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
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
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
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
风在夜间呼啸着,
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一南唐●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
形。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一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
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诗词讲解地理知识点

诗词讲解地理知识点一、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诗词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这里面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
就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吧,为啥人间四月花都快谢了,山寺里的桃花才开呢?这就是地理里的海拔因素。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花开得就晚。
这就像我们在不同的高度感受到不一样的温度一样。
再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大漠就描绘出了沙漠的地理环境。
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稀少,所以才形成了这种空旷、孤寂的景象。
那长河呢,很多时候就是指黄河啦,黄河可是咱中国的母亲河,它流经的区域就有很多地理特征可以研究。
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说的是地球的自转。
咱们在地球上,虽然感觉自己没动,但其实随着地球的自转,一天下来走的距离可长了。
这就像是坐在一辆超级大的旋转木马上,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的路。
二、不同类型诗词中的地理知识1. 描写山水的诗词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这种山势形态,和它的地质构造有关系。
庐山是断块山,地壳运动使得山体断裂上升,才形成了这样独特的峰岭地貌。
2. 描写气候的诗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说的是春雨,春雨多发生在春季,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暖湿气流活跃,冷暖空气交汇,就容易形成降雨。
这种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滋润了大地。
3. 描写区域特色的诗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这描绘的是苏州的水乡特色。
苏州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人们依河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
这种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当地的建筑风格,有很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三、从诗词中看地理对文化的影响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还反映了地理对文化的影响。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都不一样。
比如在南方水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船,就产生了很多和船有关的文化,像赛龙舟等习俗。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u “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u “东边⽇出西边⾬,道是⽆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降⽔强度⼤、范围⼩、历时短的特点;u “南枝向暖北枝寒,⼀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u “罗浮⼭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u “天时⼈事⽇相催,冬⾄阳⽣春⼜来”表⽰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相对出,孤帆⼀⽚⽇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侵蚀地貌的描绘;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千岁,不于秦塞通⼈烟”说明蜀道崎岖,⾃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u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的雄奇秀丽。
u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u “去年元夜⽇,花市灯如昼,⽉上柳枝头,⼈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u “寻章摘句⽼雕⾍,晓⽉当帘挂⽟⼸,不见年年辽海上,⽂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u “⽉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u “⼀道残阳铺⽔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露似珍珠⽉似⼸”影射了娥眉⽉。
u “⼈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来形容庐⼭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地春归,⽽⼭上的⼤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下的⽓温⽐⼭上⾼。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u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u “城中⼗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稠密,农村⼈⼝稀少的城乡差别。
u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季节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梁羽生《点绛唇》)——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地壳变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
人口稀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赤勒川》)——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沙漠景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洞庭湖景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司马光《有约》)——梅雨天气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描述了降水过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相变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唐·刘禹锡)——
深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