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油气勘探的基础理论学科: 沉积学构造学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课题: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

石油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五个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焉耆盆地三塘湖盆地

第一章

石油的组分、族分和馏分:

1.石油的组分(按照在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油质胶质沥青质

2.族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部分。

3.馏分组成(热分离)汽油煤油柴油

三、石油的化学成分

(一)元素组成D、H、S、N、O.

海相石油与陆相石油V、Ni含香及V/Ni比的差别

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Ni>1 陆相石油V、Ni含量低,且V/Ni<1

(二)化合物组成

在异构烷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异成间二烯型烷烃,其特点是从第二个碳原子开始,每四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烷和姥鲛烷。姥鲛烷(Pristane)和植烷(Phytane)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常用来进行油源对比,区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环境)。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

相对密度:20℃的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

0.75~1.00

也有>1.0者(伊朗、加州、墨西哥,我国孤岛馆陶组石油:0.93~1.026。前苏联苏拉汉石油0.71)

(四)荧光性

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性质。多环芳烃及非烃引起发光,饱和烃则不发光。

第二节天然气

天然气的化合物组成

(1)烃类气体CH4(Methane)占80—90%

重烃气(C2-Ethane C3-Propane C4-Butane)<10%

干气(dry gas):CH4>95% 蓝色火焰,少含汽油蒸汽。

湿气(wet gas):含重烃气,黄色火焰。

(二)天然气的赋存形态(产状)

1.气藏气(干气,贫气):

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一般大于95%,重烃气含量极少(1—4%)。

为主的气藏数量<10%,或为主的气藏<1%

2.气顶气(湿气,富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几十(仅次于甲烷)(gas cap)

3.溶解气(dissolved gas):

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气体。---湿气

重烃气含量变化大:20-80% 原始溶解气油比变化大:几-上千

水中溶解气:0.0几~5

4.凝析气(condensate gas):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湿气

一般埋深较大(3千-4千米以下),采出过程中反凝析出凝析油。

(新疆柯克亚)热裂解生凝析气

第三节油田水

1.油田水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

在进行水化学分析

所有的阳离子为

所有的阴离子为

苏林分类的主要水型:

油田水的水型以氯化钙型为主,其次为重碳酸钠型,而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概念

1、同位素效应:物质参与生物、化学、物理的作用过程中,其中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引起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的现象。

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和对比单位一般是用千分数来表示的。值的定义如下:

第二章

第二节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一、沉积有机质及其来源

沉积有机质:随无机质点一道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

原始来源:活的有机体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物质(分泌物、排泄物)

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高等植物

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

狭义的理解主要是动植物的油脂。

广义的理解包括油脂、固醇类、萜类、烃类和色素,所以有人也称其为类脂。

概念干酪根(Kerogen):泛指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泛指现代沉积物和古代沉积岩中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但在热解或加氢固体有机质,但在热解或加氢分解产生烃类物质。分解产生烃类物质。

(一)干酪根的形成1. 微生物降解作用阶段2. 腐殖质的形成阶段3. 干酪根的形成阶段(二)干酪根的结构及元素组成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以 C 为主,其次为H 和O,还有N、S 等。

(三)干酪根的类型将其分为三大类:

Ⅰ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

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较高

Ⅲ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 低,通常小于1.0,而O/C 高,

一、干酪根的类型

(一)光学分类

1、透射光下: 孢粉学家用HCL和HF除去无机矿物质后,将有机残渣(干酪根)放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测,划分出五种组分。藻质、无定形组分、草质组分、木质组分、煤质组分随着埋深加大,地温升高,上述组分的生油潜能按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煤质顺序依次降低,(H/C)原子比也降低

2、反射光下::①腐泥组(sapropelite):–主要包括无定形体和藻类体,是富氢组分。

②壳质组(exinite):–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孢子、角质、植物的表皮组织、树脂、蜡质等。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和木栓质体。是富氢组分。③镜质组(vitrinite):–是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凝胶体。镜质体是富氧组分。④惰质组(inertinite):–是一种丝炭化组分。由木质纤维素经丝炭化作用而形成。属稳定的不活泼组分,富含氧。目前,测镜煤的反射率已经成为判断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标志。这四组的反射率是顺序增加的,而生油潜能却是顺序降低的。

(二)二分法

概念1、腐泥型:脂肪族有机质在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和聚合的产物,它们来自海洋和湖泊环境水下淤泥中的孢子及浮游类生物,它们主要生成石油、油页岩、藻煤和烛煤

概念2、腐殖型:来自腐殖型系泥炭形成的产物,来自有氧条件下沼泽环境的陆生植物陆生植物,主要可以形成天然气和腐殖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生成液态石油。

