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锻模具的冷却与润滑.

合集下载

模具的冷却温度

模具的冷却温度

模具的冷却温度一、前言模具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作用。

模具的冷却温度是影响模具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模具的冷却原理、冷却温度的作用、冷却温度的选取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模具的冷却原理模具的冷却原理是利用冷却介质将模具表面的热量带走,从而降低模具温度,实现对模具的冷却。

常用的冷却介质有水和空气。

模具的冷却需要根据模具的不同部位设计不同的冷却方式。

一般来说,模具的冷却方式有直接冷却和间接冷却两种。

直接冷却是将冷却介质通过水管或气管直接喷向模具表面,加速热量的散发;间接冷却是将冷却介质通过管道或通道导入到模具内部,实现对模具的全面冷却。

三、冷却温度的作用1. 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冷却温度能够有效减少工艺过程中的生产时间,示例中常常作为案例材料,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随着模具温度越来越高,模具表面和内部的热量也越来越大,这给模具的改装、清洗、检修等操作带来了困难,甚至会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

而冷却温度的控制可以降低模具的使用温度,减少热应力,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2. 提高产品质量合理的冷却温度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如果模具的冷却温度过高或太低,会对产品的表面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产品出现矮胖、瘦长、干涩等现象。

冷却温度过高会导致产品表面热应力过大,产生缩孔和裂纹等现象;而冷却温度过低则会导致产品表面不光滑,甚至出现未熔原料现象。

3. 减少能耗合理的冷却温度还能够减少能耗。

如果冷却温度设置过低或过高,会导致冷却介质需要消耗过多的能量,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温度过高也会导致冷却介质在管道内产生过热现象,这会导致管道流量的减少,从而影响冷却效果。

四、冷却温度的选取1. 根据模具材料模具的材料决定了模具的最大使用温度。

一般来说,模具的使用温度应该低于其热变形温度。

因此,在选择冷却温度时,需要充分考虑模具材料的性质,以使其不受过高温度的影响。

2. 根据工艺参数模具的冷却温度还应考虑到生产工艺的各种参数。

制造工艺中的冷却和润滑技术

制造工艺中的冷却和润滑技术

制造工艺中的冷却和润滑技术现代制造工艺中的冷却和润滑技术制造工艺中的冷却和润滑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冷却和润滑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加工温度,减少摩擦和磨损,提高生产效率,延长工具寿命,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本文将深入探讨制造工艺中的冷却和润滑技术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冷却技术冷却技术是制造工艺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高温加工过程中,零件和刀具会受到极高的温度影响,如果不能及时降低温度,就会导致零件变形、刀具磨损加快等问题。

因此,冷却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1. 冷却介质的选择冷却介质的选择是冷却技术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工艺要求需要不同的冷却介质。

一般来说,常用的冷却介质包括水、油和气体。

水的冷却效果好,但对于一些金属材料可能会产生腐蚀作用;油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差,但对于金属材料有较好的润滑作用;气体的冷却效果较弱,但可以快速降温,适用于一些特殊材料。

2. 冷却方法的选择冷却方法的选择与冷却介质密切相关。

常见的冷却方法包括直接冷却法和间接冷却法。

直接冷却法主要通过将冷却介质直接喷洒或冲击到加工部位,利用冷却介质吸热蒸发的方式来达到冷却效果;间接冷却法主要通过传导或对流的方式将冷却介质与加工部位分隔开来,以达到冷却的目的。

二、润滑技术润滑技术是制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摩擦与磨损严重的加工过程中,润滑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从而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和提高生产效率。

1. 润滑剂的选择润滑剂的选择是润滑技术的核心。

润滑剂根据使用条件和加工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固体润滑剂、液体润滑剂和气体润滑剂三种形态。

