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合集下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重点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岩心录井:岩心录井包括按设计要求卡准取心层位和井段、岩心出筒、整理、观察、描述及选送分析样品全过程的有关内容。

2.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称为岩屑录井。

3.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所以又可称为孔隙流体压力,常用Pf表示。

4.流动单元:流动单元是一个纵横向连续的,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

5.地层流动系数:表示流体在油层中流动难易程度的参数,等于地层系数和原油粘度的比值。

Kh/μ单位(μm2·m/mPa·s)[/size] [size=14pt]6.储层结构模型:储层结构模型是指储层及其内部构成单元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分布。

7.油水系统: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的油水聚集的基本单元,亦即一个单一的油气藏及其底部或边部水体的组合,称为一套油水系统。

8.控制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准确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9.地层测试:为了认识和鉴别油气层,掌握油气层的客观规律,为油气田开发和开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找到油气层之后,还要获取油气层产量、压力、产液性质。

地层渗透率。

流体样品等资料,这一类工作称之为地层测试。

二.填空1.常见的碎屑岩的孔隙喉道有以下四种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或弯片状喉道、管束状喉道。

2.折算压力是指井内静液面到某一折算基性面的垂直高度,折算压力是指折算压强所产生的压力,通常可以利用油水系统中流体流动方向?3.储层建模是,其核心问题是提高井间预测精度,4种途径是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等时储层建模、成因控制储层相建模、相控储层建模,2种方法是储层离散属性建模方法、储层参数模建方法。

4.岩心描述时采取与一般野外描述相同,描述包括以下5方面: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水情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出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

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烧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烧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

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儿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而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

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一水(或气一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出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出带(群)。

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

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

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桂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绘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简答题题库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简答题题库

1、井下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是什么,应用这些标志应注意哪些问题?.首先就是地层的连续性被打破,诸如地层的重复、缺少、杂乱排列等等;其次是看到断层碎屑;其他的一些断层的经典标志在井下可能不会太显现;2.(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在这个阶段,埋藏深度较浅,温度、压力较低,有机质除形成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熟石油以外,大部分转化成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这个阶段产生的烃类已经成熟,在化学结构上显示出同原始有机质有了明显区别,而与石油却非常相似;(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凝析气和湿气大量形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作用有关,二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是有限的;(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在析出甲烷后进一步浓缩,成为沥青或是次石墨。

2、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1)埋深:0-1000米;(2)温度:10-60度;(3)演化阶段: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碳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4)作用因素:浅层以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为主,较深层以化学作用为主(5)主要产物:生物成因气、干酪根、少量油(6)烃类组成特征:烃类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很小(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1)深度:1500~2500—3500米;(2)温度:50~60—150~180度(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的前期,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4)作用因素:热力+催化作用;(5)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原油伴生气,湿气,残余干酪根;(6)烃类组成特征:正烷烃碳原子数及分子量减少,中、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成组分,奇数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及芳香烃的碳原子数也递减,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1)深度:4000-6000米;(2)温度:180-250度;(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后期,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有机质成熟时期;(4)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阶段;(5)产物:残余干酪根及液态烃,热裂解产生凝析气、湿气及干酪根残渣;(6)烃类组成:液态烃急剧减少,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为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四)深部高温生成气阶段(1)深度:>6000米;(2)温度:>250度,高温高压;(3)作用阶段:变生作用阶段,半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4)作用因素:热变质;(5)主要产物: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深部高温高压下热变质成干气和石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必备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必备

第一章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碳(84%)、氢(13%)、氧、氮、硫石油的化合物主要可分为烃类和非烃类两类。

化合物烃类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两种主要元素组成按其结构分为烷烃、环烷烃及芳香烃三类。

非烃类化合物主要是含硫、氮、氧化合物。

化合物中除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外,还含有硫、氮、氧等元素。

石油的物理性质1、颜色:千差万别:黄绿色、乳白色、淡黄色、黑色2、相对密度:常指在1atm下,20℃脱气原油密度与4℃同体积纯水密度的比值,常用d204表示。

3、粘度:是指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运动的内摩擦力所产生的阻力,它表示石油流动的难易程度。

