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合集下载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储存和开采等问题。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至关重要。

石油的形成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石油是从有机质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形成的。

有机质是指生物体在死亡后遗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如植物残渣、动物尸体等。

这些有机质经过埋藏和压力作用下,逐渐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地质学家通过对石油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石油的来源和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石油的储存是石油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石油的储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油气藏中,另一种是在地下岩石孔隙中。

石油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类型油气藏和地下岩石孔隙的研究,可以了解石油储存的特点和规律,为石油勘探和开采提供技术支持。

石油的开采是石油地质学的最终目的。

石油地质学家通过对石油储存规律的研究,可以确定石油储层的位置、形态和性质,为石油勘探提供依据。

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还需要对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定石油储层的具体位置和性质。

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需要对石油储层的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的开采方法和技术。

石油地质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石油勘探和开采是石油地质学的最终目的,也是石油地质学家的最终目标。

在实践中,石油地质学家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石油勘探和开采的任务。

总之,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石油的形成、分布、储存和开采等问题。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至关重要。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地下的油气资源及其形成、分布、运移和储藏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一个基础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学科,涉及化学、物理、数学、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勘探对象的有利地形构造,建立一定的地质模型,进而进行油气勘探预测和储量评估。

首先需要进行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沉积学等多方面分析,通过对现代和古代地质过程的综合研究,进而探查出地下沙岩、砂质泥岩、古槽填积、盆地砂体和缝隙储层等油气藏类型,然后可以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技术等方法进行勘探找矿。

石油地质学对勘探找矿至关重要。

油气藏的形成和储存需要满足一定的地质条件,如沉积盆地有足够的沉积物供给和适宜的古气候环境,地层构造稳定性好,地下有足够的绝对深度和足够的渗透性储集岩。

此外,沉积岩石和油气生成和分布的规律也是石油地质学的研究重点。

石油地质学还涉及到石油开采,包括地下开采和地面开采等。

地下开采又可分为自然流动采油和人工辅助采油两种方式。

人工辅助采油包括注水、注气、泡沫驱等。

在地面采油中,主要采用油气污口或油气集输系统等工程措施以提高采出率和利用率。

石油地质学还研究了石油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化工等领域。

石油地质学在我国发展得比较快。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工作迅速发展。

特别是在大西南区域的勘探活动中,丰富的油气资源被不断发现和开采出来。

从1950年至今,中国石油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总的来说,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广泛而重要。

石油资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石油地质学则为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石油地质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广泛,因为石油资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石油开采是获取这种能源的最主要手段。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石油地质学是一门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勘探和开发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石油地质学的复习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简述干酪根的生成过程。

2.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什么是储集层、盖层和圈闭。

- 什么是油气迁移和聚集?3. 石油地质学的勘探方法:- 描述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勘探的区别和联系。

- 什么是地震勘探?它在石油勘探中的作用是什么?4. 储集层特性:- 储集层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如何影响油气的储存?- 储集层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5. 油气的迁移和聚集:- 油气是如何从源岩迁移到储集层的?- 什么是初次迁移和二次迁移?6. 油气藏的类型:- 描述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的特点。

- 什么是断层油气藏?它如何形成?7. 石油地质学中的地质陷阱:- 解释什么是地质陷阱,它们如何影响油气的聚集。

- 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陷阱,例如构造陷阱、地层陷阱和复合陷阱。

8. 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什么是水平钻井技术?它在油气开发中的优势是什么?- 描述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水力压裂技术。

9. 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开采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工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10. 石油地质学的未来趋势:- 讨论石油地质学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 石油地质学如何适应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复习这些题目时,不仅要理解每个问题的答案,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石油地质学知识体系。

希望这些复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或进一步学习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石油地质学资料

石油地质学资料

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个基本理论学科。

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内容:1、石油的基本特征: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2、油气的形成。

3、油气的运移规律。

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物。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其次为硫、氮、氧。

一般石油中碳含量占84%~87%,氢的含量为11%~14%,两者在石油中以烃的形态出现,占石油成分的97%~99%。

石油的颜色与胶质——沥青质含量有关,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石油的密度与颜色有一定关系,一般淡色石油的密度小,深色石油的密度大。

石油的密度决定于其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的含量,石油组分的分子量,以及溶解气的数量。

一般来说密度小而颜色浅的石油常为石蜡性质的,含油质多,加工后能获得较多的汽油和润滑剂;密度大而颜色深的石油则富含高分子量的沥青质。

石油的粘度的变化受温度、压力和石油的化学成分所制约。

粘度大的石油往往呈暗色,密度也比较大,因而轻质石油的粘度比重质石油的低。

轻质油的荧光为浅蓝色,含胶质较多的石油呈绿色和黄色,含沥青质多的石油或沥青质则为褐色荧光。

石油的旋光性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有力证据。

天然气: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他们常委各种气体化合物或气态元素的混合物,其成因复杂、产状多样。