固体润滑剂适用于高温和高压环境,如陶瓷刀具加工;液体润滑剂适用于中低温、中低速的加工条件,如切削液;气体润滑剂适用于高速、高精度的加工,如气体轴承。

2. 润滑方式的选择润滑方式的选择与润滑剂的形态密切相关。

常用的润滑方式包括干润滑、油润滑和气润滑等。

干润滑主要通过添加固体润滑剂或者利用表面涂层提供润滑效果;油润滑主要通过在加工过程中持续供给润滑油来达到润滑效果;气润滑主要通过喷射气体在摩擦表面形成气体薄膜来减少摩擦和磨损。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模具表面润滑处理是指在热压成型模具表面施加一定的润滑剂,使模具表面光滑,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减少磨损和擦伤的作用。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材料的粘滞性,减少模具的磨损和擦伤,以及润滑模具表面,延长模具的寿命。

1、润滑模具表面可以有效防止模具表面的磨损和擦伤,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并保持模具表面的光滑度和平整度。

2、润滑模具表面能够减少表面的摩擦力,减少材料的粘滞性,提高模具的塑形精度,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模具的工作效率。

3、润滑模具表面可以有效减少模具的冷却时间,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不但可以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还可以有效降低模具的加工成本。

4、润滑模具表面能够有效保持模具表面的清洁度,减少材料在模具上留下的痕迹,避免模具表面污染,从而改善模具表面的质量。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一般采用润滑油、润滑脂和润滑粉三种方式。

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抗水解性,但易燃性较强,耐热性较低;润滑脂具有良好的抗水解性和耐热性,但不适合模具表面的复杂部位;润滑粉具有良好的抗水解性,耐热性较高,并可以在复杂部位表面施加。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的步骤主要有:1、模具的清洗:将模具表面上的污染物清除干净,使其处于干净的状态,以便润滑剂能够有效地施加到模具表面上。

2、润滑剂的施加:根据模具表面的状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润滑剂,并将其施加到模具表面上。

3、润滑剂的固化:采用蒸发或热固化的方法使润滑剂固化,以便使其与模具表面粘接牢固,并使润滑剂能够有效地润滑模具表面,使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

4、模具表面的检查:检查模具表面是否有异常,如有,则必须及时处理,以便模具表面能够保持平整光滑,以便润滑剂能够有效地施加于模具表面。

模具表面润滑处理是模具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效率,还可以有效地降低模具的加工成本,提高模具的精度,从而提高模具的加工质量。

锻艺小课堂:关于锻件的冷却和热处理介绍?

锻艺小课堂:关于锻件的冷却和热处理介绍?

关于锻件的冷却和热处理介绍?锻件的冷却与热处理是锻造工艺过程中的最后程序。

不规范的锻后冷却,会使锻件产生冷却缺陷。

锻件的冷却和热处理是关系到锻件最后质量的重要环节。

1.冷却对锻件质量的影响锻后残余应力。

锻造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在金属内部便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内应力。

这些内应力不可能在锻造结束后及时消除,而是部分留在锻件内,成为残余应力。

温度应力。

由于锻件终锻时的温度一般较高,在冷却过程中,金属表面冷却得快,内部冷却得慢,使得内部金属受压,外层金属被拉,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度应力。

组织应力。

金属从高温向低温冷却时会发生组织转变,由于不同的组织结构有着不同的体积,因此.在组织转变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体积的变化。

例如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时,体积要增加1 %,金属内部也因此会产生应力,这就是组织应力。

2.锻件的冷却缺陷在锻件冷却过程中,可能产生下列缺陷:(1)空气中冷却.空气中冷却即所谓空冷,是一种冷却速度较快而义最简便的冷却方法。

它是将结束锻造的锻件分散或成堆放置在车间地面上,在静止的空气中自然冷却。

空气中冷却时:放置锻件的地面应该是干燥的,不应放在湿地或金属板上,也不应放置在穿堂风的地方,以防止局部冷却过快,造成锻件的翘曲变形或表面裂纹,这对于细长的锻件或截面变化大的锻件更应注意.(2)坑(箱)中冷却和灰、沙中冷却。

坑(箱)中冷却或灰、沙中冷却称为坑冷或沙冷。

(3)炉中冷却。

炉中冷却即所谓炉冷,是一种最缓慢的冷却方法。

通过控制炉温,可以得到不同的冷却速度。

锻件装炉时表面温度不应低于500℃,炉温应事先升至500-700℃。

锻件装炉后.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锻件随炉了一起冷却。

冷却时炉门要紧闭,防止冷空气进入炉内。

锻件出炉温度不应高于100-150℃。

热锻热挤、温锻温挤的工艺润滑剂有哪些?

