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培训材料教学内容
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

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森林消防是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森林火灾的重要工作,而为了有效开展森林消防工作,必须加强相关安全知识的培训。
下面将介绍一些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森林火灾的风险。
第一、学习火灾基本知识森林是易燃地带,一旦发生火灾可能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学习火灾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中,我们需要了解火灾的起因、危害、扑救方法等内容,以便在危急时刻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第二、熟悉火灾扑救器材的使用在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中,我们还需要熟悉各种火灾扑救器材的使用方法。
比如灭火器、水桶、水枪等工具,了解它们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点,以便在实际扑救火灾时能够快速有效地使用。
第三、掌握逃生自救技巧在森林火灾中,如果火势蔓延迅速,我们可能会面临逃生自救的情况。
因此,掌握逃生自救技巧也是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
包括如何选择逃生路线、如何正确使用救生设备等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第四、了解森林火险等级和防范措施森林火险等级是评估森林火灾风险的重要指标,了解森林火险等级的意义及相关的防范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至关重要。
在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中,我们需要掌握判断森林火险等级的方法,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森林的安全。
第五、培养消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中,培养消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自觉遵守消防规定,做好防火工作,同时能够与他人密切合作、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森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内容的介绍,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提高大家在森林火灾防范和扑救方面的能力,为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美丽的森林家园!愿森林永远绿色、永远安全!。
森林防火基础理论与实例培训材料

丛林防火根底理论与实例培训材料〔2021年〕第一章林火底子常识一、根底常识1、丛林火灾的属性:丛林火灾属于自然灾害。
地球上的丛林远在三亿五千年前就呈现了,而人类发源的时间为距今三百万年。
也就是说远在人类呈现以前就有了丛林,有了丛林就有了丛林火灾,所以,丛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
2、丛林火灾:是林地上掉控的火,它是自由蔓延,超过必然面积,造成必然程度损掉的林火。
3、丛林防火:简单地说,丛林防火就是防止丛林火灾的发生和防止丛林火灾蔓延,即对丛林火灾进行预防和扑救。
4、丛林火险等级:1级—不易燃烧,无火险。
2级—难燃烧,初级火险,由火种引起的火灾燃烧后蔓延很慢。
3级—可燃烧,中级火险,燃烧较快。
4级—易燃烧,高级火险,易引起火灾且蔓延较快。
5级—极易燃烧,特级火险,一旦起火,火势猛,不易扑救。
5、丛林燃烧:丛林燃烧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有破坏性的,即丛林火灾;另一种是有益的,即安然营林用火。
6、燃烧三要素: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称为燃烧三要素,缺一不成。
俗称燃烧三角。
7、火的强度:丛林火灾的火强度,有低强度火、中强度火和高强度火。
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专家们的看法不尽不异。
通常认为火焰高度为0.5-为低强度火,1.5-3米为中强度火,3-4米为高强度火。
8、丛林火灾种类: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类。
〔1〕地表火:地表火也称地面火,沿林地外表蔓延的火。
地表火可以分为急进地表火,这种火蔓延快、燃烧不均匀,破坏不严重;其次是稳进地表火,燃烧速度慢、温度高、破坏严重。
〔2〕树冠火:沿树冠蔓延的火叫树冠火。
上部烧毁树叶,烧焦树枝和树杆;下部烧毁地被物、幼树和下木,烟为暗灰色。
树冠火多发生在针叶林,燃烧快、火势猛、破坏严重,不易扑救。
〔3〕地下火:在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燃烧的火叫地下火。
在地外表看不见火焰,只有烟。
地下火蔓延迟缓、温度很高、破坏力强、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
9、冲火和坐火:冲火即上山火,坐火即下山火。
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培训材料

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培训材料尊敬的各位参训人员: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森林防火业务知识培训,本次培训旨在提高大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认识和技能,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森林火灾的发生。
以下是本次培训材料,请各位认真学习。
一、森林防火意识的重要性森林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自然财富,维护好森林的生态平衡对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森林火灾是对我们森林资源的巨大威胁,因此,树立森林防火意识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防火观念和技能,才能做到预防森林火灾,保护好我们的森林。
二、森林火灾的危害1. 森林火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森林火灾会破坏森林内复杂的生态系统,烧毁物种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火灾还可能烧毁种子和种植的植物,造成植被无法恢复,从而影响生态平衡的稳定。