石油粘度越大就越不易流动。

粘度单位常为帕斯卡秒(Pa·s)或毫帕斯卡秒(mPa·s)。

4、荧光性:油的发光现象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石油中的多环芳香烃和非烃引起发光,而饱和烃则完全不发光。

5、旋光性6、溶解性:石油是各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烃类难溶于水7、导电性:石油是非导体,其电阻率为109一1016Ω·m,比地层水高得多。

天然气元素组成元素的构成:C(65-80%)、H (12-20%)。

另有少氮、氧、硫及其它微量元素。

化合物组成:以甲烷(CH4)为主,次为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

含有数量不等的N2 、CO2、H2S 及其它惰性气体。

根据甲烷的含量天然气可分为干气(>95%)和湿气(<95%)。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相对密度:在标准状况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同体积空气的质量比。

一般随重烃、CO2、H2S、N2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一般为0.56-0.90。

湿气的相对密度大于干气。

粘度:指气体内部相对运动时,气体分子内摩擦力所产生的阻力。

粘度的大小与气体组成,温度,压力等参数有关,一般随分子量增加而减小,随温度、压力增大而增大溶解性:在相同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当天然气重烃增多(丙烷的溶解性远大于乙烷,重烃含量多时溶解度高),或者石油中的轻馏份较多时(低碳数烃含量多时,天然气易溶解),都可增加天然气在石油中的溶解度蒸气压力: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 油田水:从广义上讲,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存在于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种的不溶有机质。

4.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正在生成和排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5. 次生孔隙: 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常见的次生孔隙如碎屑岩中的溶蚀孔、收缩孔和晶间孔,碳酸盐岩中的溶孔、晶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模孔、溶洞以及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类裂缝。

6. 储集岩指有孔隙和渗透性具备流体储存和流通空间条件的岩石或岩层7.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8.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9.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气藏。

10.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11.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饱和烃:又指烷烃,是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外,其他化合价全部为氢原子饱和。

12. 芳香烃:指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

1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衡量分为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5.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每章重点知识点综合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每章重点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1 无机生成说:A宇宙说:随着地球的冷凝,碳氢化合物被冷凝的岩浆吸收,最后凝结在地壳中形成石油B碳化物说:高温的碳和铁变为液态,反映生成碳化铁,保存与地球深处,地下水向下渗透,与之反映生成碳氢化合物,上升到地壳即为石油C岩浆说:基性岩浆冷凝时合成碳氢化合物,使不饱和碳氢化合物聚合成饱和碳氢化合物有机生成说:为石油和天然气并运输到邻近的储集层中,的作用下转化而来的主要依据:油气分布与岩石类型(沉积岩中);纵向分布(时间上);成分特征;某些稀有金属特征;油层温度特征(很少超过100oC);形成时间;近代沉积物中的观察结果。

2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来自生物圈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和植物,就生成油气而言,主要以低等水生动植物为主(特别以细菌和藻类最佳)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来说,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盆地本身的原地有机质,其他是被河流等从周围陆地携带来的异地有机质,再者是少量的经受侵蚀的古老沉积层中的化石有机质。

分类类脂化合物(形成石油的主要有机组分之一),蛋白质(油气中低碳烃的来源之一)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及主要特征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而氧含量低,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多,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少,母体主要来源于藻类和水生低等微生物,生油潜能大2型干酪跟:原始氢含量稍低于1型干酪跟,中等长度直连烷烃多,母体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生油潜能中等3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不利于生油。

4海相环境中—浅海区是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右地理环境,陆相环境—深水—半深水湖泊相是陆相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在近海地带的深水湖盆是最有利得生油坳陷陆海过度相—三角洲发育部位是极为有利的生油区一对同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放射性物质的作用也可能是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之一5—1500m温度范围:10-60C动力因素:细菌活动转化反应性质:生物化学降解主要产物: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成熟石油和大量干酪根)1500—4000m温度范围:60—180C动力因素:热力催化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热降解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和湿气、CO2、H2O、N2、H2S等挥发性物质和残留干酪根)4000-7000m温度范围:180-250C动力因素:热力作用转化反应性质:石油热裂解与热焦化主要产物:大量C-C链断裂,已形成的高分子液态烃急剧减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

