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制度(五篇)

实验室消毒制度1、搞好室内外卫生,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
工作台、地面等每天用5g/l消毒净溶液抹擦消毒,有污染时,随时消毒,定期检查室内消毒效果。
2、实验室内每晚用紫外线消毒半小时至____小时,每周用____%酒精抹擦紫外线灯以防灰尘积聚,紫外线灯使用达____小时应及时更换。
3、及时监控各消毒用品的有效性:消毒棉签在有效期内开包后____小时内使用,消毒液在有效期内开瓶后____天内使用,____%酒精棉球在____小时内使用。
4、5、6、贮血冰箱每周用____%酒精抹擦消毒。
定期对贮血冰箱及实验室内空气进行细菌培养。
保持两台(抽血台及小便检测台)干净整洁,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抽血人员及时更换手套。
7、实验室内产生的各种垃圾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五华县中医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制度(二)是指对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进行定期消毒的规定和流程。
实验室消毒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安全,预防交叉感染和实验结果受污染的风险。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实验室消毒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消毒目标范围及频率1. 实验室区域:(1)实验操作台面: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如实验操作台面污染明显,应及时进行消毒。
(2)实验室地面: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如实验室地面污染明显,应及时进行消毒。
(3)实验室储存柜:每月至少消毒一次,如实验室储存柜污染明显,应及时进行消毒。
2. 实验器材:(1)试剂瓶口: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2)试管和培养皿:使用前、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3)传递器具: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3. 实验材料:(1)供试物品表面:每次使用前、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2)供试物品容器:每次使用后应进行消毒处理。
二、消毒方法1. 实验室区域消毒:(1)实验操作台面:使用75%酒精或消毒液浸湿清洁布进行擦拭,确保整个操作台面均匀受到消毒。
(2)实验室地面:使用消毒液进行拖地清洁,消毒液的浓度根据职业病防护要求进行配制。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21页
3、消毒处理方法 4.注意事项
(四)HEPA过滤 空气经HEPA滤器过滤、更新后,
可在试验室内再循环使用。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22页
(五)电离辐射灭菌
1.特征 是利用r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高
能电子束杀死微生物方法。其与惯用高压
蒸汽灭菌及环氧乙烷熏蒸等灭菌方法相比,
第35页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感 激 您 聆 听
第36页
(1)加热熏蒸法 (2)化学熏蒸法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9页
(二)戊二醛
1、特征 属于高效消毒剂。 2、适用范围 适合用于不耐热医疗器械 和精密仪器。 3.使用方法 (1)消毒液配制 (2)消毒处理方法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10页
(三)过氧乙酸
1、特征 又叫醋酸,是高效消毒剂。
2、适用范围 耐腐蚀物品灭菌、环境及空气等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24页
2.彻底消毒 对需消毒物品应采取彻底消毒办
法,不留死角。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时要 确保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没在消毒剂中。 用消毒剂擦拭消毒时,要确保全部需要 消毒表面都被均匀地擦拭到。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25页
3.有效消毒
(1)要依据消毒对象和微生物种类选
择适当消毒和灭菌方法
视为有较大危险, 应停顿工作, 按要求处理后, 安 全撤离, 对当事人进行一定医疗观察。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第6页
(四)在高等组级生物安全试验室关键 区、半污染区以外发生洒溢
视为有很大危险, 可定位普通事故。
(五)防护服被污染
视为有很大危险, 应立刻就近进行局部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规程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器材、检验单、废弃标本及相关人员的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2消毒原则2.1 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
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2.1.1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
2.1.2 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擦拭1次,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废弃标本应分类进行消毒处理后排放。
2.1.3 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工作衣、帽每周换洗2次.2.2 所以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
2.3 工作人员每次下班前应用肥皂或清洗液流水洗手1min-2min。
