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勺子》的电影诠释
《一个勺子》观后感

《一个勺子》观后感电影《一个勺子》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进行细腻而真实的刻画,引发观众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邃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首先,电影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社会竞争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电影以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将这些普遍的问题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看到自己的影子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其次,电影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揭示,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幸福的追求。
主人公在生活的压力下逐渐变得焦虑和迷茫,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人生的意义。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追求,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引发观众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如何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生命的诠释,传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主人公和他的家人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互相支持。
这种家庭的温暖和亲情,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电影通过对生命的呈现,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珍贵,引发了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思考和珍视。
总的来说,电影《一个勺子》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真实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它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以及对生命的诠释,引发了观众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思考的艺术品。
它唤醒了观众对于生活的敏感和对于人性的关注,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继续出现,引领观众思考和反思,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希望。
一个勺子观后感

一个勺子观后感《一个勺子观后感》《一个勺子观后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勺子这一简单的道具,向观众传达了生命的真谛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电影以一个勺子为主线,穿插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整个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的家庭展开。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回忆作为切入点,通过老人口述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了这个勺子的宝贵意义。
这个勺子不仅仅是用来进食的工具,更是记录了家庭的欢笑和泪水。
它见证了主人的成长,承载了他们共同的记忆。
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的表达,电影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我们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对勺子的关注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家庭的深深热爱。
即使在生活的艰辛中,他们也始终坚守着对家庭的承诺和责任。
在这个电影中,勺子成为了连接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
无论是在吃饭时,还是在家庭聚会上,勺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使用勺子,但却都体现出了对家庭的关注和关怀。
这种简单的道具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意义,使得我们不禁思考起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