2. 森林火灾对土壤的破坏火灾会烧毁森林覆盖层,使得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导致土壤水分迅速蒸发,进而加速土壤侵蚀。
同时,火灾还能够造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破坏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给后续的植被生长带来困难。
3. 森林火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火灾燃烧释放的大量有害气体,如烟雾、二氧化碳等,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这些有害气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的流行。
三、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1. 加强防火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如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向公众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宣传防火意识,提高公众对森林火灾的重视度。
2. 制定森林防火规章制度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森林防火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和执法措施,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3. 加强巡护和监控通过加强森林区域的巡护和监控,及时发现和报告火灾隐患,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
四、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理1. 发现火情,迅速报警每个参训人员都必须具备及时发现火情的能力,一旦发现火情,要立即拨打火警电话,迅速报警,确保火灾得到及时处理。
2. 切勿盲目扑救对于无法控制或无法扑灭的火情,切勿盲目扑救,应迅速报告火灾部门,并迅速撤离附近人员,确保自身安全。
森林防火培训方案

森林防火培训方案
一、培训内容
1、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
了解森林防火的基本理论,掌握森林防火的重要原理,如森林火险和火灾发生的基本原因及其影响范围,以及森林防火工作的特点;
3、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和防火措施。
学习森林防火的组织机构和防火措施,如森林防火办公室、火情监测组、森林防火支队、林业抢险队等,以及实施森林防火的实际措施,包括:远程监测火源、洪水抗防火、森林消防、森林防火宣传、森林防火工作计划、森林防火救治、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等;
4、森林防火实战操作。
熟悉森林防火的实施操作,如林分界面防火工作、林业抢险队的灭火救治、林业抢险队的应急疏散撤离任务、森林火险预警系统的运行、森林防火的热点问题等;
5、森林防火器材的操作使用。
学习森林防火用器材的操作使用,如洒水摩托车、洒水机、罐式泡沫毒素洒水机等,学习器材的安装、使用、抢险救治技术等;。
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培训内容

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培训内容一、森林火灾危害森林火灾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烧毁森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灰尘,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二、防火意识培养防火意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前提。
培训应强调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参与者充分认识到森林火灾的危害,提高防火意识。
要引导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火源管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到森林防火工作中。
三、火源管理及控制火源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因素,因此火源的管理和控制是防火工作的重要环节。
培训应向参与者介绍各种火源,如人为火源、自然火源等,并指导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同时,要强调禁止在森林中使用明火,特别是在高火险天气和禁火期。
四、预警监测技术预警监测技术是预防森林火灾的有效手段。
培训应向参与者介绍各种预警监测技术,如卫星遥感监测、地面巡逻、瞭望台监测等,并指导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及时发现火情,提高火灾防控能力。
同时,要使参与者了解预警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参与到预警监测工作中。
五、灭火安全措施灭火安全是灭火工作的首要任务。
培训应向参与者介绍各种灭火安全措施,如火场紧急避险、灭火器材的使用和保养等,并强调灭火时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同时,要指导参与者在灭火过程中注意个人安全,积极参与到灭火工作中。
六、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是应对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
培训应向参与者介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包括应急组织、救援队伍、救援物资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使参与者了解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悉应急救援流程和预案的实施。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培训材料(2篇)

第1篇一、引言森林是地球上的绿色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然而,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巨大。