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3检验单的消毒污染检验单送出前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单面不高于3.0cm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4空气的消毒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
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等,应在100级洁净间或100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使空气经初效、中效及高效滤器进入室(柜)内,形成正压,极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测滤效。
5器材消毒除已知无传染性器材外,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一。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实验室器材、检验单、废弃标本及相关人员的消毒.检验科的工作场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储藏室、培养基室和试剂室;半污染区指卫生通道、更衣室、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理室、检测室。
二。
消毒原则: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应分别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处理。
清洁区和污染区的消毒要求、方法和重点有所不同,若清洁区和污染区无明显界限,按污染区处理。
清洁区若无明显污染,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数次,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及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含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液各擦拭1次,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废弃标本应分类进行消毒处理后排放。
半污染区环境消毒同污染区,工作衣、帽每周换洗2次,拖鞋每天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50mg/L的二溴海因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1次.所以清洁消毒器材(抹布、拖把、容器)不得与污染区或半污染区共用。
工作人员每次下班前应用肥皂流水洗手1min—2min.结核病专业检验室工作人员,每次连续佩戴口罩不得超过4h,工作衣若有明显致病菌污染或从事烈性菌标本检验后,应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
三. 检验单的消毒:污染检验单送出前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距检验单面不高于3。
0cm缓慢移动,照射3s—5s,必须两面照射;也可用经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消毒器薰蒸消毒。
四. 空气的消毒: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搅拌、研磨、离心等),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炭疽杆菌、分枝杆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军团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等)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使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
要求严格无菌的操作如倾倒培养基、菌种转种和细胞转瓶等,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五. 器材消毒:除已知无传染性器材外,凡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
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规程
1、目的
配制消毒液,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台面、用具及浸泡实验废弃物。
2、适用范围
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3、职责
3.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及时配制消毒液,熟知并遵守本SOP,严防污染发生。
3.2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4、操作步骤
HIV常用的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法和化学消毒法
4.1 物理消毒方法
4.1.1高压蒸汽消毒,121℃,保持1520min;
4.1.2干燥空气烘箱消毒(干烤消毒),140℃,保持23h。
4.2HIV常用的化学消毒方法
HIV最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次氯酸钠,含有效氯2000-
5000mg/L)、75%乙醇和2%戊二醛,保持1030 min。
4.2.1废弃物缸:5000mg/L 次氯酸钠。
4.2.2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5%乙醇。
4.2.2溢出物:5000mg/L次氯酸钠。
4.2.3污染的台面和器具:2000mg/L 次氯酸钠,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
器械可用2%戊二醛消毒。
实验室消毒规程

一、实验室消毒规程
1.目的:
为防止检验过程中致病微生物对检验人员及环境的污染;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制度;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关的科室和人员..
3.消毒隔离制度