岩石热解分析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和二氧化碳、(S3)等参数。氢指数(S2/有机碳,I H ) )和氧指数(S3/有机碳,I o ) )

第三节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环境

沉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是有机质不断的去氧、加氢、富集碳的过程。

沉降速度Vs与深积速度Vd的关系(了解)

–Vs 》Vd:水体不断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受巨厚: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且因阳光不足、温度低,不利于生物生存。

–Vd》Vs:则相反,沉积物会迅速填满盆地;水体快速变浅,乃至上升为陆地,沉积物暴露地表,有机质会易受空气氧化,也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Vd≈Vs:只有在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并伴随适当的升降,沉降速度与沉积速度相近或前者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Vd≈Vs条件下,不仅可以长期保持适于生物大

量繁殖和有机质免遭氧化的有利水体深度,保证丰富的原始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可以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大、生储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原始有机质迅速向油气转化并广泛排烃的优越环境。

油气形成的化学条件:温度与时间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催化作用催化剂放射性作用

概念生油门限的概念:

温度方面:随有机质埋深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有机质逐渐开始生成油气。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这个温度数值有这个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或称为门限度。

深度方面: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 (亦称门限深度) )在实际中用的较多的往往是指门限深度(生油门限) )。

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①温度与时间是控制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生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②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温度的影响呈对数关系,时间的影响呈线形关系;③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关系。

第四节: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概念镜质体反射率(vitrinite reflectance Ro):镜质体反射光的能力,随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增加,其反射光的能力增强加,其反射光的能力增强,Ro值增大。Ro值的大小可以用显微光度计测量。

有机质演化阶段划分方案①按油气生成机理和主要产物特征来划分: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温生干气阶段

②按有机质成熟度进行划分:②按有机质成熟度进行划分1、未成熟阶段(immature stage):Ro<0.5% 2、成熟阶段(mature stage):Ro=0.5%—1.2% 3、高成熟阶段(high- -mature stage):Ro=1.2%-2.0% 4、过成熟阶段((over- -mature stage):Ro>2.0%

第五节: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重点:石油天然气形成条件的比较

重点:成油天然气的鉴别

1、有机气与无机气的鉴别

(1)均是无机甲烷

(2)除一些高过成熟的煤型气外,甲烷上均为无机甲烷

(3)有机气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无机气具有负碳同位素系列。

2、生物气与油型气的鉴别

(1)生物气

(2)生物气含量高,干气

(3)生物气不与油共生,伴生气与油共生。

3、油型气与煤型气的鉴别

第六节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

有效烃源岩(effective source rock):能够生成油气,并能排除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油气的岩石称为有效烃源岩(油源岩,气源岩)

生油岩的特征:

生油岩一般是粒细、色暗、富含有机质和微体生物化石,常含原生分散状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

有机丰度的参数:

(1)有机碳含量

(2)氯仿沥青“A”含量和总烃含量

(3)岩石热解生烃潜量

P1峰: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峰的面积S1表示。代表岩石中残留烃的含量。用kg(烃)/t(岩石)表示,相当于氯仿沥青“A”。

P2峰: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其面积用S2表示,代表岩石中的干酪根在热解过程中新生成的烃类。单位亦用kg(烃)/t(岩石)表示。

P3峰:面积用S3表示,代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2的含量(含氧基团热解)

用生烃潜量Pg=S1+S2评价烃源岩的标准

好烃源岩>6kg/t

中等2-6

较差0.5-2

非常差<0.5

有机质成熟度的几个指标

(1)干酪根演化指标

(a)镜质体发射率

(b)热变指数

(c)干酪根H/C和O/C

(2)可溶有机质的演化指标

(a)正烷烃分布和奇偶优势比

(b)甾烷、萜烷异构化比值

(3)岩石热解的最高峰温

(4)时间-温度指数

第七节油源对比与气源对比

1.油源对比原理----相似性原则

(1)来自同一源岩的石油在化学组成上具有相似性,由不同源岩生成的油气在组成上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2)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在成分上与该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具有相似性。氯仿沥青“A”就是源岩中的残留石油。

概念: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

是沉积有机质、石油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具有明显分子结构特征、分子量相当大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沉积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其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或只发生重排,基本保持原始生化组成的碳骨架。

比较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正构烷烃(高分子)、异戊间二烯类烷烃、甾烷、萜烷等。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1、储层:具有一定储集空间,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基本特性1、孔隙性—直接决定了岩层能储存油气的数量;2、渗透性—控制着流体在其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概念

2、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盖层的封闭基理物性封闭超压封闭烃浓度封闭

3、有效孔隙度(effective porosity) 岩样中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

其中流动的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常简称为“孔隙度”

4、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有效相渗透性:当岩石被多相流体同时通过时,其中某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流体的有效相渗透率。

第四章油气运移

概念

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

二次运移能否进行,取决于浮力与毛管阻力的相对大小,以及水动力的存在与否及其大小和方向. 二次运移能否进行,取决于浮力与毛管阻力的相对大小,以及水动力的存在与否及其大小和方向.

