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同自我评估、社会因素下进食障碍状况分析研究
青少年饮食障碍的心理因素及干预

青少年饮食障碍的心理因素及干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发育迅速的阶段,饮食习惯对其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面临饮食障碍问题,这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饮食障碍的心理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
饮食障碍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饮食障碍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
自我身体形象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出现对自身外貌的扭曲认知,过度关注体重和外表,导致饮食障碍的形成。
社会压力和身心发育:青少年在追求社会认可和适应群体时,容易受到外界标准的影响,产生饮食行为异常。
情绪问题和心理压力: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压力、家庭关系问题等,可能引发情绪波动,进而影响饮食行为。
干预措施
针对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心理辅导和治疗:通过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身体形象,增强自信心,解决心理问题。
家庭支持和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营养教育和健康促进: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营养教育,宣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饮食观念。
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体形象,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通过心理辅导、家庭支持和健康促进,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克服饮食障碍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在饮食障碍中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促进健康发展。
进食障碍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效果探析

进食障碍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效果探析摘要:目的:探讨进食障碍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40例进食障碍患者分析其心理特征,然后再予以心理护理。
结果:40例进食障碍患者SCL-90总分、因子分都比常模高,其中各个因子分都是强迫最突出,其次才会是焦虑、抑郁、敏感的人际关系等。
结论:进食障碍患者心理负面情绪较多,需为其针对性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情绪,使患者坦然面对治疗。
关键词:进食障碍;心理特征;心理护理进食障碍是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与特定文化压力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出现的进食行为异常的一组疾病,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发作,且以女性居多。
我国目前对于该病尚未有权威的资料加以研究,但经研究发现,当代青少年出现的暴食行为较为严重,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紊乱与主要特征,患者常为该病感到苦恼和焦虑[1]。
只有了解进食障碍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心理措施,方可对患者疾病的恢复起到积极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有40例进食障碍患者自愿参与,男女比例为20:20,年龄16~23岁,中位值(18.64±3.01)岁;患病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5±0.12)年;所选患者均知情,自愿配合本研究工作,双方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认证。
1.2 方法1.2.1 调查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F-90)对选取的进食障碍患者进行测查,统一指导患者语后个别测试,由患者自己填写量表。
若个别换着玩不理解为其进行中性解释。
完成测查后统一由测验人员检查是否出现不符合要求之处,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全部回收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
1.2.2 评价标准量表选取5级评分,1-5分代表症状从轻到重,症状越轻则评分越低。
根据我国常模标准评定,总分在160分以上者或任一因子高于52分则代表阳性,说明存在轻度或高于轻度以上心理问题,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进食障碍的评估与干预

体重监测和反馈机制建立
设定合理的体重目标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因素,设定合理的体重目标,确保患者的体重处于正常范 围内。
监测体重变化
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了解患者的体重变化趋势和速度。
建立反馈机制
及时向患者反馈体重监测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营养支持和饮食管理方案,确保患者的体 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体重管理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帮助和支持。
XX
PART 04
营养支持与饮食管理
REPORTING
营养需求分析及补充方案制定
评估患者当前营养状况
通过体格检查、生化指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 况,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营养素的摄入与消耗情况。
制定个性化营养补充方案
XX
PART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REPORTING
常见并发症类型介绍及风险评估
营养不良
由于进食障碍患者饮食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 身体正常生理功能。需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补充营养。
心理问题
进食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随访工作安排
明确随访时间和内容,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 行定期跟踪和评估。
康复效果评估
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 计划,确保患者顺利康复。
XX
PART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REPORTING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总结
评估工具完善
成功开发出一套针对进食障碍的 全面评估工具,包括问卷、量表 和访谈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
青春期的难题_:进食障碍