为了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我们特举办此次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培训。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森林火灾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森林火灾会导致树木、植物、土壤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破坏人类居住环境:森林火灾可能蔓延至村庄、城市,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造成经济损失:森林火灾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影响木材、果实等经济作物的产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损失。
4. 加剧空气污染: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空气,影响人体健康。
5. 诱发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三、森林火灾的成因1. 自然因素:干旱、高温、雷电等自然因素可能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2. 人类因素:野外用火、吸烟、丢弃烟蒂、烧烤、狩猎等人为因素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四、森林防火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森林防火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2.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森林防火可以有效减少森林火灾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3. 维护国家安全:森林火灾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影响国家安全。
五、森林防火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普及森林防火知识。
2.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制度:明确森林防火责任,落实森林防火措施。
3. 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控制野外用火,禁止吸烟、烧烤、狩猎等行为。
4. 做好火灾预警:加强气象监测,及时发布火险预警信息。
5. 提高灭火能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灭火技术水平。
6. 做好火灾扑救: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扑救,确保火灾得到及时控制。
六、森林防火培训内容1. 森林火灾的危害及成因2. 森林防火的重要性3. 森林防火措施及注意事项4. 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方法5. 森林火灾逃生技巧七、森林防火培训要求1. 参加培训的人员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护林防火知识培训材料

护林防火知识培训材料一、火灾对森林的危害1.破坏生态平衡: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灾会破坏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导致土壤侵蚀等,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2.毁灭性的破坏:火灾的烈度和速度通常很高,能够迅速蔓延并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3.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的火灾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二、森林火灾的常见原因1.人为因素:烧荒、乱丢烟头、焚烧柴草、燃放烟花爆竹等。
2.自然因素:雷击、干旱、高温等极端气候条件下易引发火灾。
三、防火安全常识1.易燃物禁区:明确规定并设置易燃物禁区,禁止存放易燃物品。
2.禁止乱烧乱扔:禁止乱烧乱扔烟头、纸屑、火柴等可燃物品。
3.禁止野外用火:禁止在森林附近的野外进行生火和烧烤等活动。
4.燃烧迹地处理:及时清理和处理燃烧迹地,防止余火再燃。
5.切实做好巡逻工作:加强对森林巡逻的频率和覆盖面,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6.提前做好森林防火准备:提前设置防火道、清理防火带,配备灭火器材等。
四、如何应对森林火灾2.扑灭初起火灾:如果火势较小,可立即采取灭火措施,如用水桶、湿毛巾等进行扑灭。
3.安全疏散:如果火势蔓延较快,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确保人身安全。
4.集结力量:调动周边人员和消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集体扑救。
5.制定灭火方案:根据火场情况制定灭火方案,采取合理的灭火措施,以尽快控制火势。
6.防止火灾蔓延:利用工具和自然条件,制造阻隔带,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五、火灾后的处理1.火灾过后,要及时进行火灾事故报告和调查。
2.整理火场:清理火灾遗留物,尽快恢复火场环境。
3.安抚受灾人员:火灾过后,要给予受灾人员适当的关怀和安抚。
4.恢复生态:通过适当的措施恢复和改善火灾后的生态环境。
5.总结经验教训:总结火灾过程和防控措施,以提高今后的防火能力。
六、森林火险级别划分1.级别一:低火险,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2.级别二:中火险,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需要做好防火准备工作。
森林灭火安全培训教材内容

森林灭火安全培训教材内容欢迎参加森林灭火安全培训课程!本教材将为您介绍有关森林灭火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您在森林环境中的安全和有效应对火灾。
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森林火灾的危害和原因1. 森林火灾的危害森林火灾是对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威胁,它可以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等严重后果。
此外,火灾还会危及野生动物和人类的生命安全。
2. 森林火灾的原因森林火灾的起因有很多,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常见的人为因素包括烟蒂乱扔、焚烧农田、炊火不慎等;而自然因素则包括雷击、自燃等。
了解火灾的原因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应对。
第二部分:预防森林火灾的基本原则1. 火源管理要减少火灾发生的机会,首先需要严格管理人类活动中的火源。
禁止在森林区域进行野外烧烤、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严禁在森林中抛撒火种。
2. 严禁控制区将森林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明确划定控制区的范围,并建立有效的防火标志和警示措施。