Z 0称为临界油柱高度, 即石油向上倾方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油柱高度.

公式中符号选取的原则: 水向下或下倾流动时,取“+”号; 水向上或上倾流动时,取“-”号. 在静水条件下, 测势面是水平的,。h=0, 公式变为

实用公式为

二次运移方向:储集层内液体流动方向,并不决定于层内的绝对地层压力。

水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正确

水从高折算压力面向低折算压力面流动正确

水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错误

水从高处向处流动错误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概念圈闭(trap):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圈闭的三个要素:1.供油气储渗的储集层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 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的表现形式1、储集层顶面局部上拱,上方和周翼被非渗透层围限(如背斜、储集层厚度变化、孔隙性变化)2、储集层沿上倾方向孔隙性-渗透性发生终止(如岩性变化、尖灭、断层、刺穿等)3、储集层在各个方向均被非渗透层包围(如存在于泥岩中的砂岩透镜体)

概念油气藏(reservoir,pool):在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的度量1.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外溢出的位置点。2.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3.闭合高度(闭合度)圈闭中储集层顶面的最高点储集层顶面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油气藏的度量 1. 含油外边缘(含油边缘): 油--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的交线。含油内边缘(含水边缘): 油--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2. 油(气)藏高度:油藏最高点与油水界面的海拔高差。油气顶高度:油气藏最高点与气-水界面的海拔高差. 含油高度: 油气界面与油水界面的高差. 气顶高度+ 含油高度=油气藏高度 3.含油(气)面积:含油外边缘所圈定的面积。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六大成藏要素: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

上述六大要素可归纳为四个基本条件:一、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二、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三、具备有效的圈闭;四、具备必要的保存条件

通常把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为一个生储盖组合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有效地驱入储集层, 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发生逸散。

烃源岩-储集层的接触关系(连续/不连续)与接触方式(面接触、带接触、体接触)

生储盖组合的类型

1、正常式:下生、中储、上盖(亦称下伏式)

2、侧变式:生储同层,侧生、侧储、上盖

3、顶生式:顶生、底储,烃源岩兼作盖层(亦称上覆式)

4、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均为同一地层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

有效的圈闭(一)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二)圈闭距油源区的远近1.距油源区近的圈闭一般比距离远的圈闭有效性更高. 源控论控制油源丰富程度影响2.位于油气运移主要路径上的圈闭有效性更高、有效容积越大,越容易满足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要求。(三)圈闭形成时间的早晚形成于大规模油气运移之前或同时的圈闭有效性高(四)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圈闭失去有效性

静水条件下,气--油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均近于水平。

动水条件下,气--油界面、油--水界面、气--水界面均发生倾斜,

倾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流体的密度差B、水压梯度的大小

当油--水界面倾角< 圈闭顺流一翼的地层倾角圈闭有效

当油--水界面倾角> 圈闭顺流一翼的地层倾角圈闭无效

同一圈闭在相同条件下,对油聚集有效,对气肯定有效;对气聚集有效,对油则不一定有效。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断裂活动、地下水的活动、圈闭盖层的剥蚀都直接影响着圈闭的保存条件。(1)良好的区域性盖层①区域盖层的岩性:膏盐盖层、泥质岩盖层②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③断裂的破坏程度:(2)稳定的构造环境适宜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形成是必要的和有利的:①适宜的构造运动可以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圈闭:背斜圈闭、断层圈闭等;②适宜的构造运动可以形成油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形成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断层通道,造成盖层底面的起伏,形成构造脊和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③适宜的构造运动可以造成地层的倾斜,增强油气运移的动力(浮力、构造运动力)。(3)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对油气的保存不利。当水动力较强时,油气藏中的油气会被水冲走,油气藏遭受破坏。一般,地层水矿化度较高、水型为氯化钙型或重碳酸钠型代表水体停滞、封闭性好。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地壳运动对油气藏的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的抬升,使储集层被抬升到地表附近或被剥蚀,油气发生生物降解或逸散,油气藏被破坏②地壳运动产生一系列断层,破坏圈闭的完整性,油气沿断层散失,油气藏遭破坏。③地壳运动使圈闭的溢出点抬高或变得无闭合度,油气发生运移油气藏被破坏。④强烈的构造运动往往伴随着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可使高温岩浆侵入油气藏,使油气在高温烘烤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炭质沥青,油气藏遭受破坏。

第三节油气聚集

Gussow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适用的地质条件: 1.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存在溢出点依次抬高的一系列连通圈闭;2.烃源区位于系列圈闭的下倾方向, 在静水条件下油和游离气一起运移; 3.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

