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课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课 把探索认识的奥秘 同步练习(含解析)下学期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把探索认识的奥秘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表明()A.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C.真理具有普适性不受条件限制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人工智能渗透到各个行业,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工智能会有更多创新应用出现。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人工智能()①超越人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情感等高级意识①发展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①通过创新劳动方式促进了人类实践发展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对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总结。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自主变化①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谬误①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实践出真知,真理能够更好地推动实践发展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合作者,综合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技术,对嫦娥五号返回月壤样品的玄武岩和角砾岩颗粒中的硫化物开展精细结构研究,揭示了其中镍黄铁矿成因。
由此可见()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①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①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发展①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反复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表明()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
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
“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 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 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2.“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一观点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D.主张科学研究应脱离知觉主体3.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
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A.都承认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B.都肯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都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都否认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此处的“物质”是指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6.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表明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7.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
哲学第四课答案

哲学第四课答案37答案DABCBDC38答案CDDCC39答案1、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
D本身错误。
答案:B2、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3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4、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5、答案:B6、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7、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
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8、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注意不要误选B,B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D9、解析:此题只要真正读懂引文中的话意,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来。
B、C看到运动,否认相对的静止;D否认运动的物质性或客观性。
答案:A10、解析: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答案:B11、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抗拒性。
人们的行为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材料中人类的活动是违背规律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些活动,才导致了我国海岸线的严重侵蚀。
(2)这启示我们,人类活动必须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贪图一时的眼前利益,损害长远的整体利益。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答案 D解析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事物位置的移动,也包括事物性质的变化,D符合题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宇宙间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A、B、C说法不正确;正确选项为D。
2.《古今图书集成》中关于养生有这样的记载:“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答案 D解析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材料中强调了气血流畅,即运动的重要性,选D;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3.下列观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是()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B.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C.物质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D.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答案 D解析物质与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正确且符合题意;A、B都是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错误;物质不可以离开运动而存在,C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D。
4.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A解析马克思论述的主要观点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①②符合题意。
2022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下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C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解析]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强调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蕴含的哲理与题干诗句蕴含的哲理一致,C符合题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体现的均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与题干诗句蕴含的哲理不一致,A、D不符合题意。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的是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题干诗句蕴含的哲理不一致,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G网络集4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音频、视频和图像等。
5G 传输速率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兆)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从哲学角度看,5G通信的出现( B )A.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B.是人类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的产物C.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表明客观规律会因人们的需要而改变[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A、D错误。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错误。
故选B。
3.2020年4月,在某某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对此,我们的理解正确的是( A )①认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②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人们可以通过正确的理念直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④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将决定人类实践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说明认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来检验,同时也警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②正确。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反对上帝创世说。
1.政治认同: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能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2019学年高二政治知识梳理导学案(人教版 浙江):《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考纲条目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考纲解读(1)物质是不依赖于,并能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有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题型示例【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有。
这里的“客观存有”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有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能够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命题立意】识记/再认哲学的基本概念【试题分析】本题以物质的概念为切入点,考查客观存有的含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客观存有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准确答案未B。
【答案】 B考点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考纲解读(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已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
(2)总来说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有、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题型示例【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理解之物,而没有不可理解之物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是客观的【命题立意】理解/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一些观点作出初步判断【试题分析】本题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有和发展是客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事例说明人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为自身服务,A项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人可以改变的是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BC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点睛】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8.C
9.C
【解析】
【详解】
“洞察号”探测器通过仪器捕捉到了风吹过探测器表面时引起的振动,据悉,这也是人类首次听到火星表面的风声。这一发现说明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深化了对火星的认识,②④项符合题意;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依赖于物质,①项说法错误;火星风声的存在是客观的,与实践无关,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
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构成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4.A
【解析】
【详解】
美国“帕克”太阳探测器从佛罗里达州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将是人造航天器首次抵达恒星大气层,去“触摸”太阳,进一步揭开太阳的神秘面纱。这一成果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思维能够正确的反映存在,①②适合题意;本题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排除③;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8.A
【解析】
【详解】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眷恋,蕴含着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世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必须尊重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②项符合题意;③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
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详解】
保护中华白海豚这一做法佐证了人类能够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②③项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突破规律的限制和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①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D
【解析】
【详解】
从哲学上看,“反超氚”这种反物质被发现表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D项符合题意;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不是物质本身,A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人类可以认识世界,不体现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B项与题意不符;“反超氚”这种反物质被发现表明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它的外延并不局限于“看得见摸得着”,所以“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一命题缩小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像磁场、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是物质的,故①错误,②正确;材料中的命题没有涉及物质概念可知性的知识,③不符合题意;物质概念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材料中的命题也没有表达出客观实在性,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10.C
【解析】
【详解】
科学家通过研究培育出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的水稻新种质,体现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水稻新种质的研发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C项符合题意;物质不依赖于意识,A项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项说法错误;意识是第二位的,不能起决定作用,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17.D
【解析】
【详解】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③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主观因素对意识活动的影响,①项与题意不符;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改造、创造或消灭,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6.D
【解析】
【详解】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D符合题意;A强调了劳动的作用,与题意不符;B体现人类社会的产生,没有体现它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C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所以本题选D。
哲学第四课练习参考答案
1-5 DDAAC6-10 DDACC11-15 ADCAC16-20 BDCBA
1.D
【解析】
【详解】
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D项理解正确;ABC项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理解物质概念,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D。
【点睛】
5.C
【解析】
【详解】
地质灾害突如其来,束手无措让人们损失惨重,需要科学防治,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才能让我们远离地质灾害,这是基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善生产方式不能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①错误;尊重自然而不是顺从自然才能有效地防范自然灾害,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3.C
【解析】
【详解】
研究氮、磷、钾、钙、镁等必需元素在森林中的积累与分配对于森林动态模拟、森林经营管理等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话动,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科研人员历经十年研究,成功揭示了全球森林氮、磷、钾、钙、镁的分配规律,这表明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利用规律,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错误;规律是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改造规律,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5.C
【解析】
【详解】
材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地球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①④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项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9.B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一切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得以存在、生活,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离不开运动,而①选项强调的是运动离不开物质,故①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而不是物质的派生物,故③错误。故选B。
3.A
【解析】
【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表述,表明物质是客观的、可知的,客观实在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特性,①②项符合题意;世界上的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客观实在是世界上除意识现象以外的一切现象的共性,③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的理解是对除意识现象以外的物质现象的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不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区别: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暂时的和可以消失的。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点睛】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