋生命财产安全,G210国道遭到破坏300m;潜在经济损失大于4000万元。
2.2 危岩体变形发育特征调查区所处在地层位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群(C2hn)灰岩,中至厚层状,岩层产状280°∠7°。
坡体南、北、东三面临空,主要崩落方向119°,为逆向岩质边坡。
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有3组构造风化裂隙结构面,发育间距0.5~10m左右,结构面产状分别为95°∠85°、115∠50°、163∠65°,并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规模不一的块状岩石,形成危岩。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7 遮挡避让示意图
7 、综述
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 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层状结 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 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 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 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在 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 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 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 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5 错断式崩塌示意图
6、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 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 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 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5.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
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 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 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8 、崩塌实例(预览照片)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崩塌灾害的例子

崩塌灾害的例子1.引言1.1 概述崩塌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或其他因素导致土壤或岩石发生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它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常见于山区、河流沿岸和斜坡等地形复杂的区域。
崩塌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当崩塌发生时,大量土石物质会以极快的速度滑落或滚动下山,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可以摧毁房屋、压埋道路,甚至造成大面积的滑坡和山体塌陷。
崩塌还可能引发或加剧其他灾害,如泥石流、洪水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崩塌灾害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因素。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层的稳定性、岩石的结构和组成等,地形因素包括坡度、坡向、地形形态等,水文因素包括降雨、地下水位等,气象因素包括温度、风力等。
当这些因素受到外界影响或内部变化时,会加剧土壤和岩石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崩塌发生的概率。
对于崩塌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进行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科学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情况,判断潜在的崩塌风险。
其次,可以采取工程手段,如加固土壤、岩石体,改善地下水排泄,以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
此外,加强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并预测崩塌灾害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崩塌灾害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只有加强对崩塌灾害的认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呈现方式,它对读者理解和接受文章的内容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呈现:1. 引言:对崩塌灾害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介绍,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导入主题。
2. 崩塌灾害的定义和特点:阐述崩塌灾害的概念和定义,并探讨其特点,例如地质构造、土壤特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影响等。
3. 崩塌灾害的影响因素:分析导致崩塌灾害发生的各种因素,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地质灾害历史背景等。
广西崩塌的形成条件及治理措施

1 广西 崩塌 的特点
硬、 结构 面发育而且 山体岩石裸露 , 加上斜坡坡 度较大 , 是发 生岩
参考文献 : I 基础采用平板式筏板 , ) 平板式筏板厚 比“ 低板位 ” 梁板式筏 [ ] G 0 0 -0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 ] 1 B5 0720 , S.
间接 降低抗浮设计水位 , 具体 措施有 以下几种 :
板 的梁高 降低很 多 , 同时平板 式筏板 重 量增加 , 板底 标高 抬高水 [ ] D J1 —12 0 , 东省标 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 ] 2 B 53-0 3 广 s. 浮 力减 小, 行之有效。 [ ] G 00 - 0 , 3 B5 182 8 地下工程 防水技 术规 范[ ] 0 s.