第四节油气藏的再形成

造成油气再分布和油气藏再形成的常见作用和因素有: 1、断裂切割油气藏,使其圈闭的完整性被破坏2、不均衡抬升使地层反向倾斜3、构造运动使油气藏的圈闭萎缩/消亡, 伴以形成新的圈闭4、油藏被深埋, 石油裂解成气

第五节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一、传统地质分析方法烃源岩主要生、排烃期分析法圈闭发育史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法

二、流体历史分析法储层流体包裹体法自生伊利石测年法

第六章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

第一节地温场与古地温研究

地温梯度的三个控制因素:热流值热导率底层流体

1.热流值q:地球内热外冷,从而构成了一个由内向外的热流(单位时间内流过单位面积上的热量,

2.导热率λ:单位温差下,在单位时间内,流经单位面积、单位厚度岩石的热量

3.底层流体G:增加单位埋深所对应的地温升高量

三、古地温的测定:研究古地温的方法可概括分为三类:(一)岩石化学的方法-非连续的地质温度计:如同位素地温计、自生矿物及其组合温度计、包裹体地温计、磷灰石裂变径迹地温计,镜质体反射率地温计等(二)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研究热史变化的方法(三)连续地温计(有机地球化学的方法)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第一节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勘探方法和开发方案,已提出的分类方案包括基于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态、储集层岩性、流体性质等的分类。目前在勘探上常采用基于圈闭成因的油气藏分类方案

背斜油气藏根据圈闭成因分为5 类:1、挤压背斜油气藏2、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3、底辟

拱升背斜油气藏4、披覆背斜油气藏5、滚动背斜油气藏。

(二)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1、圈闭的成因:由于基底上隆(差异沉降作用),使上部地层变形而形成圈闭。

2、油气藏的分布:分布在相对稳定地区,盆地中以隆起占优势的地区。

3、油气藏特点:(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2)圈闭的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4)油气藏常成组成带出现。

4、典型实例:松辽盆地--大庆油田(萨尔图)沙特波斯湾盆地加瓦尔油田(世界第一大油田)

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的两重性:封闭遮挡作用,通道破坏作用。

断层油气藏的概念和必要条件

概念: 油气在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形成的圈闭中的聚集称为断层油气藏。

必要条件:断层线与构造等高线或与岩性尖灭线必须闭合。

断层封闭性能的控制因素:1、断层的性质和产状:2、断层两侧地层的岩性组合及接触关系3、断层破碎带的致密程度

断层油气藏的特点: 1。断层的分隔性明显,常以多断块形式出现,破坏了油气藏的完整性,使构造复杂,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气面积很不一致,油水关系复杂;2。断层附近储集层渗透性变好,常形成高产井区;3。纵向上常具多含油气层系;4。油气常富集于靠近油源的断层一侧。

裂缝性油气藏的特征1、油气藏常呈块状,没有固定产层——有共同的油水界面、统一的压力系统。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产井、干井交叉出现;5生产中井间干扰明显;

地层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其中包括潜伏剥蚀构造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生物礁块油气藏

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古地形突起被不渗透地层覆盖形成圈闭,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

地层超覆油气藏:指当水体渐进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较新沉积层覆盖较老沉积层,并向陆地发展,与更老的地层侵蚀面成不整合接触。不整合面以上的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有利方面1.不整合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大规模裂缝溶洞、孔隙带(风化剥蚀、淋滤、溶解)2.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形成一系列圈闭;(遮挡)3.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破碎面)不利方面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的盖层甚至储层遭受剥蚀,起破坏作用。

概念:透镜体油气藏:透镜状或不规则状储集层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所限或渗透性变差而构成圈闭。

第八章

1、沉积盆地:指地壳在某一地质时期内,曾经稳定下沉,接受了巨厚沉积的洼陷区域。

2、含油气盆地: 具有工业油气生成、并富集形成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3、A.坳陷的概念:指盆地内基底下沉最深的地区

B.坳陷的特点a.盆地内沉积盖层最厚, 发育最全, 连续性最好;

b.沉积物最细, 往往是盆地内有利的生油区;

4、A.隆起概念:指盆地内以相对上升占优势的地区。

B.隆起的特点:a.沉积盖层较薄, 有时发育不全, 出现地层缺失;

b.隆起在盆地内起着分隔或围限坳陷的作用;

c.与坳陷相邻的一侧,经常有地层超覆和岩性上倾尖灭出现,在有利条件下易形成岩性油气藏或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5、A.斜坡的概念:盆地基底向边缘升起的过渡带

B.斜坡的特点a.斜坡带是区域性地层超覆、退覆最发育地区,是这类油气藏分布的地区;

b.地层厚度向盆地边缘逐渐减薄,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粗;