热锻热挤、温锻温挤的工艺润滑剂有哪些?

热锻热挤工艺润滑剂热锻热挤工艺是在冷锻冷挤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提高加工度可降低金属变形抗力,并大大提高其充模性能;另外由于工作温度高,对润滑也提出了持定的要求,主要如下:1)在高温高压下性能要稳定,自身不发生氧化变质,不腐蚀模具和工件。

2)有良好的温浸润性(浸润温度为400~550℃).3)具有良好的润滑、脱模性能。

4)有良好的冷却及隔热性能,可以防止坯料的温度急剧下降,又可防止模具呈现过热现象。

对于自动化的生产线,润滑剂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例如,要具有良好的悬浮分散和可喷射性;润滑剂应该低污染并易清除,才能较好地满足生产线连续成形的润滑要求。

随着机械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模锻件需量不断增加,促使热精密模锻工艺更迅速的发展。

良好的模具润滑剂是保证精密锻件质量的重要配套材料。

热锻热挤压工艺主要都是采用石墨型润滑剂,包括油剂石墨和水剂石墨。

从减少烟雾、改善操作环境等考虑,水剂石墨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上海胶体化工厂和山东南墅石墨矿研究所生产的MD系列模锻润滑剂,在热锻热挤工艺生产中获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另外,本溪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玻璃型热锻热挤润滑剂系列,也已推广应用在热锻热挤的工艺生产中。

温锻温挤工艺润滑剂1温锻温挤加工的特点兼有冷锻压和热锻压的优点,其变形抗力要比冷锻压小得多,而坯料的温度又比热锻压低(相变温度以下),加工表面质量比热锻压要好得多;又因在这种温度下坯料的温度下降不明显,所以在一台压力机上不经中间处理就可完成多种变形工序。

由于温锻时模具承受的负荷也比较高,又在高的温度下连续工作而导致模具的硬度下降,特别是凸模顶端范围的凸缘半径处,硬度明显下降,致使耐磨性能降低,所以加工时突出的问题是模具寿命短。

温锻模具润滑的目的为:①充分冷却模具,使模具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这样可以防止模具温度过高,引起模具的硬度下降;②)减少模具的摩擦与磨损,降低加工负荷,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保证产品质量。

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水剂石墨、油剂石墨和油水剂石墨三种。

锻前加热与冷却.

锻前加热与冷却.
加热过程中金属在组织结构、力学性能、理化性能各 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① 氧化——钢料加热到高温时,表层中的铁与炉内的氧化性气体发生 化学反应,在钢料表层形成氧化铁皮。
主要危害:影响锻件表面尺寸和精度;模具和机加工刀具严重磨损。
主要影响因素:炉气性质、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钢的种类等。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四点 四十九分。
另外需考虑合金元素、合金类型的影响。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四点 四十九分。
实际生产中,随温度的不同,钢材对外表现出不同的颜色,锻造时即可以根据钢材 的颜色大致估计其温度,称为“看火色”
火色
暗棕色 棕红色 暗红色 暗樱红色 樱桃色 亮桃红色
钢材火色和温度
温度(℃)
520~580 580~650 650~750 750~780 780~800 800~830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四点 四十九分。
3.2 金属加热时产生的变化
④ 过烧——当金属加热到接近其熔化温度(称过烧温度),并在此
温度下停留时间过长时,将出现过烧现象。
晶粒粗大,晶界发生氧化、熔化,出现氧化物和熔化物以及裂纹。
主要危害:强度、塑性大大下降。不能修复,只能报废回炉。
主要受化学成分影响,钢中的Co、Ni易产生过烧;Al、W、Cr减轻过烧。
组成情况。一般单相组织比多相的塑性好、抗力低,所以锻造时应尽可能 使合金处于单相状态。
b. 从保证变形金属具有较高可锻性出发,运用塑性图和抗力图来确定合适的
锻造温度范围。
c. 再结晶图 表示变形温度、变形程度与锻件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是通过
试验测绘的。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四点 四十九分。
以碳钢为例确定:
塑性变形基本规律

