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皮亚杰

皮亚杰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皮亚杰的生平、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皮亚杰于1896年8月9日出生在瑞士内阿普尔大区的纳沙泰尔市。
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母亲则是家庭主妇。
皮亚杰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展现出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浓厚兴趣。
1921年,皮亚杰获得了日内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苏黎世大学担任了助教一职。
皮亚杰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上。
他提出了以儿童思维的构成方式为基础的发展理论,形成了独特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期的儿童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和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具体运算期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而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中,他强调了儿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儿童应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教育者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经验,以促进其认知发展。
此外,皮亚杰还提出了“模式重组”和“情节教学”的教学方法。
模式重组指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解和见解。
情节教学则是通过将知识组织成情节,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学习。
皮亚杰的理论和教育方法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运用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总结起来,皮亚杰是一位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皮亚杰的贡献将激励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儿童心理学的奥秘。
皮亚杰的名词解释

皮亚杰的名词解释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
他以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而闻名,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
本文将对几个皮亚杰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对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这个概念。
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成长和变化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分阶段的过程。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认知能力。
在感知运动期,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体验来认识世界。
他们逐渐掌握手眼协调、物体常存和因果关系。
在此之后,进入前运算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内部符号来思考,并逐渐发展出适应性行为模式。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概念,但还不具备逆运算的能力。
具体运算期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符号。
他们能够理解分类、顺序、等量等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
最后,形式运算期是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推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它强调了儿童的主动性和与环境的互动。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儿童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境。
他们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适应性的任务,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育者还应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阶段,并根据其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模式形成”。
模式是指儿童对世界的组织和理解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不断地自我构建和调整模式,来适应和理解他们所面临的环境。
模式形成的过程由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适应和认知失衡。
适应是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适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儿童通过将新信息融入到已有的模式中来理解和接受它们。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

皮亚杰的生平是怎样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是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皮亚杰的生平,希望对你有帮助。
皮亚杰的生平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Nenchâtel),卒于1980年12月16日。
父亲亚瑟·皮亚杰是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母亲丽贝卡·杰克逊。
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
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
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
1907年,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经过仔细的观察,小小年纪的皮亚杰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
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不仅令人惊叹,也让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份他向往已久的好工作-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因此邀请皮亚杰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件动物。
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件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应,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人们想不到这样一位知名的生物学家,居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而已!1915年,皮亚杰获得纳沙特尔大学生物学学士的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哲学、科学的课程;1918年,当时年仅22岁的皮亚杰,即以一篇关于研究软件动物的论文,获得了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的学位。
1930年代是皮亚杰忙碌的十年,他将鲁索学院由私立的学校升为日内瓦大学的附属组织。
皮亚杰还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长,这样的条件,使得皮亚杰之后便于将他自己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推及整个欧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40年代,皮亚杰担任日内瓦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及心理实验室主任,并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主席、创办《瑞士心理学》杂志。
皮亚杰并与他著名的学生英海尔德共同发表了关于儿童的数字、空间、因果、几何、逻辑、时间的著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皮亚杰的研究涉及儿童思维、知觉、记忆和语言等多个方面,他的学术成果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和理解儿童发展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语录,通过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他的研究成果。
1. “儿童是活动的学习者。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学习和理解世界。
他主张儿童应该有机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输入。
通过自我探索和体验,儿童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自主认识和理解。
2. “儿童的思维发展由操作向抽象的发展。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在不同的阶段中经历了从操作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儿童在早期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进行思考,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概念的能力。
3. “错误也是学习的机会。
”皮亚杰相信,错误不是失败,而是学习的机会。
他提倡教育者不要过于关注儿童的错误,而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自己的错误,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实施。