3.1.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3.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3.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3.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3.6.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3.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
3.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
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与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3)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测定消毒和灭菌 效果。 4、消毒灭菌前应进行清洁 5、避免二次污染 6、减少对人的危害
(二)各类物品和环境消毒方法
1、实验室内空气消毒 (1)一般可加强开窗通风,自然通风换气。 (2)紫外线灯管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 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 2、实验室表面消毒 (1)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实验室、办公室等场所 地面要湿式拖把,禁止干试拖把。
4、剩余标本和容器处理 5、可能污染冰箱的消毒处理:将可能污染的冰箱
冰柜外表面用0.3%的过氧乙酸擦拭,作用30min。
6、手的消毒 (1)实验室工作完毕后应立即进行手部清洗和消 毒。
(2)手部消毒可使用0.3%-0.2%碘伏消毒液或快
速手消毒剂。 7、生物安全柜污染的清除
3、使用方法 熏蒸处理。
(1)加热熏蒸法 (2)化学熏蒸法
(二)戊二醛
1、特性 属于高效消毒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 和精密仪器。 3、使用方法 (1)消毒液的配制 (2)消毒处理方法
(三)过氧乙酸
1、特性 又叫醋酸,是高效消毒剂。
2、适用范围 耐腐蚀物品灭菌、环境及空气等。 3、使用方法 (1)消毒液的配制 (2)消毒处理:常用方法有熏蒸、喷雾、浸泡、 擦拭、喷洒等
材均应视为有传染性,均应做消毒处理。 (1)金属器材、玻璃器皿可用压力蒸汽或干热灭菌 的方法。 ①压力蒸汽灭菌 ②干热灭菌
(2)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 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或平皿等应立即
浸入有效氯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 1h以上,消毒以后用超声波清洗的方法洗净沥
检验科实验室消毒安全规程
目录
1 检验科标本溢洒处理程序 2 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3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 4 实验室消毒灭菌的应用
实验室消毒规程

实验室消毒规程前言实验室是科研工作重要的场所。
实验室繁忙的人员流动和实验器材等使用频繁,容易产生许多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实验室的消毒工作极为重要,以确保实验室环境达到洁净、无菌的要求,保障实验人员的健康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用消毒方法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物理消毒1.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是实验室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之一,可以利用紫外线灯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不需要化学药剂,成本低、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只能对表面物体进行消毒,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2. 热消毒法高温、蒸汽或干热消毒法常用于高温灭菌,能够达到96℃-121℃灭菌的效果。
在实验室消毒中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对部分实验器材也有破坏性,使用时需要进行正确的选择。
化学消毒1. 放射性消毒法放射性消毒法是将药品制成溶液用放射线辐照灭菌,这种方法灭菌能力强、速度快,但是存在较大风险因素,只能在生物实验室等特定条件下使用。
2. 氯气消毒法氯气消毒法是利用氯气溶液进行消毒,对细菌、病毒具有强效的灭菌作用。
但是操作时需要非常注意,因为氯气是一种具有高毒性的气体,对人的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以上方法都需要看情况选择。
要注意,不同的物品消毒方法也会不同,消毒时间和药剂浓度也各不相同。
实验室消毒具体操作流程1.确认要消毒的区域2.做好准备工作,穿上好防护服,并佩戴好手套、口罩等。
3.选用合适的消毒药剂,并按比例调和。
4.开始消毒,在消毒区内进行内容搬运,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到达。
5.消毒药剂需要多次喷洒,同时对操作严密区域进行一次单独消毒。
6.清洗要彻底,确保药剂残留不留下来7.操作完后,全部撤除用具,关掉电源并注意洗手。
注意事项1.消毒前准备工作要做到位,防护物资不能少于标准。
2.消毒浓度不能过低,否则会无法有效消毒。
3.注意消毒物品的存储和使用标签,避免闪烁操作。
4.有些物品不适宜直接化学消毒,要进行正确的处理或采用物理灭菌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消毒规程1 .目的规范实验的消毒工作,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
2.适用范围适用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消毒。
3.定义3.1.消毒杀灭或消除实验室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
3.2 .灭茵杀灭一切微生物。
3.3.清洁通过刷、吸、干擦、洗涤或用浸泡肥皂水或清洁剂的湿布拖擦等方法去除污垢、有机物和污渍。
4.职责4.1.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
4.2.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消毒工作的监督检查,参与生物安全事故后污染环境消毒效果评价工作。