任何人员进入控制区都需要获得许可,并严格遵守防火规定。
3. 定期巡逻和检查设立专门的巡逻队伍,对森林进行定期巡逻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查潜在的火灾隐患。
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三部分:森林灭火的基本技能和方法1. 报警和紧急联系在发现森林火灾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及时拨打紧急电话报警。
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和火势情况,以便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到达。
2. 初期扑救森林火灾初期,如果条件允许,可采取自救措施进行初期扑救。
使用灭火器、湿毛巾等工具,尽量控制火势的扩展,并确保个人安全。
3. 集结扑救如果火势过大,无法控制,需要及时集结扑救力量。
与救援人员和志愿者合作,配合使用灭火器、灭火车等设备进行灭火作业。
注意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灭火行动的高效与安全。
第四部分:森林灭火装备和工具的使用1. 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了解不同类型的灭火器,明确其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在扑灭初期火灾时,正确选择和操作灭火器,可有效控制火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防火知识培训材料
第一章林火基本知识
(一)森林火灾
1、引发森林火灾的火源种类:
火源是引发森林火灾的关键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可燃物本身温度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燃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如果在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没有火源,不管气温多高,风多大,连续干旱时间多长,森林火灾是不可能发生的。
火源分为两大类: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1)自然火源:如雷击火、火山爆发等引起的。
主要发生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边远原始林区,我国的雷击火占火源比例很少,只有1%。
(2)人为火源:可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用火。
生产性用火:常见的有烧田埂草、烧垦烧荒、烧灰积肥、野外作业等。
非生产性用火:吸烟时乱丢烟头、上坟烧纸、点香烛、燃放烟花鞭炮、烤火、野炊、小孩、痴、呆、傻等人员玩火。
2、森林火灾的燃烧类型。
按燃烧位置分: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
按燃烧方向分:上山火和下山火。
(1)地下火:在泥炭和腐殖层燃烧的火称为地下火。
地下火在地面下燃烧,一般见不到火焰,只有少量的烟。
地下火蔓延速度较为缓慢,仅4——5米/小时,但不易扑救,温度高,破坏力强,火灾后树木枯黄而死,出现大量倒木。
(2)地表火:林火沿地表蔓延,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林、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下部枝叶以及露出地面的树根,此类火称为地表火。
按蔓延速度可分为急进地表火和稳进地表火。
按火强度可分为轻度、低度、中度、高度、强度地表火。
急进地表火:蔓延速度快,火速度在5米/分以上。
稳进地表火:蔓延速度较为缓慢,温度高,燃烧彻底,火速度在5米/分以下。
(3)树冠火:引起树冠层燃烧的林火。
树冠火燃烧温度高,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破坏性大,不易扑救,扑救队员无法靠近。
(4)上山火又叫冲火,是指由山下向山顶蔓延的火。
正如俗话说的,火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由于受谷风的影响,白天的上山火是顺风火,蔓延速度快,火势猛,难以扑救。
夜间的上山火则受山风的抑制,是逆风火,其蔓延速度远远低于白天。
(5)下山火又叫坐火,是指从山顶向山脚蔓延的火。
由于受山风的影响,夜间的下山火是顺风火,但速度远不如白天的上山火,蔓延速度缓慢,容易扑救。
白天的下山火受谷风的抑制,是逆风火,蔓延速度低于上山火。
(6)火爆:
是由于林火从可燃物载量较少的地区,蔓延到可燃物载量很多的地区,可燃物载量突然增多,而形成爆炸式燃烧。
或者是两个火头或多个火头相遇形成爆炸式燃烧。
爆炸式燃烧有爆炸的声音和四散的火花,就像放礼花一样。
第二章森林火灾的预防
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即对森林火灾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扑救。
我国《森林防火条例》中明确指出:森林防火的工作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预防是森林防火的前提和关键,消灭是被动手段,挽救措施,只有把预防工作做好了,才有可能不发生森林火灾或少发生森林火灾。
(一)预防森林火灾的重点:
我们预防的工作只能是控制火源。
99%以上的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火源引发的(即野外用火不当,如烧田埂草、烧灰积肥、上坟烧香纸、燃放烟花鞭炮、吸烟时乱丢烟头、小孩、痴呆患者玩火),没有火源,再茂盛的森林、再恶劣的天气也不会引发森林火灾。
所以我们预防森林火灾的重点就是要减少、消灭野外随意用火的现象。
其主要手段和方法有: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陈旧祭祖、农事生产随意用火习惯,提高民众防火意识;
2.督促各中小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对小孩、弱智和精神病患者要落实专人监护责任;
3.完善、制订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规范野外用火;
4.一旦到高火险天气或重点节假日,要组织森林防火巡逻队伍加大巡查力度,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罚;
5.在森林防火戒严期等重点时段,如清明、冬至等,各地要组织力量把守入山的主要道口、坟墓集中地带、重点山场,做到死看死守,杜绝火灾隐患。
(二)发生火灾危险性大的天气:
根据我国防火专家分析统计,森林火灾的发生与下列天气条件密切相关。
第一,万里晴空,能见度愈高,火灾危险性愈大,火灾发生较多。
反之,天气预雾蒙蒙的,火灾发生较少;
第二,风向不稳定,火灾发生较多;
第三,出现乱流,如在野外或墙角落出现有纸片、尘土旋风,火灾危险性大。
第三章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方法
(一)首先讲一下最常用的风力灭火机扑救方法和二号扑火工具(橡胶拖把)的使用方法:
首先讲一下风力灭火和扑救方法:......