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锻前加热、锻后冷却与热处理

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锻前加热、锻后冷却与热处理

第二篇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锻造:以锭料或棒料为原材料时,称为锻造,在锻造加工中,坯料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有较大量的塑性流动。

自由锻:只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间直接使坯料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锻件的方法。

模锻:利用模具使毛坯变形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方法。

锻压生产过程•锻压的生产过程包括成形前的锻坯下料、锻坯加热;成形;成形后工件的热处理、清理、校正和检验。

法兰生产工艺流程主导产品——大型铸锻件:电站锻件、船用锻件等亚临界汽轮机缸体、超临界缸体、亚临界汽轮机(600MW及600MW以下)高中压转子、中压主轴、超纯转子、高低压联合转子、低压转子、叶轮等火力发电机组(300MW及300MW以下)铸锻件;大型船用铸锻件等。

300MW发电机转子300MW缸体1-1 锻前加热的目的及方法1 目的:提高金属塑性,降低变形抗力,即增加金属的可锻性,从而使金属易于流动成形,并使锻件获得良好的锻后组织和力学性能。

1-1 锻前加热的目的及方法2 方法:金属坯料的加热方法,按所采用的热源不同,可分为:¾燃料加热:¾电加热:[1] 燃料(火焰)加热燃料加热是利用固体(煤、焦炭等)、液体(重油、柴油等)或气体(煤气、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对坯料进行加热。

燃料在燃料炉内燃烧产生高温炉气(火焰),通过炉气对流、炉围(炉墙和炉顶)辐射和炉底传导等传热方式,使金属坯料得到热量而被加热。

在低温(650℃以下)炉中,金属加热主要依靠对流传热,在中温(650~1000℃)和高温(1000℃以上)炉中,金属加热则以辐射方式为主。

在普通高温锻造炉中,辐射传热量可占到总传热量的90%以上。

[1] 燃料(火焰)加热优点:燃料来源广泛,炉子建造容易,加热费用低,对坯料适应范围广等。

缺点:劳动条件差,金属氧化烧损严重,加热质量难以控制等。

目前,该方法仍是锻造加热的主要方法,广泛用于自由锻、模锻时的对各种大、中、小型坯料的加热。

温锻模具的冷却与润滑

温锻模具的冷却与润滑

钢铁温锻的冷却与润滑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徐祥龙2010-11温锻作为冷锻成形的延伸和发展,在当今钢铁精密成形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上世纪60年代期间,国内外塑性加工领域,开始研究钢在热锻与冷锻温度之间进行锻造的可能性。

经过20多年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逐步解决了温锻成形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使温锻技术进入产业化生产。

在60年代末,温锻作为冷锻生产工艺的补充,主要用于解决难成形的中碳合金钢的精密成形生产,以及大规格的低碳钢零件成形问题。

在这个时期,温锻技术主要注重在成形温度和成形工艺的研究方面,对温锻模具冷却和润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采用的冷却与润滑方法相对简陋,对润滑的介质研究也在初创阶段。

因此,这个时期温锻的模具寿命大致在数百次到数千次范围内,生产方式大多为手动操作,锻件质量也不够稳定。

经过20多年的温锻生产应用和技术进步,到上世纪90年代末,温锻生产从冷锻工艺的补充发展成一个专门的成形技术,在成形工艺、锻造设备、模具设计-制造和冷却-润滑等各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已形成一个温锻技术系统。

人们在温锻实践中体会到:模具正确和充分的冷却和润滑,是钢铁温锻生产大批量持续进行的前提。

在这一时期,温锻模具的润滑-冷却理论和技术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温锻生产的关键技术。

先进润滑和冷却技术的使用,使温锻模具的冷却-润滑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模具寿命达到了万次以上,温锻生产效率高、在塑性精密成形领域占有满足了当代汽车零件大批大量的生产要求,质量稳定,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下面具体介绍钢铁温锻生产中的冷却与润滑技术。

一.钢铁的温锻温度范围图1:钢的温锻温度范围图1所示,(200-280) ℃为钢的低温温锻区,由于普通碳素钢在(250-350)℃温度区间会出现“兰脆”现象,所以,一般认为兰脆区是锻造的温度禁区。