电影还通过勺子的流转,展现了时间与人生的关系。
勺子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我们可以看到,勺子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被传递给不同的人,它见证了一代代人的成长和变化。
每一个主人都为这个家庭做出了贡献,用自己的方式去照顾和关爱家人。
勺子成为了一个象征,让观众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家族的价值。
在电影的结尾,勺子再次回到了老人的手中。
他凝视着手中的勺子,回忆起过去的点滴。
这一刻,观众们也被带入了回忆和思考之中。
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能像这个家庭一样,用心去关爱身边的人,从而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回忆。
《一个勺子观后感》以一件平凡的道具勺子为切入点,通过对生活琐碎细节的关注,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家庭的纽带。
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内心的思考和感悟。
它提醒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要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和爱。
荒诞、均衡与重叠:《一个勺子》的影像文本解读

荒诞、均衡与重叠:《一个勺子》的影像文本解读作者:杨华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01期从家喻户晓的一线演员到大银幕的初次执导,毫无疑问陈建斌交出的试卷是令人满意的。
纵然其本身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与良好的专业背景,然而,能够做到初次尝试就在编、导、演都获得良好的口碑,并最终斩获多项大奖,这在新世纪华语电影界也较为少见。
《一个勺子》所显现出的内涵和容量,及陈建斌对电影艺术本身所倾注的野心与激情,注定会使其成为华语电影不可忽视的存在。
陈建斌曾直言自己表达的就是现实,然而透过典型的西北乡镇场景中所展现的现实表达,影片所表现的荒诞主题显而易见。
影片中的拉条子不停追问,他竭力追寻的,也不过是内心的均衡——尽管影片更多的是以失衡的状态表现出来,这恰巧也成为这部影片的有趣之处。
电影的结尾红色破烂遮阳帽的出场,完成了拉条子/勺子的最终的身份叠合,看似跳脱的处理,却早已在影片中处处设伏,重叠和循环在结尾处完成对荒诞主题最后的艺术处理。
一、荒诞与追寻“荒诞是缺乏目的……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的、超验的根基,人迷失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无意义、荒诞、没有用处。
”[1]尤涅斯库在论及卡夫卡的文章时作了如上阐释。
《一个勺子》中,拉条子努力要达成的愿景似乎总是事与愿违,现实一次次冲击着这个朴实汉子的既有观念。
如果说拉条子对勺子的首次容留,夹杂着胆小怕事的小农心理——“万一冻死咋办呢?”那么,其后对勺子的处理,则更多是善良淳朴的展现。
然而正如电影开始约18分左右开炒货店的胖女人所说:“屋里有个勺子,想扔都扔不掉,谁还往回领呢么,说不定你早就问对了,人家就是假装不认识。
”由此开启了对传统伦理观和个体价值观的挑战。
炒货店胖女人的短暂出现,一方面承载了城乡典型市民形象的符号意义,另一方面指涉了现代人的现实功利性价值观。
人们避之不及的勺子,成为拉条子的心头病,尽管处于被动,仍然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为勺子寻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
这样的想法是自然而合乎人性的,但卑微如蝼蚁,尚不能为自己艰难的生存寻一个体面,又如何保全一个勺子的周全?个人的努力以现实的荒诞予以回报,在被欺骗、勒索和恐吓之后,村长口中的拉条子成了拐卖人口谋取暴利的人贩子。
《一个勺子》影评

《一个勺子》影评我们常说人间百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和遭遇。
电影《一个勺子》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普通勺子的传奇旅程,以一种独特而感人的方式,勾勒出勺子背后的故事。
本文将从剧情、表演和影片主题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电影的魅力和意义。
首先,电影的剧情紧凑,引人入胜。
影片以一个勺子为主线,展示了它的从制造、销售到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
勺子承担着家庭关爱、美食分享、温暖回忆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它本身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命运。
故事中,勺子一度被丢弃,然而通过一系列巧合的事件,它重新回到了主人的手中,成为了展示家庭团聚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
这个简单而朴实的故事引人深思,勾起观众对生活中常被忽略的物品的关注。
其次,影片的表演精彩出色。
主演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勺子的情感与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将自己的思绪与感受融入到勺子的表达中,使勺子真实而有情感。
