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3句古诗词,让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可知道,在美妙而浩瀚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让我们一起读古诗,领略其中风光无限的美丽风景吧!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作者:李白《早发白帝城》“彩云间”描绘的是白帝城的地势之高。
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2.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者:《敕勒歌》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阳关”故址位于甘肃敦煌西南。
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自古是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西部边境之门户。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杜甫《绝句》描写的是我国什么盆地?答案是四川盆地!西岭:成都西部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所以称为“千秋雪”。
东吴: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成都水路通长江,所以称为“万里船”。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原在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苏轼《题西林壁》庐山丘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所见也不尽相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百态的庐山风貌。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杜甫《望岳》诗人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王维《使至塞上》沙漠在我国西北地区。
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作者:李白《将进酒》从天而降的黄河水,“天上”指巴颜喀拉山,“海”指渤海。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一)古诗词中的地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
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
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诗词含义和意境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说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反映了春雨对农业的重要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四川盆地夜晚多雨的气候特点。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描述了天山海拔高、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描绘了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以上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特点,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暧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1、李白的《将进酒》诗中前二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
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2、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
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
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四、描写自然景观的:
1、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
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
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成语中的地理知识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成语结构固定简练,从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许多地理知识。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分别环绕着东海、西海(即青海)、南海和北海(即渤海)。
合称“四海”。
有关的成语有:四海为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放之四海而皆准。
古代把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称为“五湖”,有关的成语有:五湖四海。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古人称长江为“江”。
有关的成语有:大江东去。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古人称黄河为“河”。
有关的成语有:河清海晏、河清难俟、俟河之清等。
有关长江、黄河的成语有“江河日下”。
黄河急流之中(在今河南省三门峡东),有一砥柱山,它像柱石一般任凭河水冲去,屹然不动。
有关的成语有“中流砥柱”。
黄河细如衣带,泰山小如磨刀石,有关的成语有:“河山带砺”。
泰山,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中部。
有关的成语有:安如泰山、稳如泰山、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
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成语有“庐山真面目”。
终南山,又称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
有关的成语有:寿比南山、南山可移。
东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成语有“东山再起”。
以上涉及的地理知识,是与成语本义相关,至于该成语的整体意义如何,则是另一回事。
成语中客观地反映一些地理现象
如“沧海桑田”反映了地壳运动;“风雨交加”形容冷风过境时的天气变化;“星移斗转”反映了地球运动。
“百川归海”说明海陆间循环;“滴水穿石”反映了流水的侵蚀作用;“大江东去”说明了长江的流向向东。
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具有科学性,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