文/费嘉庆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梅陇院区)青春期的难题:进食障碍青春期作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愈发增多,需要充足均衡的营养物质来帮助实现健康成长。
可是,受到外界审美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因“体型忧虑”而开始挑食、节食,令饮食陷入高需求和低摄入的矛盾中,不仅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更严重者还会难以恢复正常进食。
目前,我国青少年患进食障碍的人数在不断增长,存在进食障碍倾向或异常进食行为的概率达10%~30%,有1.10%~3.23%的青少年已被确诊为进食障碍。
什么是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受到进食与情绪调节的交互作用影响,使得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作用于进食行为,而导致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以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为表现形式。
1.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厌食症是对自我的体形产生了感知紊乱,从而选择以节食为手段,持续性限制机体的能量摄取,有意造成体质量减轻的一类进食障碍。
厌食症患者大多伴随着断食、催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等行为,长久以来致使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被破坏,后期会在无诱导情况下出现反胃、呕吐等病理性神经反射,难以再度进食。
当食物摄入过少、体重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时,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严重不足,导致机体多系统功能无法正常运转,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更严重者还会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造成死亡。
2.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体现在进食状态的失控和补偿行为的反复上,即使患者已经有了强烈的胃部饱腹感,但仍难以控制自己的进食欲望。
贪食症的青春护航Youth Escort青春期健康14发病同样也和过度节食有关,在减脂期以高要求限制日常饮食后,内心反而对高糖高脂等特定食物的渴望愈演愈烈,极易发生冲动饮食。
多巴胺奖赏系统在此反复刺激下,患者开始对高糖高脂的食物上瘾,但为了苗条的身材患者又要做出各种过激减重的补偿性行为,深陷于贪食—节食的恶性循环当中。
青少年时期饮食失调的心理因素分析

青少年时期饮食失调的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时期的饮食失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阶段,身心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之中,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时期饮食失调的心理因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一问题。
自我认知与身体形象青少年时期的自我认知和身体形象对饮食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对自己的外貌和身体状态敏感度较高,容易受到外界标准的影响,从而产生对于体重、外表等方面的不安和焦虑感。
这种不安和焦虑可能导致饮食失调的产生,例如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家庭环境与社会压力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压力也是影响其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
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和态度会对青少年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家庭中存在饮食失调或不良的饮食观念,青少年可能会模仿或受到影响。
社会对于外貌和体重的标准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压力,使其产生对于饮食的不健康行为。
心理压力与情绪管理青少年时期常常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和情绪管理困难。
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青少年可能会通过饮食来寻求情绪上的安慰或释放,导致饮食失调的产生。
性别差异与心理因素研究表明,男女青少年在饮食失调方面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女性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外界对于体重和外貌的标准影响,更容易出现节食和担忧体重的行为;而男性青少年可能更多地表现为过度锻炼或不健康的饮食行为。
这些性别差异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时期的饮食失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心理因素。
家庭、社会、个体的心理状态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饮食习惯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和习惯,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进食障碍与人格研究现状 (2)

1.5 社会依赖和自主
进食障碍患者会努力保持独立,同时也依赖于人 际关系对保持自尊的设用,有高社会依赖型的个体也 许会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情绪,但是压抑情绪会让他们 更易受到进食障碍的影响。 进食障碍与较高的社会依赖人格类型、紧密群体 的社会支持的减少相关。然而,进食障碍患者中出现 社会依赖与高自主的混合表现,自主的得分能更好地 区分进食障碍患者和非临床样本。神经性贪食症更与 社会依赖相关联。
1.2 强迫
Anderluh在回顾性的研究中发现,强迫人格特质 是影响进食障碍易感性的一个遗传因素,对进食障碍 今后的发展有较高的预测值,两者问呈很强的剂量反 应关系。以往的研究认为厌食症是强迫性的,而贪食 症是冲动性的,并假设这两个症状是一个连续体的两 极,Anderluh认为两者并没有在强迫特质上表现出体 系上的不同。并且进食障碍恢复之后,强迫特质仍然 存在。
Westen使用Q分析法根据进食障碍患者的人 格特质进行分类得出3种类别:高功能/完美主义 类别、限制 过分控制类别、情绪失调/难以控制 类别。
Thompson在纵向研究中,考察了进食障碍 患者长期的表现.使用Q分析法根据被试对人格 访谈反应结果进行分类,划分了5个类别,即高 功能、行为功能失调、情绪功能失调、回避一缺 乏安全感和强迫敏感。由此提出了多维人格原型 系统。
3.2.2 并发症模型
状态作用模型,它提出进食障碍导致了短期的人 格变化。 伤疤作用模型,即进食障碍的症状导致了长期的 人格变化,是因为个体先前曾经有过进食障碍。
3.2.3 共同原因模型
第三者变量模型,认为两种障碍是相互独立的, 并且是因相同的潜在原因而产生的。 谱系模型,假设人格特质与进食障碍可以共同存 在,是由相同潜在病因和病那引起的不同带的表现, 而非不同质的症状,不代表不同的实体.这一点是区 分第三者变量模型与谱系模型的关键。
超越生存,社会性的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障碍

