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2、推动绿色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应用生 态修复技术、绿色建筑等技术手段,提高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通过推广绿色出 行、绿色消费等方式,降低风景园林的碳排放等环境影响。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
3、促进社会参与
未来社会需要风景园林促进社会参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 建设中来。例如,通过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等方式,提高风景园林的社会效益; 通过举办健康活动、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公众对风景园林的认识和理解。这些 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社会效益,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具体来说,风景园林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响应公共健康:
1、改善自然环境
风景园林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例如,通过增加绿地面 积、改善水质、降低噪音等措施,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些措施不仅可以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
2、促进体育健身
风景园林可以成为人们体育健身的好去处。通过设计公园、绿道等公共空间, 为人们提供运动和锻炼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 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提供康复疗养空间
风景园林可以设计一些康复疗养空间,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帮助。例如, 通过植物疗法、景观疗法等方式,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康复。 这些空间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疗养服务,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使命:创新发展,引领未来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风景园林在公共健康方面的使命是创新发展, 引领未来。未来社会对风景园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风景园林不断创新和发 展,以满足社会对公共健康的需求。具体来说,风景园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引领未来:

苏州美术馆艺术调研报告

苏州美术馆艺术调研报告

苏州美术馆艺术调研报告苏州美术馆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艺术展示和研究机构,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

作为一位调研人员,我有幸参观了该馆,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以下是对苏州美术馆的调研报告。

苏州美术馆地处苏州市姑苏区,占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与周边的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在进入苏州美术馆的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展览大厅。

该大厅采用了现代设计元素,拥有大量的自然光线,为艺术品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我注意到,该馆的展览内容多样化,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

我参观了苏州美术馆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次绘画展览。

展览主题是“苏州城市风景”。

我观察到,展览中的艺术品涵盖了苏州市的城市景观、建筑、人文等各个方面。

绘画作品的风格多样,有的以写实的方式呈现苏州的风景,有的则以抽象或表现主义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样多样化的展览内容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苏州这座城市。

除了展览,苏州美术馆还举办了各种艺术教育活动。

据我了解,该馆每月都会组织一些以艺术为主题的讲座和研讨会,邀请知名艺术家和学者进行演讲和交流。

此外,该馆还开设了一些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教育班,旨在培养年轻人对艺术的兴趣和能力。

从参观的过程来看,苏州美术馆的服务质量较高。

该馆的服务人员热情友好,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

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该馆也提供了音频导览和导览小组,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

总的来说,苏州美术馆是一个艺术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场所。

它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艺术展览,还举办了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欣赏艺术的机会。

我相信苏州美术馆将继续为苏州市的艺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州建筑风格特点

苏州建筑风格特点

苏州建筑风格特点苏州,一个号称“人间天堂”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遐迩。

苏州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既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又融合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本文将从传统建筑、园林艺术以及现代建筑三个方面介绍苏州建筑风格的特点。

首先,传统建筑是苏州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注重对自然的融合和尊重,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比如苏州的传统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都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注重营造出红墙绿瓦、曲径通幽的景致。

而这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建筑特点也延伸到了苏州的民居建筑上。

苏州的传统民居多以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为主,注重光线和空气的流动,为居住者创造出一个宜人舒适的居住环境。

其次,苏州的园林艺术也是苏州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

苏州的园林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和细腻的景观设计而蜚声国内外。

苏州的园林艺术注重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精心组合的植物来表达景观的变幻和丰富性。

传统园林中常见的一些元素,如水面和石头的搭配、假山的造景、花木的繁茂等都体现了苏州建筑风格的特点。

这些园林艺术的特色赋予了苏州的建筑风格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们在园中流连忘返。

最后,现代建筑也是当代苏州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其建筑风格自然也不乏现代元素和设计理念的应用。

苏州现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苏州,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以绿色化为导向。

此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苏州也更加注重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理念。

比如苏州的现代高楼大厦往往会选用玻璃幕墙和曲线造型,以适应城市外观的整体美感和特色。

综上所述,苏州的建筑风格凭借其独特之处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建筑爱好者前来探寻。

从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园林艺术中的小巧精致和景观丰富性,再到现代建筑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苏州的建筑风格汇聚了古典与现代的精华。