但奥氏体不锈钢没有兰脆现象,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温锻区间可以向上延伸到400℃以上。

通常,奥氏体不锈钢多采用低温温锻成形,而碳素钢少有在低温区成形的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温锻的冷却与润滑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徐祥龙2010-11温锻作为冷锻成形的延伸和发展,在当今钢铁精密成形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上世纪60年代期间,国内外塑性加工领域,开始研究钢在热锻与冷锻温度之间进行锻造的可能性。

经过20多年的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逐步解决了温锻成形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使温锻技术进入产业化生产。

在60年代末,温锻作为冷锻生产工艺的补充,主要用于解决难成形的中碳合金钢的精密成形生产,以及大规格的低碳钢零件成形问题。

在这个时期,温锻技术主要注重在成形温度和成形工艺的研究方面,对温锻模具冷却和润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采用的冷却与润滑方法相对简陋,对润滑的介质研究也在初创阶段。

因此,这个时期温锻的模具寿命大致在数百次到数千次范围内,生产方式大多为手动操作,锻件质量也不够稳定。

经过20多年的温锻生产应用和技术进步,到上世纪90年代末,温锻生产从冷锻工艺的补充发展成一个专门的成形技术,在成形工艺、锻造设备、模具设计-制造和冷却-润滑等各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已形成一个温锻技术系统。

人们在温锻实践中体会到:模具正确和充分的冷却和润滑,是钢铁温锻生产大批量持续进行的前提。

在这一时期,温锻模具的润滑-冷却理论和技术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温锻生产的关键技术。

先进润滑和冷却技术的使用,使温锻模具的冷却-润滑处理实现了自动化,模具寿命达到了万次以上,温锻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满足了当代汽车零件大批大量的生产要求,在塑性精密成形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下面具体介绍钢铁温锻生产中的冷却与润滑技术。

一.钢铁的温锻温度范围图1:钢的温锻温度范围图1所示,(200-280) ℃为钢的低温温锻区,由于普通碳素钢在(250-350)℃温度区间会出现“兰脆”现象,所以,一般认为兰脆区是锻造的温度禁区。

但奥氏体不锈钢没有兰脆现象,因此,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温锻区间可以向上延伸到400℃以上。

通常,奥氏体不锈钢多采用低温温锻成形,而碳素钢少有在低温区成形的案例。

由图1可见,碳素钢的高温温锻范围是(400-850)℃。

但在当前生产实践中,随着温锻工艺和模具冷却-润滑技术的进步,碳素钢温锻温度上限已提升到(900-950)℃范围内。

因此,钢铁温锻模具的冷却与润滑必须覆盖(200-950)℃这个温度区间。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冷却和润滑的介质和方法,能在(200-950)℃的全部温锻范围内充分满足钢铁温锻成形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需针对不同的温锻材料和温锻温度区间,选择不同的冷却和润滑介质,并采用不同的冷却和润滑的方法.二.温锻模具的使用温度为保证温锻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不降低,我们在整个温锻成形过程中采用有效措施使温锻模具的工作面在任何时候都不超过该模具钢的回火温度。

这个有效措施就是对温锻模具的冷却。

1.温锻模具的理论许用温度表1.为常用的温锻模具钢种及其淬火-回火温度:表1. 钢铁温锻常用模具材料由表1可见,温锻模具的回火温度多在(550-700)℃范围内。

在温锻生产中,如果模具的工作表面超过回火温度,模具钢的硬度和强度就会急剧下降,严重时会使模具迅速失效。

因此。

温锻模具理论上的许用温度就是该模具钢种的回火温度。

2.温锻模具的实际许用温度1)在温锻成形过程中,模具的热量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温锻毛坯向成形模具的热传导;(2)毛坯在成形过程中与模具表面摩擦产生的热量;(3)毛坯变形产生的变形热,并传导给模具。

以上3个因素使模具的温度不断上升。

2)温锻生产中,模具在不断积累热量的同时,也存在不断发散热量的因素:(1)凹模工作面与凹模外园表面存在着温度梯度,使凹模内表面的热量不断传导到模具外表,并通过外表面向空气中不断散热;(2)冲头和凹模工作面直接向空气散发热量;(3)对冲头和凹模表面喷涂的冷却-润滑剂挥发时带走大量热量。