教育者需要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以此来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只有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5.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逐渐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6. “知识是通过适应和平衡过程建立起来的。
”皮亚杰提出了“适应和平衡”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不断与环境进行适应和平衡的过程来建立知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pt

问题解决策略
能够运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如试错法、逆向思维等,来解决复杂 问题。
科学方法
能够理解和运用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数据分析等步 骤。
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1 2
创新思维
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备创造性思维 和创新能力。
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实物、 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
初中生(11-15岁)
高中生及以上(15岁以上)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培养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供具有 挑战性和深度的教学内容。
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教育环境营造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动作发展及意义
01
02
03Leabharlann 大动作发展婴儿逐渐学会抬头、翻身、 坐、爬和行走等动作,这 些动作的发展有助于他们 探索更广阔的空间。
精细动作发展
婴儿的手部动作逐渐变得 灵活,能够抓取、操作和 摆弄物体,这对于他们认 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与认知的互动
婴儿的动作发展与其认知 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动作, 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 理解周围环境。
03 前运算阶段(2-7岁)
思维特点与局限性
直观性思维
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和直 观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世界, 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现象上。
不可逆性
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 难以理解事物的可逆性或 双向性。
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 发看待问题,难以理解和 接受他人的观点。
符号功能出现与语言运用
逻辑推理初步形成
归纳推理
皮亚杰

一. 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来源
1. 康德的认识论是皮亚杰理论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皮亚杰吸收了康德的先验范畴理论,把先验范畴 改造成为遗传的“图式”,即婴儿的吮吸反射和 抓握反射等等最早出现的用于对付环境刺激的行 为方式。皮亚杰曾经说过:“我把康德范畴的全 部问题加以重新审查,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 就是发生认识论。” 但是康德的先验范畴论是预成论的观点,而皮亚 杰的图式论观点是渐成论的观点。先天的图式在 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仅仅处在一个起点的位置,图 式主要是在儿童后天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图式的发展和丰富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 实现的。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中对同化和顺 应下的定义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 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通俗地说,同化就好象消化系统一样,主体将遇 到的环境刺激吸收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来, 以原有的图式去认识和接纳外部事物,同时又丰 富原有的认知图式。但当同化过程失败时,即原 有图式不能吸纳环境刺激时,人们就要采取顺应 的方式。顺应是调整或改造原有图式,引起图式 的创新以重新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四、影响儿童心理 发展的基本因素
1.成熟 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在智慧发展中是有一 定地位的。虽然皮亚杰反对预成论的观点,认为 智慧的发展并非遗传程序的自动展开,但是皮亚 杰认为成熟影响到智慧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 现在为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图式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刺激情 境,初生儿仅仅具有几个 简单的遗传图式,如吮吸 的图式,所以当嘴唇触到 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吮吸反 射。学习之所以能产生迁 移,也是因为在前一学习 中形成了某种图式,然后 应用到下一学习情境中去。
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皮亚 杰论述道:“人的认识的发 展,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 上,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 善和发展上,图式的发展水 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 要标志,它既是认识发展的 产物,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和条件。” 换言之,发展从 根本上说,是从较低水平的 图式不断建构更高水平的新 图式,从而使认知结构不断 完善的过程。
皮亚杰智力的名词解释

皮亚杰智力的名词解释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皮亚杰智力(Piagetian intelligence)是指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所形成的一种智力理念。
皮亚杰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模型。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并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智力的特点在于将智力看作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的系统,而非智商测试中衡量的固定程度。
他认为智力是一种动态的、逐渐发展成熟的能力,从婴儿阶段开始,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和综合的认知能力。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主要观察婴儿在出生后两年内的认知特征。
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和理解世界。
他们通过触摸、咀嚼物体以及反复回顾自己的动作来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对物体的基本理解。
此时的孩子缺乏逻辑推理和符号运算能力,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增强。
接下来是前运算阶段,该阶段通常发生在2-7岁之间。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备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符号运算能力。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规则进行思维操作,以及使用符号来代表对象和行为。
例如,他们能够理解数量概念,并逐渐学会简单的加法和减法操作。
然而,逻辑推理仍然是困难的,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的事物为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通常在7-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维操作。
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数学操作,如乘法、除法和几何概念。
此外,他们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类来解决问题。
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基于具体的情境和实物。
最后是形式运算阶段,通常发生在11岁以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并能够运用它们来解决抽象和理论性的问题。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推理、概念形成和证明等思维操作。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皮亚杰是个很厉害的人,他特别懂小朋友怎么学习和长大。
有一次,皮亚杰看到几个小朋友在玩弹珠。
他发现小朋友们在玩的过程中,会自己想办法定规则,而且还会根据情况改变规则。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分苹果,皮亚杰就耐心地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怎么分才公平。
小朋友想了好多办法,最后找到了好办法,可高兴啦。
皮亚杰通过观察这些小事,明白了小朋友们的想法是怎么一点点变厉害的。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趣呀?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
小朋友们,来听听皮亚杰的事儿哟。
皮亚杰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有一回,他看到小朋友们搭积木。
有的小朋友搭得高高的,有的搭得很漂亮。
皮亚杰就问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搭。
还有一次,小朋友们争论天上的星星有多远。
皮亚杰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猜,去想办法知道。
通过这些,皮亚杰知道了小朋友学习的秘密。
小朋友,你想知道自己学习的秘密吗?
