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合集下载

很齐全的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很齐全的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众所周知,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它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地感知,仅管说现代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设备日益先进, 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虽然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基本功必须进行充电,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而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我们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不但学生爱听,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增彩添色,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以大大提高,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让地理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同时很多的诗词和谚语本身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画中有知识,知识融于画中”的思维品质,使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地理学科。

而且目前很多的地理试卷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含量的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试题。

为此,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

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份诗词、民谣、谚语,仅供同行们参考:1.(清.潘际云)的“淮河四月风怒号,卷起白流翻塘坳,老蛟喷沫天吴骄,一堤如线居民逃”中的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与秦岭合称秦淮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东部地区南方和北方分界线,耕地以水田为主和旱地为主分界线)2.李白《将进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3.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4.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我国长江的: 上游地区5.“野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气候特征6.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

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

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
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风在夜间呼啸着,
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一南唐●李煜《虞美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
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一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诗词含义和意境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说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反映了春雨对农业的重要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四川盆地夜晚多雨的气候特点。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描述了天山海拔高、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描绘了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以上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特点,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有关于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关于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关“地理知识”的古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1.诗歌与天气、气候知识:(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内陆温带大陆地形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

(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是暖风天气。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这种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长江的中游。

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免费)

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免费)
一、诗句中的自然地理知识
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水能资源等。例如:
1、诗句与气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们体会出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宋"苏轼)反映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可借以说明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一个“谁”字很有深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这个纯科学的结论用诗的形式表现非常适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季风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诗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从诗中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地理知识。

其实很多诗词中的内容我们都可以用现在学过的地理内容来解释。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可以用我们最近学习的地面辐射来解释。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地方大气所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比较少,气温比较低;平均每上升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所以在四月的时候,地面上的桃花已经谢了,但是山上的桃花因气温的原因才刚开。

我们第一单元所学习的关于地球的知识,也很多的体现在诗词方面。

像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就道出了地球自转在赤道上的线速度,还可以由这句诗印证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正午时候,太阳位于正中天,所以物体的影子很正,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正午时候的影子朝向正北方。

但还要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

如果将诗词和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那学习地理将会更加直观明了。

而我们所学习的关于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在诗歌中也有体现。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的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

“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其实这些地形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诗人描写风景句子的方方面面。

更不用说描写天气的诗句了。

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雨萧潇”、“三日雨不止”“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

”等诗句,都是用来描写由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的长江中下游的降雨,也就是梅雨的特点。

就像是梅雨发生的时间、地域、特点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些诗句不但是言情佳句,而且是写实的名篇,它描写出了云贵高原的天气情况。

巴山夜雨泛指我国的西南山地巴蜀地区的盆地地形,导致夜间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故夜雨较多,夜雨率高达达70---80%。

西南地区直到9月底10月初,西南季风仍然影响此地,同时由于云贵高原对于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季半年常常受到准静止锋影
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早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月相与诗词也有密切的关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

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黄昏后月亮刚刚升到柳梢的月相是满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道出了黄河的流向,又揭示了地球的自转所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

“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刘禹锡,揭示了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和河流径流量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诗词是中华民族耀眼的文学经典,那些灿若繁星、千古流芳的不朽诗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人类文学宝库的奇珍。

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在诗词中有很多蕴含着地理知识。

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掌握了地理科学知识。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大阅读量。

在茫茫的文海中寻找优美动人的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诗句,并使之与地理教学有机联系。

就可以使学习地理更加轻松,更加有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