二级构造单元概念:指受同一构造运动控制的、形成条件相似的、位置相邻的一系列背斜、断层、地层尖灭等组成的背斜带、断层带、超复带、尖灭带。(局部

构造的集合体)与二级构造单元相对应的是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 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烃源岩–克拉通盆地主要为海相沉积,烃源岩包括页岩、碳酸盐岩,其特点是烃源岩层系多,单层厚度较薄,分布广泛;有机质类型较多:ⅠⅡⅢ型都有。

2.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与生物礁有关的碳酸盐岩、生物滩? 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碎屑岩储集层:三角洲砂体、海岸砂体–储层分布广泛、连通性好、分布稳定? 3. 盖层:形成于克拉通快速沉降期,以泥岩和蒸发岩为主。

3.圈闭与油气藏类型? 以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大隆起和长垣油气聚集带–古潜山油气藏–地层圈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台后期活化形成的挤压背斜油气藏。

4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称为克拉通盆地。

5克拉通是指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至少是古生代以来)以很少变形的部分。

镜质体反射率(详细)

磷灰石裂变径迹

成都理工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 ◆教学目的: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使学生对本课程所讨论的物质对象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油、气的化合物组成和油田水的特征及水型。难点是石油的组分组成和生物标记化合物、天然气的相图以及油气的同位素分布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石油的概念;石油的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组分等;石油的分类;海陆相石油的区别;石油的物理性质。(石油工程专业适当补习相关有机化学内容) 天然气的概念(广义和狭义);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天然气的组成——烃类和非烃类组分;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稳定同位素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分馏效应;油、气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硫、氮、氧作简要介绍。(石油工程专业只讲碳、氢同位素分布的表示及油气中碳、氢同位素的分布范围) 油田水概述;油田水的产状,包括贮存状态、与油气的位置关系;油田水的来源;油田水的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油田水的水型;油田水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了解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专业概念,理解石油不同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组分、馏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油、气主要物理性质(比重与密度、粘度、溶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明确油、气没有确定的物理常数,化学组成是决定其物理性质的本质因素。了解组成油气的主要元素碳和氢的同位素变化特征。了解油田水的基本特征,掌握油田水的苏林分类及油田水的主要水型。特别是温度和压力(涉及地面与地下不同环境)对油气物理性质的影响必须讲深讲透,讲清同位素分馏效应,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油气成因与烃源岩 ◆教学目的:认识油气的来源及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知晓如何评价油气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类型中的煤型气;难点是与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相适应的有利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以及深源油气无机成因机理。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油气成因概述,包括研究意义、简史。 石油成因的现代概念——阐述有机成因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原理。 早期成油说与未熟-低熟油——简介有机成因早期成油说与部分勘探现实。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 绪论 一、简答题 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 ①油气成因问题 ②油气成藏问题 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一、名词解释 1.石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 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是烃类气体。3.油田水 广义 : 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 13C1 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 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 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分

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和次要元素 主要元素:碳和氢次要元素:硫、氮、氧 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和非烃化合物 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 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和丙烷最为常见 非烃气体: N2,CO2,H2S,H2,CO,SO2,和汞蒸气等 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 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 NaHCO3型、 Na2SO4型、 MgCl2 型、 CaCl2 型; 油田水主要为 CaCl2 型 NaHCO3型和 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 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 地层封闭性: CaCl2>NaHCO3>MgCl2>NaSO4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1, 储集层 :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 为储集层。 2, 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3,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中只有单相流体存在,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任何的物理 和化学反应,此时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Q—单位时间内流体的通过岩石的流量,/s F—岩石的截面积, U—液体的沾度,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石油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绪论 1石油地质学 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沥青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 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 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 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 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 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第二章油气显 1油气显示 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2油苗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3气苗 气苗是天然气的地面露头。 第三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全)

