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益气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的影响

益气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的影响
中图分类 号 : R 5 8 7 . 1慰 5 5 . 4 文献标 识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r L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1 1 . 0 0 2 文章编 号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1 1 —1 2 8 3 —0 2
理 。
计 量 资 料 以均 数 ±标 准 差 ( i±s ) 表示 , 治 疗
前 后 及组 间 比 较 采 用 t 检 验 。采 用 S P S S 1 3 . 0进 行 统 计 学 处
2 结 果( 见表 1 、 表 2 )
表 1 两组 C RP 、 糖化血红蛋白及 I S I 变化 ( j ±s )
1 资 料 与 方 法
饮食 , 按标 准体重控制总热量摄入 , 并 适 量 运 动 。治 疗 前 后 检 查
全部观察指标 。
1 . 5、 空腹胰 岛素 ( F I N s ) 、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Hb Al c ) 、 T C、 TG、 HD L —c、 低 密 度脂 蛋 白( L D L —c) 。 I S I 采用李伟光等 _ 3 方法 。 1 . 6 统计学处理
1 . 1 一般资料
将 7 4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各3 7例 。 治 疗 组
男性 1 7例 , 女性 2 O 例, 年龄 3 7 岁 ~6 7岁 ( 5 1 . 5 7岁 ±9 . 3 2岁 ) , 病程 ( 6 土3 ) 年 。对 照 组 男 性 1 9例 , 女性 1 8例 , 年龄 3 8岁 ~ 6 9 岁( 5 1 . 1 2 岁 ±9 . 1 3岁 ) ; 病程( 7 ±1 ) 年 。 两 组 一 般 资 料 无 统 计 学意义 ( P >O . 0 5 ) 。7 4例 代 谢 综 合 征 患 者 均 来 自我 院 2 0 0 9年

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H型”高血压(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
v a1 e r l c e o f c o m o r b i dd e p r es S i o n i n a d ul t wi t h d i a b e t e S ;
[ 1 0 ]任丽 , 苏建彬 , 王 雪琴 , 等. 三级 医院 一 社 区糖尿病管理模 式 的应用效果 观察[ J ] . 交通 医学, 2 0 1 3 , 2 7( 1 ) : 5 3 — 5 5 .
随着 糖尿 病 患 病 率 的上 升 , 糖 尿 病 的 治疗 面
北京: 中 国心 理 卫 生杂 志 社 , 1 9 9 9 : 1 9 4 .
临着 严 峻 考 验 , 随 着 慢病 管 理 模 式 的不 断 推广 应 用, 社 区医 院 已是担 任糖 尿病 诊 治 的重要 角色 。 目 前我 国单纯社 区糖 尿病 管 理 的规 范 化和 系 统化 程
中国实用 神经疾病杂 志, 2 0 1 3 , 1 6 ( 1 1 ) : 6 2 — 6 3 . [ 8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 学分会. 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 南 ( 2 0 1 3
年版) [ J ] . 中华糖尿病杂 志, 2 0 1 4 , 2 2 ( 8 ) : 封2 , 4 2 . [ 9 ] 阎黎 , 蒋 春玉, 莫俊 雯. 三级 医院与社 区联 合管理在 2 型糖 尿病病人管 理中的应用 [ J ] . 护理研 究: 中旬版 , 2 0 1 3 , 2 7 ( 5 ) :
可降低血压水平 , 提 高血压迭标率 、 降低 中医讧候 、 症状积分 , 改善 患者生活质量。 [ 关键词] 高血压 , 老年“ H型” ; 益 气活血方 ; 气虚血瘀证 [ 中图分类号]R 2 5 5 . 3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 1 0 0 4 - 6 8 5 2 ( 2 O 1 7 ) 0 1 - 0 0 6 2 — 0 4

益气活血降浊方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益气活血降浊方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临床观察
善 血 脂 、 降低 血 压 方 面优 于 吡 格 列 酮 。 【 关键 词 】 益 气 活血 降 浊 方 : 吡格 列酮 ;代 谢 综 合征 ;老 年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e c t o f Yi q i H u o x u e J i a n g z h u o r e c i p e o n t r e a t i n g s e n i l e me t a b o l i s m s y mp t o ms .
… ’ T T T ● 1 0
Y l q l H UOXUe J l a ngz nuo r e c l oe
葛 登 奎 赵 敏
( 1 . 河南 中医学院 2 0 1 0级研 究生,河南 中 图分类号 :1 1 5 8 【 摘 文献标识码 :A
郑州,4 5 0 0 0 3 :2 . 河南中 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河南 证型 ;DGB
Me t h o d s : 7 2 p a t i e n t s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g r o u p s , 3 6 i n e a c h g r o u p .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p u wa s g i v e n P i o g l i t a z o n e , wh i l e t h e t r e a t e d
ro g u p wa s o r a l l y g i v e n Yi q i Hu o x u e J i a n g z h u o r e c i p e . Re s u l t s : TG' T C, S BP a n d F BG d e c r e a s e d a n d HDL— C i n c r e a s e d i n b o t h ro g u p s , nd a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治疗