・
6 ・ 8
第3 8卷 第 7期 2012年 3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o . 8 No 7 13 . Ma . 2 2 r 01
文章 编号 :0 9 6 2 ( 0 2 0 —0 8 0 10 —8 5 2 1 )7 0 6 —2
优点 : 适用于所 有土体和 岩体 , 地下室底板梁板配筋较小。
缺点 : 不能充分 利用上部结构 传来的竖 向力来平衡 掉~部分 11 / 6—12 此法在不增 加基坑 坑底 标高 的情 况下 , 加 了地 下 /2, 增
水浮 力, 对于个 别锚杆承 载 力不足 的情况 , 由于 能分担 的锚杆 较 室重 量的同时有效 降低地下室顶板结构 高度 , 而相对 降低抗浮 从 少, 此情况抵抗力差 , 由于锚杆布置相 对分 散 , 于地 下室底板下 设计 水位 。 对 的外防水施工较麻烦。 3 结语 4 采用永久性区的崩塌多发育在地形坡 度为 4 。 9 。 间的 区域 。 石崩塌的主要地 区。泥 页岩和 岩浆岩 主要分 布 在桂北 、 东北 、 5 ~ 0之
环境地质学-崩塌

崩塌与滑坡的主要区别
滑坡
崩塌
二.崩塌的分类
⒈根据崩塌的形成机理可分为: 1)倾倒式 形成机理: 河流峡谷区,在黄土及陡 立岩质边坡段,因垂直节理 与稳定岩土体分开,呈长柱 形,受长期冲刷等,在重力 及水压力等作用下形成。
二.崩塌的分类
二.崩塌的分类
2)滑移式
形成机理:在陡坡上,不稳定岩土体由向坡下倾 斜的结构面或软面,因降雨、地震等触发,在重 力下先滑后崩。
式中: flk——危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kPa) ; β——后缘裂隙倾角(º)。
3.数值模拟法
(1) DDA(非连续变形分析法) (2) DEM(离散元分析法) (3)FLAC(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
4.地质力学模拟试验法
模拟试验是以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和时间对规模巨大 的、历时长久的自然现象和作用进行规律性探索,遵 守量纲原则和相似原则。 在崩滑灾害稳定性研究中,常用的试验主要是地质 力学模拟试验(自重力场边坡结构模拟试验、离心力 模拟试验、底面摩擦模拟试验)等。
5.崩塌的防治
一.崩塌的概念
崩塌是斜坡上的岩土块体在长期 重力作用下向坡下弯曲,最终发 生断裂倾倒的块体运动现象。 广义的崩塌还包括坠落(掉块、 滚石),坠落是指斜坡上呈悬空 状态的岩石块体,长期在重力作 用下发生弯曲、折断,以自由落 体的方式运动的现象。 一个典型的崩塌,必须具有母体 (岩)、破裂壁、锥形堆积体等 基本要素。
五.崩塌的防治
(五)做好排水工程 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为崩塌落石产生的诱因,在可能发生崩 塌落石地段,务必还要做好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工程。
其它防治技术
森林防护: 当陡崖或山坡坡脚不存在平 台或危岩威胁不太严重时,可 以通过植树造林防治危岩崩塌。 森林类型应为乔木,尽可能构 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系统。
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典型案例

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形成于山地、高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如峡谷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谷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空面。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我国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工务段辖区57个崩塌落石点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有75.4%的崩塌落石发生在坡度大于45°的坡度。
坡度小于45°的14次均为落石,而无崩塌,而且这14次落石的局部坡度亦大于45°,个别地方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落石与边坡坡度关系的统计(据蒋爵光,199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1.地层岩性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一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面,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石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发生崩塌的机会小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几率与岩石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生大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面的厚层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生崩塌。