因此,温锻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模具温度的积累上升和散发将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为维持模具的温度不超过正常使用温度,首先就是考虑建立必要的散热措施,使模具的平衡温度低于许用温度。

温锻生产中,我们可以用红外线测温仪随时检测温锻模具工作表面的温度,来判断模具工作时是否超过回火温度。

我们必需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红外线测温仪检测出的模具表面温度,是在温锻毛坯已被顶出后的模具温度,由于热传导的影响,这个温度比毛坯在模腔里挤压变形时对模具局部的摩擦加热要低一些。

实际上,在温锻大变形量挤压时,毛坯与模具工作带瞬间剧烈的摩擦,对模具表面形成绝热加热效果,有可能使模具工作带瞬间温度超过模具钢的回火温度。

因此,温锻生产中的模具温度控制上限一定要比该模具钢的回火温度低一个量值,使模具工作带的瞬间积累的温度不超过模具钢的回火温度。

因此,温锻模具的许用温度应限制在比模具钢的回火温度更低的范围内,具体的许用温度往往要通过现场试验得到。

经验表明,当锻造变形量大,或锻造变形速度大时,模具的变形摩擦加热现象显著,这时,温锻模具的许用温度比该模具钢的回火温度要低得多。

三.温锻模具的失效形式1.粘连和拉毛这一类实效形式多发生在温锻冲头和凹模的工作带上(见图2)。

发生原因为锻造变形量较大,或变形速度较快的情况,而模具的冷却与润滑都不好的场合,多见于机械压力机温锻生产。

原因为模具工作带与温锻毛坯金属在高压下形成原子接触,并在金属流动摩擦发热后形成焊合点,当毛坯与模具强制脱开时,焊合点拉断,将模具表面粘掉一小块金属而形成凹坑。

多次循环后,凹坑很快联成拉痕(拉毛),同时,模具工作带表面因温度异常上升而退火,使硬度下降。

硬度下降和表面拉毛的模具与毛坯间的摩擦系数急剧增加,使温锻过程中毛坯与模具间的焊合现象更加严重。

因此,当温锻模具刚发生时,必需立刻对模具表面进行修磨处理,及时去除模具表面的退火组织,并加以抛光。

对发生拉毛的温锻模具继续使用将使模具迅速失效。

选用回火温度较高的模具材料(如高速钢)能改善模具的粘连和拉毛现象。

但这一类模具钢合金含量高,在水冷条件下容易产生开裂,一般不用在高温温锻场合。

对模具表面进行氮化处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目前局限于园孔挤压等形状简单的锻件。

经氮化的异形冲头极易在拐角处发生开裂。

2.压塌和磨损这一类实效形式也发生在温锻模具的工作带(见图3、图4),多见于液压机温锻场合。

一般发生在锻件变形速度不快、模具与毛坯间润滑良好、但模具冷却不够的场合。

在这种工况下,模具与毛坯间不易产生粘合,但由于温锻毛坯与模具接触时间长,模具工作带热量积累很快。

当模具局部温度超过模具钢的回火温度后,模具局部硬度和强度下降,在强大的温锻挤压力作用下造成塌陷变形并迅速磨损。

对这种压塌和磨损的模具进行修复的工作量较大,因此关键是不让模具的温度积累达到许用温度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对模具温度的持续监控和采用高效的模具冷却措施是有效的。