代谢综合征得中医药临床治疗进展李董平1,2 李佑生 11、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 518020);2、暨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摘要: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得临床症状,在防治代谢综合征方面有其独特得优势。

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得中医治疗进行相关回顾,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字:代谢综合征;中医药;进展;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就是以中心性肥胖或超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以及胰岛素抵抗(IR),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组症候群[1]。

与心脑血管疾病得发生紧密相关,就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得聚集状态。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新得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1]:中心性肥胖,欧洲人、东地中海人及中东人男性腰围(WC)≥94cm及女性WC >80cm,南亚洲人、中国人男性WC≥90cm,女性WC≥80cm,加上下列条件得2个或2个以上:①甘油三酯(TG)≥1、7mmol/L或血脂异常接受相应治疗者;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0mmol/L或血脂异常已接受相应治疗者;③空腹血糖(FBG)≥5、6mmol/L或已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接受治疗者;血压≥130/85mmHg或已被诊断为高血压并接受相应治疗者。

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得转变以及饮食结构得变化,MetS发病率逐年上升,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估计,全球约有1/4人口患有代谢综合征[1]目前我国MetS发病率已大于15%,患者人数超过2亿[2]。

已成为严重危害大众身心健康得慢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

1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MetS得认识较晚[3],且并无“代谢综合征”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4]。

王文健教授运用益气化聚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经验报道

王文健教授运用益气化聚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经验报道

王文健教授运用益气化聚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经验报道成扬,袁莎莎,王文健.王文健教授运用益气化聚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经验报道[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9(05):624-6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因为其高发病率,并且增加患肝硬化、肝癌以及实体瘤的风险,逐渐成为一个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NAFLD的病理谱广泛,从单纯性脂肪肝到脂肪性肝炎,以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肝硬化,而后者最终可发展为肝癌。

代谢综合征(MetS)是以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研究表明,NAFLD与MetS的几个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NAFLD可能是MetS的肝脏表现,NAFLD患者的MetS患病率较高,而高脂血症和高血糖症与NAFLD呈显着正相关,所以二者常合并出现。

但是临床上并没有针对二者的特异性药物,并且降糖药、降压药、降血脂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结合辨证论治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发挥药效,并且不良反应小,所以在治疗NAFLD合并MetS具有一定的优势。

王文健教授对NAFLD、MetS等疾病诊治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随先生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NAFLD合并MetS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由于NAFLD合并MetS在古代文献中无与之对应的病名,临床上NAFLD合并MetS的患者大多起病比较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故而为诊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王文健教授根据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应体征,以中医学“聚证”之病因理论指导临诊,认为此阶段患者为脾气虚弱而化生乏力,运化失常,使精微不得化生和正常布输,导致气化障碍,使邪热、湿浊和瘀血乘虚留驻,集聚为患,久之便形成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NAFLD合并MetS主要是由于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失常,而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气化障碍。

王文健教授认为此类病症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后天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导致脾失健运,气化不足,散精失司,故食物吸收后不能正常转化为精微物质,而化为湿浊痰饮;脾胃升降失司,中焦气机阻滞,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不帅血,而生瘀血;NAFLD合并MetS患者多为肥胖,肥者令人内热,热郁而化火,火热之邪则会耗气伤津。

益气活血降浊法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65例

益气活血降浊法治疗老年代谢综合征65例
合 用 , 有清 肝泻 火 、 湿化 痰之 功效 。 具 利 现代 药理 研 究 发现 : 中药 物 组 成 除 有 降压
血管 疾病 危 险 因素 的又 一 重 要 危 险 因素
, 已成
为心 血管 疾病 危 险 程度 的重 要 标 志 之一 , 与 其他 在
危 险 因素 共 同作用 下 , 最终 形成 动脉 硬化 血栓 , 导 可 致 脑卒 中 、 心肌 梗死 、 血性 肾病 和 间歇跛 行等 致残 缺 致 死 的严 重后 果 。高 血 压 患 者 由 于血 压 的升 高 , 导 致 血管 壁 张力增 大 , 大动 脉壁 弹性 纤维 减少 或 断裂 , 从 而导 致 大动 脉 弹性 减退 , wV增 快提 示全 身 动脉 P 僵硬 度 升高 , 数值 越 高 , 大脑 、 血 管疾 病 的发 病 风 心 险越 大 。高 血压 协会 推荐 高血 压患 者采 取降 压药 物 治疗 的 另一个 主 要 目标是 改 善 动 脉 硬 化 程 度 , 调 强 降低 P WV 值 与 降 低 血 压 同 等 重 要 , 际 上 , 低 实 降
血 管疾 病 的危 险并 未 有 效 降 低 , 因此 选 择 既 能 降低
[ ] lce , ur P P n i ,t 1I pc o a ̄esf 4 Bahr G ei A ,ane B e a.m at f o i t - J n r i
ns nuvvlns g nla ue J .Cruao ,9 9 es sri t e e a flr[ ] i l i 19 , o ai a r i c tn
a i d pe e t p e co f alc us mo tlt i p re - n n e nd n r ditr o l・a e - ra i n hy e n・ y t