智汇大家说-222 - Family life guide超越生存,社会性的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障碍张婕,田宇(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摘要:神经性贪食障碍作为进食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在暴食行为后伴随自我催吐等补偿性的行为以防止体重的增加。
神经性贪食障碍的原因之一在于个体过度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身材,即对身材认知出现偏差。
由于文化对两性身材的要求不同,神经性贪食障碍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高。
在神经性贪食障碍预测中,有诸如身体质量指数、体型问卷、进食态度测试等几项工具,但各自在预测效果上存在一定缺陷。
而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以认知-行为强化治疗为主,伴随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关键词:神经性贪食障碍;进食障碍;DSM-5引言进食被认为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就像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一样,是最基本的原始反射。
然而,人类的进食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本能,因为人类赋予了进食行为更为复杂的含义,饮食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
大量的人类考古学证据表明,人类的进食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而与宗教和文化息息相关,史前宗教仪式场所的直接和间接的食物存在证据反映了这一点。
因此,随着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不同,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饮食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根据DSM-5喂食和进食障碍诊断标准,其特点是进食或与进食相关的行为持续紊乱,导致食物消费或吸收的改变,并严重损害身体健康或心理社交功能(American Psychiatric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从DSM-5的定义来看,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进食或相关行为异常,如持续进食非食用食物、拒绝进食正常能量摄入的食物、暴饮暴食后自行呕吐等。
其次这类异常行为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
例如文化、社会等因素通过同辈压力或社交媒体等渠道产生理想、完美的身体形象,导致不符合的个体改变他们的饮食行为,以达到标准。
正确认识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