《皮亚杰的教育故事》小朋友,我来讲皮亚杰。
皮亚杰可关心小朋友啦。
有次小朋友画画,皮亚杰在旁边看。
他问小朋友为什么用这个颜色。
还有小朋友玩猜谜语,皮亚杰也一起。
他从这些里知道小朋友怎么变聪明。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皮亚杰那样多思考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初的图式来自先天具有的动作和无条件反射。 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
出新的认知结构。
2.适应(adaptation)
适应反映了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同化(assimilation)
第四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简介 研究方法和描述儿童认知特点的基本概念
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关于认知发展过程的解释 关于皮亚杰理论的新近研究
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20世纪最有影响 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其代表的理论流派 被称为:认知心理学 /日内瓦学派/发生认 识论
皮亚杰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认知领域,他给当代儿童 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
——John Flavel, 1998
二、研究方法和描述儿童认知特点的基本概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基本概念
• 自然观察
认知:认识、思维、智慧。
• 临床法(认知测试
+谈话)
包括记忆、表征、分类、 问题解决、想象、梦想、 创造等。
问亮亮和齐齐谁高?
6. 问题解决实验:(假设-演绎推理)
• 单摆振动实验、杠杆平衡、化学混合实验、 竿碰桌面等
7. 思考假设性的问题:命题思维
(propositional thought)
1、下面两个判断正确吗?
• “我手里的泥团或者是
绿的,或者不是绿的”。
• “我手里的泥团既是绿
的,又不是绿的”。
2-7岁 思维的符号性:摆脱具体动作,通过表象、
言语及其他符号表征外部或内心世界,思维 可以超越此时此地的限制。 认知的局限
• 自我中心:泛灵论、人为论 • 中心化: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
事物表面的明显特征
• 缺乏多层次分类能力
(三)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4. 总结:儿童认知表现不如成人的原因 特殊范畴知识的多少(新手与专家) 元认知水平:确定任务要求、选择相应的策略、计
划和监控完成任务的过程 具有隐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但不一定有相应的陈
述性知识或概念性知识(能做但不能说出理由)
的运算作用于客体而产
的根本因素。
生的经验
(四)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式的教育(建构主义)
• 发现式学习和儿童的自我建构 • 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保持敏感:学习建立
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 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个别化教学或小组
教学、自我参照的评价
五、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后续研究
(一)主要研究结果
1. 白拉金(Baillargeon 1991 )等人的 研究关于“可能事件”和“不可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 典型的适应性行为
客体永久性
反射图式 (0 -1 月 )
初级循环反应 (1 -4 月 )
二级循环反应 (4 -8 月 )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由刺 激物引起)
重复自己发出的简单动作 ( 练 习 ), 对 事 件 作 有 限 的 预期
为再次引起环境中的有趣 变化而重复先前做过的动 作 ;开 始 发 现 动 作 间 的 联 系
10岁在瑞士纳沙泰尔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报告。 16岁已在动物学杂志发表大量有关软体动物的科技文章。 22岁在纳沙泰尔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后在为西奥多·西蒙工作期间,逐渐转入对儿童智力的研
究。力图发现“某种智力的胚胎学”。 1955年在日内瓦大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组织化反映内部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不断
从原来的分散状态整合为更高级的更有组织性的 状态,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对环境刺 激作出更为适应的反应。
4. 平衡(equilibration)
个体(机体)总是倾向于使认知结构保持一种稳定 的状态(平衡)。在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在 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之间来回转换。
经典测试与解释认知特点 的基本概念
1. 寻物实验
客体永久性
(object permanent) 当客体在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它
是存在的。
婴儿在寻物实验中的一些典型表现
AnotB错误——婴儿目睹物体从掩盖物A下转移
到另掩盖物B下,但坚持在物体最初消失的A处寻 找。
无视觉下的AB错误——在看得见的情况下能到
物体最终藏匿的地方寻找,但在没有看见的情况 下到A寻找。
2. “三座山”实验:自我中心(egocentrism)
自我中心:个体从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事物,
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角度如何表征事物。
3. 守恒实验
守恒(conservation)
两种等量物质,只要无增无减,即使 把它们重新安排,它们(在质量、重量、 长度、数量、容量、面积或体积等方面) 仍然是相等的。
重复提问偏离交际规则,可使儿童换答案
儿童故意出错 •不配合/争取早结束 •为好玩/任务吸引力过大
儿童 为表现“精明”
把简单问题 复杂化
对儿童在实验中失败表现的可能解释
研究方法的改进
提供有意义的实验场景 避免及不符合交际常规的重复 避免可能使幼小儿童迷惑的语言 控制记忆因素
(三)对经典皮亚杰实验结果的新解释
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
假设—演绎推理: 儿童在单摆振动实验中的表现
7岁前——漫无目的地尝试,且不能理解和报告实际发生 的情况;相信自己的动作使钟摆摆得更快。
11岁左右——改变绳子长度,改变物体重量。但不知道 在改变一个方面时,使另一个方面保持恒定。
12岁开始——认识到四个因素中(绳子的长度、悬挂物 的重量、起始高度、推动力)某一个或某几个的组合 影响钟摆的速度。能设计实验,在改变一个因素时保 持另一个因素恒定不变。经过实验确定只有绳子长度 决定钟摆的速度。
4. 类包含关系理解:群集结构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典型问题:花多还是黄花多?