天然气分类:大气、表层沉积物中气体、沉积岩中的气体、海洋中的气体、变质岩中的气体、岩浆岩中的气体、地幔排出气、宇宙气。

凝析气藏形成的原理和条件是什么?答: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烃类气体,经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成为凝析油,这种气藏就是凝析气藏。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
• 重力异常解释:根据重力异常数据,推断地下密度分布和地质构造 • 磁力异常解释:根据磁力异常数据,推断地下磁性体分布和地质构造 • 地震勘探解释:根据地震剖面数据,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与方法
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主要包括:
• 土壤勘探:分析土壤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 岩石勘探:分析岩石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 水勘探:分析水样品中的烃类物质含量和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表现为:
• 提供油气藏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指导油气田开发动态监测和管理 • 促进油气田开发效果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石油地质学在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油气勘探项目管理主要包括:
• 勘探项目规划:根据油气勘探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勘探项目规划 • 勘探项目实施:组织勘探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按照规划进行 • 勘探项目评估:对勘探项目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
• 能源安全:石油地质学为能源供应和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 能源转型:石油地质学为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和经验 • 可持续发展:石油地质学关注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石油地质学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作用表现为:
• 推动油气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提高油气资源利用效率 • 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 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撑
石油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
• 构造活动:影响有机质成熟和烃类物质迁移 • 沉积环境:影响有机质类型和丰度 • 地下水活动:影响烃类物质迁移和聚集 • 火山活动:影响地下温度和压力条件
石油生成与分布的规律
石油生成的规律表现为: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气广义,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狭义,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3,油田水指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为哪几种族组合?石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2,石油中包含有哪几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种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重烃气(湿气重烃气>5%,干气重烃气<5%)非烃气: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水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水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的温度称为干酪根的成熟度或生油门限3,氯仿沥青“A ”4,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干酪根形成的天然气5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6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大量的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称为“生油窗”7,未熟—一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高,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高分子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二、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气生成学说?无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用早期石油和天然气晚期成因论(干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用早期干酪根成岩作用中晚期石油和天然气未熟一低熟油早期成因的石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生油)2、生物体有哪几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干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网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干酪根结构:芳香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干酪根中主要包括哪几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干酪根有哪几种基本类型?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约1.25~1.75。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勘探的基础理论学科: 沉积学构造学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课题: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石油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五个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焉耆盆地三塘湖盆地第一章石油的组分、族分和馏分:1.石油的组分(按照在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油质胶质沥青质2.族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部分。

3.馏分组成(热分离)汽油煤油柴油三、石油的化学成分(一)元素组成D、H、S、N、O.海相石油与陆相石油V、Ni含香及V/Ni比的差别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Ni>1 陆相石油V、Ni含量低,且V/Ni<1(二)化合物组成在异构烷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异成间二烯型烷烃,其特点是从第二个碳原子开始,每四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

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姥鲛烷(Pristane)和植烷(Phytane)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常用来进行油源对比,区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环境)。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相对密度:20℃的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

0.75~1.00也有>1.0者(伊朗、加州、墨西哥,我国孤岛馆陶组石油:0.93~1.026。

前苏联苏拉汉石油0.71)(四)荧光性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性质。

多环芳烃及非烃引起发光,饱和烃则不发光。

第二节天然气天然气的化合物组成(1)烃类气体CH4(Methane)占80—90%重烃气(C2-Ethane C3-Propane C4-Butane)<10%干气(dry gas):CH4>95% 蓝色火焰,少含汽油蒸汽。

湿气(wet gas):含重烃气,黄色火焰。

(二)天然气的赋存形态(产状)1.气藏气(干气,贫气):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一般大于95%,重烃气含量极少(1—4%)。

为主的气藏数量<10%,或为主的气藏<1%2.气顶气(湿气,富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几十(仅次于甲烷)(gas cap)3.溶解气(dissolved gas):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气体。

---湿气重烃气含量变化大:20-80% 原始溶解气油比变化大:几-上千水中溶解气:0.0几~54.凝析气(condensate gas):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

---湿气一般埋深较大(3千-4千米以下),采出过程中反凝析出凝析油。

(新疆柯克亚)热裂解生凝析气第三节油田水1.油田水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在进行水化学分析所有的阳离子为所有的阴离子为苏林分类的主要水型:油田水的水型以氯化钙型为主,其次为重碳酸钠型,而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概念1、同位素效应:物质参与生物、化学、物理的作用过程中,其中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引起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现象。

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和对比单位一般是用千分数来表示的。

值的定义如下:第二章第二节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一、沉积有机质及其来源沉积有机质:随无机质点一道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原始来源:活的有机体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物质(分泌物、排泄物)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狭义的理解主要是动植物的油脂。

广义的理解包括油脂、固醇类、萜类、烃类和色素,所以有人也称其为类脂。

概念干酪根(Kerogen):泛指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泛指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但在热解或加氢固体有机质,但在热解或加氢分解产生烃类物质。

分解产生烃类物质。

(一)干酪根的形成1. 微生物降解作用阶段2. 腐殖质的形成阶段3. 干酪根的形成阶段(二)干酪根的结构及元素组成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以 C 为主,其次为H 和O,还有N、S 等。

(三)干酪根的类型将其分为三大类: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H/C较高Ⅲ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