3.裂纹温锻冲头和凹模不象冷锻那样容易产生早期开裂。

温锻冲头的早期开裂一般都是采用了高合金含量的模具钢,并用了不恰当的冷却方法。

凹模的早期开裂除与钢种和冷却有关外,凹模预应力外圈的设计和制作也是重要因素。

4.温锻冲头的弯曲变形温锻生产一般都在较高温度下,这时候材料的变形抗力较小,很少会发生冲头弯曲变形的情况。

但如果锻造温度选择不当,同时温锻工步较多时,终锻温度有时会低于设计温度。

这时候,材料的变形抗力接近冷锻的水平,大幅度上升的锻造力致使冲头弯曲(见图5)。

这种失效形式一般发生在低温温锻中,锻造设备为手动低速压机(如液压机),同时模具材料选用了如3Cr2W8、H13等硬度较低的钢种。

改善的方法是提高锻造温度和改用硬度和强度更高的模具材料(如65Nb、08Al、YXR33、QHZ等)。

由上可见,温锻模具的的失效形式与模具的冷却和润滑条件直接有关。

要使温锻生产能高效率持续进行下去,关键是在温锻生产过程中,保持温锻模具稳定工作在许用温度以下、控制温度的波动,并且保持毛坯与模具工作表面有可靠的润滑,避免毛坯和模具间出现原子接触现象,并减小摩擦力。

四.温锻冷却和润滑的实用方法1.温锻早期的冷却与润滑1)油剂的冷却与润滑早期的碳素钢温锻为了避免毛坯表面氧化脱碳,加热温度一般选在(650-700)℃范围内,锻造压力机为单工位机械压力机或液压机,操作方式为手动。

模具的冷却和润滑介质采用炮油或油剂石墨,冷却剂用手工刷涂的方法涂敷在冲头和凹模的工作面上。

油剂刷涂的润滑效果较好,但冷却效果不佳。

因为油的热容量小,油的挥发不能带走大量的热量。

另外,油类挥发时产生大量的油烟,搞得生产现场乌烟瘴气,生产环境差、影响工人健康。

当锻造温度提高,模具温度较高时,油剂的涂敷变得十分困难。

因此,油剂冷却-润滑的方法只适用于低温温锻的工艺试验和小批量生产场合,特别适合于奥氏体不锈钢的低温挤压场合。

2)水冷却和水剂石墨的使用随着温锻温度的提高,对模具快速降温成为温锻生产的关键,油剂冷却和润滑的方法已远不能满足温锻生产的需要。

这时候出现了很多对温锻模具的冷却和润滑方法:(1)冲头浸涂和凹模喷涂水剂石墨的方法如图6所示,每次温锻循环中,操作工用雾化喷头对凹模进行喷涂冷却,同时,用盛满水剂石墨的容器对冲头实施浸没冷却,试图在较短时间将冲头冷却到合适的温度。

这种方法在早期的温锻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技术关键:温锻凹模的表面温度要控制在(150-200)℃范围内。

在这个温度范围,水剂石墨喷上去会吸附在模壁上,水份会迅速蒸发,在带走模具热量的同时留下一层石墨皮膜。

这一层石墨膜对后续的温锻成形极其有利:石墨膜在温锻毛坯和模具间起到了绝热隔层和润滑介质的作用,减少了温锻毛坯向模具的热传导,阻止了毛坯与模具间的原子接触,并有效减少了毛坯与模具间的摩擦力。

控制水剂石墨的浓度,并调节喷涂的时间,可以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或是得到合适厚度的石墨涂层。

有时,人们担心水剂喷涂对庞大的凹模冷却效果不够,特意在凹模里设计了冷却水套,用通冷却水的方法对凹模进行冷却。

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凹模手工刷涂油剂冷却-润滑剂的场合是有效的,在推广应用水剂石墨喷涂后,在高压喷涂的水雾气化时,凹模的热量被迅速带走,由于水的蒸发所吸收的热量20倍于水在保持液态时吸收的热量,因此,喷雾冷却的效果远远超过水套冷却。

因此,当水剂石墨的喷涂技术被推广时,水套冷却的方法基本上被淘汰了。

但是图6所示的冲头浸涂不是一个好方法。

人们的本意是想让冲头迅速得到冷却。

但是,在连续的温锻生产中,冲头的温度往往在500℃以上。

高温的冲头浸入水剂石墨中时,贴近冲头表面的水份迅速沸腾气化并包围在冲头表面,这时候冲头犹如穿上一层棉衣,大量的热量不能顺利传导到水中。

当容器快速离开冲头时,由于冲头还保持在较高温度,冲头表面的石墨水剂在蒸气作用下四处飞溅,不能很好形成石墨皮膜。

如果延长浸泡时间,使冲头冷却到200℃再离开容器,可以在冲头表面形成较好的石墨皮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