5. 排序(1)系列化运算(seriation)
(2)传递推理(transitive inference) 实物测试:观察棍子A比B长,B比C长,
进而推导A比C长。 语言测试:亮亮比明明高,明明比齐齐高,
客体永久性
白拉金等的实验结果: 3.5个月婴儿对事件 c 产生去习惯化反应。
皮亚杰寻物实验: 儿童1岁左右才建立客体永久性
2. 鲍克(Borke 1975)改进的“三座山”实验
增添的景物 湖上小船、马、
牛、小房子
情节 少儿节目主持人
驾车绕行
被试任务 转动桌子
观点采择 / 去自我中心化思维
鲍克的实验: 大部分3、4岁儿童能识别他人的观察立场
(阶段内差 / 水平滞差) ? 方法不恰当?
皮亚杰的认知任务不一定反 映他所讨论的认知能力。
认知任务的测验效度?
“儿童在认知实验中的错误反应并不一定 反映其概念的限度或能力的缺乏……”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 西戈和张新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237页
临床法的对话方式?
唐纳森:3.5岁-5岁儿童 90%能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视角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的实验: 7岁儿童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 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3. 格尔曼(Gelman 1972)的研究
胜
失
利
败
者
者
数量守恒
格尔曼的研究: 3岁儿童能排除颜色和形状的影响, 说出装三个物体的盘子是胜利者。
皮亚杰的研究: 6-7岁儿童才掌握数量守恒
无 无
开始找寻自己 熟悉的事物
4. 感知运动智慧的后三个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 阶段
典型的适应行为
客体永久性
二级循环反应 有意识或指向一定目的而发出 能够到最初藏物体的
的协调(8-12 一系列动作;模仿与自己日常 地方搜寻 AnotB 错误
月)
行为略有不同的行为
三级循环反应 尝试以新方式操纵物体以探索 能够为找物体搜寻几
(12-18 月)
其特性,模仿不熟悉的动作, 个地方
表象思维开始 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在表征, 能找到在未看见时被
(18-24 月)
延迟模仿和假装游戏
移走的物体
5. 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延迟模仿——记忆并重现不在眼前的行为范型 假装游戏——以物代物、假装动作、装扮角色、
想象画
(二)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四、对认知发展过程的解释
(一)基本观点
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图式)具有质的 差别;处于相临两阶段之间时,儿童时而表 现前一阶段特征,时而表现后一阶段特征。
在同一发展阶段,儿童各方面的认知表现水 平基本一致。
阶段出现的顺序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
(二)认知发展机制
1. 图式(scheme)与认知结构
1. 寻物实验(客体永久性)
• 知识: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物体(没有
必要寻找)
• 问题解决策略:期待先前成功的动作会
再次使物体出现
• 对新地方的注意与寻找动作缺乏协调
2. “三山”实验(观点采择)
• 儿童缺乏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图片的能
力
3. 守恒实验
• 相关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对实验者意图的推测
环境信息
忽略
状态甲
不
不平衡
同化
状态甲
平
状
衡
态
顺应
状态乙
甲
平衡
(三) 认知发展的原因
认知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四方面因素:
生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