尤其是在勺子被遗忘的那段时间,演员们通过表情、动作和声音的细微调动,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勺子孤独和茫然的内心。
这种真挚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共鸣,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勺子的生命旅程。
最后,影片主题深刻贴切。
《一个勺子》的主题是关于家庭、人情和温暖的共存。
通过展示勺子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影片呼唤人们关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意义。
勺子作为生活中最简单的工具,却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重要的情感纽带。
电影通过这个微小的物品,向观众传递出爱与陪伴的重要性,唤起人们珍惜身边的亲情关爱,以及追求真挚情感的价值。
总结起来,电影《一个勺子》通过讲述一个勺子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生活中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义。
剧情紧凑、表演精彩和主题深刻,使得这部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从对人类生命的思考来看,这部影片都给观众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它将我们的目光重新投向平凡而珍贵的日常,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和珍惜我们周围的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在观影过程中,影片的制作值得赞赏,影像质量高,场景设计精美,音效视觉效果出色。
疯癫叙事下的理性反思——评电影《一个勺子》

影视
摘 要:影片 《一个勺子》 是陈建斌导演的处女作, 改编自胡学文的中篇小说 《奔跑的月光》 。 上映以来, 获得了不俗的口碑赞誉。 陈建斌导演的这部电影通过其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表达出了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的荒诞意味,疯癫影像之中,给我们展现出了关 于善、恶,愚蠢、聪明,理性、非理性等二元对立的评判新角度,以一个独特的疯癫视域引发出关于理性的社会反思。 关键词:疯癫影像;理性;社会反思
可以说由于诸多的或显性或隐性的 制约因素,促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对疯癫 叙事价值的痴迷和推崇。《一个勺子》 就巧妙借助疯癫叙事对现实进行却无奈 的价值批判,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 诸多现实困境讽刺和揭露的现实的离奇 荒诞,有着独到的功能意义。 1 人物视域的奇特景观 法国思想家福柯曾经在他的《疯癫 与文明》一书中,第一次把疯癫提到了 理论的高度,他认为在现代安谧的精神 病世界中,现代人不再与疯人交流。在 这样语境下的现代人与疯人出现了天然 的沟堑,没有共同语言的勾连必然导致 话语理性的缺失,如此这般,站在相对 的视角下,必然有着不同的景观体验。 在影片里,每一个人都想把自己摆放在 正常理智维度之上,唯恐与疯癫之人之 事挂上关系,避之若浼。开始的拉条子 对于特定理性 视角去评判后者。到影片的最后,拉条 子戴上了勺子破旧红色的遮阳板,电影 以拉条子的主观镜头再次观看这个世界 的时候,画面被一分为二,左下角是正 常的现实情景,右上角是红色滤镜中的 现实形变。此刻,拉条子的世界理性与 疯癫的界限开始模糊,穿过舞台表演后 的疲惫人群,一群孩子大喊勺子,向他 砸来雪块,镜头彻底模糊。拉条子把自 己置于勺子的疯癫世界,以主观镜头带 着观众获得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从而达到全片真正理性意义的升华,到 底谁是勺子?换一种视角出发后现实呈 现出来的悲凉与迷茫跃然纸上。 98
《一个勺子》的观后感

《勺子》的观后感《勺子》是个值得一看的电影。
其因不在于它有炫目的特技,也不在于有宏大的场面,更不在于有引人入胜的激情戏,甚至于,连蒋勤勤、金世嘉和其他高价值的演员几乎看不到自己的脸。
然,其可贵处在于,发人深省。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农民记下一张纸条,收留了一个傻瓜,将傻子送还、被骗、重寻、受诬和力图自证的故事。
电影取景于农村戏台、山坳、集市,别具深意和幽默感,营造故事氛围的同时,这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演员演技很是不错,就连一家乡村小店的店主也皱起眉头叹息了一声,他很在行,更不必说一干主演了,为演技点赞。
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导演控制和陈述整个故事的能力。
看完后我的直观感受是,若有所思,又说而不透,很有深度,却又不太明白。
但是,不管导演想表达什么,即使我没有抓住其主旨,我依然有所思考,这也许就是我的收获了。
其一,要建立健全社会风气和政府体制。
初得傻子时,拉条子试了多种方式想送走傻子,使之有个合适的环境,却都失败了。
试想,如果村长能够替他写证明,收容机构能够切实运转,警察局能够尽心履行职责,也许,傻子早就被安顿好了,又何苦缠着这个老农民呢?再者,如果社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意,没有这么多邪恶之徒连傻子的利益都不放过,傻子的结局又怎会如此?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目前风靡全国的碰瓷事件。