4.3.专职消毒部门或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的集中消毒和一重大生物安全事故的环境消毒工作。
4.4 .实验室人员负责责任范围的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生物安全事故的紧急消毒工作。
5.消毒要求5.1.基本要求5.1.1.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病原微生物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实验环境均视为被污染,必须进行及时、彻底、有效的消毒处理。
5.1.2 所有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在清洗、储存或丢弃之前必须经过适当的消毒或灭茵。
5.1.3 根据病原微生物危害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方法。
5.1.4 根据需要应对消毒工作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消毒方法、消毒操作人员等。
5.1.5 必要时在工作台面铺用消毒剂浸泡过的消毒巾。
当有感染性或潜在感染性材料溢出或溅出时,把消毒剂倒在消毒巾上面以及可能污染的区域内,至少作用30分钟,然后把消毒巾移走,并用另一块消毒巾把污染区擦干净。
用过的消毒巾应作为实验废弃物处理。
所有操作应戴手套或双层手套进行。
5.1.6 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应避免对环境造成化学性污染。
5.1.7 对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妥善保存,确保在使用之前不被污染,否则应重新消毒。
5.1.8 带出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物品应进行密闭包装,外包装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对外包装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5.1.9 因发生生物安全事故被封闭的实验环境(包括运输工具等)在消毒后必须通过消毒效果评价,确认达到相应要求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消毒效果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工作的方法、时间、参加人员、评价意见等。
5.2 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选择5.2.1 根据消毒对象和病原微生物的类别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5.2.2 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器械或消毒剂。
严格按照规定的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和作用方法进行消毒操作,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2.3 浸泡消毒时要保证被消毒物品全部浸泡没在消毒剂中;擦拭消毒时要保证所有需要消毒的表面都被均匀的擦拭,不留死角。
5.2.4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或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物品进行消毒时,应适当增加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2.5 表面消毒时,应考虑表面性质。
可用消毒剂擦拭、喷洒、喷雾消毒。
光滑表面还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消毒,照射距离≤1米。
5.2.6.消毒、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消毒或灭菌效果评价。
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在正式使用前和大修后经监测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使用。
5.2.7.为确保压力蒸汽灭菌效果,应遵照下列原则进行操作。
5.2.7.1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负责。
5.2.7.2 压力蒸汽灭菌温度与时间134℃、灭菌时间≥4分钟;●121℃、灭菌时间≥20分钟;●115℃、灭菌时间≥45分钟;5.2.7.3 必须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
5.2.7.4.每次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灭菌效果化学监测,每季度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
5.2.8 采用干热灭菌时,灭菌条件为160℃*2小时,170℃*1小时,180℃*30分钟。
5.3 及时消毒5.3.1 实验活动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时,应立即停止危险性操作,并采用适宜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5.3.2 必要时实验中应立即将被污染的耗材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浸泡消毒并达到规定时间。
5.3.3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可能引起感染的仪器、设备、器具、器皿、包装物、运输工具等消毒。
5.3.4 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对工作台面、地面等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开启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
5.3.5 操作结束后实验人员在去除个人防护用品后应立即按要求洗手,必要时应洗脸、洗澡、更衣。
5.3.6 所有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4 合理消毒对操作环境进行消毒时,操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个体防护,尽量减少消毒操作对人体的伤害,物品的破坏和环境的影响。
5.4.1 耐高温的玻璃、金属器材等物品可选用干热灭菌;耐高温、耐湿度的实验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5.4.2 压力蒸汽灭菌器内压力降到0pa、温度降到60℃以下方可取出物品。