1.概念 沉积岩;母岩;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风化壳;牵引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同生作用;成岩作用;后生作用;表生作用;准同生作用;碎屑岩;重矿物;杂基;原杂基;正杂基;假杂基;胶结物;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成分成熟度;碎屑颗粒的圆度及划分;碎屑颗粒的分选;结构成熟度;沉积构造;层理;粒序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波痕;冲刷面;包卷层理;结核;生物遗迹;生物扰动构造、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差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泥晶;亮晶;鲕粒;内碎屑;藻粒,球粒,生物格架;缝合线构造;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底构造;海滩岩;蒸发岩;泥炭化作用(或腐殖煤);腐泥化作用(或腐泥煤);含煤岩系(煤系);油页岩;沉积相、相模式、沃尔索相率;沉积体系;冲积扇;河道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浪基面;潮坪;泻湖;等深流;碳酸盐补偿深度; /*重力流;湖底扇;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陆表海、陆缘海、碳酸盐台地、生物礁。 2. 简述 沉积岩原始物质的类型;常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变化;如何按风化作用由难到易的顺序给下列矿物排队:橄榄石、辉石、石英、钾长石、角闪石、黑云母?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和特征;以玄武岩为例,说明母岩的风化过程;母岩风化的元素迁移序列;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方式;试述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和分类;碎屑颗粒搬运与沉积作用的条件——尤尔斯特隆图解的结论;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静水条件下,沉积速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生物的沉积作用;碎屑岩沉积后作用的阶段划分和特点;碎屑岩的组成;碎屑岩结构包含的内容;简述碎屑岩中石英、长石、岩屑的一般特征和富集条件;杂基含量在结构上的意义;碎屑颗粒的分选性及分级;根据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及碎屑颗粒间的接触关系,碎屑岩中存在哪些胶结类型和支撑方式,两者之间有何种对应关系;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的区别;确定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的方法;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划分;碎屑岩粒级的三级命名法;常见胶结物的结构类型;碎屑岩胶结类型和颗粒接触类型;图示组成层理的要素;层的厚度划分;一些常见层理的特征及成因;画出并简单描述4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及其成因;波痕要素及常见波痕类型的特征;流水波痕与浪成波痕的区别;波痕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常见的同沉积变形构造的特征;结核的类型及判定结核形成阶段的标志;砾岩的分类;图示教材中的砂岩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的特征及形成条件;杂砂岩的形成条件;常见砂砾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或作为论述题);粘土沉积物沉积后有哪些变化;常见的胶结物类型及特征;交代作用的原因、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及部分常用的判别标志;成岩作用的划分阶段;火山碎屑的物质成分;火山碎屑的粒级划分;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类名称及碎屑相对含量;碳酸盐的结构组分类型;碳酸盐内碎屑的成因和粒径划分;鲕粒的成因和类型;常见亮晶胶结物的成因分类;亮晶胶结物的世代;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重结晶的泥晶(或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颗粒灰岩泥晶与碎屑岩杂基的异同点;白云岩的生成机理;毛细管浓缩白云化作用的形成机理;Mg2+在碳酸盐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白云岩的成因分类;简述灰泥和亮晶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区别;碳酸盐矿物的转化和重结晶作用(微泥晶除外);溶解离子、结晶速度对碳酸盐胶结物结晶形态的影响;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用类型;试以三级命名法对颗粒-灰泥石灰岩进行分类;海水蒸发矿物结晶顺序六个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蒸发岩的形成条件;主要的蒸发岩成因假说。煤是怎么形成的?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总学时:72 一、教学思想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这门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打好基础、向前覆盖(覆盖已经学过的基础地质知识,让学生了解它们与油气地质学的关系及其用途)、向后延伸(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精髓在于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授课中围绕现代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精练的讲述,致力于语言风格上精练、简约,内容安排上深入简出,以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3、在课程体系安排上,体现了以油气藏为核心的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先介绍油气地质学的核心——油气藏及其构成因素,然后是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最后介绍油气藏的赋存规律,共分三个大的板块; 4、尽量避免与后续课程的重复,适当加强了在生烃、运移等章节的份量; 5、吸纳了目前油气地质学的国内外主要进展,如: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流体动力与油气的运聚成藏、储盖层评价、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组合、非常规油气等。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要求对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如圈闭和油气藏的结构等,能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故安排了8次实习(其中第8次为综合大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安排了3次分组实验(课下进行)。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本课程总学时为72,以教师讲授为主,并安排8次实习。 学时分配:教师授课60学时,课堂实习12学时,实验需在课下完成。建议学时的分配方案:第一章绪论,6学时 实习一中国主要油气盆地和油气田分布,1学时 第二章油气藏中的流体,6学时 第三章储层与盖层,8学时 实习二储集层孔隙结构观察对比、影响碎屑岩物性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四章圈闭与油气藏,8学时 实习三圈闭和油气藏类型的识别,1学时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与生油岩,8学时 实习四有机质成熟演化曲线和成熟度分区,1学时 实习五TTI值的计算和应用,1学时 第六章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8学时 实习六地下水动力分布与油气运聚的关系,1学时 实习七油源对比与油气运移方向确定,1学时 第七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8学时