岩浆岩一般较为坚硬,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面时,易产生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面也为崩塌落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面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落石。
吉县淇北沟崩塌隐患形成机理与成灾模式分析

100地质环境DI ZHI HUAN JING1 前言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境内沟谷发育,新构造运动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自然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
黄土崩塌从崩塌体形成到崩塌发生,是一个“局部蠕变→大部渐进性破坏→突变失稳”的过程,该过程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强、预测困难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其演变和成灾模式,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淇北沟崩塌隐患的基本特征淇北沟位于吉县吉昌镇西关村,近南北向展布,地理坐标东经110°39′52″,北纬36°05′43″,全长4.5km,切割深度20-120m,谷底狭窄,剖面形态呈深“V”型沟谷。
沟谷内房屋密集,发育东坡和西坡2处崩塌隐患点,为人工削坡形成高陡边坡,卸荷强烈,临空条件好。
长期卸荷风化作用下,坡体节理裂隙较发育,且表层土体松散,稳定性差,在强降雨或连阴雨时段,常有局部黄土坡段发生小规模崩塌,严重危及坡下居民的安全。
2.1 东坡崩塌隐患发育分布特征淇北沟东坡剖面呈“凸”型,上缓下陡,以果园、荒地为主,整体坡度10-20°;斜坡中下部为人工开挖边坡,坡面平直裸露,开挖坡度60-80°,平均坡高约40m,最大高差约65m,边坡多呈分级开挖状。
崩塌源沿斜坡分布,发育总长度1120m,高差22-65m,分布高程853-955m,崩塌源危土体厚度0.5-10m,估算总方量为6.05万方,崩塌规模等级为中型。
威胁坡下61户155人的生命及27间土窑、219间砖2房,共计8900m的建筑面积,险情等级为大型。
整体上该斜坡稳定性主要受离石黄土和午城黄土控制,离石黄土岩性以粉土、粉砂层为主,呈干燥、中密—密实状,含4-8层古土壤层夹层,岩性为浅红色粉土、粉质粘土,钙质结合发育,局部夹钙质半胶结层位,呈密实或坚硬状。
从力学性质看,午城黄土最为坚硬,抗剪强度最高;离石黄土古土壤层次之;底部溶滤层呈钙质半胶结,加之姜石发育影响,其他粉土类地层结构相对疏松,力学强度最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的形成条件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
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形成于山地、高原地区;从局部地形看、崩塌多发生在高陡斜坡处,如峡谷陡坡、冲沟岸坡、深切河谷的凹岸等地带。
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以及有利于岩土体崩落的临空面。
这些地形地貌条件对崩塌的形成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据我国西南地区宝成线风州工务段辖区57个崩塌落石点的统计数据(见下表),有75.4%的崩塌落石发生在坡度大于45°的坡度。
坡度小于45°的14次均为落石,而无崩塌,而且这14次落石的局部坡度亦大于45°,个别地方还有倒悬情况。
崩塌落石与边坡坡度关系的统计(据蒋爵光,1991)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1.地层岩性岩性对岩质边坡的崩塌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一般来讲,块状、厚层状的坚硬脆性岩石常形成较陡峻的边坡,若构造节理和(或)卸荷裂隙发育且存在临空面,则极易形成崩塌。
相反,软弱岩石易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的斜坡坡度较缓,发生崩塌的机会小得多。
沉积岩岩质边坡发生崩塌的几率与岩石的软硬程度密切相关。
若软岩在下、硬岩在上,下部软岩风化剥蚀后,上部坚硬岩体常发生大规模的倾倒式崩塌;含有软弱结构面的厚层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若软弱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极易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页岩或泥岩组成的边坡极少发生崩塌。
岩浆岩一般较为坚硬,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崩塌。
但当垂直节理(如柱状节理)发育并存在顺坡向的节理或构造破裂面时,易产生大型崩塌;岩脉或岩墙与围岩之间的不规则接触面也为崩塌落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变质岩中结构面较为发育,常把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岩块,所以经常发生规模不等的崩塌落石。
片岩、板岩和千枚岩等变质岩组成的边坡岩常发育有褶曲构造,当岩层倾向相同时,多发生沿弧形结构面的滑移式崩塌。
土质边坡的崩塌类型有溜塌、滑塌和堆塌,统称为坍塌。