5.4.3 禁止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处理油剂类和干粉类物品。
5.4.4 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浸泡灭菌处理金属器械。
5.4.5 不耐热、不耐湿材料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5.4.6 对人体皮肤或粘膜消毒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
6 消毒程序及方法6.1 室内空气消毒6.1.1 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6.1.2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平均功率为1.5W/m3,照射时间≥30分钟。
6.2表面消毒6.2.1地面消毒实验室地面要湿式拖扫。
可用0.4%过氧乙酸拖地或0.2%~0.5%氧乙酸喷洒,也可视情况用有效氯浓度为0.1 %0~0.5%(1g/L~5g/L)的消毒剂喷洒或拖地,喷洒消毒剂的用量不得少于100ml /m2。
各实验室拖把应专用,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得混用。
使用后,用上述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悬挂晾干,最好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备用。
6.2.2物体表面消毒6.2.2.1实验室台面、桌椅、橱柜、运输工具、门把手、实验记录夹等物品的表面可用0.2%~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0.5g/L)的消毒剂喷洒、擦拭。
6.2.2.2物体表面被明显污染时,应立即用0.5%过氧乙酸喷洒或有效氯浓度(5g/L)的消毒剂喷洒覆盖于污染表面,使消毒剂浸没污染区域,作用30~60分钟。
6.3实验器材消毒6.3.1压力蒸汽灭菌和干热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高湿的医有器械和物品,如金属器材、玻璃器皿。
6.3.2玻璃器材:使用过的玻璃吸管、试管、离心管、玻片、玻璃棒、三角瓶和平皿等应立即浸入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浓度为0.1%~0.5 %(1g/L~5g/L)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用超声波清洗装置洗涤、沥干,使用前再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6.3.3使用后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工作服、防护服按实验废弃物处理。
6.3.4重复使用的耐热塑料器材可浸入0.1%~0.5%肥皂液或洗涤剂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涤。
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气灭菌处理。
6.3.5重复使用的不耐热的塑料器材可喷洒0.5%过氧乙酸可有效氯浓度为0.1%~0.5%(1g/L~5g/L)的消毒剂中作用60分钟以上,然后清水洗涤沥干。
6.3.6橡胶制品:污染的橡胶手套、吸液球等可用含肥皂液或洗涤剂的溶液煮沸15-30分钟,然后清水洗涤、沥干后,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6.3.7污染的棉棉制工作服、帽子、口罩等放入专用的污物袋内运送,使用专用设备洗涤,可选用70℃以上热水加洗涤剂洗涤消毒处理60分钟以上。
污染严重时,随时喷洒消毒剂洗涤消毒或放入专用的污物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6.3.8需要保留被污染的纸张类文件时,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6.4仪器设备消毒6.4.1不宜加热、不能用消毒剂浸泡的仪器,发生局部轻度污染时,可用75%医用酒精擦拭,作用30分钟以上。
必要时采用甲醛熏蒸消毒。
6.4.2离心机、离心容器未封闭,或离心的容器破裂、离心液体外溢时,离心机内壁应用75%医用酒精擦拭,作用30分钟以上。
必要时采用甲醛熏蒸消毒。
6.5剩余标本及容器消毒6.5.1需要保留的剩余标本和容器应按照实验废弃物的相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6.5.2需要保留的剩余标本应装入密闭的包装物中,对包装表面进行有效消毒后妥善保存。
6.6实验废弃物消毒必须经过必要的消毒,去除污染后按废弃物处理要求处理(见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理要求)。
6.7清除手部污染实验室人员接触和处理感染性或潜性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在消毒、摘除并安全处置后也必须洗手。
6.7.1洗手设施及用品6.7.1.1实验室的每个房间必须有洗手池,最好安装在出口处,不得用于其它目的。
6.7.1.2洗手必须使用流动水。
6.7.1.3建议使用脚控、肘控或感应式水龙头。
使用需要用手关闭的水龙头,则应使用纸巾或手巾覆盖水龙头后关闭水龙头,防止污染已洗净的手。
6.7.1.4建议使用感应式洗手液容器、杀菌洗手液可肥皂,肥皂应切成小块,肥皂盒应保持打开状态,以便水分蒸发。
6.7.1.5建议使用暖风干手器烘干或用纸巾擦干手。
6.7.1.6如没有条件彻底洗手或洗手不方便,应用75%医用洒精或有效的免洗手消毒剂擦手清除手部的轻度污染。
6.7.2摘除手套后、离开实验室之前、进食或吸烟前、使用卫生间前后、进行交叉污染可能性不同操作前后都应洗手。
6.7.3洗手程序及技术规范6.7.3.1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浸湿双手,关闭水龙头;6.7.3.2取适量洗手液于掌心,双手充分搓擦,使双手过完全抹上洗手液,然后按以下6个步骤搓擦,洗手全过程应不少于15秒钟。
●双手手指并拢,掌心相对,相互搓擦;●一只手手心对另一只手手背,双手沿指缝相互搓擦,两手交替进行;●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弯曲各手指关节,双手相互搓擦;●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两手交替进行;●一只手指尖先在另一只手掌心旋转搓擦,两手交替进行;6.7.3.3搓擦完毕后,打开水龙头,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关闭水龙头。
6.7.3.4烘干或擦干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