益气活血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73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气活血方剂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73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该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

随着近年来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升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生命健康。

中医目前在临床治疗高血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气虚血瘀型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中医高血压分型[2],我站近期对气虚血瘀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3月-2018年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4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哺乳期患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

观察组男38例,女35例;平均年龄(72.3±1.8)岁;平均病程(7.1±1.1)年。

对照组男40例,女33例;平均年龄(71.6±2.3)岁;平均病程(6.6±1.5)年。

组间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5mg/次,1次/d。

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方剂治疗,方剂组成:黄芪30g,煅龙骨、煅牡蛎各20g,党参15g,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桔梗、川牛膝、柴胡各10g,甘草6g。

中药使用温水煎服,1剂/d,早晚各1次。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

疗效评价标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同时记录中医血瘀证候积分,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慌、胸闷、乏力、失眠、健忘、食少、纳呆、舌暗有瘀斑。

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计分[3],主症为轻度计2分,中度计4分,重度计6分,无症状计0分;次症为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无症状计0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forwidow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也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代谢综合征患者药物结合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的意义

代谢综合征患者药物结合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的意义

空腹血糖( F P G) 等指标进行观察 , 比较 两 组 治 疗 期 间行 为 遵 从 率 。 结 果 经过 1 2个 月治 疗后 , 两组 患者血压 、 F P G、 血 脂 较 治 疗 前 有 明 显 降低 ( P< 0 . 0 5 ) 。观 察 组 患 者 腰 围 、 体 重、 B MI 较 治疗 前 有 明显 降低 , 服 药依 从 、 坚持 运 动 、 定期 复诊、 戒 烟患者构 成比例均 高
道 治疗方法一般采 取 针对 性药 物治 疗Ⅲ 5 ] , 并 结 合 治 疗 性 生 活 方式 改变。因此 , 对 代 谢 综 合 征 患 者 在 药 物 治 疗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个性 化的综合 干预 , 培 养 良好 生 活 行 为 方 式 , 是巩 固治疗效果 , 延缓病情进展 的有效 、 科 学 的 治疗 方 法 。本 研 究 对 我 院 6 1例 患 者进行 为期 1 2个 月 治 疗 , 结果表 明该方法具有 明显效 果 , 观 察
mmo L / L ; 或男性高密度脂蛋 白( HD L— C ) <0 . 9 mmo l / L; 女 性
HDL—C< 1 . 0 mmo L/ L。
1 .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者均经本人知情 同意, 愿 意 配
胖、 高血压 、 血 脂 紊 乱 及 血 糖 异 常 等 多 种 疾 病 在 体 内 的 集 结 状 态[ 4 ] 。病因主要是不 良的生活行 为方式 引起 的代谢 异常 , 部 分
关键词 : 代 谢综合征 ; 药物 ; 个 性 化 综合 干预 ; 治疗 ; 意 义
中图分 类号 : R 5 8 9 R 2 5 5 文 献标识 码 : B d o i : 1 0 . 3 9 6 9 / ] . i s s n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1 1 . 0 1 1 文章 编号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3 ) 1 1 —1 2 9 7 —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的疗效观察白虎明【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化聚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33%,高于对照组的76%;观察组治疗后FBG、2hPBG、DBP、SB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效果显著,能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19【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益气化聚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作者】白虎明【作者单位】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国医堂, 河南洛阳 4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高血压发病呈逐年增加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代谢综合征也会致肾脏损害。

另一方面,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异,血压紊乱,使其发生靶器官损害风险性明显增加。

中医认为,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需充分发挥“治未病”作用,根据患者实际辨证施治[2]。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疾病之一,患者多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病情较为严重。

有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单纯高血压能提高到3倍,脑血管危险事件发生率增加2.59倍[3]。

临床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时,需严格控制患者血压。

但患者规律服药,血压达标率也不足30%,其血压达标率难度增加,常规西医单独降压,并不能实现血压控制及靶器官保护的作用[4]。

本次研究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思想,对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辨证施治,采取益气化聚方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整体筛查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患者150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5]中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高血压危象;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肥胖;药物性导致的高血压;合并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疾病;中途退出研究者;未能按时服药者。