(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

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

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

(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

粘度大则流动性差。

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

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

甲烷占气藏气体成分的95%以上。

b、气顶气:与石油共生,位于油气藏的顶部,重烃气含量可达百分之几或几十,仅次于甲烷,属于湿气。

c、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可逆裂解)为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2)分散型:a、油溶气:油藏溶解的天然气。

一般从几立方到上千立方都存在。

b、水溶气:溶解在水中的天然气;包括低压水溶气和高压地热型水溶气。

天然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是石油的百倍。

c、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与煤的变质作用和煤层顶板透气性相关。

d、致密地层气:致密砂岩和裂缝性含气页岩中的天然气。

e、固态气体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化合物,成为“天然气冰”,或“天然气水合物”。

16、天然气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烃类,以甲烷为主,含少量C2-C5类重烃气;非烃气为次要成分,以N2、CO、CO2、H2S、H2,Ar等居多。

重烃气>5%称湿气,<5%称干气。

17、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①成分:石油复杂,天然气简单。

②物理性质:相态不同,在密度、粘度、溶解度、吸附性等方面也区别较大。

18、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的地下水。

狭义:油气田围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

状态: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

产状:底水、边水19、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组成(离子)、有机组成(烃类、酚、有机酸)、溶解气等。

20、石油δ13C一般为-22‰~-33‰,平均-26‰左右。

天然气δ13C值变化较大,-100 ‰~-20 ‰。

第三章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1、油气成因理论:①无机成因学说:门捷列夫(1876)提出的碳化物说;索柯洛夫提出的宇宙说;此外,还有岩浆说、高温生成说等。

②有机成因学说:核心即认为油气起源于生物物质。

罗蒙诺索夫(1763)蒸馏说;混成说代表波东尼(1906);随后又出现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白质说等;蒲赛(1973)提出了“地温窗”和“液体窗”概念。

Tisoot和Hunt对干酪根成烃理论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成油理论体系。

未熟-低熟油形成理论、煤成烃理论。

2、❤有机成因的物质基础:沉积有机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木质素)、干酪根纤维素较为稳定,是煤的重要母质之一。

宏观:藻类、矿物沥青基质(无定形体);微观:脂类3、干酪根:将岩石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定义为干酪根。

沥青:可溶于碱、非氧化型酸等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包括烃类以及含S、N、O的非烃有机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等)。

)干酪根首先是由Brown(1912)提出4、干酪根类型:Ⅰ型(腐泥型):原始生物物质是富含脂类的水生浮游生物,成矿方向是油、石煤和油页岩;Ⅱ型再细分为ⅡA型(腐植腐泥型)和ⅡB型(腐泥腐植型)。

Ⅲ型(腐植型):原始生物物质是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陆生高等植物,成矿方向是煤。

(蒂索(1974)按H/C和O/C原子比划分)5、干酪根演化阶段:①第一阶段:大量消耗氧,镜质体反射率在0.4%~0.6%之间。

②第二阶段:氧继续减少至稳定,氢大量减少,镜质体放射率缓慢增加,然后较快增加到2%。

③第三阶段:碳含量达90%以上,镜质体反射率达2%以上。

6、❤油气生成的理化条件:细菌、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等。

(温度:重要因素;时间:次要因素。

)7、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叫做门限温度。

与之对应的深度叫做门限深度。

温度与深度的关系取决于地温梯度。

8、成烃演化:有机质所伴随的成岩变化划分为成岩阶段、深成阶段和准变质阶段;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

9、❤干酪根演化阶段:未成熟阶段:Ro<0.5%;成熟阶段:Ro为0.5%~2.0%(低熟阶段、中熟阶段、高熟阶段);过成熟阶段:Ro>2.0%11、天然气:以烃气为主的各种来源气体混合物根据形成机理: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根据成气的主要作用因素,有机成因气分为生物成因气(包括成岩气)和热解气。