这就像收留了一个傻瓜,给脱衣舞女带来了这么多麻烦,碰瓷的增多给善意之人也带来了不少恐慌,如果法制多一些健全,民众多一点自省,人人以勤俭自持而存活,非求好逸恶劳,相信,好人也会多一些,会越来越多,亦不会出现老人摔倒路边而无人搀扶的现象了,民风如此,世风日下,当真是,心寒。
其二,傻子之所以是傻子,是因为他忽略了人情社会的很多生存法则,只一味追求生存这一个目标。
而拉条子最后也变成了傻子,也因为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味纠缠别人,甚至不惜杀了自己珍惜的小羊羔,抱着一个目的,一味执着,难以避免地会陷入犄角,从此,再也走不出来。
变成一个傻子。
存在主义的黑色幽默剧——评《一个勺子》的影像文化

存在主义的黑色幽默剧—评《一个勺子》的影像文化刘成新 全芳兵根据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的电影《一个勺子》,采用化繁就减的表达方式,将情境骤变的戏剧冲突与粗粝荒诞的影像故事结合,聚焦于当下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存际遇,及其生存处境中无法摆脱的现实情绪——烦躁、忧郁、痛苦、无奈与荒谬等。
影片以存在主义的戏剧理念和表现手法,对社会变革时期底层小人物普遍的生存处境给予了深刻影射,成就了电影角色塑造中超越现实的文化传达,具有浓郁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电影同时集纳流动、冷峻的写实主义镜像特征,以黑色幽默的荒诞形式描绘荒谬的现实存在,直接传达出对“好人难当”社会困窘的思考和对人性异化文化批判的影像意蕴,深刻诠释了人与世界的异化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因无法沟通、认识和理解而诱发的内心孤独感及命运悲剧性。
该片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奖。
一、 粗粝的影像与质朴的生活电影是观察世界的活动窗口,而非静态的影像画框。
只有当影像真正投射到迷乱不堪的现实当中,并通过具体的形象塑造让人感受它的生活纹路,电影的文化性和社会性才能具有生命力。
正如写实主义理论者所言,“传统艺术的目的是用特殊的方法转换世界的存在形态,而电影最深层和最本质的目的却是如实展示生活”[1]。
《一个勺子》显示出逼近生活的写实性倾向,以近乎原生态的粗粝影像表现乡土化的质朴生活,将关于世界人生的知觉经验和现实体悟赤裸裸地展露出来。
该片设定在西北地区一处黄土铸就的草窝滩,镇内肆意而为的土墙、土路、土城楼,好似荒凉原野上自然拱起了让人遮风避雨的棚舍;生活在这里的“拉条子”(马吉)一家面如土色,衣着单调破旧,却拥有独属黄土地生灵的淳朴性情和顽强生命力。
拉条子以放羊为生,是远[1] [美]达德利·安德鲁著:《经典电影理论导论》,李玮峰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第90页。
DOI:10.19324/ki.zgwypl.2016.06.024近知名的老实人,在去往县城给羊羔看病时,因好意施舍干粮给索要食物的“傻子”而被其缠上,并由此承担起“拣傻子—丢傻子—找傻子—变傻子”的颠簸命运。
质朴无华——电影《一个勺子》视觉语言中的符号与意象

Xi Ju Yu Ying Shi·戏剧与影视质朴无华———电影《一个勺子》视觉语言中的符号与意象申行舟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摘要:中国电影依靠东方特有的造型、隐喻和哲理的三者统一去塑造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百姓。
《一个勺子》借用“符号”与“意象”来塑造电影画面,以男主人公“拉条子”的视角作为电影的切入点,寓意深刻的呈现了“生”的希望,并阐述了普通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活信念。
画面中的镜头,相似甚至相同的镜头体现着一种“道”的循环,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曾更迭的“规矩”,是生住异灭的生命轮回。
关键词:造型叙事隐喻哲理诗意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175-02《一个勺子》的故事发生在甘肃地区,自“第五代”导演开始,电影人将镜头对准甘陕广袤而辽阔的黄土高上去赞美生命的“生生不息”。
在西北方言中,“勺子”的本意为傻子。
一次偶然的“机缘”,让男主人公拉条子与流浪的“勺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拉条子不停地想甩掉这个“勺子”,但每次都事与愿违。
直到“勺子”离开以后,一波接一波的骗子上门索要“勺子”,拉条子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仿佛陷入了走不出的胡同。
影片以荒诞幽默的手法描绘了小人物的社会关系,以此来致敬生命的美好。
一、《一个勺子》场景中的意向与符号“从繁华到荒芜”(一)“以天为幕,以地为台”将个人命运与自然融为一体影片一开始便用记录片式的定焦镜头展示了百无聊赖的市民生活,纯粹而不加杂质。
光线透过脚手架,洒在初见的拉条子与勺子身上,如同人眼在欣赏一幅横构图的中国木刻版画,其中,刀刀都体现着苦中带甜的人情味。
熙熙攘攘的街道,碎片化地展示着城市掠影。
游走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简言之:“象”。
在连续的晃动镜头中,拉条子的身影叠于玻璃,墙面之上,正如影片欣赏者融入这市井影像一般,使我们深感渺小的生命个体与贫瘠的自然万物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影片并没有着力去刻画这黄土高原的全貌,而是大量出现缓慢的、让人察觉不到的递推式的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一个勺子》的电影诠释电影采用了趣味的方式叙述了一个朴质、幽默的故事。