基于图底关系的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基于图底关系的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苏州老城区地理环境特殊,其边际紧邻太湖,城内城外水系发达,历史上就是以军事、经济等见长的重要城池,其建筑肌理既由自然环境所决定,也随后天城市发展而慢慢塑造。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典型代表,在近代的发展和现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区呈现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建筑三段时期的混杂状态,在风格、色彩、高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苏州作为最早一批列入历史文化名录中的建筑,其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有效地将现代和传统两种肌理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对苏州老城的建筑分布以及肌理的分析,能够总结出适用于江南城市传统肌理保护的普遍性原则,为城市多元化、建筑多样化建设做出贡献。

1.苏州老城区建筑分布现状研究对老城区内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建筑高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现状特点。

在形态描述时,范围由小及大依次是点状、块状、线性街区、片区状、面状。

1.1 古今并存的建筑风格苏州老城现存的建筑按照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与延续;第二是受西式建筑影响而建造的一批仿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第三类是中国特有的分配住房时期所建造的,以功能实用为主且少装饰的一类建筑风格;第四类是受到新的建筑审美、技术、材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式的建筑风格。

从时间线上来归类,传统建筑出现的时间最早,主要是清代以及清代以前存留下的建筑,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主要是出现在近代时期,功能实用主义建筑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建造的住宅类建筑,多元现代式建筑则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建造的一批商业建筑以及2000年后的新式风格的建筑。

在这条时间线下,传统的建筑形式逐渐转变为今天的现代式建筑,其中产生影响的变量主要有西方文化的传入、技术与材料的逐渐进步、功能实用的需要、现代审美及功能需求、人口的增加等诸多因素。

苏州老城区中传统风格建筑呈现点状及片区化分散式分布,约占8%,其中最大的历史街区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为散点式分摘 要文章选取苏州作为江南城市的代表,首先对苏州老城区的建筑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城区具有建筑风格古今并存、建筑功能混杂多元和城区天际线低矮平缓的特点,再通过对老城区建筑肌理的历史沿革的分析,得出其河道、城郭虽逐渐改变,但仍可见古时以水为路、以船为车时的布局特征,然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对建筑肌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发现老城区的肌理宏观格网延续了古代的空间结构特点,但其微观肌理逐渐变化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尺度、形式、布局等,最后从规律总结及保护建议的角度出发,提出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原有路网水网,尺度分级、动态适应,建筑分形、化整为零,保留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四个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保护的原则及策略。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江苏省美术馆参观感想

江苏省美术馆参观感想

江苏省美术馆参观感想江苏省美术馆是一座集艺术展览、文化交流和艺术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博物馆。

日前,我有幸参观了江苏省美术馆,对于这次参观,我深感震撼和启发。

首先,江苏省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建筑外观充满现代感,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使整座建筑显得高雅而出众。

进入馆内,我发现各个展厅巧妙地分布在不同楼层,每个展厅都有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馆内的光线充足且舒适,让参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和灵感。

其次,江苏省美术馆的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古代绘画、现当代绘画、雕塑、书法等多个艺术门类。

在馆内我看到了许多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杰作,这些作品传达了艺术家对于生活、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并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将之展现出来。

在观赏这些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不禁被它们所传递的情感所打动。

无论是古代山水画的宁静与景色的壮丽,还是现代油画的饱满与抽象,每一幅作品都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此外,江苏省美术馆还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和文化活动。

这些展览和活动不仅丰富了美术馆的内容,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艺术交流和思考。

我特别参观了一次当代艺术家的个展,展览内容多样化,既有绘画作品,也有装置艺术和摄影作品等。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了对社会问题、人类情感和生活哲学等方面的思考,观众们可以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寓意。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江苏省美术馆让我受益匪浅。

美术馆作为一座文化殿堂,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交流思想的平台。

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我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美术馆也给了我一个思考人生和审美的空间,使我更加热爱艺术,更加热衷于追求美的感受和体验。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江苏省美术馆,欣赏艺术的魅力,感受艺术的力量,让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我们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和有深度。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艺术氛围!。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
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流畅的曲线,展现了苏州园林中的意境和韵味。

立面设计中的水墨画元素,不仅是对苏州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一种对建筑与
自然融合的表达。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在光影的映衬下,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意境。

同时,建筑的曲线设计也与苏州园林中的曲桥、曲径相呼应,使整个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除了外观的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还体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