根据有机质类型不同热解气:油型气和煤型气。

按成因类型划分,即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

有机成因气→生物成因气、热解气→油型气(Ⅰ、Ⅱ型干酪根)、煤型气(煤、Ⅲ型干酪根)12、微生物的代作用包括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

呼吸作用:喜氧和厌氧。

有利于生物气形成的因素:有丰富的有机质;严格的缺氧、缺硫酸盐环境;pH值以接近中性为宜;温度在35-42℃为最佳。

13、油型气:根据成气的热力条件及与石油伴生关系: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湿气和热裂解干气。

煤型气:由腐植煤及腐植型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等。

不包括煤系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气和成岩气。

14、成煤演化的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15、煤气发生率:指成煤先体(植物残体或泥炭)在成煤过程中每形成单位重量(吨)的某煤阶煤时所累计生成的天然气(不包括非烃气)的总体积。

视煤气发生率:指褐煤后到形成某一煤阶的单位重量(吨)煤时所生成的天然气的总体积。

煤气发生率(Rg)与视煤气发生率(Ra)之差,即为泥炭-褐煤的煤气发生率。

该阶段主要是生物成因气而非典型的煤成气。

16、❤烃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产和排除石油天然气的岩石。

只生成和排出由的岩石称为油源岩,只生成和排出气的岩石称为气源岩。

生油岩:低能带粘土和碳酸盐淤泥沉积,但并非所有低能环境的细粒沉积都是生油岩。

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叫做生油岩系。

17、❤烃源岩的评价:有机质数量(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18、有机质数量包括有机质丰度和烃源岩体积。

有机质丰度一般是通过测定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等定量估算。

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沉积的原始物质、沉积环境等。

19、残余有机碳含量近似代表烃源岩中有机质数量。

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沉积的原始物质、沉积环境等。

有机碳含量下限值:一般陆相泥岩定为0.5%;碳酸盐岩下限值为0.3%,甚至0.1%。

氯仿沥青“A”下限值为250-300ppm;C15+抽提物下限值为50-100ppm。

20、烃/有机碳(烃在每克有机碳中的毫克数)来表示有机质烃转化率。

21、生烃潜量:岩石高温热解总烃产率(S1+S2)表示,单位为毫克烃/克岩石或千克烃/吨岩石。

S1:岩样热解所得到的游离烃;S2:岩样热解所得到的裂解烃。

S1代表岩样中已生成的烃,S2代表岩样若埋深增加干酪根进一步裂解所生成的烃,更本质地反映了岩石中干酪根热解的生烃潜力。

22、有机质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生烃潜力、产烃类型及门限深度(温度)。

分为III型。

23、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孢粉颜色;地球化学参数24、❤Ro<0.5-0.7%为成岩作用阶段,生油岩为低成熟;0.7%<Ro<1.3%为深成作用阶段早中期,成油主带即“油窗”;1.3%<Ro<2%为深成作用阶段晚期,湿气和凝析气带;Ro>2%为准变质作用阶段,干气带。

25、❤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①生物物质的产量:动、植物。

②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氧化、还原条件。

③沉降、沉积速率:堆积埋藏越快,越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考虑有机质与无机质相对沉积速度,无机质沉积速度不能太快。

④沉积物粒度:特拉斯克研究显示,<5μm的粘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是5-50μm粉砂2倍,是50-250μm细砂4倍。

26、❤有机质的丰度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为有机碳含量来表示。

27、油(气)源对比:广义: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和气-岩对比;核心:油-岩和气-岩对比。

依据:性质相同的两油(气)应该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油气应该与母岩中残留的油气相同。

原则:选取受非成因因素影响最小的参数作为对比。

28、❤油源对比:微量元素、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

石油对比参数:微量元素系列和V/Ni比值;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系列分布,甾族和萜类化合物等,正构和异构烷烃、环烷烃等;各种组分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