按土质类型,稳定性从好到差的顺序为碎石土>粘砂土>砂粘土>裂隙粘土;按土的密实程度,稳定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密实土>中密土>松散土。
2.岩体结构高陡边坡有时高达上百米甚至数百米,在不同部位、不同坡段发育有方向、规模各异的结构面,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类型的岩体结构。
各种结构面的强度明显低于岩块的强度。
因此,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延伸长度以及该结构面的抗位强度是控制边坡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
地质构造1.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区域性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当陡峭的斜坡走向与区域性断裂平行时,沿该斜坡发生的崩塌较多。
2)在几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往往是大型崩塌的潜在发生地。
3)断层密集分布区岩层较破碎,坡度较陡的斜坡常发生崩塌或落石。
2.褶皱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位于褶皱不同部位的岩层遭受破坏的程度各异,因而发生崩塌的情况也不一样。
1)褶皱核部岩层变形强烈,常形成大量垂直层面的张节理。
在多次构造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下,破碎岩体往往产生一定的位移,从而成为潜在崩塌体(危岩体)。
如果危岩体受到震动、水压力等外力作用,就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崩塌落石。
2)褶皱轴向垂直于坡面方向时,一般多产生落石和小型崩塌。
3)褶皱轴向与坡面平行时,高陡边坡就可能产生规模较大的崩塌。
4)在褶皱两翼,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易产生滑移式崩塌;特别是当岩层构造节理发育且有软弱夹层存在时,可以形成大型滑移式崩塌。
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表现为:1)充满裂隙的地下水及其流动对潜在崩塌体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2)裂隙充填物在水的软化作用下抗剪强度大大降低3)充满裂隙的地下水对潜在的崩落体产生浮托力4)地下水降低了潜在崩塌体与稳定岩体之间的抗拉强度边坡岩体中的地下水大多数在雨季可以直接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在这种情况下,地下水和雨水的联合作用,使边坡上的潜在崩塌体更易于失稳。
地振动对崩塌的影响地震、人工爆破和列车行进时产生的振动可能诱发崩塌。
地震时,地壳的强烈震动可使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甚至改变整个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崩塌的产生。
因此,在硬质岩层构成的陡峻斜坡地带,地震更易诱发崩塌。
列车行进产生的振动诱发崩塌落石的现象在铁路沿线时有发生。
在宝成线K293+365m处,1981年8月16日当812次货物列车经过时,突然有720m3岩块崩落,将电力机车砸入嘉陵江中,并造成7节火车车厢颠覆。
人类活动的影响修建铁路或公路,采石、露天开矿等人类大型工程开挖常使自然边坡的坡度变陡,从而诱发崩塌。
如工程设计不合理或施工措施不当,更易产生崩塌,开挖施工中采用大爆破的方法使边坡岩体受到振动破坏而发生崩塌的事例屡见不鲜。
宝成线宝鸡至洛阳段因采用大爆破引起的崩塌落石有7处,其中一处是大爆破后3小时产生的,崩塌体积约20x10^4m3。
1994年4月30日,发生于重庆市武隆县境内乌江鸡冠岭山体崩塌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乌江岸边修路爆破和在山坡中段开采煤矿等人类活动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崩塌的形成机理潜在崩塌体形成:成岩过程:沉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形成含原生裂隙的岩体。
构造运动:构造变形、破坏作用形成构造裂隙。
新构造运动:形成陡峭的地形和表生裂隙。
潜在崩塌体的位移:外部环境作用下,顺分离面位移,重心临空。
崩塌发生:崩塌体脱离母岩,沿坡面翻滚、跳跃、互相撞击,最后堆于坡脚。
伴有崩塌气浪。
崩塌的力学机制崩塌是岩体长期蠕动和不稳定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
崩塌体的大小、物质组成、结构构成、活动方式、运动途径、堆积情况、破坏能量等虽然千差万千,但崩塌的产生都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孕育和发展的。
按崩塌发生时受力情况的不同,可将其形成的力学机制分为倾倒崩塌、滑移崩塌、鼓胀崩塌、拉裂崩塌和错断崩塌五种。
倾倒崩塌在河流峡谷区、黄土冲沟地段或岩溶区等地貌单元的陡坡上,经常见有巨大而直立的岩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与稳定的母岩分开。
这种岩体在断面图上呈长柱型,横向稳定性差。
如果坡脚遭受不断的冲刷掏蚀,在重力作用下或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因重心外移倾倒产生突然崩塌。