建筑立面
上的砖雕、木雕等传统工艺元素,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质感,更是对苏州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这些传统工艺的运用,使整个建筑更具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一种
对建筑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令人赞叹,更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

愿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建筑带来启发,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与和谐。

苏州古建筑风格如何影响当代建筑

苏州古建筑风格如何影响当代建筑

苏州古建筑风格如何影响当代建筑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以其独特而迷人的古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苏州古建筑风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州古建筑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精巧的布局。

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们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巧妙的布局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

曲折的小径、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蜿蜒的回廊以及精心布置的池塘假山,使得园林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这种布局理念在当代建筑中得到了借鉴,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的设计中。

比如,一些大型购物中心不再是简单的矩形布局,而是通过设置弯曲的通道、中庭和休息区,创造出更具流动性和趣味性的空间,让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园林之中。

苏州古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周围的山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传统的苏州民居常常有天井和庭院,既能采光通风,又能将自然引入室内。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引入,在当代建筑中愈发受到重视。

如今,许多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建筑与自然的互动。

比如,建筑外立面采用垂直绿化,屋顶设置花园,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以降低能源消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苏州古建筑多采用木材、砖石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质感和韵味。

当代建筑虽然大量使用了现代新型材料,但也不乏对传统材料的重新诠释和运用。

一些建筑师将木材用于室内装饰,营造出温馨自然的氛围;砖石则被用于建筑的外立面,以展现古朴的风格。

同时,对于传统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的研究,也为当代建筑材料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苏州古建筑在装饰细节上极为讲究,木雕、砖雕、石雕以及精美的彩绘等工艺,无不展现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当代建筑在追求简洁现代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装饰细节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02T13:46:37.7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陆文蕙[导读] 本文从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的角度入手,以苏州的本色美术馆为例,对其本土化设计进行评述。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在城市面貌愈发千篇一律的今天,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紧密结合本土建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当代中国城市与本土建筑的角度入手,以苏州的本色美术馆为例,对其本土化设计进行评述,为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 本土; 城市 ;苏州 1当代城市与本土建筑 1.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从物质角度来说,城市需要满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需求,从精神角度来说,城市应该使其居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城市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最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形态靠拢,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对城市的研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住房的商品化以及大量外资的引进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

但在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大拆大建、历史文化保护缺失等许多的问题。

1.2本土建筑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同一地区的建筑会呈现出相似的面貌,在其中生活的居民接受并认可了这种形式并将其传承发展,进而形成了地区特有的风格,并渗透至本土精神层面。

本土的概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从物质角度来说,本土主要体现在地理、气候、材料等方面;从精神角度来说,本土则包含历史、文化、观念等因素。

在本土建筑的概念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2.1本土概念的时间性
本土文化是在长时期的发展中慢慢沉淀而成的,本土概念的发展就是传统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土所蕴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背景下的本土概念自然也会产生变化。

本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必须基于当代语境。

1.2.2本土概念的空间性
首先,随着时代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同时,全球化的浪潮也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

沟通频繁的地区,人们认同并接纳了对方的思想文化,相互学习更先进的技术,长此以往,地区间的界线渐渐变得模糊,本土的所包含的空间便得到了扩展。

其次,站在不同的角度,本土所包含的空间范围也并不相同。

从省的角度出发,江苏的每一座城市都可以单独作为本土的单位;从江南地区的角度,江苏省可整体作为一个本土单元;从全国,长三角地区或许就在同一个本土范围之内;而在西方人眼中,或许亚洲文化、东方文化通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1.2.3本土概念的整体性
本土建筑是立足于地区物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那么本土所指的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是一定存在差别的。

就本土所指的地区本身来看,其中包含的建筑必然具有相似的特征与相同的文化内涵。

在本土的区域范围内,本土应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具体到建筑层面,则应注重建筑与场地、周围环境、原有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1.3城市与本土建筑的关系
本土概念应该综合场地、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从城市角度来谈论本土性,比解读单体建筑更有价值。

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造的对象,它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蕴含着多重的文化意义,本土性的精神内涵便来源于此。