《一个勺子》是一部轻松诙谐的黑色喜剧,“勺子”就是“傻子”,而影片里也不止一个傻子。
从农民拉条子在路边捡到勺子开始扯出一连串荒诞而又现实的事件,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一主题被反复强调,而拉条子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个勺子。
一个帮助傻子的好人最后却成为人们眼中的傻子,其中的讽刺,暗示着这个社会的无情。
《一个勺子》是中国大腕演员陈建斌转任导演后的第一部作品,改编自河北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奔跑的月光》。
故事讲述的是:农民拉条子在镇上遇到了一个讨饭的傻子,不管用任何“暴力”的方法驱赶他,这个不解人言的勺子依然无动于衷,只管继续跟着拉条子走,还跟着他回到了家里。
原本是想气愤地赶走他,但后来看天气太冷,一时动了善心,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短暂收留他。
后来他们贴了寻人启事,但不曾想到的是他们已经掉入一个连环坑里。
没多久就有一个自称亲戚的人来认领了傻子,夫妻俩起初还以为自己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是没多久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非说农民拉条子把傻子给卖了。
麻烦接踵而来,善事好事最终变成了坏事傻事。
拉条子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却又有口难辩,他想破脑子还是不能够理解一个傻子为什么被大家抢来抢去?拉条子觉得事情有异,想办法要找回傻子,却被全村人嫌弃,变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一、片中阐述的社会背景“人好被人欺”“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这很容易让人低下头去进行自我反思。
可是,当今社会中各种敲门入户的诈骗案、电信诈骗案、银行卡诈骗案频频发生,老年人总是被各色骗子盯上,你说这是老年人傻吗?并不是,他们只是很愿意相信这个世界。
在子女和相关机构的不断教育下,别说是老人了,就连小孩都没那么容易上当了,街上的行人带有戒备的心态和有色眼镜,认为有很多骗子要对自己图谋不轨,可是这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理想化生活吗?(一)善良淳朴的农民被社会所“鄙视”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建斌所饰演的西北农民,在他的自身性格中竟会有很多的不可信性。
在经历过两拨骗子后,他还是选择相信,更是去借钱来消灾。
不得不承认,在以往单纯的社会中,哪怕是经历着灾难,人们还是会愿意选择相信,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
人们根本不会对骗子们冷眼相对,更多的时候还是会嘲笑被欺诈,被侮辱的“傻子”和被骗的人们。
正是因为“傻子”过于单纯,特别容易上当受骗,所以还是有很多人专门去学习并且掌握了许多基本的防骗知识,可是当再一次遇见这些骗子的时候,还是会因为自身的淳朴或其他原因再一次上当。
当对待“傻子”时,“同情”已被“鄙视”所取代。
因此,当那个农民拉条子在经历过多次欺骗后,已经看清这个世界,就如真傻子眼中的世界一样的无情、荒诞、不讲规则和道理。
(二)农村和城市间的关系影片中的环境是一个分裂、不友善的社会。
人们眼中的村庄,应该是单纯的、友善的地方,可那个善良的甚至有点怯懦的农民拉条子,根本没有朋友,邻里只会看他笑话,村长只是一味地欺负他,就连小卖部的老板也会用“人生就是这样的”这句话来搪塞他。
人们眼中的县城,也应该是非常友好善良的,可是观众们却看到了所谓的能人大头哥在不断地欺诈着人们。
更让人痛恨的是外面的骗子也把魔爪伸向了这里,他们骑摩托车或是开着小汽车,用残暴的手法相威胁,农民的辛苦钱就这样被骗走了。
人们看了这样的故事,也是满心的悲凉和无奈。
(三)社会碾压着纯朴的时代农民身上的纯真是最原始的,就如刚出世的婴幼儿一样,出于自己的本能就会选择去相信他人,当被欺骗后,根本就不会想到去报复,而只是一味地退缩,就像手足无措的小婴儿,好比待宰的小羊仔。
在以往大家都会出于本能去保护好人;但在当今这个极尽功利的社会,大家只会选择视而不见。
看上去大家都不是傻子,但也没有变得有多么的聪明,在适者生存的今天,大家嘴里常说的生存手段和智慧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别人眼里的傻子,都在嘲笑对方,殊不知,在对方的心里自己也是个十足的傻子。
二、电影的叙事手法(一)使用纪实的拍摄方法影片有着纪实的特质和风格,手持镜头记录着社会的自然面貌,虽然很辽阔但却有着北方的寂寥和荒凉,农民拉条子追赶大头哥的那一段,真的让人哭笑不得,显得如此的滑稽。
蒋勤勤和陈建斌俩人身着西北人的服装造型,还有那地道的方言,很真实的呈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而在炕上的那些对话也是很真实的,将夫妻间的家常、琐碎、默契和埋怨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影片的结构特点——重复影片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结构特点就是“重复”,傻子跟着拉条子不停地回他家,认领的人一批一批的找过来,夫妻俩人好酒好肉的款待,拉条子不断的追着大头哥,这些重复给观众一种共同性以及特殊性,两者相互关联形成一种角色互换的错觉,就像拉条子在梦中梦到自己拿刀在羊群中杀死自己的场景一样,诙谐而不脱离现实,讽刺的同时又带着反思,使影片显得十分灵动。