本临床试验经医院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核批过;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51例,女性2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26±6.73)岁;病程1~13年,平均(5.48±1.39)年;观察组男性50例,女性25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36±6.98)岁;病程1~13年,平均(5.50±1.4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医辨证分型按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行中医辨证分型:形体肥胖、气短乏力、肢体困重、自汗、脘腹胀满、多食易饥、口渴喜饮、尿中泡沫;舌象见舌红、舌肥大、舌边齿痕、苔白苔腻;脉弦,细脉,滑脉。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控制饮食结合适当运动,结合缬沙坦胶囊(永信药品工业(昆山)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35)口服,每次用量80 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山东鑫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834)口服,每次用量5 mg,1次1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化聚方治疗。

基本方:黄芪12 g,茵陈、蒲黄各7.5 g,泽泻5 g,黄连3 g。

将上述中药加工制作颗粒,以甜菊素、糊精剂量调整,每包14 g,开水冲服,2次1d,1袋/次。

两组患者连续用药3个月。

1.4 观察指标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酶法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

特定蛋白仪检测患者微量白蛋白(MA)、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ACR)。

动态血压检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1.5 效果评价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判定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气短乏力、肢体困重、头晕、烦躁易怒、心悸等症状消失;有效:患者各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患者各症状未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计量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显效41例,有效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3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754132297.33#对照组7520371876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两组治疗前FBG、2hP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BG、2hPBG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mmoL/L,x±s)组别 FBG 2hPBG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42±1.406.41±1.38*9.48±2.719.45±2.70*观察组6.43±1.416.01±1.10*#9.50±2.738.23±2.75*#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mmoL/L,x±s)组别 TC TG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04±1.134.96±1.13*#2.61±1.582.53±1.24*#治疗组5.02±1.124.98±1.11*2.60±1.562.62±1.55*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BP、SBP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mmHg,x±s)组别 DBP SBP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01.42±13.8592.47±11.20*142.06±5.94129.48±3.45*观察组100.96±12.9175.20±5.43*#141.92±6.12113.46±8.50*#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代谢综合征也被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异常。

随着对代谢综合征的研究日渐深入,其他代谢紊乱疾病也被归于代谢综合征,如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呈逐年增加趋势,代谢综合征患者各种病症会协同加剧,致心脑血管系统严重损害[7]。

因此,必须要加强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控制,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疾病,是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最为直接的联系。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状态,会严重损伤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而且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多伴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等危险因子,以此明显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单纯血压控制不明显,但也需提前干预,以此保护靶器官。

同时也需降低患者伴其他心血管风险。

临床西医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时,单纯降压、降糖、调脂,但缺乏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5%;治疗后血糖、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心悸”、“消渴”、“头痛”等范畴,根据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常见症状,结合中医证候特点,判断患者病因。

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多见气短乏力、身重肢倦、脘腹痞满、烦躁易怒、胸闷、头晕等症状,因此,本病以气虚证为本,痰湿、郁热、血瘀积聚为标。

根据发病机制及特点,提出益气、化聚兼顾原则,采取益气化聚方治疗。

益气化聚方是由黄芪、黄连、蒲黄、泽泻、茵陈组成,黄芪益中补气,甘温补中,补脾散精;黄连清热祛湿,补气降浊;蒲黄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泽泻利水,渗湿,泄热;茵陈清热利湿。

在现代药理研究中[8],蒲黄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蒲黄能降血脂,预防抗动脉粥样硬化。

泽泻具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肝脏及轻度降压作用[9]。

茵陈保肝作用显著,并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凝血[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33%,患者治疗后血糖、血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通过益气化聚方,能保护患者靶器官,降低患者血压、血糖,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益气化聚方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疗效确切,能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幅度,减少血压变异性,减轻机体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以此降低血糖,积极控制血压,使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性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杨小雯.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及中医干预[J].世界中医药, 2015,10(2):287-289.[2]张雨, 许邦龙. 代谢综合征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性及血压晨峰的研究[J]. 安徽医药, 2016,20(8):1506-1509.[3]李怀东, 曾惠, 张正海,等. 单中心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影响因素的探讨[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 18(1):25-27.[4]李宁荫, 李秀丽, 翟晓萍,等. 黄芪对高血压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早期心肾保护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21):4051-4059.[5]张廷杰, 吴时达.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第四次修订版)[J]. 心血管病学进展, 1999,20(3):177-44.[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379-383.[7]陈熤, 符德玉, 傅晓东,等. 益气化聚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4(6):680-687.[8]胡立宏, 房士明, 刘虹,等. 蒲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5(2):136-140.[9]刘燕恒. 泽泻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山东畜牧兽医, 2015, 36(12):63-64.[10]郭永强, 夏从龙. 藏药藏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2(13):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