正确认识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大健康难题,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有效应对。
本文将从饮食障碍问题的定义、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饮食障碍问题的定义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是指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与饮食相关的异常行为和心理状态。
典型的饮食障碍问题主要包括暴饮暴食症、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等。
这些问题与青少年的自尊心、家庭环境、社会压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饮食障碍问题的成因饮食障碍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常见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等。
社会环境的过度强调外貌和体型美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不断对自己的体重和外貌产生焦虑和困扰。
同时,家庭因素如育儿方式、家庭矛盾等也对青少年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体心理方面,青少年的自尊心、自我认同、个性特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饮食行为。
三、饮食障碍问题的影响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
首先,饮食障碍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厌食症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症患者容易出现超重和肥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饮食障碍问题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残和自杀的倾向。
最后,饮食障碍问题还会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社交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就业前景。
四、应对饮食障碍问题的方法针对青少年饮食障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和治疗。
首先,建立积极健康的饮食观念和生活方式,提倡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避免极端的饮食习惯。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提供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形象。
此外,学校和社会也应当在宣传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加大力度,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不同自我评估、社会因素下进食障碍状况分析研究发表时间:2017-12-06T15:28:31.5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0期作者: Michelle Sun1 金岳龙2 万宽3(通讯作者)[导读] 厌食症主要分为两类:限制型患者主要靠禁食和锻炼,暴食引吐型患者为间歇出现暴食,然后又用各种方法降低体重。
(1上海美国学校上海 201107)(2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3上海市奉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499)【摘要】目的:进食障碍在中国有明显上升趋势,但是社会对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关注相对较低,加上媒体报道提倡瘦身形象进一步增加进食障碍的风险。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注意,成千上万的家庭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
了解青少年进食障碍的状况,并获得不同自我评估、社会因素下对进食障碍的影响。
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安徽某市384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青少年进食障碍状况,其内容包括进食障碍量表、家庭情况、自我评价和社会因素等。
结果:女生进食障碍评分(67.88±21.40)高于男生(57.09±21.73)(P<0.05);非独生子女进食障碍评分(65.96±22.51)高于独生子女(60.90±21.49)(P<0.05);大学生进食障碍评分(71.31±24.74)高于高中生(56.53±16.95)(P<0.05);对自己要求较低、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负担较重、与同学关系较差、遇困难从不向同学/朋友求助者进食障碍评分较高(P<0.05);非常或一般关注媒体瘦身宣传、伙伴和/或朋友有节食者进食障碍评分较高(P<0.05)。
讨论:青少年进食障碍评分较高,加大媒体正面宣传、心理关怀、社会支持及同伴教育,可降低青少年进食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进食障碍;自我评估;社会因素【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019-03 Analysis of Eat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under Various Self-assessments and Social Factors Michelle Sun1,Yuelong Jin2,kuan Wan3.1 Shanghai American School, 201107 Shanghai,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annan Medical College, 241002 Wuhu, Anhui, China.3 Shang Hai Feng Xian District Center for District Control & Prevention, 201499 Shangha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Eating disorders is trending up noticeably in China. But social awareness in the country on eating disorders among youth is still low. In addition, media coverage advocating thinner body image further raised risks of eating disorder. If the issues not addressed, tens of thousands of families can be adversely aff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s through self-assessments and social factors on eating disorders. Methods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mong 384 adolescents in a city of Anhui provinc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eating disorders among them. Study includes eating disorder scale, family status, self-evaluation and social factors. Results The scores of girls eating disorders (67.88±21.40) higher than boys (57.09±21.73) (P<0.05); children with siblings have eating disorder score (65.96±22.51) higher than those from one-child family(60.90±21.49) (P <0.05); sco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ating disorders (71.31±24.74) higher than high schools students (56.53±16.95) (P <0.05); students with lower expectation, weaker academic performance, heavier load in school, poorer peer relationship, seldom asking help from classmates or friends while encountering hardship were scored higher on eating disorders (P<0.05); those who pay much or general attention to media slim propaganda, and those whose partners and / or friends are eating disorders dieters score higher (P<0.05). Discussion Psychological care, social support and peer education, can reduce the risk of eat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Key words】Adolescents; Eating disorders; Self assessment; Social factors 厌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类的疾病[1]。
厌食症主要分为两类:限制型患者主要靠禁食和锻炼,暴食引吐型患者为间歇出现暴食,然后又用各种方法降低体重。
严重患者更有生命危险。
有报道指出,中国进食障碍群体正在明显增加[2]。
但是社会对这个问题从教育引导,心理咨询到治疗康复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如果被忽视的话,对众多家庭必然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社会, 家庭和自身心理是影响厌食症的重要因素[3]。
我国过去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城市化所带来的城乡人口、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各种媒体对瘦身的过度宣传会对处在成长期青少年的心理会有很大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进食障碍倾向的关联性及如何有效防治进食障碍的发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针从自身心理评估和社会因素的角度对青少年进食障碍进行研究。
研究以384位芜湖地区在校学生为样本,采取分层整群取样,对进所分析对象食障碍进行量化评分。
最后对社会,媒体如何预防,降低青少年群体厌食障碍的风险进行了探讨。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某市410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学生200名,高中生210名。
共发放调查表410份,全部收回,剔除资料不全者26份,得到有效问卷384分,有效回收率为93.66%。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1.2.1调查工具1.2.1.1调查基本内容年龄、性别、家庭情况、自我评价和社会因素等。
1.2.1.2进食障碍问卷(EAT-26)[4] 共26项,分为3个因子,包括节食、贪食与食物关注和口腔控制。
采用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常常)、6(总是)计分,其中第26项为反项计分,各项目之和的得分越高,代表个体进食态度和行为越可能偏离正常。
1.2.1.3抑郁与焦虑量表[5]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对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定,两量表分别由20个项目组成,每题按最近1周以来相应症状发生的频率(很少、有时、大部分时间、绝大部分时间)进行4级评分,前者有5项为反向评分题,后者有10项为反向评分题。
粗积分累加后乘以1.25 即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前者得分高于50分显示可能有焦虑症状,后者53分以上即可能有抑郁症状。
1.2.2现场调查过程调查时先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并要求调查对象在20min内独立完成调查表内容,对于不愿意合作的同学尽量说服鼓励其完成调查问卷,已致于减少无应答偏倚。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按α=0.05的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青少年进食障碍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女生进食障碍评分(67.88±21.40)高于男生(57.09±21.73)(P<0.05);非独生子女进食障碍评分(65.96±22.51)高于独生子女(60.90±21.49)(P<0.05);大学生进食障碍评分(71.31±24.74)高于高中生(56.53±16.95)(P<0.05)。
见表1。
2.2 青少年自我评估下进食障碍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对自己要求较低学生进食障碍评分(75.94±29.99)高于一般(62.06±21.29)和较高者(2.16±19.58)(P<0.05);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食障碍评分(70.80±25.53)高于一般者(61.53±20.94)(P<0.05),学习成绩较差者分与较好者间及一般者与较好者间无差异(P>0.05);学习负担较重学生进食障碍评分(70.48±22.61)高于中等者(61.34±20.19)(P<0.05),学习负担偏轻者与中等者间及偏轻者与偏重者间无差异(P>0.05);与同学关系较差者进食障碍评分(77.33±30.28)高于一般(64.67±21.95)和较好者(60.80±21.63)(P<0.05);遇困难是否向父母/亲人求助学生进食障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遇困难从不向同学/朋友求助学生进食障碍评分(76.38±33.29)高于有时(61.90±20.51)和经常者(61.77±18.01)(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