使用二号工具要向火烧迹地斜向里扫打,以成40——60度的斜角,扫打时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
扫打时要做到“重打轻抬、快打慢抬、边打边进”。
火势弱时可单人扑打,火势强时,要几个人同时扑打一点,同起同落,扑灭后一同前进。
(二)扑火方法: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首先是个人的装备,必须要穿戴好服装、鞋、携带对讲机、水壶、手电筒。
其次到达火场时不要冒然行动,要观察风向、地形、判断火的燃烧类型(上山火还是下山火)、辨别火尾和火头。
2、队员要心齐、听从命令、服从指挥、不能单独行动。
3、要做到打清结合,要分别有人带队负责打火和清理火场,打清人员可相互轮换。
4、扑火分为直接灭火和间接灭火:
(1)直接扑打就是利用风力灭火机和二号扑火工具,对火进行人工直接扑打。
扑打时,一般要先打火尾和两翼的侧风火,沿着火线打一段,巩固一段,要择弱避强,选择火势弱的地方为突破口,坚决反对在火势旺(火头)的地方强攻硬上的蛮干作风。
直接灭火中有一个较为常用的方法:即是“打开缺口、一点两线、分兵合围”。
就是在火线上选择火势较弱的地方打开一个缺口,然后把兵分成两路沿火线向不同方向灭火,在分兵时,要分清主次重点用兵,对火场形成全线合围。
(2)间接灭火我们最常用就是开设防火隔离带:
开设防火隔离带,主要用于扑灭火强度高、林密、扑火人员无法接近的火线及不易采取直接灭火手段的地表火。
防火隔离带一般为10—30米之间,根据火情火势判断需要打多少米。
第四章扑救森林火灾的安全
(一)伤亡事故原因
一是对火势变化判断失误;二是顺风逃生;三是直接扑打火头;四是在草丛、杂灌中避火;五是对地形情况认识不清,没有避火安全区;六是浓烟熏呛和高温烤灼;七是扑火队员过度疲劳;八是对小火掉以轻心;九是对林火过度恐惧,惊惶失措。
(二)扑救森林火灾的危险地形
地形是地表起伏的形势,它影响太阳的辐射、气温、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
局部地形影响局部天气的变化,引起乱流或强大的空气对流,导致火势突变。
因此,地形是直接造成人身伤亡的重要因素。
下面介绍几个特殊地形:
1、一个进出口,三面环山的窄谷地带。
在窄谷地带休息或开设防火隔离带时,火在一面山场上燃烧,将对面陡坡上的植被进行预热,可燃物燃点降低,热量在逐步积累,一
旦风势发生变化,产生爆发火和火爆的可能性非常大,从而将扑火人员包围。
在一起森林火灾中,当时有10多人在山谷里开设防火线,火在其中一面山场燃烧,突然一阵风,将谷口和另一面山场的植被点燃,10多人全被围在谷里,有的就往树上爬,有的往山谷里面跑,有2人迎火冲出脱险,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
教训是:(1)不能在窄谷地带作业,若确需在谷里作业,必须要指派人员时刻观察火势;(2)不能往窄谷里面跑,人跑动时会产生谷风,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了通道,火会沿着人跑动的方向即速前进,人永远是跑不过火的;(3)如遇火包围,指挥员必须果断下命令,用衣服裹住头,迎火冲出,人在火中7.5秒内是安全的,应当可以突围。
在另一起森林火灾中,有60名同志在沟谷开设防火隔离带,谷内生长着松树和杂灌,谷口宽约20米,两面山坡
陡峭,坡度25——45℃,谷底至对面北山梁100米。
当下午1时30分许,风速加大,山火迅速封住谷口,在谷风的作用下,顷刻间,整个谷沟形成火海,有4名同志迎火冲出脱离危险,56名同志从谷底向对面北山梁撤离,全部牺牲。
2、两个山峰之间的鞍形山场,也就是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区域,那里经常是温度极高和浓烟滚滚的险地。
辽宁省锦州县发生一起火灾。
为了迅速控制山火蔓延,就请当地驻军支援。
中午11时左右,当驻军在向导的带领下从南坡进入火场,当行至山脊鞍状区时,前面9名同志因呼吸高温烟尘,咽喉水肿当场窒息牺牲。
2014年3月5日14时10分,市防火办接到报警称:阜蒙县蜘蛛山镇双山子村夏家沟屯发生森林火灾。
...... (三)火场自救:
在火场进行扑火时,当发现火势发生变化,无法扑打、躲避、威胁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指挥员应采取措施确保队员安全。
具体方法有:
1、用地形自救:灭火人员要选择有利地形,迅速进入这一区域。
可利用的地形有:流沙、沼泽、道路、无可燃物或可燃物稀少地带等。
2、迎火突围:当灭火人员受到大火威胁无法采取其它有效保护措施时,可选择火势较弱的一点,用衣服或毛巾包住头,憋住一口气迎火迅速冲过火线进入火烧迹地,人在7.5秒内应当可以突围,千万不能顺风跑。
3、卧倒避烟(火):就近有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段时,用水浸湿衣服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部、卧倒避火。
5、快速转移:发现大火袭来,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伤亡。
201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