三、影片中人物角色的诠释影片中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都是模糊、似是而非的,表面上傻乎乎、懵懵懂懂,可实际上是非常聪明的。
在生活中,只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而以外的东西他们都会避而远之。
这些人只会得过且过,绝不会多嘴多舌,更不会追根问底。
片中有几个极为重要的配角,一个是土豪级人物大头哥专门是帮人“了难”,一个是有着丑陋贪婪嘴脸自高自大的村长,还有一个是中间人三哥,他们不是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老板,就是开着豪车到处挥霍的土豪,要么就是贪图职权仅仅只会安慰几句做足表面功课的警察,亦或者是满面油光啃着牛骨头的村长,这些将官僚体系的无能和腐败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拉条子夫妻俩这对农民夫妻和我们大多数人是一样的,所谓的道德标准只是在基本水平上下浮动,不作恶并不是因为高尚,而只是单纯的胆小怕事而已。
正因为如此,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才格外使人悚然。
这样的老实人,不图回报,总以为自己所做的是善举,却因此为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不尽的烦恼,乃至到最后发展为害怕、担心、恐惧。
一个做好事的人害怕了,这是多么让人心惊的场景,而又是那样的真实。
可到底怎样才能算作痴傻,怎么样才算得上聪慧。
有的时候,这并不是智力范畴内的问题,在更多的时候是被用来描述一种处事法则的。
他们夫妻俩就是最好的典型,现在“傻子”这个看似有着侮辱性的词语已经蒙盖了天真美好。
(二)村长村长,作为一个看人行事的典型,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并不关心,他所在意的是会不会给自己带来祸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他对着羊圈里的拉条子说道:“你卖人呢?”可是你会发现,他所在意的点并不是那些,而是在于“你怎么还能独吞”。
如果在开始,你分给他一些,那就另当别论。
对他来说,事物的对错在于是否能给他带来利益。
(三)警察她所做的也只是倾听并且记录,做足面子工程,超出职能范围的事不会多做一点。
她不会帮助傻子找家人,更不会煞费苦心去寻找诈骗的人。
更多的时候她就像一个雕塑一样摆在那里,没有一点实际的作用,仅仅只是个装饰而已,就像文档格式一样存在,不会像可以运行的exe格式。
(四)大头哥大头哥,在他的眼里只有人脉、资源和利润,殊不知他才是最大的傻子,他虽然很富有可还是很恐慌、焦躁,财富很不稳定,内心更是没处安放。
这个角色由于演员的问题并没有露脸,可是回味起来反倒更有意思。
农民拉条子整天追逐纠缠的人,却不见真人,这就如他做的那些事一样根本见不得光。
这三个人物则代表了在当今社会中的三个人群,村长是底层民间,大头哥对应社会人,民警则代表系统内。
而所有的人,都是空心的,整天过着木讷式的日子,无论是赚钱还是工作,都像个机器一样,只是一味的按系统设置行动,也不会想着运转,因为运转的话还会有痛苦和麻烦产生。
而在小卖铺老板的嘴里,听到最多的是“人生就是这样”,想不明白就不去想,只会一味的接受、顺从、认命。
在他们看来,嘴就是吃肉的,要少说话;脑子就是来算计的,要少思考。
剧中所有的人放弃了对精神的追求,只会对肉身供奉。
可是农民拉条子根本做不到。
他一直搞不清楚,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自己只是想做个好事善事,为何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可到头来还是自己错了。
那么,到底谁是傻子?那个在智力上确实是存在缺陷的人,是大家公认的傻子,可是除了他以外,其他的人,你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愚笨谁聪明。
你说农民拉条子是傻子吧,显然他是善良的,但是你又说他精明,可他有过的如此的不堪;你说那些空心人是傻子,他们又如此的精明,在生活里面又是游刃有余;但你非要说那些人是聪明的,他们却又像猪一样永远不能抬头看天。
人们为了活着,就放弃了人的形态,我们就像一个橡皮泥一样可以随意任人改变,因时就势,以求得自保和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我们加害于他人又反过来害了自己。
每个人冲着别人叫傻子,可是每个人也会听到别人喊自己傻子。
结语《一个勺子》是以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由傻子所引起的一系列的故事。
这些所谓的聪明人选择去做个傻子,看似是一个很精明的选择,可实际上更多的却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更是辛辣嘲讽的象征。
遇见老人跌倒,不敢去扶;好心的去帮别人打抱不平,说不定会挨一顿打,想着去散发自己的爱心,又怕被骗,想讲真话又会有着被告的风险,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之间的信任和温暖在不断瓦解坍塌,反倒是有着无尽的怀疑、猜测和忌惮。
对于有些人来说更愿意去做个“傻子”,做个懂得圆滑世故的人才是最明智的,很多人自恃聪明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可是在无形中会渐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主义者,会变得更加自私和冷漠,更甚者会因为这样的意识的存在而表示得意和庆幸,但他们所不知的是快乐和幸福已经在悄莫声息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