石油地质学

油气勘探的基础理论学科: 沉积学构造学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的三大核心课题:成烃成藏油气分布规律 石油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五个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焉耆盆地三塘湖盆地 第一章 石油的组分、族分和馏分: 1.石油的组分(按照在有机溶剂中的选择性溶解)油质胶质沥青质 2.族分可分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部分。 3.馏分组成(热分离)汽油煤油柴油 三、石油的化学成分 (一)元素组成D、H、S、N、O. 海相石油与陆相石油V、Ni含香及V/Ni比的差别 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Ni>1 陆相石油V、Ni含量低,且V/Ni<1 (二)化合物组成 在异构烷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异成间二烯型烷烃,其特点是从第二个碳原子开始,每四个碳原子有一个甲基支链。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烷和姥鲛烷。姥鲛烷(Pristane)和植烷(Phytane)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biomarker).常用来进行油源对比,区分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环境)。 三.石油的物理性质 相对密度:20℃的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 0.75~1.00 也有>1.0者(伊朗、加州、墨西哥,我国孤岛馆陶组石油:0.93~1.026。前苏联苏拉汉石油0.71) (四)荧光性 紫外线照射下发出荧光的性质。多环芳烃及非烃引起发光,饱和烃则不发光。 第二节天然气 天然气的化合物组成 (1)烃类气体CH4(Methane)占80—90% 重烃气(C2-Ethane C3-Propane C4-Butane)<10% 干气(dry gas):CH4>95% 蓝色火焰,少含汽油蒸汽。 湿气(wet gas):含重烃气,黄色火焰。 (二)天然气的赋存形态(产状) 1.气藏气(干气,贫气): 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一般大于95%,重烃气含量极少(1—4%)。 为主的气藏数量<10%,或为主的气藏<1% 2.气顶气(湿气,富气): 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几十(仅次于甲烷)(gas cap) 3.溶解气(dissolved gas):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1.doc

地质学基础电了教案1 绪论 0.1本章导学 地质学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所形成的一门科学,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本章知识,要明确地质学的任务、要点讲解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球外部物质。 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同体外壳一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 一门学科。 0.2.1地质学的任务、内容及分科 1.地质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揭示和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2)提供地质资源和地质资料,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评价全球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与分科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特别是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地质学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一些综合性学科迅速发展。根据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地质学大致可以划分出以下儿个分科: 1.基础地质学: 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 2.应用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3.综合地质学: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学科交叉的综含性学科,如遥感地质学、数字地质学、实验地质学等。 0.2.2地质学的发展概况 (一)地质知识的积累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都与劳动工具的制造以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分不开的。人类历史上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工业化时代,地质知识的获得都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有极大的关系。 (二)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 1880?1883年,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出版了《地质学原理》,奠定了现代地质学的基础。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地质学的发展(1910?至今),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向纵深发展,开拓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地质学各分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导致了新的边缘学科出现。 主要表现在: 1)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2)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等形成独立各分支学科;

中国石油大学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北京大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专业亦可参考)

张厚福1999版《石油地质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1.1.什么叫石油沥青类?油、气、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特征有哪些? 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2.2.重质油、沥青砂有哪些主要物理和化学特征? 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3.3.海相和陆相原油在碳同位素组成上有何区别?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1.1.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近年来有何进展??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有何进展 么?近年来有何进展? 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2.2.生成油气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有哪些? 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3.3.何谓干酪根?干酪根化学组成有何特点?通常可将其分为几类?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演化特征有何异同点?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4.4.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和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 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 5.5.温度和时间如何影响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TTI的基本概念和地质含义是什么?

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6.6.有机物质向油气转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7.7.何谓生油门限和生油窗? 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8.8.何谓低熟油?低熟油气的成因机理有哪些? 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 9.9.煤中有利于石油生成的显微组分主要有哪些?煤成油的演化阶段有什么特点? 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0.10.试比较分析天然气生成条件与石油的异同。 11试总结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标志? 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12.12.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生油岩的好坏?常用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分别有哪些? 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13.13.何谓油源对比?油源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方法有哪几类?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1.1.何谓有效孔隙度及总孔隙度? 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2.2.何谓渗透率、相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

