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

摘要:哲学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究普遍性终极性超验性问题而取得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成果。诸子百家时代,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由天论、天人关系论、人论三部分组成。知天以制天的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究天人之际的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知人以成人的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中国哲学;天论;天人关系论;人论;价值追求

一、天论是中国哲学的逻辑起点

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关于事物存在形式及其变化动因的系统见解。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既相互依托又相互对立的两种因素,一种禀性柔弱、晦暗、谦退、顺随称为阴;一种禀性刚强、明朗、激进、自执称为阳。阴阳相互交替、摩荡,从而造成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阴,原指背光的一面;阳,原指向阳光的一面。阴阳虽为两面,但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犹如一座山的南北,一个人的前后,所以渐渐就引申指事物内部既相互资补、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因素。阴阳学说在不同时代、不同代表人物那里各有不同特色,其细节更是纷繁多样。就整个学说的主流而言,具有如下特色:其一,认为阴阳双方是对立斗争的。阳刚则阴弱,阴强则阳弱;阳前则阴后,阴前则阳后;阳上则阴下,阴上则阳下;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二者处在交替、更迭、摩荡、搏击的状态之中。其二,认为阴阳双方是资补融通的。有阴则有阳,有阳则有阴,独阳不在,独阴不行。二者处在互助、和谐、平稳、圆柔的状态之中。其三,认为对立和融通是合为一体的。一般来说,对立和斗争的形式是平和柔缓的,资补和融通的过程是通过平和柔缓的对立斗争实现的。这是阴阳二者的正常关系。打破这种关系便是失调。其四,认为阴阳交合的不同形式形成不同事物,阴阳的对立和融通造成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阴阳失调则事物受损,阴阳相分则事物毁灭。其五,认为一种事物的关系中自身含有阴阳、又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代表着阴或者阳;阴阳的关系网相互连接,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须既观察它与其他事物的阴阳关系,又观察它自身内部的阴阳关系。①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关于事物的构成因素、禀性成因、演变趋势、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见解。五行,意思是五类,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可以指五种状态、五个阶段、五种元素。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其一,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各种元素的禀性不同,不同元素的组合、搭配,形成形态各异、性能相别的各种万物。其二,认为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资补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其三,认为五行及其相互关系表现为天文现象、地理现象、政治现象、军事现象、生理现象、人伦现象,贯穿了各种现象之中,使各类现象呈现出有机的统一和相互的感应。其四,认为把握了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上观天文,下察地理、预见未来、推测吉凶、处理政务、协调人伦。②

二、天人关系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

天人关系论在中国哲学中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天人本一说、天人分殊说、天人合一说。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天人关系论只有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两种思想。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中国哲学的实际。天人本一说是相对于天人合一说的,这两种观点是有区别的。

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③陆九渊的弟子袁燮(11441224)认为,天人本一致,何以天人本一致?只缘此心无天人之殊,天得此心而为天,地得此心而为地,人得此心而为人,今但为形体所隔,遂见有如此差别,试静而思之,所谓形体者安在?我之形体犹是无有,而又何天

人之异乎!④王守仁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⑤以上所引的观点显然不能强行划入天人合一说,而应归为天人本一说。

天人分殊说认为,天与人尽管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但都是各自独立的两种东西。天人分殊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天人有分说;二是天人交胜说。天人有分说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能、本分,各有自己的性质、形体和运动变化的法则,不能相互替代。天人交胜说认为,天与人各有优势,各有特长,在某一方面天胜过人,在另一方面人胜过天。

天人合一说认为,人是宇宙发展演变的产物。在他们看来,宇宙原先混沌一片,之后才分化为天地,人是由天地分化长育而成的。

三、人论是中国哲学的价值追求

人性论中人性二字与通常意义上的人性有区别。狭义的人性往往被理解成德性,人性论也被理解成对性善、性恶的争论。其实,人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性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即本性、德性、知性。本性是人的先天之性、生物之性。对本性只能做事实判断。欲望是人的本性。欲望这一本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对人们满足欲望的行为方式的评价。德性是个人的生物之性与社会后天的影响相互作用后的合道德性。合道德性即个人的价值追求方式与社会道德相符合的程度。自觉地以社会道德认可的方式去满足欲望,就是有德性;以社会道德不认可的方式去满足欲望,就是无德性。实事求是的讲,人的德性可能性是有差别的,而且一出生就有差别。

人道论包括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治人者治人理政之道,全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完善之道。人道论是中国人的应用哲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管理哲学等。中国人的生存智慧集中表现在人道论里面。中国哲学认为,天道、人道本是一道,只是在具体运行时发生分殊。如果天道与人道发生冲突,一定是现实社会出了问题。

人格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中国的哲人智士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于追求和实现理想人格及人生意义,不是追求灵魂不灭,来世天堂。他们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志士仁人、忠臣孝子、清官廉吏等,即成为有知识、有才德、有节操的人,达则兼济天下,利济苍生,穷则独善其身,修身养性。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要自强不息,正道直行,持身立节,不能自暴自弃,降志辱身,丧失节操。这种理想人格论,陶冶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人格、国格,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人所推崇。

注释:

①诸子百家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渊海,其地位相当于古希腊时代之于西方文明。顾文炳. 阴阳新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