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

H/C 低,通常小于1.0,而O/C 高,一、干酪根的类型(一)光学分类1、透射光下: 孢粉学家用HCL和HF除去无机矿物质后,将有机残渣(干酪根)放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测,划分出五种组分。

藻质、无定形组分、草质组分、木质组分、煤质组分随着埋深加大,地温升高,上述组分的生油潜能按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煤质顺序依次降低,(H/C)原子比也降低2、反射光下::①腐泥组(sapropelite):–主要包括无定形体和藻类体,是富氢组分。

②壳质组(exinite):–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孢子、角质、植物的表皮组织、树脂、蜡质等。

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和木栓质体。

是富氢组分。

③镜质组(vitrinite):–是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凝胶体。

镜质体是富氧组分。

④惰质组(inertinite):–是一种丝炭化组分。

由木质纤维素经丝炭化作用而形成。

属稳定的不活泼组分,富含氧。

目前,测镜煤的反射率已经成为判断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标志。

这四组的反射率是顺序增加的,而生油潜能却是顺序降低的。

(二)二分法概念1、腐泥型:脂肪族有机质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的产物,它们来自海洋和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类生物,它们主要生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概念2、腐殖型:来自腐殖型系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的陆生植物陆生植物,主要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殖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液态石油。

岩石热解分析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和二氧化碳、(S3)等参数。

氢指数(S2/有机碳,I H ) )和氧指数(S3/有机碳,I o ) )第三节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环境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是有机质不断的去氧、加氢、富集碳的过程。

沉降速度Vs与深积速度Vd的关系(了解)–Vs 》Vd:水体不断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受巨厚: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且因阳光不足、温度低,不利于生物生存。

–Vd》Vs:则相反,沉积物会迅速填满盆地;水体快速变浅,乃至上升为陆地,沉积物暴露地表,有机质会易受空气氧化,也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Vd≈Vs:只有在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并伴随适当的升降,沉降速度与沉积速度相近或前者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

Vd≈Vs条件下,不仅可以长期保持适于生物大量繁殖和有机质免遭氧化的有利水体深度,保证丰富的原始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可以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大、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原始有机质迅速向油气转化并广泛排烃的优越环境。

油气形成的化学条件:温度与时间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催化作用催化剂放射性作用概念生油门限的概念:温度方面:随有机质埋深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有机质逐渐开始生成油气。

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这个温度数值有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称为门限度。

深度方面: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 (亦称门限深度) )在实际中用的较多的往往是指门限深度(生油门限) )。

温度与时间的关系①温度与时间是控制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生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②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温度的影响呈对数关系,时间的影响呈线形关系;③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关系。

第四节: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概念镜质体反射率(vitrinite reflectance Ro):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随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增加,其反射光的能力增强加,其反射光的能力增强,Ro值增大。

Ro值的大小可以用显微光度计测量。

有机质演化阶段划分方案①按油气生成机理和主要产物特征来划分: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温生干气阶段②按有机质成熟度进行划分:②按有机质成熟度进行划分1、未成熟阶段(immature stage):Ro<0.5% 2、成熟阶段(mature stage):Ro=0.5%—1.2% 3、高成熟阶段(high- -mature stage):Ro=1.2%-2.0% 4、过成熟阶段((over- -mature stage):Ro>2.0%第五节: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重点:石油天然气形成条件的比较重点:成油天然气的鉴别1、有机气与无机气的鉴别(1)均是无机甲烷(2)除一些高过成熟的煤型气外,甲烷上均为无机甲烷(3)有机气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无机气具有负碳同位素系列。

2、生物气与油型气的鉴别(1)生物气(2)生物气含量高,干气(3)生物气不与油共生,伴生气与油共生。

3、油型气与煤型气的鉴别第六节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有效烃源岩(effective source rock):能够生成油气,并能排除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油气的岩石称为有效烃源岩(油源岩,气源岩)生油岩的特征:生油岩一般是粒细、色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含原生分散状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有机丰度的参数:(1)有机碳含量(2)氯仿沥青“A”含量和总烃含量(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P1峰: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峰的面积S1表示。

代表岩石中残留烃的含量。

用kg(烃)/t(岩石)表示,相当于氯仿沥青“A”。

P2峰: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其面积用S2表示,代表岩石中的干酪根在热解过程中新生成的烃类。

单位亦用kg(烃)/t(岩石)表示。

P3峰:面积用S3表示,代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2的含量(含氧基团热解)用生烃潜量Pg=S1+S2评价烃源岩的标准好烃源岩>6kg/t中等2-6较差0.5-2非常差<0.5有机质成熟度的几个指标(1)干酪根演化指标(a)镜质体发射率(b)热变指数(c)干酪根H/C和O/C(2)可溶有机质的演化指标(a)正烷烃分布和奇偶优势比(b)甾烷、萜烷异构化比值(3)岩石热解的最高峰温(4)时间-温度指数第七节油源对比与气源对比1.油源对比原理----相似性原则(1)来自同一源岩的石油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似性,由不同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组成上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在成分上与该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具有相似性。

氯仿沥青“A”就是源岩中的残留石油。

概念: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是沉积有机质、石油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具有明显分子结构特征、分子量相当大的有机化合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