威利斯顿盆地大型油气田石油地质研究要点

高等石油地质学期末考核作业——文献翻译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授课教授:蒋有录 班级:资源研09-8班 专业:地质工程 姓名:隋永婷 学号: Z09010025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大型油田石油地质研究 摘要 威利斯顿盆地Elm Coulee油田是巴肯组中段(泥盆系一密西西比系)的一个大型油田,发现于2000年,在2000年开始在这个油田钻水平井,目前为止,油井总数已有600多口,其石油可采储量在两亿桶以上。 油田区域内巴肯组可划分为三段:(1)上页岩段;(2)中粉砂质白云岩段;(3)下粉砂岩段,总厚度介于3.1到15.3 m 之间。上部页岩呈黑灰色,坚硬,以硅质为主,呈页状。页岩由暗色干酪根、少量粘土、一些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干酪根以无定型为主,整个页岩段内有机质均匀分布。上页岩段的厚度为1.8~3.1 m。中段为粉砂质白云岩,厚度为3.1~12.2 m。下段为泥质粉砂岩,有掘穴动物和腕足动物化石碎片。相当于油田以北地区巴肯组下段的黑色页岩相,为深水黑色页岩相在向陆上倾方向上的同位地层。下段的厚度为0.61~1.8 m。根据化石的丰富程度和掘穴的数量来判断,巴肯组各段的沉积环境为含氧环境、低氧环境和缺氧环境。 Elm Coulee油田的储层主要分布在巴肯组中段,孔隙度和渗透率都较低,埋藏深度为2 593~3203 m。目前发现的油田面积大约为1 165 km2。巴肯组中段的孔隙度介于3%到9 %之间,渗透率平均为0.04 md。巴肯组中段的储层物性随着粘土基质含量减少而变好。基质渗透率在区内石油开采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水平井的井距为640~1 280英亩。初产量为200~1 900桶/日。该油田的巴肯组上段可能对石油产量也有一定的贡献,估计在总产量的20%以下。 Elm Coulee油田的情况说明,威利斯顿盆地巴肯组油气系统的石油开发潜力十分巨大。引言 密西西比系——泥盆系巴肯油气系统特点为:储层低孔低渗、烃源岩富含有机质和区域油气聚集。目前非常规成藏带是很多油气公司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认为巴肯组烃源岩的潜力巨大,生油量估计在100~4 000亿桶(Dow,1974;Williams,1974;Meissner,1 978;Schmoker 和Hester,1983;Price等,1984;Webster,1984;Meissner和Banks,2000;Pitman等,2001;Flannery和Kraus,2006;LeFever和Helms,2006)。美国地质调查局认为,巴肯组的油气资源量为石油36.5亿桶(5.8亿方)、伴生气和溶解气1.85万亿立方英尺(518亿立方米)、天然气1.48亿桶(0.235亿方)。图l表示了威利斯顿盆地密西西比系的底面构造图。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 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源控论: 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复式油气藏聚集带: 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未熟—低熟油: 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煤成油理论: 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石油:

是以液态烃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 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气体,如CO 2、H2S等(油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气藏气: 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特别是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气,是研究的重点。 ●气顶气: 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 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煤型气(煤成气): 腐殖型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热演化生成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 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 ●油田水: 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xx(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成为储集岩(层)

石油地质资料(完整)

一、名词解释 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7.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11.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二、问答题 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4%,其中,氧:0.1~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平均0.65%;氮:小于0.1%。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石油中化合物包括烃类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烃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数有C1~C45,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石油中多数占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15%。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和原油的成熟度。异构烷烃以≤C10为主,且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以植烷、姥鲛烷的研究和应用最多。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 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芳香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在石油的低沸点馏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随沸点升高,芳香烃含量亦增多。 非烃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尽管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只占石油元素组成的2%左右,但与其有关的化合物却占10~20%,甚至更多,这些非烃组分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 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石油地质学简答,论述

1石油与固体矿产有何不同 (1)油气的可流动性决定了油气的生成地并非是其成藏地,固体矿产基本上是生成地就是其储存地。 (2)固体矿产可在地表及近地表找到,而油气易被氧化,当其达到地表层会被迅速氧化掉,所以在地表只能找到油气苗或沥青脉,找不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藏。油气大多深埋在地下。 (3)固体矿产形成后不易被破坏,所以对保存条件要求不高。而油气藏形成之后,很易被破坏,如分子的扩散、水动力的冲刷、断裂的破坏、构造运动影响、岩浆活动及温度、压力的变化等均会破坏原生油气藏,或改变其性质。 2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保存、转化的地质环境 1长期稳定下沉大地构造背景(V沉积≈V沉降); 2较快的沉积(堆积)速度; 3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原始有机质; 4低能、还原性岩相古地理环境 5适当的受热和埋藏史。 3影响碳酸盐岩溶孔和溶洞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1碳酸盐岩的溶解度。碳酸盐岩溶解度与其成分的Ca2+/Mg2+比值、粘土含量、组构及构造等因素有关。 2地下水的溶解能力。地下水的溶解能力是由地下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决定的。 3地貌、气候和构造的条件 4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化对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起改善作用。 5重结晶作用。 4裂缝发育的岩性因素 1决定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是:岩石的脆性。影响岩石的脆性的因素:岩石的成分、结构、层厚、组合、成岩后生变化等。 2泥质含量产生的影响: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增加,会降低岩石的脆性,减弱裂缝的发育。3硅质含量产生的影响:硅质含量增加,会加强岩石的脆性,有利于裂缝的发育。 4杂质含量产生的影响:质纯粒粗的碳酸盐岩脆性大,易产生裂缝,并且开缝较多。 除此之外还与岩层的厚度、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等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