这类崩塌的特点是崩塌体失稳时,以坡脚某一点为支点发生转动性倾倒。
滑移崩塌临近斜坡的岩体内存在软弱结构面时,若其倾向御坡向相同,则软弱结构面上覆的不稳定岩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向临空面滑移的趋势。
一旦不稳定岩体的重心滑出陡坡,就会产生突然的崩塌。
除重力外,降水渗入岩体裂隙中产生的静、动水压力以及地下水对软弱面的湿润作用都是岩体发生滑移崩塌的主要诱因。
在某些条件下,地震也可引起滑移崩塌。
鼓胀崩塌若陡坡上不稳定岩体之下存在较厚的软弱岩层或不稳定岩体本身就是松软岩层,深大的垂直节理把不稳定岩体与稳定岩体分开,当连续降雨或地下书使下部较厚的松软岩层软化时,上部岩体重力产生的压应力超过软岩天然状态的抗压强度后软岩即被挤出,发生向外鼓胀。
随着鼓胀的不断发展,不稳定岩体不断下沉和外移,同时发生倾斜,一旦重心移出坡外即产生崩塌。
拉裂崩塌当陡坡由软硬相间的岩层组成时,由于风化作用或河流的冲刷掏蚀作用,上部坚硬岩层在断面上常常突悬出来。
在突出的岩体上,通常发育有构造节理或风化节理。
在长期重力作用下,节理逐渐扩展。
一旦拉应力超过连接处岩石的抗拉强度,拉张裂缝就会迅速向下发展,最终导致突出的岩体突然崩落。
除重力的长期作用外,振动力、风化作用(特别是寒冷地区的冰劈作用)等都会促进拉裂崩塌的发生。
错断崩塌陡坡上长柱状或板状的不稳定岩体,当无倾向坡外的不连续面和较厚的软弱岩层时,一般不会发生滑移崩塌和鼓胀崩塌。
但是,当有强烈震动或较大的水平力作用时,可能发生如前所述的倾倒崩塌。
此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能使长柱或板状不稳定岩体的下部被剪断,从而发生错断崩塌。
悬于坡缘的帽沿状危岩,仅靠后缘上部尚未剪断的岩体强度维持暂时的稳定平衡。
随着后缘剪切面的扩展,剪切应力逐渐接近并大于危岩与母岩连接处的抗剪强度时,则发生错断崩塌。
另一种错断崩塌的发生机制是:锥状或柱状岩体多面临空,后缘分离,仅靠下付软基支撑。
当软基的抗剪强度小于危岩体自重产生的剪应力或软基中存在的顺坡外倾裂隙与坡面贯通时,发生错断-滑移-崩塌。
产生错断崩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岩体自重所产生的剪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抗剪程度。
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作用加强、临空面高差加大等,都会导致长柱状或板状岩体在坡脚处产生较大的自重剪应力,从而发生错断崩塌。
人工开挖的边坡过高过陡也会使下部岩体被剪断而产生崩塌。
典型案例陕西礼泉县黄土崩塌灾害成功预报实例分析一、概述礼泉县兴隆村黄土崩塌,是2009年初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国土资源局及时组织镇政府落实监测人和责任人,2009年10月22日监测发现有发生崩塌前兆,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当地国土所及时安排人员开展了24小时崩塌险情监测,11月29日下午5时10分发生崩塌。
崩塌体长度约60m,高度约80m,厚度3—5m,土方量近20000m3。
崩塌的发生造成附近居住6户群众的11间房屋、5间猪舍、34头猪、7只羊、6000斤玉米、4000斤梨及一辆农用三轮车等财产被埋,初步估算崩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
由于礼泉县干部村民防灾意识强,国土部门建立的群策群防体系监测措施到位,及时发出险情预报,撤离了受威胁村民,避免了6户33人伤亡。
二、背景兴隆村崩塌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表为大面积黄土覆盖。
境内主要河流为泾河及其支流泔河两大河流。
县内属内陆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2.9℃,极端最高气温41.6℃,极端最低气温-20℃;近30年来,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11.0mm,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多集中在5—9月份汛期。
降水常以连阴雨、大雨、暴雨形式出现,常引起河流泛滥,引发崩塌、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兴隆村崩塌地处泾河西岸,地貌单位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从黄土台塬到泾河边逐渐降低,地面高差约71m,地层岩性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黄土厚度80-100m左右,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村民建房开挖坡脚、沿坡挖窑居住及建筑取土。
三、兴隆村崩塌灾情特征兴隆村崩塌点位于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坡体东侧,属于泾河沿岸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该崩塌隐患出现于2009初期,崩塌隐患宽约500m,高度约80m,厚度约10m。
灾体顶部存在裂缝2条,一条裂缝长约60m,宽约0.3m;另一条裂缝长约30m,宽约0.2m。
直接威胁附近群众21户88人生命及财产安全。
2009年11月29日下午5时10分发生的黄土崩塌,属于兴隆村崩塌的一部分。
崩塌堆积体长60m,宽约80m,厚度3—5m,土方量约20000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