本文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本土建筑。

首先是自然层面,本土建筑是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本土建筑应该是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因素并加以利用的结果;其次是人文层面,本土建筑是否能够体现足够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否能使本地人产生精神上的亲切也是评判建筑本土性的重要标准;最后是城市层面,从城市整体的角度来评判建筑可以更整体、更全面的解读建筑的本土性。

2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评述——本色美术馆 2.1 苏州本土性分析 2.1.1自然地理方面
区位方面,“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气候方面,“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地势方面,“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2.1.2人文历史方面
苏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4000余年以前,后经发展,由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立苏州城。

如今苏州的位置仍大体保持在春秋时的原位之上,历史文化一脉相承。

丰沛的水土带来富饶的生活,苏州人更为追求精神的满足,形成了崇尚文化的传统。

苏州是培养文人墨客的沃土,余秋雨将苏州称为“中国文化静谧的后院”。

2.1.3城市建设方面
苏州城市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水陆棋盘的格局,城中有“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水路运输非常发达。

传统的苏州民居多依水而建,并通过叠石假山等方式满足对“依山傍水”的追求。

建筑方面,通常体量较为轻盈,白墙黑瓦,素净典雅。

材料方面,多选择太湖石、花岗石等本地石材,和苏州郊外细泥烧制的砖瓦。

2.2 本色美术馆概况
本色美术馆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基地南侧与西侧以河为边界,建筑依场地形状而建,占地面积约 13 亩。

建筑整体造型方正简洁,体快感较强,造型基本依据功能生成。

外部材质选择老砖、混凝土、黑色金属边框的玻璃,素雅大方。

室内恰当的布置了门厅、展厅、剧场、休息空间、办公区域、工作室、商店、餐饮等多种功能,功能划分较为明确,建筑内的空间效果十分丰富,结合室内装修与气氛营造,空间品质较高。

建筑中引入了很多水与植物的元素,室内外景观的连续性很强。

2.3 本色美术馆评述
本色美术馆充分尊重苏州地域文脉,努力和建筑周围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

斥资1.9亿收购200万块老砖、搬运老徽式木门楼、古戏台都是馆长为地域性做出的努力。

2.3.1建筑与时代
本色美术馆在三层空间内成功布置了多种使用空间,功能分区明确,展厅剧场餐饮等开放区域布置在一层二层,个人工作室、画室等空间的私密性较强,也保证安静的环境。

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相对自然,空间的指向性较强。

建筑入口不大,但对面整面墙都采用了透明材质,从安徽搬运的木门楼十分抢眼。

穿过木门楼左手边是剧场,由观众席背后左右两侧进入,入口空间相对昏暗,适合对观演前氛围的营造。

2.3.2建筑与城市
本色美术馆所在的区域多为工厂、市场或仓库,虽然建筑邻水并注重亲水空间的设计,但小河本身的治理仍是问题。

本色美术馆建筑整体与周围的厂房体量基本一致,并顺应地块形状与河流走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不大。

材质与色彩虽与北侧工业区区别较大,但砖石材料与素雅色彩营造出的建筑气质与东南侧的传统民居并无二致。

2.3.3物质层面的继承
从物质层面来说,本土主要体现在地理、气候、材料等方面。

本色美术馆中的老砖来自干将路两侧拆除的老建筑,建筑内部的木门楼和戏台是在安徽即将被拆毁的建筑。

2.3.4精神方面的延续
本色美术馆南侧分为两个体块,其中是一片狭长的水景,水底放置石头和井台,使人联想到苏州的水巷。

建筑没有依照苏州传统的院落式布局设置天井,但室内几处光影效果神似阳光穿过天井撒向室内。

馆内的戏台是传统样式,戏台下方还布置了一片水面,但对面观众席现代而舒适,坐在柔软厚实的垫子上听一曲评弹十分惬意。

美术馆内多处空间均使人愿意慢下脚步细细品味,景观营造也颇具趣味,结合室内布置的大量座位,参观者可以在馆内随意的漫步,不时坐下休息,感受诗意的空间,品一杯茶,甚至抚琴或者习字,这样慢节奏的生活正是苏州文人所向往的。

3结语
在中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优秀本土建筑的创作思想与实践经验,积极思考在当代背景下本土建筑的发展方向,思考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建筑领域探索传承的时代表达。

参考文献
[1]李蕾. 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2006.
[2]蔡晓丰.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同济大学,2006.
[3]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